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最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裡湧銀山確 —— 楊萬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慧開禪師的詩寫盡四季。冬天來了,這一年又將走到盡頭。有人說,北風呼嘯,寒風刺骨。人們在寒風中直哆嗦,到處一片荒涼的景象,冬天一點兒也不好。

但是,親愛的朋友,正如郁達夫先生所說:“每季每節,都有它的特別的好處”。下面,小編帶大家回顧中西方美術史中有代表性的冬景作品,便可在紙上一覽名畫中的冬日之美。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堂客話圖》宋 夏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雪堂客話圖》是夏圭傳世的一幅精品佳作,為其早期作品,絹本,淡設色,縱28.3釐米,橫29.5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畫中描繪了雪後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巖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景寒林圖》宋范寬 天津市博物館藏

宋代畫家范寬所作《雪景寒林圖》,縱193.5釐米橫160.3釐米,絹本、設色,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本畫採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餘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窗讀書圖》宋 李唐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雪窗讀書圖》構圖新奇雄峻,是典型的邊角取景。畫的左邊是碩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巖上的樹木向右伸展枝葉,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經覆蓋了房頂和地面。左邊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勁健,筆法流暢,墨色表現的光暗過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渾厚的小土山,更加穩定了畫面。小院內還有一口水井,為畫作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畫中人物憑窗持卷,專心致志地讀,此是“畫眼”所在。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曉雪山行圖》宋 馬遠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幹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圖》北宋 巨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緻,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巖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從披麻、捲雲皴而來,林木方面,松針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中送炭與龔養正》宋 范成大

在寒冷的冬天,宋朝皇帝經常賞賜一些物品來幫助百姓禦寒,從而出現了“雪中送炭”這樣的幸事。而“雪中送炭”也成為宋人對朋友過冬最好的饋贈,如南宋中興詩人范成大曾作《雪中送炭與龔養正》,藉助“送烏薪”來表達對朋友的問候。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騎驢賞雪圖軸》明 沈周

畫面寫一高士騎驢緩步溪橋賞雪,一童子折梅尾隨,層巒迭嶂,一片孤寂。忽有書聲振於林樾,但見層林中有樓宇,兩高士執手笑談,景色平遠曠蕩,幽鬱淡雅。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雪村訪友圖》明周臣

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圖中採用高遠佈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併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虯曲和倒掛的形態,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灞橋風雪圖》明 吳偉 故宮博物院藏

灞橋,在陝西西安東,唐人多於此送別,因謂之削魂橋。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此為畫題。此圖繪一老儒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二僕攜行囊緊隨其後。為烘托主題,景作陡壑溪泉,林木蕭疏,風雪瀰漫,寒氣逼人。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武當霽雪圖》謝時臣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畫武當紫霄山雪景,石形似雲,皴筆精練,以墨和淺色層層渲染,天空填以淡墨,以襯托山石的雄峻和積雪的厚實。紫霄宮殿宇莊嚴整肅,雖是大雪,來客仍絡繹不絕。山古有石階,經兩邊高大寒林、松樹而通向上山石道。路旁有泉水奔流,發出喧鳴聲。遊人坐轎、騎馬、步行者皆有,半山道有暖亭一座。石道蜿蜒,依山而鑿,直通紫霄宮。構圖雖繁雜,主脈卻清晰,故而整體感仍很強,氣勢宏大,局部描繪也自然周到,精細工整,顯示出其功力之深厚。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函關雪霽圖》 明 唐寅

此為唐寅記遊之作。畫面由遠而近,依次為:雄峰筆立,銀妝素裹;樓閣房舍,皚皚積雪;溪流亂石,車馬跋涉。 作品氣勢雄偉,佈局奇妙,筆法多變,設色古雅,可遠追宋人意境。山石皴法以長披麻皴與斧劈皴兼用,並以墨色烘托,明淨淡雅,凹凸有致,極富文人畫的秀逸之氣。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蒙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

畫於1897年,整幅畫視角寬廣、構圖宏偉、透視準確。畫中車馬人流很小,粗筆帶來,卻彷彿在畫中移動、生動形象。

在這幅畫上,構圖宏偉,街景莊嚴而有氣派;色彩豐富柔和,在冷暖色對比中,充滿中間調子的過渡,形成一種細緻而變化豐富的灰調子,但卻很明亮,它顯示著光的飽滿,其筆觸均勻而不失活潑變化,粗獷與細緻融為一體,表現出畢沙羅特有的藝術風格。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彼得·勃魯蓋爾《雪中獵人》(The hunter in the snow),1565年

冬天是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de Oude)最喜歡描繪的風景。他所作的《雪中獵人》,舉重若輕地描繪了雪的厚度、質地甚至溫度。他鐘情的兒童遊戲、閒適玩樂的人群與近處疲憊的獵人、痛苦的勞作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包含此畫的《四季》組畫幾乎前所未有地將目光投向非理想化的大自然——全然忽視了宗教圖像學或其他圖像學。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彼得·勃魯蓋爾《有滑冰者和捕鳥器的冬景》(Winter Landscape with a Bird

勃魯蓋爾不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藝術家,也開創了“冬景畫”的繪畫傳統。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後蘇聯科幻電影《索拉里斯》(Солярис)中,這幅作品曾多次出現,小小的畫面,在宇宙飛船裡遙遙昭示著人類的孤獨、憂傷與無可奈何。

除卻《四季》(The Series of the Months)組畫,《有滑冰者和捕鳥器的冬景》中的雪景,也同樣埋藏著勃魯蓋爾的箴言。這其中的一切細微變化和一切細微差別都值得推敲:小小的捕鳥器與近在咫尺的冰窟窿、無畏玩耍的孩童,甚至那個背對著觀畫者、兩手插在口袋裡、望著太陽的男人肩膀上的那一點點雪跡……一幅小畫,卻可讀出成百上千個故事。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彼得·勃魯蓋爾《伯利恆的戶口調查》(The Census at Bethlehem),1566年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前總策展人菲利普·羅伯茨-瓊斯認為《冬景》是一幅超前的印象派作品:“勃魯蓋爾在一種新體裁中證明了他的創新精神:透過使得世界可以被感知的事物即光現象來感知世界,而有朝一日被命名為印象派的風格即濫觴於此。”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莫奈《喜鵲》(The Magpie),1868-1869年

雪地上漫射的陽光、不斷變化的光影、平靜的草垛,在微妙地提醒著我們:現在已是過去時,流逝的光影快到我們抓不住。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莫奈《乾草垛(雪與陽光中的效果)系列》(Haystacks (Effect of Snow and

另一位法國畫家,馬奈(Edouard Manet),則以棕色與白色為基調,描摹了巴黎的雪景,畫中的雪與泥土交融,顯得不那麼幹淨,淒冷的天空、搖搖欲墜的房子,這場景完全與前幾幅畫中雪的純潔、安靜無關了。

中外名畫鑑賞:畫筆下的冬日美景

馬奈《蒙魯日的雪景》(Effect of Snow at Petit-Montrouge),1807

英國的浪漫主義畫家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後期也受到印象派的影響,這幅《雪暴》,雜亂的筆觸中雪、海、天相接,旋轉著裹挾著小小的蒸汽船,在巨浪滔天中搖擺不定。巴黎的城市化、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對機械文明的崇拜,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情卻又有雄心勃勃的鬥志,這是工業革命為視覺藝術帶來的最大沖擊。

再冷的冬天,也有陽光的時候;再冷的冬天,也有溫暖的時候!冷的冬天,你會想起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