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轻中重,穴位一二三,常用发烧退烧小儿推拿穴位

每个小孩每年都有几次发烧,发烧轻时,宝宝精神还好,吃饭也可以,但是一旦温度上升,宝宝不吃饭精神不好时,家长就比较煎熬,希望能有多种方法退烧,今天,吴老师就给大家推荐针对轻中重度的发烧,分别推荐一个穴位,简单易操作,家长都能学会。

轻度发烧用清天河水15分钟

发烧轻中重,穴位一二三,常用发烧退烧小儿推拿穴位

中度发烧用退六腑15分钟

发烧轻中重,穴位一二三,常用发烧退烧小儿推拿穴位

重度发烧按揉大椎穴10分钟,然后捏挤出痧为止。

发烧轻中重,穴位一二三,常用发烧退烧小儿推拿穴位

在此介绍一些发热护理常遇到的问题

盲目退热。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抗争的过程,不能盲目降温,各种物理降温方法(比如酒精擦拭、冰敷等)不利于出汗,还会加重寒和湿的病因,都不宜使用。

不避风不避湿。“气温三十七八度孩子还发烧,不中暑才怪,不敢用空调,吹会儿电扇吧。”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发热可为多种病因夹杂,偏重各有不同。一般来说,病因以风为主的发热多表现为喷嚏频繁、流涕较多、恶风(即怕风,如为小儿则可表现为吹风时喜往母亲怀里躲)等。护理应以避风为主,不能直接对着吹风扇,也不能吹大的穿堂风。病因以湿为主的,多表现为头部昏蒙、身重、肌肉或关节酸痛等,护理上要注重保暖,不能着冷水,不能淋雨。

汗出不透。病因以寒为主的患儿,表有寒闭,典型症状就是发热时身无汗或汗出一会儿即收。关于出汗,我们总结的经验就是,医生或家长一定要用手摸汗,不能凭孩子的感觉,因为有时感觉出汗了用手一摸却没汗。

服用中药,尤其是辛温发汗药后的出汗情况是此类疾病中医护理的关键。服用中药后应注意保暖、避风,宜全身(而不是仅上半身)微微汗出,汗出应持续2小时左右。临床上多见患儿出一会儿汗,热退一点,汗一收,热势又上扬,所以汗渐收时应饮用热水或加衣被,让汗出持续两小时左右,才能彻底退热。汗出湿衣后,应及时垫上汗巾或更换衣服;如果气温较低,衣服可以用吹风机吹暖后在被子里更换,以免再次受寒。这样退热会比较稳定。

中药喝一大碗。中药宜饭后温服,每日两次,两次间隔4至6个小时,根据中药用量的多少每次服用50-100毫升药汁即可(孩子小还应酌减)。熬药时要根据不同药物的吸水性不同酌情加水,不能加水过多,影响药物浓度。如果熬出来的药汁过多,可以去掉药渣后把药汁放药罐里,开大火挥发掉一点水,尽量浓缩。

小儿服用中药时可以加白糖调整味道。很多家长认为服用中药时有很多忌口的食物,比如绿豆解药不能吃。这些都太机械了,中医的护理宜忌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不同,忌口的东西也跟用药有关。比如,药里用了人参或其他参类就要忌白萝卜。

强调多喝水。过度强调发热时多饮水也是片面的,最好是跟着孩子身体的感觉走。刚出生的婴儿喝饱奶后都会自己把乳头吐出来,感觉是身体的指路标,口渴就喝,不渴不要强求。有些湿重的患儿就不欲饮水,别强迫。

以上仅就病因以风、湿、寒为主的外感发热患儿的临床护理宜忌进行总结,希望家长分清病因,正确护理才是上策。

吴老师:三字经流派手法,山东喜宝儿推第一讲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