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曹操、劉備、孫權皆非庸主,為何他們的政權都是數代而亡?

浮沉於史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無數的朝代更新迭代,始終沒有一直延續的朝代,周朝八百年,分裂成春秋戰國,秦一統,分兩漢,隋一統,分唐朝,宋,元 .明 ,清,所以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開頭就說“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

下面且說三國,為什麼三國的朝代只有一代就傳不下去了?

吳國孫權,立江東已經三世了,按理說應該根基穩固,可是為什麼還是傳不下去了呢?雖然吳國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國家。

吳國在鼎盛的時期,也會文臣武將齊全,可惜孫權從頭到尾都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一直想著偏安一隅,文臣武將的死傷,到最後已經無力抵抗魏國的進攻。主要是因為東吳的君臣都沒有太大志向,一直不想統一三國。

魏國,自曹操掛了以後,整個魏國的管理權已經慢慢的偏移到司馬懿手裡,雖然曹操知道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但是曹操一直沒殺司馬懿。而魏國其實算是兵多將廣,國力昌盛,魏國傳不下去原因是因為司馬懿和司馬昭竊取了曹魏的政權,以至於魏國就此滅亡。

蜀國代表大漢正統,一直在三國演義中承擔的是正義的角色,蜀漢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先安邊境,隨後六次北伐,討伐魏國,可惜一直沒能成功,滅亡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連年征戰,造成國內的人員斷層,無力再抵抗魏國的攻擊。加上凡事必然親力親為的諸葛亮,造成了國內的人才斷層,更重要的是後主劉禪的無能。導致蜀漢滅亡.


古大少爺


天意乎?人禍乎?當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乎”?縱觀歷朝,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開朝明君,然後就是富不過三代的趨勢,一代不如一代。如漢武帝那等雄姿英發的接班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何不食肉糜”之流。對於後代的培養成長束手無策,似乎成為覆滅的命門。



三分天下,曹魏孫吳劉蜀,都是當世英傑,各有各的過人之處,而劉備的接班人劉禪恰巧凡庸闇弱,據說小時候被他爸摔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聽話,對於亞父諸葛亮言聽計從,後期偏信宦官黃皓,以至蜀國成為第一個被滅國的。投降到了曹魏後,好吃好喝樂不思蜀。對劉禪的評價是:能力有限,心智欠缺。



再說孫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孫皓初登位時,尚施明政,初期還算明白,到了後來越發膨脹,殘忍暴虐,沉湎酒色。亂用酷刑,好殺人,搞得吳國人心揣揣,後被司馬家的西晉給吞併,封為“歸命侯”,可以說此君是自毀長城。



至於曹魏更窩囊,屬於半路就給截胡了。曹操的孫輩曹睿臨終時,將國政委託給親族曹爽和司馬懿,後司馬父子誅殺曹爽,獨掌國政,此時已經接收了曹家產業。末代曹奐自14歲登基起就成了傀儡,再往後司馬炎仿效曹丕代漢,直接取而代之,真是因果循環。不過還好,司馬炎登位後並未屠戮曹氏宗族,還給曹奐封了個陳留王。



真是三分天下各稱雄,最後便宜司馬家。


百味乾坤


始皇帝一掃六國,本想歷千世萬世,卻二世而亡。文帝楊堅創立大隋王朝,在位期間實行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也是歷二代而亡。他能也都算上千古一帝,可是王朝卻都不能長久。

首先來說曹魏政權,後期魏主更新迭代太快,很多年少的魏王即位,在老臣中無威望,很難駕馭重臣。

人才的凋零,後期謀士武將衰微。

司馬懿太過長壽,強大後的司馬氏家族無人能制衡。

九品中正制大大強化士族力量,削弱君權使得一旦皇帝能力稍衰就容易致使皇權衰微,大權旁落。



再來說說蜀漢,首先先不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對否,這樣大規模持續時間長的戰爭耗費大量人力財力。

荊州的失落,後期人才補給不上,雖有眾多魏降將,可都是不能獨當一面,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悲慘景象。



後主劉禪無能,雖仁心很重,但是雍弱無能,遇事沒有決斷的權利,前期太過依賴諸葛亮,沒有獨自拿主意的習慣。

殺馬謖,絕對是一個錯誤,為了強求那個所為的嚴軍令麼?給自己戴高帽子沽名釣譽罷了,還有就是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不得重用,要知道後期有魏延那可是像有呂布一般的存在。



最後講講孫吳,吳國是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孫權也是他們老哥仨中最長壽的,不思進取,赤壁之戰後,一直處於防禦狀態,自以為有長江天險,又有呂蒙,陸遜等智謀之士,雖這樣,但是吳國沒有魏的強大,沒有蜀漢的危機感,居安思危很重要。

還有就是孫權晚年錯誤導致群臣分裂,政治朝局不穩,後來三嗣也都無能,沒有比較突出的表現,尤其是孫皓聽信讒言,亂搞一通,虐待老百姓,民心大失。

同樣一個問題,在呂蒙陸遜等人相繼去世,後期人才缺失。

唇亡齒寒,三國都存在時,個個相互制約,最後蜀漢滅亡了,也被司馬家族滅掉。


旺旺餅真好吃


曹操,劉備,孫權。他們都不是庸主。但這並不能說明你的問題。人常說,天生英才,自供一代英主使用。反過來也是一樣的。縱觀天下大勢。比如秦始皇橫掃六合。整個一代。戰國七雄之中。只有秦始皇一位英主。其他六國之主皆是泛泛之輩。所以,秦始皇才能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再看三國。從最開始的剿滅黃巾時期的大小近百個諸侯。到三足鼎立的曹劉孫三個。這跟春秋戰國時期是何等的相似?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重複洗牌才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老狐狸。這幾個老狐狸個個都是人精。這其中,曹操無法吃掉另兩家。而另兩家也同樣無法吃掉曹操。所以,他們之間形成了為期不長的極為可貴的和平時期。我們說,曹操是想休兵罷戰,與民生息。孫權是想偏安一隅。壯大自己。反倒是劉備一方為了生存,不斷的出兵。諸葛亮為首的蜀軍雖然鬧騰的很歡,但卻是收效甚微。曹操劉備相機去世後,孫權跟著曹丕稱帝。這也使的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以漢人為主的三個政權。魏蜀吳三國之所以數代而亡。是他們的接班人出了問題。先說曹操。傳位曹丕。我們說,曹操的眼光的確很獨到。因為他選擇了曹丕而未曾選擇曹植。但曹操怎麼也沒想到。曹丕是個短命鬼,曹丕的兒子也是短命鬼。說俗點,曹操之後的繼承者,是一大串的短命鬼。這也就給鷹視狼顧的司馬懿以可乘之機。而曹操之所以留下司馬懿,原因很簡單。司馬懿是當時唯一能夠制住諸葛亮的人。再說劉備。傳位於扶不起的阿斗。雖然在位幾十年。但卻庸碌無為。弄得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寸功不說,還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接下來再說孫權。年少有為。雖然承繼父兄基業,但他也是做的比較好的一個人。而且孫權還很長壽。但在他死後,繼承人懦弱,權臣爭利奪權。致使國家機器無法正常運轉。孫權的後代近乎庸才。不僅正經事做不好,而且壞起來還壞的特有水平。他們三家的基業傳不過數代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雨中的梅雲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先說魏國,曹操一生雄才大略,統一了北方,雖說有赤壁之戰的失敗,但也掩蓋不了他的歷史功績,曹丕完全是繼承了父親的基業才得以建立魏國政權,但是他本人並不是什麼英主,放著族人不用,重用司馬懿,為後來的三馬食槽埋下了伏筆,曹丕死後,曹芳繼位,這個時候蜀國一直北伐,曹芳不得不重用司馬懿來應對蜀國,這也使得司馬家族的權力越來越大,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權力一旦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後就一定是有什麼想法的,再加上後來的曹髦,曹奐皇帝的庸俗,司馬家族取代魏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可以說曹魏政權就是亡於司馬家族,也就是政權內部的爭權奪利。

然後說蜀國,蜀國應該是第一個亡國的,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直到請諸葛亮出山之後,事業才迎來了上升,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以荊州為基礎,東聯孫吳,北拒曹操,西進取西川,才建立了自己的地盤。蜀國建國後,由於甘寧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並且關羽被吳國殺害,劉備惱羞成怒,建國不久之後就親率大軍伐吳,也不帶諸葛亮,以至於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自己也病死於白帝城,臨死前託孤於諸葛亮,其實這個時候蜀國已經元氣大傷,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漸漸回覆,但是這個時候,魏國對天下也是虎視眈眈,所以諸葛亮主動出擊,上表後主,開始了北伐,在北伐過程中,出現了幾次失誤,以至於北伐失敗,使蜀國國力再次下滑,諸葛亮死後,還好有個姜維又維持了一段時間,但這個時候的蜀國已經無力抵抗魏國的進攻,後主劉禪也不思進取,最後被魏國攻進成都,後主被俘,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典故,蜀國就此滅亡,蜀國本就積弱,且人口少,人才補充不及時,國力空虛,滅國是遲早的事。

最後說吳國,吳國的雛形可以說是成立的最早的一個了,孫堅和孫策早早的就打下了江東的基業,孫權完美的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得以展開抱負,他西聯劉備,北抗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捷,自此奠定自己江東的地位,而且孫權這個人善於隱忍,在曹丕和劉備稱帝的情況下,假意投降於曹魏,先稱吳王,時機成熟之後才稱帝,是為吳大帝。吳國自孫權之後偏安一隅,除了取得夷陵之戰大捷之外,並沒有其他發的軍事活動,算是坐山觀虎鬥,看魏蜀兩國打的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漁利。吳國可以說是成型最早,滅亡最晚的三國政權,蜀滅於魏,而魏亡於司馬氏,司馬炎建立晉朝之後,蜀國已滅,天下三分已收其二,統一是大勢所趨,而此時的吳主孫皓也覺得自己打不過司馬家族,直接投降,自此三分歸一統,西晉建立了自己的大一統局面。可以說吳國是滅於大勢,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說吳國滅國也是歷史的進程。

以上均為手打,望各位條友斧正,指教。


A三門峽中青國際張炳祥183371...


既然小編提問,我也只能憑空想向: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時勢造英雄,英雄輩出後,他們遭到了淘汰賽出局。

一種是子孫不爭氣,養尊處優,樂不思蜀,一代不如一代,敗下來。

縱觀歷史,他們還是不錯的,馬上得天下雄據半百。看看美國,日本,韓國,四年,五年,一任還吵得不可開交。如果有個四五十年不換屆,恐怕也會血流成河。像漢,唐,宋,明,清達三百年左右的,當算盛世。正如羅貫中所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明人活著會折騰。


快樂人生40206654


三國的滅亡,從實際上來看,跟第一代君主都沒有什麼關係。

統治者不賢,內部鬥爭,都有可能把一個政權推向滅亡。我們看隋朝,隋文帝時期,朝廷國力強盛,富有四海,百姓安居樂業,但是到了隋煬帝就二代而亡,這就是沒有選好繼承人的原因。

曹魏的滅亡,在於被司馬氏奪權,曹操的繼承人還是可以的,曹丕也能勵精圖治,也能震懾群臣,但是他跟他的兒子都很短命。

我們看魏國,從曹操開始算,司馬懿一路跟下來,跟到了第四代曹芳,可見曹氏君主之命短,司馬懿之命長。

到了曹芳這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能有司馬懿的資歷深了,他又常年帶兵,在軍中的威望不用多說,基本上將軍們都團結在他的周圍。

直到打倒共同輔政的政敵曹爽,從此曹魏大勢已不可逆,漸漸被篡。

蜀漢的話,很多人認為,問題出在劉禪身上,劉禪是不是庸碌,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定論,在那個時候,由諸葛亮集權,也是有好處的。偏安於蜀中,等你慢慢積蓄國力的話,還沒等你積攢夠,曹魏就更加強大了,這是一個國力的問題。蜀漢國力不夠,就得在兩者差距沒有太大的時候動手,而那時候,也只有諸葛亮可以成為領兵伐魏的代表。

至於諸葛亮去世,就有點無力迴天的意思了。

孫吳傳了四代,也算挺不容易了,他們的末代孫皓是個暴君,沉溺酒色,專於殺戮,也算是自取滅亡。

政權傳承多久,第一代君主只為第二代君主負責,如果沒選好太子,這是他們的責任,至於第二代君主之後的事情,他們也都鞭長莫及,是興是亡,跟他們也都沒什麼關係了。


浮沉於史


魏國——曹丕、曹睿短命導致大權旁落司馬氏,後面司馬昭更是造反殺死魏帝曹髦另立傀儡新帝;蜀國——劉備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卻被諸葛亮和姜維的不斷北伐弄得國庫空虛、百姓疾苦,劉禪雖然大智若愚卻也無可奈何(諸葛亮死後,劉禪獨自掌權29年,在魏軍圍城的情況下本可以堅守下去,但是劉禪選擇投降,因為他明白,就算能堅守下去,最終城破時倒黴的還是百姓,著名的“凜凜人如在,誰雲漢以亡”的詩句就是紀念劉禪的兒子劉堪的);吳國——孫權很長壽,活了80歲,見證了漢末與三國的興衰,孫權死後,孫皓做了皇帝,而此時司馬炎也做了皇帝並且進兵孫吳,孫皓儘管做了最大的努力最終還是亡國。

本身就是個過渡時期,和歐洲中世紀的封建王國不同,三國終歸要一統的。


一刻史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非庸才,但是子孫後代都無法與之相比啊!曹操的兒子曹丕,孫子曹叡雖然不是庸才,但都是中年早逝,特別是曹叡都沒有自己的子嗣繼承皇位,無奈選擇年幼的養子曹芳繼位,最後曹魏淪為司馬氏的政權。劉備和孫權的後代都比較平庸,而且受地域限制,最後都被曹魏所滅!所以要想政權綿延強盛,皇帝不只要有文韜武略,還要身體康健,壽命長,子嗣旺盛才行!




子圍1


任何大聖大賢,英雄豪傑,自可有能力掌握住自己活著時候的這個世界,但身去之後,卻未必再能支配得了。一代,兩代,三代之後的人或許體念祖先創業之艱辛而有所節制,但四代,五代之後時移世易,他們是否能保持當年祖先那一股不折不撓的銳氣和韌勁就很難說了。正如現在網上說的一樣,後來的之所以感到容易,那也一定是有人替他負重前行。不過曹操,劉備,孫權那一代留下的勢力,資源,威力總有花光的時候,如果後代沒有能力更新再生屬於自己的資源的話,悲劇一定會出現,這也就是氣數。氣數這東西雖然看不見,但確確實實存在。就像任何東西都有保質期,都有使用年限。像大米,像房子,超過了保質期,超過了使用年限產權,總會有後果,或者吃壞肚子,或者房屋倒塌被埋。王朝國家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