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历史不错的化学老师


高效课堂里的高效,不仅在于教师能够把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能够掌握住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教学要求。

因此,"因生制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的老师说一对一是高效课堂,我同意这种方式。但是这样会浪费教师资源,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班型,这样的课堂,能力相近,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效率才会是更高效的。

如果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会的早就会了,学习能力一般还在理解,学习能力慢的还在愣神,你说到底该兼顾谁?以学的快的为标准,很大一部分没学会,那不算高效课堂。而照顾一般的,对学的快的来说也不算高效。

虽然现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学校里已经禁止设立重点班,不过对于培训机构来说,还是可以尝试这样的分班方式。


嗨伊英语


结合我的教学生涯,说说个人的具体做法:

一、检查预习。实行异组检查。甲组检查乙组,乙组检查甲组,丙组检查丁组,丁组检查丙组。检查时依据老师给出的评分标准,各组亮分,亮分更能凝聚小组成员的团队力量。本次分数低的,下次自然就会好好预习。

二、讨论交流。这个阶段主要是小组内各成员在交流、讨论、归纳本组同学预习中遇到的问题。A组的同学基础较好一点,争论声比较大,B组的同学就不知所措了。因此,我让小组长带着大家讲解,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个别差一点的学生不参与活动等着组长说答案,自己现场写。对于这类学生要求a同学展示时再给他继续讲解,并鼓励他自己先试着做,这样就可以给小组不减分,其次也有利于自己提高。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学生不会预习,不会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预习,交给方法很关键。所以,抓学生的预可非常重要。

三、展示点评。主要采取上台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一般要求b生上台,因为该生可以代表本组的整体水平。当然鼓励c生上台,这样可以使c生个人得到锻炼,也能给小组多加分数。黑板上展示的同时,下面的同学不能闲着,a可以继续辅导bc两类学生,也可以整理答案以备补充。点评的同学一般是本组中最优秀的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点评。点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提醒点拨,加以引导。

四、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展示点评后,针对似是而非的问题或结论,再次加以讨论、分析、讲解。

五、训练提高。语文知识点多,训练提高可设计简单的问题,如让学生写一小片段等。

六、当堂检测。这一环节主要照顾学困生,使自己亲身体验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有困惑,也有欣喜。不做作业的学生开始主动做作业了,说话不敢发言的同学也慢慢敢说几句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既锻炼了口才,也锻炼了胆量,还学到了知识。因而教师要不断推进语文高效课堂的进程。





31908473230乡村声音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我个人以为,调动学生参与的、启发式教学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虽说我只有不长的民办教师和代课老师的经历,那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我在家教育我的孩子整整十二年,以及给通讯员讲课的经历,证明了一点,让受教者参与学习当中,和听人满堂说教,其收效真的大大不一样。

那么,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

第一,倒逼学生钻研课本,在课堂上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因为,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于从自学和有自己的想法开始,再接受老师厚积薄发的点拨中获得。

另外,课本课本学问之本,课本上有的东西,老师就没必要在课堂上重复了,凡是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一定不要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的心智和能力。

第二,是在课堂上,用大量时间讲例题好?还是老师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学习方法自己钻研解题好呢?

以数学为例。一堂课讲两三道例题,还是把那些定理,定义,公理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自己去运用知识解题好呢?

说到底,学习是学生自己动脑的过程,是通过老师的点拨解惑的过程。



皛川


从自身的实践简要地回答:

1、高效的课堂一定是以和学生达成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的,真的高效课堂,很难出现在所谓的公开展示课上面。

2、高效课堂不仅是教学方法和理论在课堂上的实践,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记忆,或能够解决问题的过程。接受的广度和深度越好,才能称之为高效。

3、从各学科的分类来讲,文科更强调的是预习和阅读,而数学则另外要先有练习和实践,课堂只是后期放大拓展和释疑的过程。相信这一点,有过多年实践的一线老师会认同。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校际间的交流,很难体现出以上三点,甚至有的一点也达不到。上的新授表演课,很难看出它和真实的教育实践有很多联系和借鉴的地方。

所以所谓高效课堂必须在有以上基础的条件下,才可能产生,而产生在实践中通常会伴随着“两单一”的情况,即教育目标及知识点单一;教学重难点单一。而不是局限于形式,表演式教学,有百害无一利。


张德洋老师


“知”和“行”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课程,对于学习者来说,“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分量有非常重。“知”和“行”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知”和“行”把很多人和成功远远的隔开了。有人想过吗?阻碍“知行合一”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下三点是我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1、学习者接收的知识过多。信息量太大了,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筛选出目标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导致旧知识没消化,又学新知识,重复学习,没有深入。解决办法是极简主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学习精而好的知识,重复学习这些知识,“少即是多”,做到消化吸收。把精力集中在关键的因素上。

2、学习者心太急,想要短期突破。其实学习要有长期打算,不要只追求眼前的收益。这样才会稳扎稳打,形成福利效应。学习者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形成质变和飞跃!

3、学习者知道,但是不如执行,缺少实践。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不断的实践,去强化认知和知识体系,通过实践,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知行不合一”的手段就是,重复做,强化知道和行动,这是知道和做到最好的办法和关键。

”知行合一”是学习者的生存法则和态度,是学习者自我蜕变的有力法宝,是学习者的灵魂!


明德商学院金麒麟


高效课堂的概念本身,就很容易与人们的心里预期相契合,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并激发了实践探索的热情。

围绕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效率与效益,一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而这也是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和核心要义。

不可否认,高效课堂的实践是有成效的,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些基础性问题需要探讨。

追求效率与效益,就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无论是高效型还是高效性的高效课堂,从实践看都需要老师,在课前、课后投入远大于通常的时间、精力、体力,包括各种条件的创设。这些投入不可能与高效课堂剥离,而且是有限度的。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老师将不堪重负,高效课堂也很难持续。这犹如鲜花,看起来很美可不能常开。

高效需要标准衡量。一堂课的高效有意义,但每一堂课的高效,并不一定构成课堂教学阶段性的高效。学生的学习需要渐近有序、张驰有度,需要多样的课堂类型,阶段性的教学统筹是必不可少的。

从高效课堂的实践看,它所倡导的理念与操作,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智慧做支撑,这就超出了很多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致使教师竭尽所能,亦达不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过程的操作,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又强调程序与时间的控制;既强调学习的个体选择,又强调整体的目标达成,都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顾此失彼。

每个具体的学科都有些各自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像音体美以及活动类学科课程,效率与效益未必是其追究的价值,追求每一堂课的高效,很可能还削弱了它的价值,更需在教学实践中引起注意。

课堂教学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与高效课堂本有的价值追求,在教学实践中的表象统一,很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进而使高效课堂逐渐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的改革从未停止,追求颠覆性的变革常以失败告终。体系化的庞杂的教学理论体系,往往抵不过因材施教来的简单易行。


田家大院田老大


第一,知识能有效地被孩子吸收。衡量课堂优劣的最好标准就是孩子学进去了没?如果孩子听进去了,毋庸置疑课堂很成功。

第二,是否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进行。学习就像楼梯,如果一步一步深入,将知识有层次展现,可以很大程度决定孩子的吸收程度。

第三,是否能让孩子自主复习。很多人认为好的课堂结束就完事了,其实不是,好的课堂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自主复习,提升自己。

总的来说,很多人用条条框框来衡量课堂的优劣,其实,一节课下来,好与不好,老师和学生都能很清晰地感受到。学习学习,师生互进才是好!

个人看法,欢迎各位评论留言😊


Miss次生林


兴趣!

感性导入

理性展开

互动参与

师生溶融

启发梦想

升华灵魂


船漏人人补


高效课堂体现在这三个方面: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教师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和自身的教学素养,其次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育通讯


让学生愿学 、会学,能学会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