望城區:潮平江闊正揚帆

潮平江闊正揚帆

——長沙市望城區改革開放40年暨恢復建制40年回眸

望城区:潮平江阔正扬帆

一江兩岸,水韻望城。 魏波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望城區委宣傳部提供)

望城区:潮平江阔正扬帆

雄偉大氣的新華聯銅官窯古鎮。

望城区:潮平江阔正扬帆

偉創力長沙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總投資50億元,全面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

望城区:潮平江阔正扬帆

湖南雷鋒紀念館,托起雷鋒精神的豐碑。

陳 新 謝 璐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長沙望城,北連浩浩洞庭湖,南臨巍巍嶽麓山,湘江穿城而過,縱貫35公里。

斗轉星移,從“一雨成災”的“水窩子”到城水相依、人水和諧的水美之城;從工業貧瘠之地到工業總產值破千億的經濟園區;從沉睡江畔、埋藏千年的陶器到文旅崛起、聲名遠揚的湘江古鎮群;從“雷鋒精神”發源地,到好人輩出的道德高地……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望城恢復建制40週年。縱覽40年,流淌不息的湘江,見證瞭望城的滄桑鉅變!望城,向江而興,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非凡的勇氣、開放的膽魄、通達的夢想,書寫了不朽的傳奇。

治水興水,一群古鎮冠天下

望城傍水而生,也因水而憂,這座城區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根據《望城縣誌》記載,每年春末、盛夏,讓望城人民揪心,凡湘中、湘東、湘南連降大雨,湘江下游便河水陡漲,洪水漫堤而下,輕則漬澇,重則潰垸,幾乎每4到5年就有一次洪澇災害。

治水患,成了望城歷任決策者頭等民生大事!

近年來,望城區圍繞構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體系、節約高效的供水保障體系、水清岸綠的流域生態體系”為目標,點燃了“水”引擎,相繼實施了高裕垸城市防洪工程、勝利垸城市防洪工程、湘江西岸防洪保安工程、馬橋河防洪整治工程、大眾垸防洪整治項目等,特別是抓住《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有利契機,打造區域內的防洪閉合圈、道路交通環、沿江景觀帶的重要工程舉措,變“水患”為“水利”。

2017年夏天,一場特大洪水席捲長沙,望城頂住了壓力,湘江干堤全部守住,萬畝堤垸全部保住,沒有一例人員傷亡。

水患治癒,輕舟已過萬重山。因水而起,望城轉換思路,借水突圍!

沿著湘江行走,從靖港、喬口、新康、丁字、書堂到銅官,時代的更迭見證了古鎮興衰,水陸交通的變更也加快了古鎮的落寞。

“一處湘江古鎮群,半部湖湘文化史。”近年來,望城區決策者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做活了一篇篇“水文章”。2016年初,《湘江古鎮群三年行動計劃》審議通過,湘江古鎮群迎來了“二次規劃”重大機遇,通過挖掘整理、保護開發修復,探索了一條古鎮群落的復興之路。

湘軍小鎮靖港、湘陶小鎮銅官、湘食小鎮喬口、湘戲小鎮新康、湘學小鎮書堂、湘藝小鎮丁字……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古鎮鳳凰涅槃,挺立湘江畔,驚豔全球。

一個值得自豪的時刻!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論壇的主旨演講中說到,“黑石號”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而黑石號上67000多件陶瓷等器物,有56500件來自望城銅官窯。這不僅是中國連接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也讓銅官窯獲得了“千年前世界工廠”的盛譽。

銅官窯不負盛名!2018年8月28日,歷時六年、投資百億的新華聯銅官窯古鎮開門迎客。開放首日,接待遊客近3萬人次。

湘江北去,文旅崛起,以水為媒,望城開啟了全域旅遊時代!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望城迎客125萬人次,創收5.51億,特別是古鎮遊產品成為望城區新興旅遊增長點。因水而生,乘水而興,一個新時代的輝煌與燦爛到來。

依水而興,一江兩岸萬象新

望城,距長沙市區中心僅18公里,是離城最近之地,作為湖南重要商品糧基地,望城一度只是個典型的農業縣,雖然臨城而居,也只能望“城”興嘆。

轉機來自2000年。望城的決策者在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路子上,意識到要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依託省會長沙來發展,於是“融城強縣”的發展戰略鮮活出爐!

融城,交通是關鍵。以前,從縣城到長沙僅有雷高公路和雷鋒大道兩條公路,分別需1小時和半小時車程。望城人拓改了雷鋒大道,將望城至長沙的車程縮短近10分鐘。

但望城人希望跑得更快些。2002年,投資3.2億元開始修建長9公里、寬100米,街景燈、綠化帶、地下管網一應俱全的金星大道,將望城縣城到長沙的車程進一步縮短。

交通不僅連通長沙,還要輻射更廣闊的天地。近年來,望城區委、區政府統籌城鄉交通建設,一個“融入全國、策應全省、對接長沙”的開放式、綜合型交通體系正在形成——

南向,京珠西線、黃橋大道、馬橋河路、西三環線、雷鋒大道、金星大道、湘江大道、瀟湘大道等9條公路飛馳長沙;

北向,雷鋒大道、京珠西線、芙蓉大道、橋汨公路4條公路連接岳陽湘陰;

東向,京珠西線、黃橋大道(航電樞紐)、北三環和北二環4條通道橫跨一江兩岸;

西向,長常高速、金洲大道和319國道3條道路馳騁寧鄉、益陽。

不僅如此,長沙地鐵4號線、長株潭城鐵、渝長夏高鐵均加速推進,望城形成了高鐵、城鐵、地鐵、普鐵、高速公路、快速幹道“六位一體”立體交通。

交通一旦佈局,引領城市格局,拉動經濟發展。

從“工業興縣、園區興工”到“一江兩岸、協調發展”的戰略,望城人從零起步,邁開跨江發展的步伐!

2000年,在湘江西岸,佈局望城經開區,經開區從28萬元起家,2014年邁入“國家隊”,2017年全年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044.5億元,成功挺進“千億俱樂部”。

2008年,在湘江東岸,佈局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園,10年間,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園獲批省級高新區,形成了新材料、生物醫藥兩大主導產業,臨港經濟雛形初現,已然成為長沙城北大工業板塊的耀眼園區。

還是湘江西岸,2013年,望城在烏山街道境內佈局望城區中小企業園,彼時工業產值由零起步,到2017年累計躍升至88.6億元,形成了“先進工程機械製造、電力智能裝備製造、新材料”為主導的工業格局,成為省級產業園區。

一個個企業矗立湘江之畔,“一江兩岸、東西互動”的城市格局加速推進,望城經濟跑出加速度,區域綜合競爭實力、投資潛力連續5年位居市轄區全國百強。數據顯示,2008年,望城地區生產總值194億元,財政總收入17.06億元。2018年望城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將接近800億元,十年間翻了兩番!

大江奔流,文化魅力綿延長

望城,雷鋒故里。

紅色文化在這裡湧動。40年來,望城人始終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一份情感來守護、一種習慣來延續,雷鋒精神已經成為望城的區魂。

湖南雷鋒紀念館自1968年11月20日建成開放以來,吸引、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50多個國家(地區)的參觀者4000多萬人次,儼然已成為一座神聖的道德殿堂。今年3月,面積更大、內涵更豐富、展示方式更多元化的新雷鋒生平事蹟陳列館建成迎客,將在宣傳和弘揚雷鋒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60年前,1958年秋天,在望城縣委當交通員的雷鋒從湘江碼頭溯水北上,從此“雷鋒”這個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今天,從望城走出的姚建剛、郭德高等7名“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周美玲,“時代楷模”望城區公安消防大隊,以及50餘名省、市“道德模範”、“長沙好人”和提名者,再次以無私的大愛溫暖了人們的心靈。

文以植德更能傳情,望城的傳統文化在湘江兩岸翻起時代浪花。沿著江河行走,臨書堂山上,洗筆泉墨雲浮水,景物依然;循先賢足跡,訪喬口,品杜甫筆下的《入喬口》;登黑麋古剎,群山朝拱,看氣象萬千;逛銅官古街,長沙窯火,燒旺盛唐的“世界瓷器工廠”,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續寫著千年“絲路”榮光……

望城文化如湘江之水奔流不息。今天,望城區委、區政府將文化建設作為推動“名望之城”建設的重要一環,區域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

14個街鎮文化站、40個示範性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45個農家書屋、152個文化廣場為城鄉居民織起一張全覆蓋的文化公共服務網,萬場文藝下鄉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精神盛宴。“每天一書、每週有戲、每月有約、四季歡歌”的活動鋪排串起人們一整年的文化生活行程,110支業餘文藝團隊載歌載舞,用最“接地氣”的草根節目演繹著新時代的幸福生活。為鼓勵文藝創作,該區設立“雷鋒文學藝術獎”,首屆即拿出百萬元重獎40餘部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在這樣濃厚的氛圍中,書堂山文人書法展、“銅官窯古鎮杯”文旅創客大賽等文化活動品牌應運而生,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等優秀文人相繼湧現,望城真正迎來文化的春天。

40年後的今天,駐足湘江之畔,舉目遠眺。一座美麗、強盛、幸福的名望之城正在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