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规模召回后,“机油门”继续发酵呢?

有车友询问:

机油增多,并且还带汽油味,

为什么北方冬天这种情况容易发生?为什么说修不好呢?

“55”答疑:

你好,

“55”今天转载:据说是造成机油增多问题的原理(供车友参考)。

近一阵,技术宅大本田出事了。北方大量车主反映搭载本田高功率版本1.5T直喷发动机(型号L157,193马力)的车型机油莫名增多,还带着些许汽油味,甚至有的车子机油已经开始乳化变质,很多人怀疑是汽油混合机油里面,…

为什么大规模召回后,“机油门”继续发酵呢?

网上车友们分析,大部分媒体指出缸内直喷是造成“湿壁”的罪魁祸首,

何为“湿壁”呢?

我们都知道缸内直喷是喷油嘴在气缸内,以极高的压力将汽油直接喷射到气缸中进行燃烧。这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一部分汽油被直接喷到气缸壁上,与机油膜混到一起造成“湿壁”。而这部分混到一起的汽油是很难像正常的混合气进行燃烧做功的。相反会被活塞环刮到底下的曲轴箱。加上直喷发动机在冷启动情况下会喷入过量汽油以形成浓混合气帮助更顺利的启动及怠速运行。于是更多的汽油进入到曲轴箱里面。

从现象和原理分析,我们认为大多数给此次事件定性的媒体都在自行脑补,想当然的用常规思维去解释缺陷。

并且我们认为一边倒的汽油湿壁理论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机油增多部分也不是汽油。为什么呢?首先,正常使用车辆的过程中,不管你是多点电喷机还是缸内直喷机都会有湿壁现象存在,喷油嘴喷出的汽油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沾在汽缸壁上被活塞环刮到曲轴箱里混入机油。这个在内燃机上普遍存在的正常情况,早在100年前就有工程师探讨这个话题。

其次,别忘了汽油非常容易挥发,加上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的助阵,这些混入汽油在发动机高温作用下蒸发,然后被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重新导入到进气歧管内参与发动机燃烧做功,曲轴箱里汽油残留量不会很大,更不可能推动机油液位上升几厘米。再极端一点,假设网上CRV车友反应行驶1000多公里,机油尺液位上升3-5厘米,照湿壁说法,这相当于机油里增多了至少0.5升汽油甚至更多。这么大量的汽油和机油混合,是会溶解和迅速劣化机油的,机油会很快失效变质并造成发动机过度磨损甚至拉缸等极端现象出现。

为什么大规模召回后,“机油门”继续发酵呢?

所以,汽油的确会少量混入机油中,并让机油带有一定的汽油味,这是正常的,不足为惧,机油也有应对少量汽油混入的添加配方。但混入的汽油量不可能会让机油液位升3-5厘米,甚至于应该不会影响机油液位。

而真正大量混入的是冷凝水。

如何确认这个观点呢?还是实践出真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残余机油成分鉴定。只需要将两台同款车辆,相同的换油里程,一台南方,一台北方,排放出来幻机油进行化验分析,其中汽油到底多少比例,机油到底多少比例,冷凝水到底多少比例,就一定是一目了然,那么到底是什么物质造成机油液位增加,也一下就能检验出来。而我们的方法依然通过油气分离器间接判断。入冬之后,大量北方车友反应油气分离器废油分离量剧增。甚至跑了几百公里储油腔就满了,而排放出来发现,废液不是汽油,甚至没有汽油,而是少量废机油和大量的冷凝水,足足有100ml多。而油气分离器分离的恰恰就是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排出的曲轴箱中的气体。所以很明显,曲轴箱里面多出来的物质就是冷凝水,而且数量非常大,进而造成机油液位异常上升以及机油变质乳化。

那为什么会有大量冷凝水混入?

为什么大规模召回后,“机油门”继续发酵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汽油在汽缸燃烧做功后,剩下的物质主要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而一般发动机的活塞环和汽缸壁之间会存在一定缝隙,这就不可避免导致燃烧室和曲轴箱存在窜气。窜气会导致一部分的水蒸汽进入到曲轴箱并冷凝成水混入机油。并且,湿壁的不仅仅是汽油,还有大量的水,活塞环会将这些沾在气缸壁上的水一同刮入曲轴箱。也许有的车友会说不是有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吗?确实,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可以排出水蒸气缓解问题。但如果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设计存在缺陷。导致通风效率比较低,在油气分离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油和水不同的冷凝温度,导致过量的水蒸气也在气门室冷凝并流入曲轴箱。这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极端的使用环境。

极端使用环境指的是低温寒冬,短途驾驶以及频繁的启停。大冬天,发动机热机时间长,曲轴箱排出水蒸气的能力需要等发动机热才能逐步上升。而窜气和湿壁的水气是从你点火开始就在持续不断的生成,并由于低温被大量冷凝成液态水。如果您还频繁的启停,发动机热的更慢,曲轴箱侵入的冷凝水更多。这些还不算事,等发动机跑热了都能蒸发出来。真正的杀手是短途行驶,发动机温度还没有上升到足够让水蒸汽排出去就已经停机了,车子继续冻几个时。在冬天这样的工况对于发动机来说简直是地狱,周而复始曲轴箱里的冷凝水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机油变质乳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田事件在冬天才会爆发。

第三个原因:汽油问题。

本田在东三省问题尤为突出,一个原因是更冷,还有一个原因是汽油。东三省普遍使用是乙醇汽油(90%正常汽油+10%乙醇),乙醇是亲水性液体,会吸收水分互溶,导致乙醇汽油含水量往往高于普通汽油。并且乙醇燃烧的主要产物就是水和二氧化碳。东北的车友都能看到一个现象,东三省的汽车冬季排气管喷水现象会更加明显,红绿灯停车线后都一块一块很规律的薄冰层,这些冰层就是排气管出水遗留下来的。并且,本田的声明已经暗指乙醇汽油,却不敢公开指向,因为我国正要全国范围推广乙醇汽油,本田投鼠忌器而已,但从申明中可以看出本田肯定做了分析实验,其中真正的原因他们是清楚的。

寒冷的天气,使用乙醇汽油产生更多水,极端的用车环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非常容易令大量冷凝水侵入曲轴箱,造成机油异常增多,变质乳化问题。不仅仅是本田,其他厂商的发动机在同样情况都易发生。想要良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发动机设计时对活塞及活塞环、气缸套、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以及汽油,机油品质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针对中国天南地北不同的用车环境进行一系列优化调整。而本田到底有没有设计缺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什么汽油过量侵入曲轴箱。接下来就要看本田公关团队应对措施了。是承认设计缺陷,打自己脸;还是继续怪罪乙醇汽油,打两桶油的脸;还是怪我们车友冬天不会开本田车,打车主脸;我们这个分析判断也欢迎各位用严谨的实验手段来验证。

车友们从自身角度怎么预防这个问题?

第一,乙醇汽油推广区域的车友冬季尽量加正常的汽油;

第二,在路况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把转速和速度拉上来,使发动机尽快升温,曲轴箱通风系统尽快排出水蒸气。

而使用中冷式油气分离器的车友冬季需要勤排废油,或者说废水。因为超过容量之后废水会被吹入进气歧管和汽缸,造成发动机抖动,熄火等情况出现。

最后要说的,新的汽车技术,必定需要搭配新的操作理念。曾经化油器时代,冬天是个车都要热车个几分钟,不然压根开不走。而如今直喷机时代,启动后30秒左右等机油循环了就赶紧走,直喷机冷车怠速工况极差,爱积碳还会有大量冷凝水。跑起来发动机热的更快。

为什么大规模召回后,“机油门”继续发酵呢?这篇帖子不一样。

汽车问题,“55”邀您一起解答。

感谢您的点击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