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白起为何至死不出战?

历史大观源


白起原本打算在长平之战后,长驱直入,直取赵国的都城邯郸。而后秦王因为范雎的从中作梗,以秦军三年长平之战军民疲乏为由,拒绝了白起的提议,此为其一;

随后秦王重整旗鼓,再准备攻打邯郸之时,赵国面临的是亡国的大难,举国上下肯定奋不顾身,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余五国,也定会出兵增援,所以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

而后,白起身体有疾,加上对于一定程度的怨气,导致不愿挂帅出兵。


轰隆隆发来一片笑声


长平之战是军神白起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走向没落的起点。

长平之战后,秦军乘胜追击,不断扩大战果。昭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59),秦军重新占领了上党郡。王龁攻取皮牢 (今山西河津) ,司马梗攻克太原,黄河以东的大片土地收入秦国囊中。此时,白起为秦国攻取七十余城,俘敌近百万,论军事生涯之久,争城夺地之广,俘获消灭敌人之多,谋划指挥之精明与娴熟,为秦国统一事业贡献之大,无人能与他相比。

长平之战后拒不出战,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个人身心问题。白起军事生涯伴随着残酷无情的杀戮: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攻韩、魏于伊阙 (今河南洛阳南) ,一次斩首二十四万;昭公三十四年 (前273年),率军攻魏,拔华阳,虏三将军,斩首十三万;与赵军战,将俘获的二万士卒推到黄河中淹死;长平一战,竟坑杀赵军已经投诚的官兵四十五万,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杀戮的最高纪录。一路的腥风血雨,虽是毫无怜悯之心的刽子手,也会承受非常的压力!古人认为杀戮太重会折寿的(见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关羽水淹七军),长平之战后,白起就开始生病了,影响了继续征战。

2.对现实的正确认识。昭王四十八年 (公元前259) 九月,秦国复发兵进攻赵国。秦将王陵挥军长驱直入,围攻邯郸。不久王陵失利的消息传到秦国,恰在此时,白起病愈,昭王要求他代王陵统帅秦军继续攻赵,白起拒绝任命,认为围攻邯郸难以取胜,因为围攻邯郸会造成其他诸侯联合抗秦,并且秦国长平之战已经死者过半、元气大伤。 这种军事形势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秦昭王却没有觉察。所以虽几经劝说,白起仍不受命。

3.内部有利条件消失,掣肘严重。因为秦宣太后、穰侯等都是楚国芈姓王族,白起也是芈姓,所以得到秦昭王和秦宣太后、穰侯等秦国当权派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在长平之战中,昭王是倾全国之力,义无反顾地为白起谋划了后勤支援和断赵军退路的军事行动。长平之战后,应侯范睢说服了秦昭王,在秦国消弱了秦宣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势力,自己担任了秦国丞相。内部的支持不但不复存在,范雎还对他有所猜忌。

盛极必衰,功高不赏。白起的悲剧是个人性格悲剧,更是邯郸之败和无情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言其故


因为白起是近代吹起来的战神,白起当时并不能解决,当时的秦军攻赵且又退回的问题,这点跟后事和前世的名将根本没法比,例如孙子吴起孙膑和韩信岳飞,白起在战国四名将只排第三强于王翦,王翦在战国面对楚国兵力弱,他没有胜利的把握,白起面对廉颇同样兵力没有把握胜出,只能出离间计换赵括,要知道当时秦军战斗力七国第一,这样不能胜有什么理由说是战神,当时战国军队明显差于秦军,廉颇相同兵力能阻止秦军,说道李牧也就他在战国做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白起若不是带领秦军杀人多,也没什么可说的,相反带领秦军战六国,李牧王翦廉颇,那个做不到,什么叫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看韩信,人家逢战必胜,连给你和局的机会都不给,这样的名将才能成为战神


岳小道


白起是想让秦王放弃进攻赵国,因为没胜算!秦军将士都是白起的部下,白起不想让他们送死,这是一名统帅对将士们的呵护,显然是秦昭王穷兵黩武了。白起为何会认为秦国失去打赵国的时机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长平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时间里赵国重新编练了新的部队,总兵力大约有七万多人,而秦军受限于后勤补给能力,只能派十万人到前线,兵力不占优势。假如换个时候还有可能把这支赵军诱出来野战歼灭,但是长平之后赵军肯定不会再吃这种亏,有这支部队扼守要地,根本攻不下来。所以,白起认为打不赢赵国!但是所有人包括秦王都没有这么认为,说到底都是外行人纸上谈兵!在这方面秦昭王其实也没有比赵括强多少。

杀白起是秦昭王最大的昏招!秦昭王根本没有意识到白起就是秦国的守护神。长平大战以后,秦国自己也元气大伤,实际上也打不起大仗。假如白起在秦国那么列国将不敢打秦国,白起死则列国惧白之心大去,必然联兵攻秦。比如列国一听到秦昭王杀了白起,齐国韩国魏国都派兵支援赵国,并组成四国联军进击邯郸秦军,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起源。


优己


先了解一下范睢这个人的历史。

范睢这个人心眼很小,有恩必偿,睚眦必报。因为他从小生活贫苦,长大后饱读诗书,一心想要谋个人臣。他在魏国的时候跟着一个士大夫混了很久,却不想这个士大夫是个混子。还在魏国被这个士大夫和魏国丞相侮辱,还差点被他们鞭打至死,丢到厕所被人淋了一身尿,结果被一个守厕所的人救了。于是他就发誓,此生绝不被别人欺负侮辱了,他要自强。

后就和出使秦国的王稽回到了秦国,被秦昭王拜为相,辅助秦昭王从宣太后和穰侯等贵戚手中夺得军政权,从此他就有地位了。

再说当时白起长平之战后,白起想出兵,但是范睢和秦昭王不让的理由。

1.上面也说过范睢这个人的特点,心眼小。赵国派人来和范睢说,白起长平之战大胜,如果这个时候又打下邯郸?白起已经是大良造了,再加上这些功劳,又要受封。而你范睢又有什么功劳呢?到时候秦国可就没有你范睢的地位啦。范睢一听,不行呀,没地位后又要被人欺辱了,他绝不过这种日子,于是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向秦昭王说要撤并。撤兵的理由呢?

2.理由:

第一,范睢和秦昭王说,长平之战我们是赢了,但是是惨胜,长平之战灭赵国45万兵,但是秦国也损25万兵,如果此时再攻打邯郸,国力不足以支撑呀(因为长平之战3年消耗了太多国立)。就算能支撑但也要消耗完国力了,还不如撤兵休整一下国力,反正长平之战后赵国不足以为惧了。下次再打邯郸不就好了!

第二:长平之战中其余诸侯国都在观看,如果此时打赢后直接攻打邯郸,等于是灭赵国。那其他诸侯国会怎么想?别忘了齐国灭宋国,引起其余诸侯国合纵攻打,导致齐国差点灭了。秦国现在也差不多和齐国一样,所以应该撤兵!

第三:范睢还要继续推行他远交近攻的策略。赵国是远国应该处以交好,魏韩这些才是应该攻打的。

好吧,都是个人愚见。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打的。


草遮面亦见日月


邯郸之战,在后世研究长平之战的时候很多认都会把这场战役也算在长平之战里面的,当然这样说也是可以的,邯郸之战就是长平之战的延续。

长平之战作为整个战国的转折点,不光是影响到了秦赵两国,更是影响到了所有的国家,整个战国的走势。

白起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人,可以说东方六国基本上都是败在了白起的手中,特别是魏国,楚国,韩国,赵国,楚国这几个国家都是被白起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也正是在白起时代,楚国,赵国,魏国等等被白起打的衰落下去,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水淹楚国鄢城数十万军民被冲走,之后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国被迫东迁。白起的谢幕战,也是白起的巅峰之战长平之战,这一场战役注定是要载入历史的史册的,斩杀45万赵军。此后的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抗衡了。所以说白起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真正奠基人。

但是作为长平之战的延续,邯郸一战秦国败的却非常的惨烈,如果邯郸之战能够取胜的话,那么可能在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就能一统天下了,可惜秦国败了。很多人都在说白起没有出战,如果白起领军的话,邯郸之战秦国有可能取胜。

邯郸之战,秦军损失超过了三十万,而且白起被赐死,邯郸之战郑安平也被俘虏,导致在秦昭襄王的心里范睢也受到了猜忌,因为郑安平就是范睢举荐的。邯郸之战真正影响了秦国的还是这三十万的大军,再就是一代战神白起被赐死。如果这三十万大军还在,如果白起还在的话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肯定是会提早的。白起为什么宁愿受死为什么就是不出战呢?

其实白起和韩信两个人还是比较像的,他们两个都是不打无把握之战,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人一生中几乎都是没有败绩的,在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就建议要一举拿下赵国,但是秦昭襄王接受了赵国的几座城池而议和了。失去了最好的战机,到了半年之后的邯郸之战,这个时候白起觉得已经没有几乎取胜了,我们可以看到白起分析的确实很对,长平之战的时候魏国楚国韩国等等都是不敢动的,但是邯郸之战的时候,魏国,楚国,最后韩国都出兵了。这才会导致邯郸之战的失败。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45万的赵军,当然这里面有一些人是战死的,还有一些是兵败投降之后被白起下令杀死的,当时来说投降时的赵军应该是超过了20万以上的,但是这些人白起也是没有办法只能下令全被杀死了。而且白起这个时候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一生之中被白起杀死的人仅仅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就不下百万。长平一战又是人数最多的一次,所以白起这个时候可能也是觉得自己杀戮太重了吧,不想再出战了。

作为秦国的战神,整个战国时代的骄傲,不愿意打仗了,那么你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了,最后只能是被秦昭襄王赐死,一代战神就此落幕!


小伍讲历史


长平大战 历时三年多 秦军近五十万之众在上党呆了三年未见家人 大战胜利后 进兵攻克邯郸可以说是全军最大的愿望 攻下邯郸 然后论功行赏 就可以回家看望家人了 而昭襄王提前下令班师 秦军士气大泄 人人思归 无心作战 大军撤回后 不到半年 形势突变 六国合纵派纷纷复出 开始奔走联盟 赵王毁约 拒绝割地 昭襄王大怒 召回士兵 再次出战 而白起事前看出战机不再 纵然出战 也难有胜算 因此 苦谏昭襄王停止出兵 并拒绝出战 昭襄王因多年被其母宣太后势力压制 愤怒以为王权受到挑衅 愤然强行起兵 结果遭致惨败 也更加证明了白起是千古名将 能在出战前就预测胜负 几千年来 也就那么几人能做到


骑着马的步兵


原因其实不难

第一,战机已过。长平之战以后,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马,白起提出一鼓作气,灭了赵国,结果秦王下令全军休整数月。

这个时候赵国对白起的态度就是《让子弹飞》里鹅城的老百姓对黄四郎的态度,先是怕,当时怕里有怒。而三四个月的时间,赵国老百姓的怕已经彻底变成了怒,所以这个时候的赵国,绝对气死白起了,所以白起去这仗输的概率更大!

第二,其他五国的态度已经不一样了。长平之战前,赵国的综合实力仅次秦国,所以各国都是观望态度,都一样最后两国斗个两败俱伤。但是现在赵国输,而且马上就要被灭,再不救赵,下一个灭的就是自己了。当时的秦国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单挑,但是打不过多国联手,所以邯郸之战必败!

第三,白起最清楚长平之战,秦国也损失了20多万人马。这种情况下,要不就一鼓作气,灭了赵国。要不就修正几年彻底恢复国力之后再攻赵!但偏偏秦王之修正了不到一年。

最后的邯郸之战的结局正如白起想的一样赵国上下一心。赵王启用廉颇,平原君散尽家财招募勇士。楚,魏两国发来援军。最后强弩之末的秦军被杀的大败而会。


佑圣真君


白起在长平之战结束时本想一鼓作气拿下邯郸,已经部署了兵分三路直推赵都的方略,无奈当时灭赵国之功太大了,宰相范雎妒忌白起之功,不想让白起一举功成,在秦昭王面前进言,让秦军撤军。

这样一来,赵国得了喘息,又联合其他六国,同时召回李牧,又坚持了三十年。

第二年秦昭王再次伐赵之时,白起说此时赵国上下一心,再得外援,我们没有胜算,不如不打,而秦王不听,后来果如白起所说,连败十几仗,秦王再请白起,白起却一直称病不出,直至被赐死也不出战。

这里面应该有两点原因:

一,白起判断正确,此时赵国国运尚存,秦国应稍作休整,不是出战时机;

二,白起也有感于自己杀戮过多,有干天和(白起手持秦王赐死之剑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所以宁死也不再出战了。


雨中山0001


有些问题?白起夫人是那里人?把众儿童又放回报信,范当政取胜后功劳又会大于魏冉承相等,考虑白起是不是不愿赵灭。(因夫人关系,魏冉面子)。又说了好多唯难之话,如赵国早己众志成城,它国又来助赵等等,岂不杀降是明知故犯。临死时说的反悔话我考虑也是为了魏冉大恩而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