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尷尬的皇帝是誰?民間為何謠傳他死於雷擊?

文史磚家


跟明朝皇帝們相比,清朝的皇帝們普遍比較勤勉、簡樸,幾乎沒有出現過昏暴懶惰之君,但饒是如此,有幾位皇帝的形象在民間還是大打折扣,很是不得民心。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乾隆帝之子、嘉慶帝顒琰。


眾所周知,乾隆帝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好大喜功,雖然開闢了遼闊的疆土,但也給帝國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執政的晚期,隨著大貪官和珅的迅速崛起,清朝官員貪汙腐化、庸碌顢頇的風氣日發嚴重,由此引發深重的社會危機。從臺灣林爽文起義(1786-1788年)開始,大規模的民變此起彼伏,其中對清朝衝擊力最強的,莫過於白蓮教大起義。



就在白蓮教大起義的當年(1796年),嘉慶帝即位,並在3年後正式接手乃父留下的超級“爛攤子”。嘉慶帝剛剛親政,便下令賜死和珅,並從其府邸抄沒至少2.3億兩白銀(見薛福成《庸庵筆記》),由此獲得了進行改革、刷新政治的資本。此後,民間開始流傳“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句話,說的正是此事。


嘉慶帝親政後,確實很有一番勵精圖治的新氣象,一再頒佈上諭重申“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貪墨之風,首當嚴懲”(見《清仁宗實錄》)。為達到這個目的,嘉慶帝不僅重用清廉正直的大臣、斥退貪腐顢頇的昏官,而且還從自身做起,率先過上儉樸的生活。據說嘉慶帝的節儉達到近乎自虐的程度,身上穿的衣服補丁摞補丁,但即使如此,都不肯更換新衣。



但是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嘉慶帝雖然勤勤懇懇,並且大力提倡清廉節儉,但帝國的危局非但沒能緩解,反而使得國勢呈現日益下滑之勢。原因無他,嘉慶帝空有雍正帝的勤奮和熱情,但沒有祖父的大智慧,施政過於重視小節、“花架子”,但對於關乎國計民生的改革事業卻往往束手無策,由是導致積弊更多。


嘉慶帝在位26年間,既無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無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擔當的精神,讓“平庸無能”四字貫徹他執政生涯的全過程,造成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鴉片輸入等問題迭次出現,令他在應對不力的同時,漸漸地也大失民心。而大範圍的民心一旦喪失,嘉慶帝的統治便岌岌可危。



嘉慶帝大約是清朝史上最不得民心的皇帝,在位期間至少遭遇過兩次暗殺行動,其中發生在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的刺殺活動,頗有幾分荒誕色彩。彼時,被內務府解僱的廚師陳德因生活無著,便想著在自殺前拉著皇帝“墊背”,於是順貞門前行刺嘉慶帝,失敗後被凌遲處死。事發時,百餘名侍衛竟然圍觀皇帝遇刺,僅有數人挺身救駕,畫面甚是荒誕。


十年後,更大規模的刺殺案發生。當年九月,天理教首領林清在入教太監劉進亨等人的引導下,率200餘人潛入北京刺殺皇帝,一度將要得手。虧得皇次子旻寧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才及時地撲滅叛亂。在這場變故中,不僅有太監做內應,甚至豫親王裕豐統領的官軍中,也有很多人臨場倒戈,由此可見皇帝是如何的不得人心。



這次突襲讓清廷無比震撼,令嘉慶帝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光輝形象毀於一旦,以至於他在事後連連哀嘆“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見《清史稿·卷十六·仁宗本紀》)。陳德、林清事件足以令嘉慶帝蒙羞,而更讓他想到不得是,在他駕崩後,關於其死亡原因的流言更是透露出民間對他的憤恨。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時年61歲的嘉慶帝在承德避暑山中暴崩,按照《清仁宗實錄》給出的官方解釋,皇帝是因為中暑而死(“此次蹕圖,偶感暍暑”)。然而單純的中暑往往不會導致死亡,極有可能是嘉慶帝年事已高,由中暑引發心血管疾病,最終暴崩。



但對於官方的說法,民間並不認同,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說辭。由於嘉慶帝是暴崩而死,所以民間對此事的解釋極具詭異色彩,併產生出不同的流言。雖然各個版本對其死亡時場景的描述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歸結為同一種死因-被雷劈死。這種說法雖然荒誕不經,但由此可以看出,底層民眾對嘉慶帝的痛恨已深入骨髓。


史料來源:《清史稿》、《清仁宗實錄》


文史磚家


要說,大清朝最憋屈的皇帝是誰?那非嘉慶莫屬。他好不容易把老爹乾隆盼下來,在37歲那年才登上皇位,卻前面承著“康乾盛世”;屁股後面掛著“鴉片戰爭”。


本來當皇帝就不容易,偏偏讓人給忽悠了還傻乎乎到處表揚他,豈不是更是憋屈?嘉慶曾親手樹起來一個廉政典型,叫廣興,他還多次號召全國官員都要向廣興學習,可廣興這個傢伙兒卻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貪汙了四萬兩白花花的銀子。你說,嘉慶他能不憋屈嗎?

要說憋屈這一回也就算了,可偏偏在回宮的途中,險些把嘉慶的腦袋給憋屈下來!

嘉慶八年農曆閏二月二十日,嘉慶皇帝由圓明園返回紫禁城。走到神武門附近時,突然竄出一持短刀大漢,衝向嘉慶帝的御轎舉刀往下就剁。此時,嘉慶帝隨行守衛一百多人卻無人上前阻攔,還是嘉慶帝的侄子,定親王綿恩第一個衝上前去,剩下的人還都傻愣愣立在原地看龍虎鬥呢!


活著憋屈,死了後,還是憋屈!明明在嘉慶二十五年時,他在承德避暑,哪知道,還居然中暑了!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死了!民間一下子就炸開了鍋,竟然口風出奇的一致,說:我告訴你呀!那個嘉慶皇帝啊!被雷“咔嚓”一聲給劈死了!


茅山夜話


題主說的這位清朝皇帝是嘉慶皇帝,那麼民間為何會謠傳他死於雷擊,而他又為何成為清朝最尷尬的皇帝呢?


被謠傳死於雷擊主要原因在於嘉慶的死實在太過突然,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皇帝從圓明園出發前往承德避暑山莊,七天後到達,由於時值盛夏,酷熱難耐,加之一路舟車勞頓,嘉慶帝到了承德後第二天就病倒了,當夜便突然駕崩,關於嘉慶的駕崩,《清史稿》的記載是:“日加戌,上崩於行宮,年六十有一”,《清仁宗實錄》則有這樣的記載:“此次蹕圖,偶感暍暑”,所以結合當時的季節可以推斷,嘉慶帝死於中暑引發的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概率比較大。

然而據傳,嘉慶帝駕崩的那天晚上天氣驟變,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再加上嘉慶帝死後熱河行宮隨即大門緊閉,嚴格禁止人員外出,封鎖了一切消息,這更引起了人們對嘉慶帝死亡原因的猜疑,久而久之“嘉慶帝被雷擊而死”的流言便傳開了。但其實盛夏時節經常會有電閃雷鳴的天氣,而一國之君死在京城外,為了政權的穩定,暫時封鎖消息也是合理的,所以現在再看嘉慶帝的死亡也並沒有傳言的那麼離奇。


那麼嘉慶帝又為何成為最尷尬的皇帝呢?我想以下兩點原因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吧!

1,嘉慶登基最初的三年其實是沒有任何權力的,當時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權人依然是太上皇乾隆,每當朝廷有要事要裁決的時候,都是由乾隆來決斷,而嘉慶則只能畢恭畢敬的侍候在乾隆兩側,一國之君竟小心翼翼到如此地步,能不尷尬嗎?

2,要說嘉慶最尷尬的還不是上面有個太上皇,畢竟熬完三年,太上皇就駕崩了。他最尷尬的就是明明是一個很合格的守成之君,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箇中興之主,然而不管自己再怎麼努力,大清朝依然在走下坡路,而他的努力最後竟成了人們的笑談,你說尷不尷尬?

嘉慶上臺後,接手的算是一個爛攤子了,乾隆執政時期完美的避開了西方工業革命,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貪汙腐敗之風開始橫行導致清政府開始衰敗,嘉慶帝深知其中厲害,開始整肅朝綱,他很努力,不管是整頓吏治打擊貪腐還是賑災濟民,治理河道亦是廢除文字獄,禁絕鴉片等各方面,他做的都很好,但是國內社會矛盾依然在日益加劇,貪腐依然橫行,起義依然不斷,甚至起義的百姓還一度攻入了紫禁城,至今故宮隆宗門牌匾上還留有起義百姓射出的箭,這對皇帝來說是多麼可恥的事情。



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已經江河日下,嘉慶帝無法阻止大清帝國的頹勢,錯過了工業革命再加上清朝統治者閉關鎖國的落後觀念,清朝註定要遭受更多的打擊。

所以嘉慶是尷尬的,歷史給了他展現自我的舞臺卻沒有給他一個合適展現自我的時代。


鹹魚閒聊


嘉慶皇帝。據說他死於雷擊,都說他是平庸皇帝,守成皇帝,我認為不完全對,一方面是他本身有一部分原因,還有就是乾隆留下的爛攤子,讓一個平庸皇帝來處理,能夠守成就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