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女童的一首诗,只有24个字,却感动了唐太宗!

中国历史上天才少年的故事很多,仲永、骆宾王、李贺等,都是能够七岁写诗的“神童”。有天才少年也必有天才少女,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位天才“女神童”—徐惠。

八岁女童的一首诗,只有24个字,却感动了唐太宗!

徐惠八岁就能够写诗,而且不是随意乱写的那种,是她父亲徐孝德命题给她写,让她参考汉代文人淮南小山的名篇《招隐士》来写一首诗。这个父亲可真是有点狠,到底有多狠我们来看看这首《招隐士》就知道了。

招隐士

汉 · 淮南小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

丛薄深林兮,人上栗。

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

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

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

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八岁女童的一首诗,只有24个字,却感动了唐太宗!

这样一首给人森然可怖,魂悸魄动特殊感受的诗,让一个八岁的孩子去品读,读完还要写出诗来,真是为难了孩子啊!我们成年人不一定能看懂这首诗,但是生僻字就足以让你望而却步。

我们来认真品读一下这首诗,作者以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通篇感情浓郁,意味深永,音节谐和,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通过对山水、溪谷、巉岩以及奔突吼叫在深林幽谷间的虎豹熊罴的描绘,以将山水景物经过浓缩、夸张、变形处理,使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和真山真水变成艺术形象的方法,渲染出一种幽深、怪异、可饰的环境气氛,弥漫着郁结、悲怆、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表现了王孙不可久留的主题思想。让人们仿佛听到一声声回荡在崖谷间“王孙兮归来!”那招魂般凄厉哀怨的呼唤。这样复杂的感情色彩,真不知一个八岁的孩子是怎么读懂的,足见其文学功底非浅。

八岁的小徐惠根据父亲的要求写下了这首《拟小山篇》,成为了中国现存最早一首女童诗。

《拟小山篇》唐·徐惠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解释:仰望着幽邃的岩石而目光流盼,抚摸着桂树的花枝而凝神静思。我等待了千年才与你相遇,你却为何要独自前往呢?

八岁女童的一首诗,只有24个字,却感动了唐太宗!

一个八岁的孩子是如何等待了千年之龄,一颗幼小的心灵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才能将自己安放在千年童姥的躯壳内,写出如此清雅而又沉着的诗句,读来给人的感觉老练娴熟!丝毫没有幼稚之气。此诗还有一个淡淡的屈原味道,徐惠运用的幽岩、桂枝、荃等意象都是屈原骚体诗的典型代表,更关键的是她的精绝构思令人亮瞎了眼!

细读全诗,徐惠完全没有单纯地堆叠意象或是拼凑辞藻,她所塑造的文学世界里有很深的含义。她借凝望岩石和抚摸桂枝以体现自己的若有所思,以表明她有心事;接着她以千龄的夸张数字以突显自己已经等待很久,但最后等到的却是"独往"!这样的丰富情感已远超成人。

这首诗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跟徐惠后来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荃”在《离骚》中专指楚王,而徐惠在这里借用荃,说明她内心渴望一段旷古烁今的传奇!可能这是上天的安排,徐惠凭借这首《拟小山篇》还真就遇到了一位堪比楚王的贵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

八岁女童的一首诗,只有24个字,却感动了唐太宗!

这位天才女童的事迹越传越远,最终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唐太宗这人虽不是很好色,但是很爱才,当他读完徐惠的诗后,便决定将其纳入宫中为妃。徐惠入宫后也太宗恩爱有加,徐惠还曾还因此留下一句名言“以才事君者久,以色事君着短。”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其才学见识之不凡。

徐惠对唐太宗也是真心可鉴,唐太宗去世后,她思念成疾,一心只想殉夫而去,最终年仅24岁的她就如花儿一般,凋谢在了最美的年龄。或许这就是红颜薄命,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