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姜維最後為何不堪一擊?是看錯人了嗎?

小褝仙


讀不完的三國故事,數不盡的三國英雄。

“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令人津津樂道。

曹操、關羽、諸葛亮,簡直如數家珍。

就連與人物有關的成語也都爛熟於心。

然而對於姜維,你瞭解嗎?

為什麼諸葛亮會挑選他做接班人?

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三國時代的姜維。

1.姜維其人

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

姜維出仕任本郡上計掾,被州里徵召為州從事。

其父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因戰死疆場,姜維遂被郡裡任命為中郎。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軍出祁山。

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等人,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

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又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

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

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

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諸葛亮。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後遷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

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大將軍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

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有多次交手。

據史料記載: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因蜀中大臣對姜維北伐多有反對,加之因實施“聚兵斂谷”的策略,遭宦官黃皓構陷,姜維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

司馬昭五道伐蜀時,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其後姜維力圖憑己之力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

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曹魏大將鍾會曾這樣評價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此外據《魏晉文學史》中記載:姜維在文學上也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其作品如《蒲元別傳》等。

2.諸葛亮為何重用姜維?

據《三國志·蜀書十四》中記載,諸葛亮曾這樣評價姜維: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

其人,涼州上士也。

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就連諸葛亮在給蔣琬的推薦信中也寫到: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其統領五六千虎步軍。

而且天水之戰的時候,還是無名小卒的姜維就打敗過名將趙雲。

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華和忠勇善戰是深得諸葛亮賞識的。

而且天水之戰時,還是無名小卒的姜維也曾打敗過名將趙雲。

同時蜀漢當時的局勢,也為諸葛亮重用姜維提供了契機。

(1)街亭兵敗後,諸葛亮不得不殺掉馬謖,使得後備軍師空缺,需要有人補位。

(2)劉備死後,劉禪忌憚軍師孔明,費禕,蔣琬等人又“以老自居”,諸多朝中老將反對北伐,這樣就迫使諸葛亮必須找到一個既有才幹,又忠心的人來依託。

(3)通過對姜維去強魏,投弱漢等多方面的考量,諸葛亮認定“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可以擔當重任。

透過蜀漢的國勢演變,姜維的一生,以及諸葛亮的選拔與重用,都不難看出劉禪渾噩,朝臣異心,宦官當道,人才凋零,即使姜維再有匡扶漢室之心,也無回天之力。

其實所謂的姜維的不堪一擊,正是蜀國朝政無力的顯示,是一種必然。

而姜維的結局,恰恰又是對諸葛亮知人善任,籌謀全局的一種肯定,只是有些悲情而已。


有書博物館


姜維在蜀國後期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以說是蜀漢最後的依仗,姜維沒有不堪一擊,諸葛亮也沒有看錯人。

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在天水收降的並重點培養的。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和姜維是師徒相稱的,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看諸葛亮給蔣琬的書信,可以明確的讀出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和喜愛。稱其為『涼州上士』。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比馬良都要優秀;並且難得的是“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所以會專門帶他參見劉禪。

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下屬”,但是,姜維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因為正史中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蔣琬和費禕。姜維以降將的身份,能夠做到大將軍,是姜維自己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諸葛亮的安排。

在蔣琬費禕二相主持的時代,姜維一直沒有獨立帶領大兵團作戰的機會,等到蔣琬病故,費禕被刺殺之後,姜維沒有了約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維的北伐總體來說並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漢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在劉備時代,蜀漢能夠和曹魏、東吳一較長短,是因為劉備雖然只有四川一塊地方,但是軍隊都是跟隨劉備征伐四方的精銳,並不虛魏國和吳國。

而到了姜維時代,這些跟隨劉備諸葛亮打天下的精銳已經老的老,死的死,姜維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質量自然比當年轉戰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與此同時,魏國鎮守雍涼的將軍是郭淮、鄧艾和陳泰。這三個人無論是從智力還是謀略上,都和姜維在同一個檔次上。就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中的主角廖化所說的那樣:

"'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姜維的困境就是智謀不比對方強,而兵力比對方少,又頻繁用兵。這種情況下,要求姜維能夠北伐取得很大的戰果,也確實是強人所難。

但是即便如此,姜維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閃光點。在狄道城,姜維曾經取得了洮西大捷,殲滅魏軍數萬,一度殺的雍涼人人膽寒。從殲敵的數量和影響來看,是諸葛亮時代都沒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國對魏國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到後來,鄧艾鍾會雙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聽聞此事,妙計頻出,在陰平橋頭巧妙騰挪,擺脫了鄧艾的糾纏,在漢中已經大部丟失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把鍾會擋在了劍閣,如果不是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並且後主又比較窩囊不敢死守待援,鍾會基本上都已經打退堂鼓準備收兵回朝了。所以聽說後主投降了,姜維氣得拔劍砍石頭,說:“我們正想死戰,怎麼就投降了!”

在整個後三國時期,可以說蜀漢就是靠著姜維做國之干城來延續國祚,怎麼能說姜維不堪一擊呢?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並沒有看錯,姜維也確實是忠心赤膽為蜀漢奮鬥到了最後一刻。


經史通義


這個問題本身有不少錯誤,最明顯的一個錯誤——諸葛亮的接班人從來都不是姜維,諸葛亮的接班人從來都是蔣琬和費禕。至於姜維,一介降將,談不上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這個問題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從《出師表》就可以看出,姜維在諸葛亮那裡沒排上號。

蔣琬和費禕主政的時代,姜維沒有什麼太出色的表現。姜維先是在蔣琬手下任職,蔣琬為大將軍,姜維是營司馬。這一階段,姜維主要的任務是和羌人作戰,多次深入西羌作戰,戰績不凡,被封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公元246年,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蔣琬病故,費禕接替蔣琬的職務,姜維繼續在費禕麾下效力。雍州,涼州一代的羌人背叛魏國,歸順蜀國,姜維多次派兵接應他們,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不分勝負,表現可圈可點。他還想利用這些投奔蜀國的羌人反攻隴西,卻被費禕所制止。為了制約姜維,費禕甚至不讓姜維領兵超過一萬,防範之心可見一斑。

公元253年,權傾朝野的尚書令費禕被魏國降將所刺,不治而亡。這下子,套在姜維頭上的緊箍咒算是徹底沒了。自此以後,姜維統率大軍數次北伐,有勝仗有敗仗。但無論怎樣,都無法動搖魏國的根本。其實,這並不是姜維的錯。按照當時的天下形勢,有“魏七吳二蜀一”之說:魏國佔據了最為富庶的中原大地,人口和土地等資源比吳國和蜀國加起來都多得多。戰爭拼到最後從來拼的是國力,看的是人口,糧食和錢帛。蜀國人口不過90多萬,卻養了10萬人馬,差不多九人養一兵,幾乎到了窮兵黷武的境地。這種狀況下,還要指望姜維北伐成功,確實強人所難。在雍州和涼州一帶與姜維對抗的,也是魏國最出色的名將郭淮,陳泰和鄧艾,姜維在用兵謀略上也並不佔任何上風。魏國的國力遠勝蜀國,大將能力也不輸姜維,姜維一直不能成功,也就不足為怪了。

鍾會伐蜀的時候,在沓中屯糧的姜維第一時間就提醒劉禪,魏軍可能會大舉進攻,應當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劉禪自恃西川地形險峻,不以為然。鍾會非常重視姜維,派鄧艾統領3萬多人到沓中牽制姜維,不要與姜維交戰,只要牢牢拖住他就行。沒有姜維的漢中,根本擋不住鍾會幾路大軍進攻。蜀軍在漢中損兵折將,還是沒能守住。等劉禪反應過來,令姜維回援的時候,漢城和樂城都已經失守。萬般無奈下,姜維只能放棄堅守陰平的計劃,和張翼、廖化一起退到劍閣,守衛蜀國最後的屏障。

後面的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了。即便是被逼到窮途末路的姜維,依然依靠有限的兵力,把劍閣守得密不透風,打得魏國主將鍾會一度喪失信心,準備撤兵回去。最終,鄧艾鋌而走險,走陰平小道,拿下江油,並在綿竹擊破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兵臨成都,逼降了劉禪,蜀國亡。在這種情況下,姜維最後一次用計,假投降鍾會,試圖挑起魏國將領間的內亂,以圖重新復國,但最終功虧一簣,以身殉國。

可以說,蜀國的滅亡是國力不濟和劉禪不善用人所致,並不是姜維的過錯。相反,姜維在一次次瀕臨絕境的時候,用盡自己的能力挽救蜀國,無論是劍閣的死守,還是最後的假降,姜維都為蜀國竭盡全力了。他沒有不堪一擊,相反,魏國與他交手的那些名將們,無論是陳泰、郭淮、鄧艾還是鍾會,都把姜維當成第一大敵對待。姜維之所以輸給他們,不是能力上的缺陷,而是國力上的巨大差距,這真不是姜維的錯。

陳壽:《三國志》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蜀漢後期國貧兵疲,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寵幸宦官黃郜,致使國內大臣人人自危。整個國家夕陽日下,大廈將傾之勢。姜維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是獨木難支,無法力挽狂瀾。

姜維做為蜀國後期的擎天之柱,為承武侯遺志,興復漢勢。前後一共對魏發起了十一次戰爭。並獲得不菲的戰績。曾大破魏軍兩次,小勝三次。戰平四次,僅敗兩次!成功防禦魏國數十年。

蜀國後期實力弱小,三國時期,蜀國無論是佔地面積還是國家人口都是最少,而魏國卻是最大的!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姜維還能取得如此戰績,足以說明姜維之才不下於諸葛亮。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廖化在三國前期可以說是籍籍無名之輩,在蜀漢後期卻可以成為先鋒大將,足以說明,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而反觀魏國人才輩出,郭淮,鄧艾,陳泰等等。人才的缺失,也是姜維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都無法得心應手,

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寵幸宦官黃鋯。黃皓弄權,朝廷秩序混亂。姜維被迫沓中屯兵避禍。後,司馬昭伐蜀。姜維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鄧艾偷襲成功,後主劉禪投降!姜維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使用離間計,打算利用鍾會反叛司馬昭。但最終鍾會失敗。姜維自殺而亡!


古代戰爭史


以諸葛亮的相父身份,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計,六出祁山,尚不能佔曹魏半分便宜,何況姜維了!實在是天要亡漢,非人力所能挽救的了。

諸葛亮精心挑選的接班人姜維,只是他的軍事接班人,並未讓姜維染指政治,而姜維也只有出將之才,忠勇之心,治國理政之能還是欠缺的!

從姜維九伐中原的戰績來看,怎麼也說不出姜維不堪一擊的話來,鄧艾和姜維交手無數次,何曾佔得了姜維半點上風!

蜀漢加速滅亡,也是諸葛亮在時就開始的窮兵黷武的結果,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加上姜維的九伐中原,戰火不斷,導致蜀漢國力空虛,而曹魏僅動用了兩個州就可與蜀漢舉國之力相抗,根本未傷其國本,所以曹魏一旦動用生力軍對蜀漢發動反擊,真的是摧枯拉朽一般了!


諸葛亮伐魏是輸在戰略錯誤了,而姜維又是死忠,堅決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所以說諸葛亮未看錯姜維,姜維也是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只是油盡燈枯,被曹魏不費吹灰之力就給滅了!


五音山人1




可以說諸葛亮非常看好姜維,培養了姜維,但並沒有把姜維當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說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和一部分軍事才能。姜維實際上非常優秀。


姜維原本是隴右曹魏的軍官,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漢,時年27歲。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向漢室、很有膽略,是涼州上士,從而帶姜維在身邊悉心培養,但諸葛亮最終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並非姜維。



歷史上的姜維,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其軍事能力遠超過鄧艾與鍾會,稍微強於陳泰。在國力遠弱於曹魏的情況下,其北伐勝多敗少,曾經多次大敗曹魏關隴軍團,並非不堪一擊。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蔣琬隨後接班,迅速穩定蜀漢局勢。此時的曹魏,在此前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國力損耗嚴重,經濟疲憊,民有菜色,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急需休養生息,而蜀漢雖然國小,但軍力強悍,經濟發展強勁。因此蔣琬積極練兵,營造舟船,準備經漢水水路前出上庸、新城,實施北伐,但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隨後費禕當政,而費禕偏向保守,錯過了幾次絕佳北伐的機會。姜維每次建議出兵,費禕頂多給姜維一萬軍隊,只能小有收穫,使得重創曹魏的良機屢屢失去,姜維只能徒喚奈何。

公元253年春,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尚書令陳祗隨後掌握蜀漢內政大權,開始全力支持假節的衛將軍、領涼州刺史職位的姜維實施北伐。但此時的魏國,除了興勢之戰外,與蜀漢近二十年沒有太大的戰事,因而獲得了喘息良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實力迅速恢復,並且在江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其國力已經遠遠超過蜀漢。姜維的北伐,似乎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253年夏,姜維率領二萬多軍隊經石營出擊隴右,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領大軍前來救援,至洛門時,姜維因軍糧耗盡而被迫退軍。



公元254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魏國狄道長李簡舉城歸降。姜維接著進攻襄武,擊滅魏將徐質,魏軍殘兵逃跑。姜維乘勝追擊,陸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大批民眾還蜀地。

公元255年,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獲得洮西大捷,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損失慘重,數萬人被殲滅,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主張“壯士斷腕”,提出放棄隴右、化整為零逃跑的建議,遭到徵西將軍陳泰的拒絕。陳泰親率大軍救援,姜維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擔心遭到內外夾擊,只好退守鍾題。

公元256年春,姜維因功升為漢大將軍,隨即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兵,於上邽會合。姜維率軍在段谷與魏國鄧艾大軍對陣時,胡濟卻沒有來,姜維所部遭到絕對優勢魏軍的圍困,糧草斷絕,外無援兵,只好強行突圍,死傷甚重,而隴西所獲地盤躁動不安,百姓埋怨。於是姜維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鑑於野戰兵少而導致段谷之敗,為了集中軍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

此前漢中實行重兵層層據險防禦、所謂“錯守諸圍”的策略,姜維認為此舉固然可拒敵於漢中之外,可保漢中防守無虞,但漢中久無戰事,同樣造成了嚴重的軍力浪費。

因此,姜維主張撤回各險地駐軍,在漢、樂二城各駐紮五千軍隊,城內集聚大批物資,並在陽平關口駐紮大約二千軍隊,關城等地駐紮少量軍隊,如此可抽出二萬左右精兵加強野戰軍團,集中軍力以奪取隴右。

如果漢中遭到敵軍進攻,則漢軍實行堅壁清野,並依託漢、樂二城以及陽平關堅決防守,那麼敵人大軍久攻不下,糧食經秦嶺運輸困難,必然缺乏糧食,只能撤軍穿越茫茫秦嶺返回關中。此時,回援漢中的蜀漢野戰軍團可以趁機沿途實施切割打擊,則必然可重創缺糧缺物資的敵軍。

姜維“聚兵斂谷”的策略得到了陳祗的支持,獲得了劉禪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國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姜維遂率軍數萬出駱谷至沈嶺,取得了一系列小的勝仗,並欲奪取魏國關中地區的糧食物資重地。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立即合軍,依險據守。雙方沿芒水對峙。第二年春,得知諸葛誕敗亡,姜維撤軍,復任為大將軍。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維北伐的陳祗去世,宦官黃皓得到劉禪重用,開始禍亂朝政。蜀漢內政陷於混亂,忠良之士遭到排擠,蜀漢經濟發展停滯,趨於困頓。而魏國在雄才大略的司馬昭的治理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日趨強勁,軍力強盛。

這段時間,由於黃皓、譙周等人都反對並阻擾繼續北伐。姜維遂在漢中調整部防,實施“聚兵斂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維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陽。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優勢軍力迎戰。由於姜維孤師遠征,給養困難,難以持久。鄧艾在洮陽以東的侯和,嚴陣以待,據險阻擊蜀漢軍隊。姜維經激戰,無法突破,並遭到鄧艾反攻,見損失較大,只好退軍。

宦官黃皓以此構陷姜維,意圖剝奪姜維軍權,企圖用拍自己馬屁的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則上疏劉禪,請求誅殺黃皓,遭到拒絕。姜維見勢不妙,只好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閻宇原本是荊州南郡人,年輕時進入成都,為人勤勉,處事精細,素有才幹和功勞。延熙末年,接替張表成為蜀漢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鎮南中,後來升任右將軍。為了配合東吳,公元257年奉命帶領五千精兵進駐白帝城,次年擔任永安都督,與黃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消除弒殺曹髦的不利影響,提出伐蜀計劃。此計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徵西將軍鄧艾認為蜀漢尚有姜維不好對付,不宜伐蜀。只有鍾會大力支持司馬昭。

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統領伐蜀事宜。鍾會親率十二萬大軍進攻只有一萬多守軍的漢中,讓徵西將軍鄧艾另外率軍三萬多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以作牽制,並讓雍州刺史諸葛緒另外率軍三萬多進佔陰平,以堵截姜維所部退路。



當姜維在沓中屯田時,得知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在關中集聚重兵,判斷魏國即將大舉伐蜀,隨即向劉禪上書,建議立即增兵陽安關口與陰平關,加強防守。

但劉禪收到姜維上書後,不召開朝議,卻去詢問黃皓。黃皓占卜後回答說魏軍不會來進攻,於是劉禪就繼續尋歡作樂去了。

鍾會在進攻漢中時,遭到漢、樂二城的頑強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萬軍隊包圍這二城,然後移大軍於陽安關口。蜀漢守將傅僉率軍外出破壞魏軍攻城器械時,其副將蔣舒卻獻城投降。

鍾會隨即率大軍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而去。

沓中的姜維,遭到鄧艾的猛烈進攻,得知陽安關口失守,立即擺脫鄧艾的糾纏,撤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遭到諸葛緒的堵截。姜維率部做出佯動,假裝要派軍穿插至諸葛緒身後切斷其糧草及退路,嚇退了諸葛緒。姜維趁機越過陰平橋,迅速趕往劍閣,以四萬多軍隊據險頂住鍾會十二萬多大軍。諸葛緒被姜維甩脫後,拒絕了鄧艾共同偷渡陰平小道的建議,趕去與鍾會大軍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其軍隊被鍾會合並。同時,鍾會派出田章率一萬多精銳軍隊與鄧艾匯合,支持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

姜維立即將鄧艾偷渡陰平的軍情派人緊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劉禪。劉禪則派遣時年三十七歲的衛將軍諸葛瞻率領一萬多人的精銳宿衛營前去阻截鄧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才思敏捷,精通書畫。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僅有八歲,受到大家的細心照顧,從來沒有參加過戰鬥,毫無軍事經驗。但是由於其父親諸葛亮生前卓越的軍事能力、非凡的聲望,所以蜀漢之人包括皇帝劉禪在內,都自然而然地認為諸葛瞻也必然軍事能力不凡,對諸葛瞻能否阻截鄧艾毫不擔心。當蜀地各郡郡守請求帶兵馳援成都時,劉禪一一拒絕,在派出諸葛瞻後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將軍閻宇帶領五千軍隊前來成都。



鍾會十多萬大軍久攻劍閣不下,而糧草即將斷絕,無奈之下只好準備退兵回關中。此時,漢、樂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漢軍隊手中,如此,這十多萬勞師遠征的缺糧部隊能順利地撤出漢中麼?



眼看姜維“聚兵斂谷”、重創敵軍的計劃即將實現。

但是,姜維卻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衛將軍諸葛瞻及其率領的宿衛營於綿竹被鄧艾擊滅!

姜維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進入成都堅守,並堅壁清野,即將缺糧的鐘會、鄧艾大軍在蜀地最終將無所作為,只能退兵,蜀漢不會亡,並依然能夠重創魏軍。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維收到了劉禪命令他向魏軍投降的詔令。蜀漢將士氣的拿刀砍石頭,但君命難違,姜維只好下令部隊向鍾會投降。漢、樂二城守軍也於同期收到了向魏軍投降的詔令。

此前,當鄧艾、諸葛緒牽制、堵截姜維野戰軍團的目的落空後,諸葛緒率部前往劍閣與鍾會會師,而鄧艾則在鍾會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陰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歷經艱難,抵達江油城下。此前,江油守將馬邈派出三千軍隊在伏擊鄧艾前鋒田章所部一萬多人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殆盡,此刻面對突然出現的大批飢餓疲憊的魏軍,城中幾乎無兵,而且外無援軍,為避免被屠城,只好投降。

實際上,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本來已經奉劉禪命令提前率領一萬多人的宿衛營緊急趕來,但在抵達涪城後,卻徘徊不進,最終貽誤戰機,使得江油陷落。當時部將黃崇聲淚俱下的建議他立即趕往江油以北的險要處,依託江油城阻擋鄧艾軍隊,不要讓三萬多魏軍進入平原,但諸葛瞻拒不聽從。

得知江油陷落,諸葛瞻很是後悔,但為時已晚。前鋒與鄧艾軍隊剛一交戰,敗退下來,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綿竹。在綿竹不據城防守,卻列陣與三倍於己方的鄧艾軍決戰,遭到對手左右夾擊。諸葛瞻先勝後敗,終至兵敗身死。諸葛瞻戰死前長嘆一聲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看來,諸葛瞻至死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是劉禪用人不當,應對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失誤,尤其錯用諸葛瞻去堵截鄧艾,這是鄧艾能夠長驅直入成都的關鍵原因。



鄧艾綿竹之戰擊滅諸葛瞻後,率軍直抵成都,驚慌失措的劉禪,對右將軍閻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譙周的忽悠下,舉國投降,蜀漢滅亡。

姜維最終在隨後的鐘會之亂中被魏軍殺死,時年63歲,其全家也被魏軍屠滅。



姜維,一代英才,軍事才能出眾,對蜀漢忠心耿耿,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其“聚兵斂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來即將重創魏軍卻終未能力挽狂瀾,實際上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最終只能留下深深的嘆息。

當然,從根源上來講,費禕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維北伐未能重創魏國國本的重要因素。費禕長時間的和平政策,耽誤了蜀漢大事,給予了魏國休養生息並從容加強邊軍戰力的良機,致使諸葛亮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隴右邊軍在諸葛亮面前不堪一擊,根本來不及訓練出強大力量就被諸葛亮接連摧毀,曹睿往往只能出動中央軍團來回應對,耗資巨大,頻繁戰爭幾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維北伐時,不僅魏國隴右邊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增強,無需出動中央軍就能頂住姜維北伐軍隊,而且魏國國力得以恢復,並在江淮地區發展出了強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姜維北伐,為時太晚,已經難以撼動魏國國本。


紅色星河


首先先說明觀點姜維並非不堪一擊,諸葛亮選繼承人主要看兩點才智,忠純。

姜維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權勢,諸葛亮用正,姜維兵力匱乏只好弄險。諸葛亮死後,蔣琬掌管大權。姜維根本就沒有能力北伐,後來蔣琬死後費禕掌權,每次姜維統領的兵力不足萬人。後來倒是掌了軍權,但是他說話在朝廷一點分量都沒有。


一個大將軍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種糧。為了怕被剝奪兵權,還要時不時的北伐。北伐的時候兵都調不動。命令胡濟夾擊鄧艾,結果人家不來。導致姜維被鄧艾大敗,後來人家胡濟不但沒事,還被升了驃騎大將軍。這叫什麼事啊。

後來魏軍進攻蜀國,姜維上表:“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是被黃皓壓了下來。這不能說完全是姜維佈防問題,而是人根本就不聽他的。

姜維的北伐戰績總結出來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來說是勝多敗少,但是蜀國敗不起。姜維總體來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忠純,那簡直就是無可挑剔了。劉禪投降,鍾會已經進入成都。姜維還在籌劃他的復國大業,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轉乾坤。他利用鍾會的野心,弄死了鄧艾。後來雖然失敗了,但是卻除掉了魏國兩大名將。

宋亡後,張世傑在海上集結軍隊,扶持幼主希望延續宋朝。甚至扭轉乾坤,後來遇到風浪張世傑溺水而亡。史書上寫:“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史書上按照這個標準,史書完全可以寫:“姜維死,則漢亡”。


漁耕樵讀


姜維不堪一擊?國家被敵國入侵,皇帝帶著大臣們舉首都而降了,還能拉著敵軍主將跟自己一起造反,還差點就成功了……這樣的事蹟,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世界歷史上有幾個?當時鍾會如果策略再得當一些,手上二十大軍據險而守,以益州的地勢,難到司馬家就一定有把握迅速平叛?而如果司馬家不能速平,曹氏宗親在內,孫吳軍隊於外,三國曆史的未來恐怕連諸葛亮復生也未必能猜出個大概。

說姜維弱,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九伐中原最終失敗,二是沒守住漢中(反觀魏延卻將漢中鎮守的固若金湯),三是駐軍沓中,失了先機。這些恐怕非戰之罪:蜀弱魏強,蜀漢北伐形勢最好的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兵,不是因為那時候曹魏弱,而是那時候曹魏不設防。諸葛亮沒有開好頭,投降的三郡被血洗,整個蜀漢北伐事業基本成空,姜維怎麼翻盤?

而沒守住漢中,那是因為姜維是總統帥,他是要戰果、要北伐的;而魏延只需要守漢中就可以了。單單給姜維一個漢中,難道他守不住?只是守住了漢中又如何?蜀漢還是要被拖死。而駐軍沓中……那也是避禍啊,一個外將,得罪了皇帝的寵臣,你還讓他怎麼樣?綜上,姜維不堪一擊,這個立論不成立。


亞歐研究寮


姜維、一生以拯救蜀漢天下為已任,姜維原為曹魏天水郡參軍。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天水太守馬遵懷疑姜維謀反將其擋在城外,姜維被逼無奈投奔諸葛亮。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向漢室、很有膽略,從而帶姜維在身邊悉心培養,但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並非姜維。

姜維善韜晦、知兵法,每次北伐中原姜維都隨侍左右出謀獻計,諸葛亮高度認可和賞識姜維的軍事才能,後諸葛亮任其為徵西將軍,統領六千虎步軍。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姜維成功將蜀漢軍隊帶回成都,劉禪任命其為輔漢將軍、平襄侯。自253年至263年,姜維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其中勝多敗少,但總體上講不是很成功,原因主要如下:

蜀漢國小地貧人少,物資匱乏,全國僅約九十萬人口,軍、政人員十尤多,平均每六個百姓養活一個。諸葛亮和姜維又先後12次北伐,如此頻繁勞師遠征,而打仗和生產主要靠男人。男人去打仗了,就不可能生產。產出少,耗費多,蜀國的國力已經被嚴重掏空,和劉備實力當初相差十萬八千里。這種情況下,要求姜維能夠北伐取得很大的戰果,確是強人所難。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繼任,兩人在北伐策略分歧很大,諸葛亮攻伐魏國的戰略是攻祁山,出隴右,然後進兵關中(雍州)。蔣琬竟然開始考慮由水路進攻,經漢水直取上庸。後經費禕和姜維的勸阻,改為佔領隴西,切斷雍州和涼州的聯繫,然後以涼州為根據地,進攻雍州,這樣姜維根本無法獨立的制定軍事路線和策略。

247年費禕繼任丞相,姜維被任命為大將軍,二人一起共同執掌尚書事,姜維想拉攏羌人等胡族為蜀漢所用,利用羌兵來控制隴西,同時費禕認為蜀國連年征戰,民困國乏,無力再戰,不支持北伐,而姜維則堅持北伐,興復漢室。費禕為了控制姜維,每次給姜維的兵力都不超過一萬。顯而易見姜維無法實現抱負。

公元253年春,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尚書令陳祗接班,從此時起蜀國的政局開始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祗勾結黃皓把持朝政,詆譭在外作戰的姜維。

黃皓善於阿諛諂媚,逢迎討好,在朝中逐漸得勢,大肆剷除異己,多次在姜維北伐關鍵時刻出陰招,導致姜維多次因黃皓而放棄北伐。黃皓為讓自己心腹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以姜維數年征戰,寸功未見,損兵折將,虛耗國庫為由請求劉禪罷免姜維的大將軍職位,姜維則要求劉禪清除身邊小人,處死黃皓,遭到拒絕。後來姜維因擔心黃皓在朝中的勢力,慘遭殺戮,就請命親自到沓中屯田,備戰北伐。

姜維在沓中屯田時,得知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在關中集聚重兵,判斷魏國即將大舉伐蜀,隨即向劉禪上書,請求劉禪儘早調廖化、張翼、董厥前往漢中防守,劉禪收到姜維上書後,不召開朝議,卻去詢問黃皓。黃皓占卜後回答說魏軍不會來進攻,於是劉禪就繼續尋歡作樂去了。等到廖化、張翼、董厥率軍來到漢中,鍾會早已經經子午古道、駱穀道、斜谷道進入關中,關中失守。

在關中失守的情況下,姜維硬生生的把鍾會擋在了劍閣,鍾會都已準備收兵回朝,這時鄧艾率軍由景谷道的小路偷渡陰平,為了偷渡陰平成功,鄧艾親自身披毛氈滾下山坡,士兵們大受鼓舞,經歷了千難萬險、重重險阻,鄧艾終於偷渡陰平成功,繼而攻佔涪城,在綿竹殺敗諸葛瞻,直逼孤城成都,劉禪在群臣勸諫下,率眾投降,並命姜維就地投降。

此時姜維還在關中與鍾會殊死搏鬥,國已亡,將軍仍在征戰,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姜維氣的拔劍砍石。關未失,城未破,將未亡,這就是姜維的無奈,姜維隨著大勢已去的形式孤掌難鳴,最後慘死。作為蜀漢的守護者、復興漢室的急先鋒,姜維完全合格!


美麗青春您真痘


鄧艾冒險走陰平偷襲成都,劉嬋投降曹魏。姜維在劍閣帶兵與鍾會相持不下,鍾會軍中糧草缺乏打算撤軍。正在這個時候姜維接到後主劉嬋的聖旨,命他向鍾會投降。姜維不能違抗聖旨,於是向鍾會假意投降。姜維打算挑撥鄧艾和鍾會的矛盾,然後坐收漁翁之利,重整蜀國。所以不能說姜維不堪一擊。



諸葛亮沒有看錯人,他非常看好姜維,精心培養他作為自已的接班人,傾囊相授平生所學。姜維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文韜武略樣樣精通。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曹魏。但是幾次出征都是無功而返。



諸葛亮死後,姜維帥軍北伐與曹魏名將鄧艾、郭淮交過手。其中大勝2次,小勝3次,相持不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姜維的戰績不錯,確實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但是在能力上比不過自已的恩師。



姜維每次主張北伐曹魏都會受到蔣琬的阻礙,蔣琬對姜維說諸葛丞相在時都不能北伐成功,你也不會成功。蔣琬只想過著太平日子,不想打仗。蔣琬說的也對,姜維的才能確實不如諸葛亮。諸葛亮都不能滅掉曹魏,就憑你姜維就能統一北方嗎?答案是否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