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为什么会在政变中失败、被废、身后无名?

我觉得我认为




明代宗朱祁钰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朱祁钰幸运的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被宦官忽悠着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头头也先给俘虏了,然后他在于谦的拥护下当了皇帝。

但是不幸的是哥哥朱祁镇竟然活着回来了,朱祁镇活着回来了,怎么安排?难道要朱祁钰将皇位还给朱祁镇?

朱祁钰的答案是不还,你傻不愣登地御驾亲征,结果弄得国将不国,我给你擦了屁股,现在的国泰民安可全是我的功劳和苦劳,你想当皇帝?好好地当你的太上皇吧。

所以,朱祁钰客客气气地请哥哥朱祁镇住进了南宫。

这个剧本如果可以继续演下去的话,但是剧情的发展却脱离了剧本,朝着朱祁钰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一场“夺门之变”又将被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重新推上了皇位。



“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成功?

也先玩了个阳谋,将被尊为太上皇的朱祁镇给安然无恙地送回了明朝,然后期待着明朝“两帝相争”,瓦剌便可趁虚而入。朱祁钰和于谦也知道也先是不安好心,但是人家将朱祁镇送回来了,你总不能轰出去吧?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也要假模假样地说,哥哥哟,这龙椅还还给你咯!朱祁镇也不傻,心里也知道弟弟是在试探自己,忙说,可不敢乱说,这皇帝你当得比我好,这国家的重担还是得你来挑呀!所以,朱祁钰就让朱祁镇去南宫了,始终也没有给朱祁镇制造“意外”,为自己留下了后患。

此外,朱祁钰刚当皇帝的时候,为了获得朝臣的支持,仍然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可是等到坐稳皇位以后,朱祁钰不厚道了,他果断废了朱见深,然后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便有点过河拆桥了。这件事发生后,谁兔死狐悲?显然是英宗朝的旧臣,加上于谦也确实在打压英宗朝的旧臣,所以谁也保不准自己会不会被代宗清算。

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居然在景泰四年,即1453年,突然夭折了,这朱见济一死,朱祁钰也没有子嗣,怎么办?要不要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当然不肯,朕年纪轻轻,血气方刚,努力努力,总会开花结果!但是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开花结果,朱祁钰就病倒了,越病越重,越病越重,动也动不了了,更不用说夫妻生活了。



此时明朝的情况是皇帝病重,太子夭折,已经到了国本动摇的时候了,也是人心思动的时候,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便是新皇帝的功臣。这是“夺门之变”会发生和能够成功的关键,如果皇帝健健康康,或者朱见济还活着,这场政变都可能会失败,但是偏偏皇帝病重,太子歇菜。

皇帝总要有个人当吧?谁呢?如果这时候朱祁钰能亲手将皇位送给侄子朱见深,即将朱见深立为太子的话,也不会有夺门之变。但是,权力太让人着迷了,朱祁钰还在幻想着自己能够病愈,然后生个儿子。

朱祁钰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些人已经等不及了,所以石亨、曹吉祥急急忙忙带着人踹开了南宫的门,架着懵里懵懂的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



朱祁镇回过神来,报复也就开始了,你敢囚禁我?哼哼,风水轮流转,你也给我蹲笼子去吧!然后,病得稀里糊涂的朱祁钰也在懵里懵懂的情况下被朱祁镇关进了西苑,不久后便一命呜呼。

朱祁镇的报复心很强,他不仅废了朱祁钰的帝号,在朱祁钰死后,他给了朱祁钰一个“戾”的谥号,更不肯将朱祁钰葬在皇陵里,所以明十三陵里没有朱祁钰的位置。


吾与吾国


首先,他不能算是失败,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办法参与这场政变!

朱祁镇夺门之时,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言语,且并没有继承人(儿子少,而且都死了)

他很明白自己死后,必然还是朱祁镇的天下,就算朱祁镇不当皇帝,也是他儿子朱见深来当

所以,这场政变其实是夺门三人组的一场阴谋

是一场极具投机性的赌博


  • 故事要从朱祁镇返乡说起

原本危难之中被迫当皇帝的朱祁钰是不情愿的,他不想当皇帝。但是皇帝位子坐久了,会发现,原来这个位子是真的舒服

一开始还想着怎么把哥哥弄回来,最后,演变成了天天祈祷哥哥抓紧挂掉!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镇回来了!!!

被皇权迷了心窍的朱祁钰选择让朱祁镇当太上皇,并移驾南宫(冷宫,破地方)

在也先那当了俘虏的朱祁镇,回来又成了弟弟的俘虏

甚至还不如呆在也先那里的日子舒服,此时的朱祁镇是郁闷的


  • 苦日子终究到头了

朱祁钰儿子死了!唯一继承人的去世给朱祁钰的打击很大,加上朝臣提出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一事,更是深深打击了朱祁钰

他迟迟不立太子,其实是在做着最后的挣扎,虽然已经很无力了

但他还是在坚持,虽然毫无意义

直到他病重,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朱祁镇即将即位,但是此时朱祁钰还没死,只待他自然死亡,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而我们熟悉的于谦,因为实在是一身正气,并未参与皇权争夺之中,在他看来,谁当皇帝都一样,自己忠心为国就好了

正是这一想法, 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朱祁钰就要不行了,有的人看到了此事的投机之处,并谋划着一场巨大的阴谋

而这场阴谋的核心成员也堪称豪华配置

太监曹吉祥——情报处老大

大臣徐有贞——参谋处老大

武将石亨——行动处老大


  • 夺门之变开始了

三人找到朱祁镇,忽悠了半天,意思就是一个:“皇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你弟弟已经不太行了,今天就是最好的时机,我等三人抛头颅洒热血,都要保您重新夺回江山啊!”

二话不说,就要拉着朱祁镇上路,去宫中夺位!

听完这波慷慨陈词,朱祁镇很感动,思考再三,决定搞事情

然后在三人的计划之下,朱祁镇“过关斩将”跑回宫中

第二天朱祁镇宣布重新即位,一时间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这三个“忠心耿耿”的人也成为了他的心腹大臣

紧接着,加官进爵,大赦天下,新皇登基的套路玩了一遍

突然,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朱祁钰还没挂呢,此时我们的景泰帝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朱祁镇下令废掉他的帝位,这才免于了尴尬,不过也造就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一个国家,同时有两个皇帝多达一个月......

最终的结果,就是景泰帝在病床上被人导演跑了个龙套,并最后含恨而死


我们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其实景泰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因为他并不能驾驭群臣,如若他可以有自己的心腹力量

怎么能在自己病重之时,被三个堪称是跳梁小丑的人给玩了

不仅死前就被虢夺帝位,死后也没有入明朝皇陵,可谓悲惨

反观此次政变,也实在是搞笑至极,然而这场政变却造就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就是——明朝第二名臣于谦被冤杀



置身黑白的精彩


景泰帝朱祁钰明朝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位皇帝,他在土木堡之变后临危登基,力挽狂澜保住大明,却在身后凄凉无比。

景泰帝的悲剧让人叹息,但悦史君认为,这一切与他自身有很大关联。

景泰帝是明英宗的弟弟,原本只是郕王,如无意外只是一个养优处尊的藩王。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面对瓦剌进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蛊惑下亲征,但遭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抓。

消息传回京师,朝野上下乱成一片,景泰帝在孙太后、于谦等人的支持下,拒绝南迁,登上皇位。

瓦剌军又骗又吓,但景泰帝不为所动,在于谦等人支持下,稳定了局势。

有人提议景泰帝迎接明英宗回来,但景泰帝不愿意,后来在于谦保证皇位不变的情况下,才派人接回明英宗。

但明英宗回来后,景泰帝立即将他和家人关在南宫,禁止其他人跟明英宗接触,待遇也是一降再降,明英宗等人过得非常心酸。

不仅如此,景泰帝还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想方设法废掉了侄子皇太子朱见深,换上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但朱见济很快夭折,景泰帝后来也没有再生儿子,但他还是没有恢复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这让很多人都不满。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

明英宗再次登基后,立即废黜景泰帝为郕王,并且将他软禁在永安宫,一个月后景泰帝悄然去世,于谦等人也被杀害。

明英宗对景泰帝这个亲弟弟非常厌恶,给他的谥号是“戾”,葬礼也是亲王级别,没有让他享受皇帝待遇。

明英宗死后,朱见深登基,有些大臣为景泰帝鸣不平,朱见深给景泰帝恢复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朝灭亡后,南明皇帝最终给景泰帝加代宗庙号,谥号也成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跟明朝的其他皇帝一样。

悦史君认为,景泰帝确实是一个有功的皇帝,但他对待兄长明英宗一家太残忍,而且宁愿没有继承人也不考虑侄子,这就为他的悲剧埋下伏笔,但历史也是公平的,明英宗把他打回原形,但侄子朱见深恢复了他一半的地位,南明时又全部恢复,也算是一个弥补吧。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原因有二:不够厚黑,寿命太短。

很多人都认为朱祁钰将“北狩”归来的英宗软禁在南宫很过分,然而这恰恰说明朱祁钰已经足够厚道了。他若是脸皮够厚,心够黑,就会在英宗归来的途中下手,神不知鬼不觉的让他消失,手段巧妙一点的话,还可以栽赃给瓦剌。若是担心这样授人以柄,在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的七年间,他完全有充分的机会可以除掉朱祁镇,而不是给自己留这么一颗定时炸弹。

在他之前,这样做过的皇帝也不是没有。

南北朝时期,南陈皇帝陈霸先病死后,他唯一的儿子陈昌在西魏做人质,朝中与他血统关系最近的就是侄子陈蒨。陈蒨抓住机遇,逼迫陈霸先的皇后章要儿下旨,在亲信的拥护下即位,是为陈文帝。

西魏为了能够坐山观虎斗,偏偏在这个时候将陈昌送了回来。陈昌早就是陈霸先的世子,南陈建国后就成为无可争议的太子。他写信给陈蒨,让他让位给自己。陈蒨很不高兴,对亲信说道:“太子要回来了,我只好找个地方当个藩王去养老了。”亲信立刻就心领神会,自告奋勇去迎接陈昌,在过江时将陈昌推入江中淹死。陈文帝的皇位就这样坐稳了。

可惜,朱祁钰终究还是不够狠,没有陈文帝做的绝,终究遗患于身后。

另外一点,就是身体不好,寿命太短。这非人力可为,只能说是天意了。

朱祁钰要是活的再久一点,熬死英宗,就没有后患了。至于继承人,他应该还是有机会生下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即便生不出来,也完全可以从宗室中过继,效法宋高宗赵构。

朱祁钰的处境与赵构极为相似。高宗活到了八十多岁,对自己的继承人也安排的极为妥当。虽然唯一的儿子早逝,但他从赵匡胤后代中挑选赵昚从小培养,不仅断绝了近枝宗室篡位的可能,而且赵昚身为远枝却得以继承皇位,合法性完全依赖于高宗的心意,自然对他百依百顺。高宗在六十多岁时便禅位于赵昚,自己又做了二十多年的太上皇,帮助赵昚坐稳了皇位。赵昚后来的庙号是“孝宗”,对高宗极为孝顺。在历史上的几位太上皇中,高宗的幸福生活与乾隆有的一拼,两人都可谓是最幸福的太上皇了。

可惜朱祁钰只活了三十岁,在立储上一误再误,对潜在的皇位威胁者又下不了狠心,只落得悲剧收场。

作为皇帝,代宗比英宗做的好得多,只是命途多舛。

夺门之变后,英宗废代宗为郕王,赐恶谥为戾,以亲王礼仪下葬,不承认他做过皇帝。

英宗去世后,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恢复皇帝之位,重新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追尊庙号为“代宗”,并将谥号追加到17字,至此,他的功业也算是盖棺定论了。

明朝十六帝,在迁都北京后有十四位皇帝,朱祁钰是唯一一位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卢沟古桥写江山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8年,是被历史而推上金銮殿宝座的皇帝,对于明英宗朱祁钰一直都是很防范的,毕竟这位才是正统的帝王,而他只是因为局势而被迫承担责任的临时皇帝罢了,不过有于谦的发话担保,景泰帝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景泰八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而明代宗被废黜,这场政变是失势的朝臣如徐有贞、石亨等发动的一场拥护英宗的复辟的政治行径,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而铤而走险,结局是政变成功,有人欢喜有人愁。

景泰帝和于谦就是政变的之后的失败者,不过这场夺门之变中,并非是神不知鬼不觉,于谦一早就得到了左右的禀报,知道了复辟的行动,而作为军政大权在握的兵部尚书,于谦全程都坐视不管,目睹着政变的发生和结束,自始至终跟没事人一样,第二天照常上朝。

为什么于谦这么做呢?很简单,于谦是一个将国家社稷放在一切私立面前的人,他是大功无私的,他将生命都献给了国家,只要保证有利于国家朝局发展,他都义不容辞,当时情况下,景泰帝病重不久人世,而其子朱见济也夭折了,没有继承人选,为了国家的稳健,他曾建议让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如此可以保证大明王朝的顺利过渡,而夺门之变就是将明英宗推上帝位,如此一个壮硕的帝王,还有继承人,这无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他选择了不干预这场政变,虽然他也知道政变之后他的后果。

至于景泰帝,当时已经病重,无力回天,不久人世,就算知道了政变,只怕也是有心无力了,人之将死还有什么值得去一争呢?况且这帝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也算是物归原主吧!


历史风云天下


景泰帝在夺门之变以后的悲剧,主要由于以下几点:生命垂危、没有儿子、未立储君。而这三点中,如果其中之一得以改变,则景泰帝不会落得那样悲惨。

众所周知,景泰帝是在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走以后,匆匆登极上位的。景泰帝在位八年,对巩固明朝有再造之功。


景泰帝在明朝皇帝登极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如果不是瓦剌紧逼,基本上是轮不到他做皇帝的。但是另一方面,景泰帝在位也算兢兢业业,经过八年的统治也基本巩固了帝王地位。正常的话,明朝帝系由其兄英宗这一脉过度到景泰帝这一脉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不巧的是,景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却过早的夭亡了,而其后景泰帝却一直未再生子。当其忽然生病并垂危之时,夺门之变不幸发生了。

因景泰帝垂危,而景泰帝无嗣,同时又未过继亲王作为养子作为皇储,在这种情况下,景泰皇帝也就成为真真正正的孤家寡人了。当然,如果景泰皇帝能够再次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的话,其后路还是完全存在的,依然不会出现英宗复辟后所面临的遭遇,不至于落得身后无名的下场。只是,景泰帝这最后的机会也没有加以运用。


诸如以上情况,景泰帝驾崩以后,景泰帝一脉当从此绝迹。而皇位第一继承人将回归英宗一脉,英宗之子朱见深当是毫无疑问的有资格登极的首选。而英宗当时为太上皇,如果复辟,其殁后皇位依然是朱见深的。因此,某些大臣正是看到帮助英宗复辟的利害之处:如果成功,则有拥立之功,前途无量。如失败,但皇位依然是英宗一脉的,风险太小。因此,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得以顺利成功,更多的大臣自然也不可能横加阻拦。

英宗复辟成功以后,其实其第二次登极的得来就不见得有多光彩了。因此,为了突出其皇位的正确、合理性,也只有贬损景泰帝了。景泰帝死后被英宗去除帝号,以亲王对待,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大明王朝其后的各代,都是英宗一脉,完全为景泰帝翻身也就很难了,更何况历史本以久远。


苏绽


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在太监王振等人的极力忽悠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蒙古一部),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留京居守”,一个月后,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20万明军(号称50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俘。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时任刑部尚书丁铉、时任工部尚书王永和、都察院右都御使邓棨全部身亡。

土木堡到北京就200多里路程,瓦剌的骑兵几个小时就能杀到。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北京的军队只剩下老弱病残不到十万人。不少高官的将子女开始转移到南方,富人也开始南逃。这时候,不少大臣建议迁都南京,躲避战祸。

此时担任兵部左侍郎的于少保正主持兵部工作,他向监国朱祁钰和孙太后提出,瓦剌的军队不会那么快打来,他们也需要时间,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坚守北京,指出北宋的前车之鉴不远,一旦此时放弃北京,蒙古人必将长驱直入,大明江山社稷宗庙必然不保,并建议谁再提放弃北京,立即斩首。孙太后和朱祁钰最终同意于少保的意见,于少保在征得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史载有这么回事)和孙太后同意后,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9月,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改明年为景泰元年,是为明代宗。作为妥协,立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于少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时,于少保抓紧整军备战,同时调集各地勤王军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同年十月,也先率领大军杀到北京城下,于少保短时间聚集了22万大军,并出城列阵迎敌,双方小规模接触,并未发生大战,也先看到明朝准备充分,不久就主动撤退了。

总之也先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捞到什么好处,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要求和明朝和好。为什么要和好?也先要茶叶啊,天天吃肉不喝茶怎么办?和好了才能搞点贸易啊,要点赏赐啊,反正有茶叶才行。在朱祁钰和于少保的努力下,大明朝总算安定了局势。

借此机会,大臣们要求接回明英宗朱祁镇,让太上皇朱祁镇在草原吹寒风说不过去。但是景泰帝朱祁钰显得不太愿意,怕哥哥朱祁镇回来抢了皇位。于少保说,皇位是大事,不是说换就换的,当前皇位已定,不会再改变了,您哥哥朱祁镇回来了他还是太上皇,您还是我们的皇帝。于少保这么一说,景泰帝也就放心了,那好吧,于是派人安排这个事。

第二年八月,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在瓦剌人依依不舍的泪眼中回到了北京,弟弟朱祁钰也举行了比较隆重的迎接仪式,亲自到场接哥哥,然后把哥哥关进了南宫,软禁了起来。此后,兄弟俩各过各的,哥哥被软禁在南宫,弟弟也不去看哥哥。

兄弟俩老是不见面,如何是好?于是,大臣们又操心了,纷纷上疏景泰帝,要求景泰帝逢年过节或是其他有空的时候,带领弟兄们去拜见太上皇,共叙兄弟情义。景泰帝不同意。一直不同意。大臣们就更急了,又上疏景泰帝,说景泰帝,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哥哥太上皇朱祁镇当年对你这么好,你可不能忘恩啊,你看看,当时你20多岁了,还让你留在北京,没有让你去外地就藩;你哥哥朱祁镇御驾亲征,让你留守北京,对你多信任、多好,你应该常去看望哥哥才是。景泰帝不悦,后来干脆把南宫的门锁灌铅,把南宫周围的树都砍了,怕有人通风报信。看看到现在北京的大树都不多,原因就是树大招风,经常被砍。

这就是弟弟景泰帝朱祁钰的不对了。但是,也别说风凉话,换你在这个位置,你也很为难。如果太上皇行动自如,哪天景泰帝朱祁钰这个皇位说不定就不保了,毕竟,哥哥朱祁镇曾经当过14年的皇帝,威望还在。倘若景泰帝是这样想,那就好理解了。

但是,朱祁钰更不对的事情出现了,景泰三年,景泰帝朱祁钰强行废除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当时,也有不少人劝阻,于少保对此事什么态度呢?于少保是默认的。这就为后来于少保的死埋下伏笔。于少保为什么不劝阻景泰帝,让景泰帝不要违反当初的约定,不要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但是,因为有保卫北京、稳定局势的功劳,加之为政还算清明,景泰帝此时在朝野已经具有相当的威望,而哥哥朱祁镇只是个放回来的俘虏,丢人现眼的东西,只好令人宰割。所以,景泰帝成功地废除了哥哥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新太子。于少保不阻止此事,也是出于忠于皇上考虑,毕竟此一时彼一时,景泰帝已经稳定了皇位,景泰帝说的也没有什么错,父有天下,当传于子,冒然阻止景泰帝,于少保可能会落得不忠不孝的名声,里外不是人,尤其是景泰帝朱祁钰对于少保有知遇之恩。

但是,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景泰帝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病死了,景泰帝就这么一个儿子,此事对景泰帝打击实在太大了。但景泰帝这时才25岁,按照常理,再生出儿子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疏呼吁景泰帝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御史钟同(江西吉安人),他上疏建议景泰帝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说:“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意思是说,皇上,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遭报应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将钟同乱棍打死。于少保此时什么态度?没态度。

景泰七年正月,景泰帝的太子死了3年后,景泰帝的皇后又死了。到这一年,29岁的景泰帝依然没有再生出儿子。期间,不断有人建议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都是不答应。于少保什么态度?没态度。

短短3年内,景泰帝连续死了儿子、死了老婆,没有再生出儿子,景泰帝还不反思?

《明史景帝本纪》:八年春正月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翻译一下: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生重病了,大臣们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帝不听。于少保参与了建议复立太子了吗?没有。

景泰帝在死了儿子、死了老婆之后,自己也病倒了,就在这个时候,景泰帝依然不肯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少保依然没有参与劝说景泰帝复立朱见深。大臣中间有人开始投机了,既然景泰帝生重病了又不肯立太子,就在这个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倘若这次景泰帝答应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那么谁还会去迎接过气的朱祁镇复位呢?

朱祁镇复位后,将将弟弟景泰帝朱祁钰重新任命为郕王,朱祁钰当了8年皇帝,又当回了哥哥朱祁镇最早封给自己的郕王,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很讲义气,弟弟你这样不仁不义对哥哥我,哥哥我对你如初。不久朱祁钰病死。明英宗不承认弟弟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给了他一个恶谥号:戾。以亲王礼将其葬在西山。笔者觉得,明英宗朱祁镇这个做法,不算过分。毕竟,8年来,弟弟朱祁钰做的确实太让他心寒了。

景泰帝的一意孤行,将自己拖进万绝不复的深渊,也连累了于少保,倘若景泰帝最终同意群臣的意见,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死后,帝位将由朱祁镇的儿子继承,朱祁镇仍然是太上皇。这样朱祁钰的一切名号都将得以保全。关键还是朱祁钰的政治智慧不够,没有把父亲的老谋深算和心狠手辣学到手。

景泰帝朱祁钰废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后,短短5年内,朱祁钰全家死光。御史钟同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天命有在。人不能做亏心事,否则整天心神不宁,必然被上天惩罚。倘若景泰帝不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景泰帝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活着,儿子朱见济会不会夭折不好说,但心中无负担的景泰帝再生出几个儿子应该不是难事;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位后,景泰帝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最后拖垮了身体,足为后世借鉴。


坐看东南了



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景泰帝的儿子夭亡,失去了根基。

至于明代宗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是如何死亡的?有的史书上说是病故的,有的说是被太监曹吉祥下毒药毒死的。夺门之变前夕,景泰帝没了子嗣,原太子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之子)又没复位。这使代宗在这场政斗中失去了基本根基,后继无人,国本动摇,谁想都怕。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问题上犯了颠覆性的错误。

其二,朱祁钰自身重病缠身,无可救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夺门之变前夕,朱祁钰已是病情加重,有时神志不清,无法上朝理政了,朝政基本半瘫痪,那管得了宫内外刮什么东西南北风?朱祁钰只活了29岁,在位7年。关于朱祁钰的死法,也是历来说法不一,史书上就仨字“郕王薨”。另外一种阴谋类说法是被太监蒋安用帛勒死,当然是明英宗暗中下的手。

第三,失去了孙太后与骨干朝臣的支持。

这一点被许多人忽视了。土木堡之变后,还是郕王的朱祁钰,在孙太后和于谦等的强力支持下登上皇位,又合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在位七年,战战兢兢,勤劳任体,政治清明。可由于对太上皇的处理,又废太子,孙太后极度不满,大臣尤其是于谦等极力反对,于是失去了铁三角里的两个棱角的支持。夺门之变前夕,孙太后装聋作哑,于谦极度沉默,大将石亨等兴风作浪,一夜之间皇帝易主。明英宗复辟18天后,景泰帝突然“薨”,死后也没进帝陵,孤零零埋在景山上。


书中有毒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的根源在于继承人的名正言顺上。古代嫡庶有别,差距非常大。

正统皇帝朱祁镇犯了几乎灭国的错误,被接回来还是太上皇。还要被大臣三不五时的拿出来逼迫景泰帝要对太上皇恭谨,要尊敬太上皇,大臣更时常向太上皇表忠心!这其实都是一种变相的对景泰帝的藐视。

景泰帝朱祁钰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虽然是孙太后立挺,但只因为是庶出,加之朱祁镇没死,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按照有些顽固派的想法,朱祁镇回来了,景泰帝就要把皇位还给朱祁镇,这不是滑稽么!

景泰帝失败处在于他不够狠,不够毒。无论他苛待太上皇,还是废侄子朱见深,都不够狠辣。只要这两个人还活着,他永远被当成名不正言不顺。明朝的言官,那时把皇帝的责罚当成荣耀来争取的。朱祁钰给了太多机会给这些无耻的文化流氓。最终结果就是,把自己折磨的生不如死,病入膏肓。

作为一个帝王,景泰帝不如太祖,成祖那么杀伐果断。他终究只是一个心软的人。朱祁镇是他心中一根刺,拔不出来,只能伤害自己。

相比较,朱祁镇就更狠辣。这老兄脸皮后,犯了那么大错,也凑合活着。被关进南宫,自生自灭也没折腾死他。他挺过来了。他就赢了。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他胜利了,景泰帝就几乎成了篡位者一样,坟墓给拆了,送了个恶谥,还好没有儿子了。不然估计都凶多吉少。

生为帝王,无情似乎只能是他们的选择。景泰帝不够狠,留下了朱祁镇。朱祁镇重新上位,正统变成了天顺,就是告诉天下,我顺应天命又回来了。可事实是他只是发动了政变而已。他“土木堡之变”的耻辱,会永远贴在他头上。他对景泰帝的做法,更令人齿冷!不过,成王败寇,也没什么可说的。

综上!


君笺雅侃红楼


永乐皇帝及其以后的明朝皇帝都葬在北京十三陵,不过有一位明朝皇帝例外,那就是景泰皇帝(明代宗)。明代宗的灵柩之所以没有能够进入13陵中,是因为他后来在政变中被废,导致身后无名,就连“代宗”这个庙号都还是明朝后期追认的。那么,明代宗是怎么登基,又是怎么被废的呢?


(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

景泰帝朱祁钰(明代宗)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儿子,是明朝的第7位皇帝。他的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镇,也就是那位在“土木堡之变”中遭蒙古瓦剌部俘虏的皇帝。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朱祁钰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

正统14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队俘虏,随行的4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瓦剌挟持明英宗,一度逼近明朝京师。于谦等大臣为了避免迁都和瓦剌的要挟,所以主张册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在明英宗册立有太子的情况下),改元为景泰,这就是明代宗。


(明代宗,右一)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期间,曾重用于谦等人,选将练兵,击退瓦剌人的入侵,使明朝转危为安,算是一代明君。同时,瓦剌人眼见挟持明英宗没有结果,就将其放回就北京。明代宗并没有杀死兄长朱祁镇,只是将他软禁于南宫,并封为太上皇。

但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官员石亨、徐有贞等人率军赶到南宫,扶持明英宗复辟,这就是“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时,明代宗朱祁钰还并没有死。但明英宗将弟弟朱祁钰废为郕王,软禁于西内永安宫。不久后,朱祁钰就离奇去世了,时年仅三十岁。

明英宗复辟后,因为怨恨弟弟朱祁钰在自己被俘期间登基为帝,所以在他死后故意给他上谥号为“戾”,只以亲王的礼仪葬于北京西山,不入明皇陵与祖父仁宗、父亲宣宗相伴。

同时,明英宗还憎恨于谦等大臣私立君王,在复辟当日就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并将一批能臣、大将下狱杀害。因此,景泰皇帝被废主要还是因为自己太心软。
(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