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为什么司马昭要杀邓艾和钟会?

娟花儿



司马昭为何要杀邓艾和钟会?

降阿斗,看三分渐统,一祚堪成。司马昭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他也是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他自幼聪慧,能文善武,善于谋略,也是当时出色的谋略家,早年就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景元四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攻打蜀国,邓艾引军三万,为西路军进攻沓中屯田的姜维,诸葛绪引军三万为中路军,钟会引兵十万为东路军,进攻汉中方向。


姜维绕过邓艾诸葛绪,直接与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钟会粮草快用尽,于是有意撤军。然而邓艾却想出偷袭阴平的奇谋,得到司马昭允许后,邓艾偷渡阴平,出摩天岭,并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猝不及防,率蜀中文武投降,蜀国灭亡。然而蜀国灭亡不久,司马昭便收押邓艾父子,并以谋反之罪夷其三族,而后钟会也被斩杀,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


首先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从中作梗,挑拨钟会和邓艾互相争斗,意图再次复国。

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也放下武器投降,然而姜维想起诸葛亮的重托,并不甘心,于是与部下合谋,假意投靠钟会,让钟会与邓艾相互残杀,伺机寻找复国的机会。钟会与邓艾都相互争夺灭蜀第一功,相互攻击,而邓艾夺取成都后,更自恃劳苦功高,也自然更加藐视钟会。邓艾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在绵竹地区擅自修建了景观台,以此来显示自己灭蜀的功绩。


自从占领成都后,邓艾更懂得笼络人心,并没有进行屠杀,而是对蜀中的百姓官吏们加以安抚,更是在没有经过司马昭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任用蜀中官员,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督尉,蜀中的大小官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任用。而邓艾也多次告诫蜀中官吏,若是没有邓艾,他们都会被杀,因此很多人对邓艾感恩戴德。邓艾得到蜀汉后,更是日夜忙碌,操练军队,这也让司马昭颇为顾忌。


而钟会为了防止邓艾一人独大,经常与姜维探讨如何对付邓艾。姜维便建议钟会上书司马昭,弹劾邓艾在蜀中收买人心,意图谋反。司马昭见到钟会的书信后,知道二人不和,但司马昭更担心二人功高盖主,而邓艾在蜀中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上奏,所以司马昭也想借此机会除掉邓艾,于是派人到成都将邓艾父子收押,并以谋反之罪夷其三族。


其次钟会有意称霸蜀汉,举兵谋反。如果说邓艾死的有些冤枉,钟会就不算很冤。钟会到达成都,收押邓艾父子后,大肆庆祝,突然一日听说司马昭率军十五万,进驻长安,恭迎钟会。钟会变坐卧不安,与姜维商议对策,钟会认为,若是司马昭真心欢迎其凯旋,又为何带来如此多的兵马,因此认定司马昭对他有防范。而姜维也劝说钟会,司马昭一但又猜忌之心,那么钟会命不久矣,并且劝说钟会称霸蜀汉,大不了做第二个刘备。


钟会觉得姜维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命众文武一起饮酒议事。钟会劝说众人一起反叛司马昭,然而却有很多司马昭的心腹不愿谋反,声称家人都在洛阳,会有株连。钟会没有办法,于是将众人严加看管,准备全部杀掉。但不幸的是消息却不胫而走,让监军卫灌得知了钟会谋反之事。于是星夜率军队到成都。一场厮杀,钟会死于乱军之中,而姜维也因寡不敌众,自杀殉国,他的谋略也化为泡影。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和钟会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魏灭蜀有两个片段极为精彩,一个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个是钟会叛乱。前者直接造成蜀汉灭国,后者直接造成参与灭蜀的魏人几乎全部被歼。那么为什么邓艾和钟会立这么大的功劳,司马昭却选择了要杀了他们呢?

司马昭、邓艾、钟会这三个人很有意思,邓艾比司马昭大14岁,而司马昭又比钟会大14岁,似乎14这个数字很神奇的跟这三个人沾上了关系。然后老而弥坚的邓艾却是官职最低的,司马昭年龄居中却官职最大,为大将军,钟会最年轻,为司隶校尉,是最聪明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讲呢?

公元262年,蜀汉大将军姜维惧怕回成都遭到佞臣黄皓的陷害,于是领兵滞留沓中种麦。而沓中距离汉中遥远,无力回援汉中,这给了曹魏进攻蜀汉的机会。

公元263年,大将军司马昭召集众臣商议伐蜀大计,众臣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安西将军邓艾态度尤为坚决。邓艾认为:蜀汉气数未尽,仍有诸如姜维、廖化等人在朝,现在进军蜀汉,不会胜利。

环顾整个朝堂,只有司隶校尉钟会一人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行动。于是司马昭派钟会说服了邓艾,共同制定了三路伐蜀大计。随后,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正式拉开了攻伐蜀汉的大幕。

司马昭的计划是这样的:派左路军三万余人由邓艾率领,经狄道直扑沓中,与姜维作战。派中路军三万余人由诸葛绪率领,经武都直插阴平桥头,阻断姜维东归的道路。派右路军(主力军)十万余人由钟会率领,经斜谷、骆谷直扑汉中。

这个计划很歹毒,邓艾和诸葛绪负责堵截姜维,而钟会负责占领汉中。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司马昭的计划被姜维所洞悉,于是姜维没有敢于恋战,急忙率军摆脱邓艾,匆忙向东行军。后遇到堵截的诸葛绪,姜维挥军假装攻击诸葛绪军的尾部,趁诸葛绪调军之际急忙回军强渡阴平桥头,抢先一天过去,

然后和前来支援的廖化、张翼会师防守剑门关,堵住了钟会的十万大军。

这时汉中已失,钟会十万大军和姜维的近六万人相持于剑门关,钟会不得进,时间一长,粮草不继,于是钟会考虑撤军,这时奇迹发生了。

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经栈道小路偷偷的行军到油口,迫降油口守将马邈。然后又在绵竹戮战前来堵截的诸葛瞻,最后成功斩杀诸葛瞻,直扑成都。刘禅迫于形势出城投降,蜀汉形式上灭国。

刘禅一投降,形势变得复杂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本来原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为辅助,攻陷成都由钟会的十万大军来完成。结果却是邓艾凭借三万人的偏师迫降了成都,抢走了钟会的功劳,你说钟会心里会怎么想?

而且这时钟会和邓艾心里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但是不管为了什么,在司马昭眼里都是叛乱。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天子的名义(注意这里)就地安抚,封刘禅为骠骑将军,师纂兼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魏人兼领蜀汉各郡郡首,其余诸如蜀汉的旧官都有所任命。而且邓艾还对他们夸耀说:如果不是我邓艾,恐怕你们都要死于乱军之中吧。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这其实仅仅只是一个苗头,后来邓艾又给司马昭写信,发表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邓艾认为:此时虽然是趁势进攻东吴的好时机,但是士兵们都很疲惫。应该留蜀军两万人,陇右军两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修建船只,积存实力。同时安抚蜀地军民,以威望屈服东吴。这样的话,既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又有德行的感化,东吴很快会投降。

邓艾的思路很好,也很无私,但是却犯了司马昭的忌讳。为什么呢?当时决定伐蜀时,邓艾坚决认为此时不宜伐蜀,现在伐蜀成功了,又操起大将军司马昭的心,想掌更大的权,把伐吴大权也抢到手,看来,邓艾心志不小。于是司马昭冷冷的回了一封信,告诉监军卫瓘,让他转告邓艾,此事需要从长计议,不急。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没有猜到司马昭的心思,继续上表,言语更加的狂妄,甚至说出了将在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可以专断这样的话。司马昭对于邓艾的信开始敷衍,同时也对邓艾的忠心表示了怀疑。

钟会此时心态也开始失衡,本来功劳应该属于自己,但是却因为邓艾偷袭阴平而大功旁落,这让钟会很郁闷。于是钟会开始找机会陷害邓艾,正逢邓艾和司马昭书信往来沟通伐吴的事宜,于是钟会发挥它的特长,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才能偷偷修改了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使语气变得更加猖狂。

同时钟会勾结监军卫瓘一起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也正好想要找理由罢了邓艾的兵权,于是很顺利的,邓艾以被怀疑谋反的名义抓了起来,装入囚车送往京师洛阳。

邓艾被抓后钟会心中并不高兴,为什么呢?三路大军伐蜀,邓艾、钟会、诸葛绪三人为领军。诸葛绪早在阴平堵截姜维不利时就被钟会夺了兵权,判了一个畏敌不前的罪名送往洛阳。而邓艾在自己和卫瓘的陷害下也以谋反罪名被捕,也被送往洛阳,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高处不胜寒呀

这时,降将姜维也为钟会分析形势,姜维说:自从淮南叛乱以来,你辅佐司马昭平定叛乱几乎算无遗策。现在又平定蜀地,立了不世之功。难道不应该效仿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远避是非,保全性命吗?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邪!”

其实姜维说的很对,当时的朝政被司马昭所把持,然而钟会近期表现太好,掌握军权太重,自己又处于蜀地这个是非之地,想要撇清关系太难。早反也许还有机会,如果回去迟早要被司马昭剥夺兵权,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钟会秘密决定谋反。

钟会的计划是让姜维领军五万出斜谷为先锋,然后自己率军在后,汇军于长安。然后兵分水陆两路,出孟津,会师于洛阳,这样的话天下大定。

谁知道司马昭早已经洞悉了钟会的意图(也许是监军卫瓘通风报信),于是司马昭率军十万亲临长安,又派护军贾充领一万骑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这一切都说明,钟会判断正确,司马昭提前动手了。

没有办法,钟会和姜维联合提前谋反,以郭太后的名义誓师讨伐大将军司马昭,要求解除司马昭的大将军之职。谁知道由于起事仓促,酿成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被乱军砍死。随后监军卫瓘率军平定了叛乱,至此平定蜀汉之事彻底结束!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艾、钟会就是螳螂,刘禅就是树上的蝉,而司马昭就是最后面那只黄雀。一心为国的邓艾惨遭钟会诬陷,聪明睿智的钟会又被司马昭制服,说到最后,还是司马昭的心思最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邓艾死于假谋反,事实情况是遭受钟会的诬陷。而钟会死于真谋反,自己立功太大又不懂得自保,被姜维忽悠,被司马昭威胁,形势所逼下不得不反。其实说到底,即使两人安全回到洛阳,迟早也会被剥夺兵权然后杀掉,一句话,功劳太大又不善自处而已


每日趣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两人可不同。

邓艾是被阴的,钟会则是作死。

钟会和邓艾都是司马昭的大将,但钟会出身豪门,能力高归高,为人傲慢自大,不能容人。

邓艾则是出身贫困家庭的凤凰男,懂得内敛,有城府。

263年秋,两人奉命去攻打蜀国,钟会在正面硬攻,被姜维和廖化挡在剑阁不能前进。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

而此时邓艾一声不响的突然奇袭阴平,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一举攻占了成都平原,打垮了蜀国。

这可是奇功一件,直到今天还被人歌颂。

这可把钟会气坏了。


钟会认为,不是他在正面吸引姜维的主力,邓艾怎么可能凭借区区2万多人横扫成都平原呢?

然而,此战结果终究是钟会是打酱油的,邓艾是头功。

此时,心胸狭窄的钟会,开始决定收拾邓艾。

钟会出身豪门家庭,父亲长期为官,对官场非常熟悉。钟会认为,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以司马昭的阴险狠毒,此时一定特别忌讳掌控蜀国主要权利的邓艾。

只要钟会去密告陷害,邓艾绝对会死翘翘。

加上邓艾刚刚占领蜀国,为了安抚民心,竟然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

诚然,这也有情可原,毕竟当年通讯不发达,又没有手机。邓艾为了稳定蜀国局势,先斩后奏也是可以理解。

同时,邓艾确实是个职业军人。消灭蜀国以后,他竟然一心想着继续消灭东吴,统一全国。

司马昭却非常警惕。一旦邓艾连续占领蜀国、东吴,那么势力就不比自己弱多少,这岂不是养虎遗患?

于是,司马昭勃然大怒,即便当年汉献帝只是挂名皇帝,权倾一时的曹操也没敢这么做。

其实本来司马昭就有心干掉功臣,此刻干脆直接下手,将邓艾暗算杀死。

邓艾被杀时,也是一头雾水,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至于钟会,就是黄雀在后的例子,被司马昭暗算了。

当时钟会和邓艾是两大将。

现在邓艾死了,钟会把他的部下全部收掉,有兵力高达20多万人。

不管钟会忠心不忠心,单单他的地位如此之高,也就该死了。

司马昭不过是利用钟会干掉邓艾,然后再收拾钟会,借力打力而已。

可笑钟会自己还不觉得,直到部下提醒才发现司马昭就要动手。

于是,钟会没有办法,逼迫部下一起起兵背叛司马昭。

然而,部下的家属都在魏国,加上司马昭就是杀钟会一个人,这些部下为什么要去叛变寻死?

于是,部下干脆先下手为强,将钟会斩杀,将头颅送给司马昭。

那么,这两只猎犬都死了。

谁叫你们功高盖主呢?


萨沙


司马昭是魏国后期的大将军,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承袭了哥哥大将军的爵位,在当时坊间流传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谋略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氏父子(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父子)早就有“篡魏之心”,到了司马昭时,篡位变得迫不及待,他想在有生之年统一全国,于是在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然而,在灭了蜀国后,司马昭却用计谋先后杀了灭蜀功臣邓艾和钟会,这段历史就叫“一计害三贤”也叫“一石三鸟。”

一、司马昭为什么杀死灭蜀功臣邓艾?

话说邓艾和钟会统兵伐蜀,钟会是镇西将军, 相当于西部军区总司令。邓艾是征西将军,二人刚出发就面和心不和,钟会和监军卫瓘看不起邓艾,邓艾为了立功,带着2000多士兵和钟会分道扬镳,邓艾想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钟会和卫瓘认为这是送死,二人暗暗偷笑。

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邓艾突破防线,兵临城下,迫使蜀后主刘禅自缚而降。蜀国灭,邓艾成了灭蜀第一功臣,这是钟会和卫瓘万万没想到的。



Δ邓艾

邓艾占领了成都,为了稳定局势,没有经过请示司马昭,就私自加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说实话,这是邓艾没有政治头脑的表现,越权行使职权,这是不把司马昭当领导看。

钟会和卫瓘本来对邓艾立了头功眼红,本来想找邓艾的毛病,邓艾自己犯了让领导难堪的大忌,于是二人马上给司马昭打了小报告,诬称邓艾有反心,说邓艾想据蜀自立。

司马昭听了二人传回的消息,下书让邓艾回魏国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邓艾没别的意思,他加封这些人是为了稳定局势,毕竟当时姜维还带着十万大军和钟会死磕呢,他的意思就是不让这些人再造反,邓艾也是出于公心,但是司马昭不知道内情,毕竟那时候没有现代这些通信方式。

邓艾坐上牛车和儿子一起回去向司马昭说明情况。但是刚走到魏国边境,眼看要回国了,和领导说明情况,请求司马昭谅解,邓艾也就没事了,谁知却被卫瓘派来的一个人把他父子俩杀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先留下悬念,一会再交待。

二、司马昭为什么杀钟会?

钟会和监军卫瓘终于排挤走了邓艾,此时钟会接手了邓艾的军队,换言之,钟会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队。

姜维由于刘禅的投降,迫于无奈向钟会投降,姜维想鼓动钟会造反,鼓动钟会效仿刘备在蜀称王。钟会平时就有野心,被姜维一忽悠,头脑发热决定造反,姜维是想趁钟会造反成功,之后杀了钟会,迎刘禅复国。

钟会不知姜维的阴谋,还把姜维当好哥们,姜维一鼓动,钟会果然上当,但是由于泄露了消息,监军卫瓘在魏国将军配合下,乱刀砍死了钟会和姜维,然后派人向司马昭做了汇报。



Δ钟会

其实钟会有异常动向时,司马昭有所觉察,司马昭调兵遣将,也是逼迫钟会提前行动的原因,司马昭也想到了钟会手握重兵,如果造反不堪设想,于是让卫瓘多留意钟会的动向。

话接前面问题,是谁派人杀了即将回国的邓艾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司马昭派的特使监军卫瓘,原来钟会和卫瓘之前诬告邓艾,现在将士们杀了造反的钟会,纷纷要迎回邓艾做将军,卫瓘害怕诬告邓艾这事泄露,于是找来和邓艾有仇的护军田续,向他提供了邓艾情况,田续快马加鞭,赶在众将要迎回邓艾的前面,一刀杀了邓艾父子,至此灭蜀功臣邓艾死于非命。这就是“一计害三贤”的故事。


秉烛读春秋


三国:司马昭为啥要杀邓艾钟会?

邓艾钟会死于窝里斗,并不是司马昭直接下令杀掉的。邓艾钟会之死也各有根源,并非都是因为谋反。钟会是因为野心太大,邓艾实际是不懂政治。



第一,在伐蜀这件事情上,本来以邓艾资历,长期对付姜维这些条件,应该是最高领导,但邓艾不懂司马昭急于转移国内不满情绪,改善因为弑杀曹髦失去人心的尴尬,反对司马昭伐蜀军事行动,而钟会则深喑司马昭心思,早早预备了伐蜀策略,因此,军职高于钟会,年龄资历等条件都优于钟会的邓艾,却屈居下僚,只带偏师。其实平心而论,邓艾的看法只是单纯军事观点,司马昭的决策虽有个人目的,但从政治全面看,是正确选择。第二,



在此不公安排下,邓艾负气憋出了偷渡阴平,并置风险于度外,历尽艰辛,终于成功迫降刘禅。这时邓艾冲昏头脑,想通过大封蜀国皇帝,提拔自己部下树立形象,彰显自己功绩,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回复说这事得等批复,不能擅自做主,按说这就是警告,可邓艾竟然搬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行封刘禅为扶风王,分封师篡为益州刺史,封牵弘,王焮等各领州郡。还在绵竹筑台以彰战功。第三,当时在益州的魏军主力是钟会部,



有十多万,邓艾只三万多人。加上姜维准备暗中利用,司马昭下令钟会收押邓艾时,邓艾明显处于绝对劣势。邓艾后来阴差阳错,被仇人杀掉则是一个意外,不是司马昭神算结果。如果回国邓艾可能被治罪,但不至于死。第四,钟会则是野心被利用的典型。姜维打算利用邓艾钟会矛盾,不断挑拨,引诱,促使钟会邓艾自相残杀,自己最后从中间渔利。但这个假投降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假借郭太后名义,煽动魏军士兵,还是姜维对自己原部下,都没有也不能公开宣传讲清楚,只暗中操纵,而且第一步已经失败,军官们反对。虽然钟会能拘押军官,但魏军士兵有十余万大军,能全押起来吗?士兵们不知道这个行动意义,但清楚后果,特别是魏军士兵,家属都在国内,怎么能随便跟钟会,姜维去造反呢?第五,钟会出兵之前,司马昭就断定“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大夫,不可以图存“。钟会如图谋不轨,必将失败。这是古人总结的历史经验,也是事实证明的惨痛教训。(14:05)


流誉后


一个破落门户,一个名门之后,一个被司马懿挖掘成才,一个在其父死后顺水推舟,一个奇思妙想抢头功,一个在外将军要自立,一个蜀汉投降封大臣,一个密会姜维论大事,一个饱受猜忌被押解,一个反叛不成被倒戈。

这就是司马昭的两条枪,邓艾和钟会,我隐约的感觉到,他们的死,司马昭不觉得可惜。

邓艾本来就不太受到司马昭的喜欢,在伐蜀问题上开始和司马昭唱反调的就是他,这就让想急于统一的司马昭很不爽。后来虽然还是派邓艾灭蜀,但是把权力更多的还是赋予了钟会。

邓艾在钟会牵制姜维之时,找准时机,奇袭成都,一举捣毁了蜀汉政权,他的胜利有一定的侥幸意味,我估计他也没想到刘禅就这么投降了。

邓艾倒是没有明显反动的行为,但是他授人以柄,钟会对邓艾本来就不爽,暗想,要是没我钟会,你邓艾能立此大功?邓艾在蜀中大举整理政务,加封官员,乱世中这样的人会被重用,但是即将统一之时,可能要被司马昭猜忌,况且,他还对司马昭建议养蜀兵和陇右兵各两万,修船种田,威慑东吴,遣使劝降,不战而胜。这就更让人对他的心思有一定的怀疑。宋人有一句诗意思是:隔断吊桥蜀就成国,颇说出此地道路的险恶,司马昭也知道。在钟会和其他人谗言的进献下,邓艾走向了尽头,倒是有点像魏延。

然而真正要反的确是钟会,此人开始还比较受司马昭的喜欢,总览伐蜀事宜,我们无法推测钟会的行为,但是反叛确实与钟会的行为作风不矛盾,此人善于权谋,野心很大。

钟会重用姜维也是情理之中,总要一个了解蜀的人帮他,但是钟会要反,他手下的人未必想反,兵士家都在北方,造反比如牵连家人,北士也不想在南方生活,钟会操之过急,最后砸了自己的脚,我想钟会给邓艾谗言的时候,司马昭就可能对钟会提防了。

立功后,此二人再无用处,危机政权者,皆杀之。


大眼大世界


因为蜀汉所辖的版图是天府之国四川地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阻隔了其与外界的联系,而且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基本能自给自足,所以自古就是野心家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比如三国时期的蜀汉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成汉,




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


当然这都是三国以后发生的事情了。司马昭作为一代枭雄,自然明白其中的奥妙,加之钟会、邓艾等人不仅能征惯战,而且流露出了一定的野心,所以司马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新的割据政权的出现,痛下杀手,杀了钟会和邓艾,颇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传统文化大使


公元263年灭掉蜀汉的两大功臣钟会、邓艾在胜利后很短时间内竟然先后被杀,历史的剧本演变之迅疾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司马昭背后一手导演出来的,因这这么大的事没有超大手笔干不出来,这也是“鸟尽弓藏”的最好注脚。但是,至少从明面上来看,司马昭的处置在法理上其实没有太大问题,说他背后导演有些勉强。

邓艾是钟会诬陷的

消灭蜀汉后,邓艾自认为功劳主要是他的,所以越来越自信和傲慢,这样以来他与钟会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了。

蜀汉灭亡后,邓艾的主要精力用在筹划灭吴之战中,如果孙吴再被邓艾灭了,钟会就彻底被邓艾压制住,钟会于是在背后搞起了各种小动作,要置邓艾于死地。

钟会修改了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通信,把邓艾的上表也进行了修改,使人读起来觉得邓艾相当傲慢无礼,司马昭对邓艾产生了反感和戒心。

钟会向司马昭诬告说邓艾要谋反,司马昭以少帝曹奂的名义发来诏书,要钟会把邓艾抓起来送往洛阳审问。

所以邓艾被“拿下”不是司马昭的密谋,至少从表面上看司马昭这时还没有马上处置邓艾的计划,而要说钟会是司马昭背后指使的,似乎也说不通。

解除邓艾的职务只是调查

钟会时任司徒,三公之一,一个副国级干部实名举报,司马昭当然有理由将邓艾解职,不过没有立即宣布邓艾的罪状,只是把邓艾押解回洛阳进行调查。

邓艾当时已到了成都,而钟还没有进入成都,司马昭如果要抓捕邓艾,从洛阳派人去成都显然行不通,因为邓艾手里有数万精兵,这个任务只能派给钟会。

钟会当然乐意办这件事,于是派卫瓘带人到成都收擒邓艾。邓艾被抓了起来,之后送往洛阳。

钟会造反才招致被杀

邓艾的问题有可能查清楚,因为钟会涂改了邓艾的上表,如果司马昭认真调查,结果反而对钟会不利,钟会此时应该很紧张。

钟会随后在成都起兵造反,这件事匪夷所思,不过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之前所说的邓艾被抓不是司马昭指使干的,虽说挑动二人相斗司马昭可以得利,但在成都的两名大将不可能同时折损,司马昭再喜欢玩权力的游戏,也不会拿整个益州去冒险。

促成钟会着急造反的原因还是邓艾,邓艾如果回到洛阳,后面的事就难料了,钟会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算了,但他低估了魏军将士对司马氏父子的忠诚,同时又高估了姜维等蜀汉降将的作用,结果失败被杀。

邓艾最终被杀是意外事件

钟会被杀时邓艾尚在去洛阳的路上,按理说,诬告自己的人原来是个叛臣,那自己就有洗刷罪名的机会了。

这让原来负责抓捕邓艾的卫瓘感到了紧张,他执行了叛臣钟会的命令,将本朝太尉抓了起来,如果这个太尉东山再起,那他就坠入了深渊。

所以卫瓘也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追上了邓艾一行,将邓艾就地处死。

从上述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邓艾下狱、钟会被杀、邓艾最终被处死,这几件事都与司马昭没有直接关系,即便司马昭有除掉钟会、邓艾的想法,那也是上述这几个人主动做了配合,这才招致灭亡,而司马昭对整个事件的处理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


南门太守


史官也有不可明言的东西,事情奇实很简单,钟会是曹魏三皇重臣,政治影响力极大,入蜀前爵位也仅食邑三百,史记姜维曾劝他退隐避祸,这很反常,灭蜀有功为何要退隐?曹奂更是封其为司徒食邑加到一万,两个儿子每人也有一千。为何?钟会曾计杀嵇康可见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为何会行牌面几无胜算的反叛?手下大多都是司马氏部属,很明显同刘备一样受了曹奂密昭,明知必败也勉为一搏,魏郭皇后不明突死,钟会被迫发难,至于其是想杀回长安护驾还是依托蜀地抗司马就不得而知了,次年司马灭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