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决意要离开洪秀全?

老杰17


两个原因,一是天京事变,一是天王雄猜。

太平天国于金田举事,星火速成燎原,南方十余省迅速落入掌控,其鼎盛之时,满清颤栗,诸国为之侧目,北伐一战,若非计划失当,清廷都有迁都的可能。


可是他们没能逃脱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那便是争权夺利,内部分裂。

翼王石达开是最早参与起义的人之一,为天国立功甚多,清军闻之丧胆,赠以“石敢当”之称。

以天京为都城后,太平天国又击溃了清军围剿,军事力量盛极一时。曾国藩如果不是有手下劝慰,他怕是早就投江而亡,那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什么事了。


眼看清廷如此不堪一击,而天国似乎又有一统河山的兆示,站在天国金字塔顶端的这几个人,心思开始活泛了。

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以下凡附体之说威服内外,可东王杨秀清很清楚,这完全就是鬼扯。

杨秀清也实行了这一套,而且还是在起义之前,那个时候的杨秀清,恐怕不会想到,这个东西会成为自己手上的一把利刃。

永安五王,俱听东王节制。为什么会这样?恐怕其中就有忌惮杨秀清的原因。


宗教形式起义的核心是什么?是信仰,信仰不在,那么他们就会崩溃,杨秀清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时不时就来个附体,洪秀全,他不敢拿自己怎么样。

大家都是一样的出身,又都可以显灵,他比洪秀全差什么?再进一步,就是九五之尊。

杨秀清动心了,于是勾结党羽,并且时不时把天王召出来鞭笞一下,打击其威望,天父下凡了,洪秀全不忍也得忍。

双方矛盾越积越深,高层互相争权夺利,这个时候的石达开,恐怕也是忧心忡忡吧?

强敌在侧,这群人怎么会如此鼠目寸光呢?

他人在外面,天王和东王又都比他权重,他左右不了大局,眼看韦昌辉杀入京城,搅起血雨腥风,这场动乱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

东王一系两万多精锐折损殆尽,北王韦昌辉被杀,石达开自己的眷属,也被韦昌辉给清洗了一遍。

东西南北翼,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洪秀全还是知道局势危急的,赶紧请石达开来主持朝政,可是猜忌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居然封自己的哥哥们为王,来牵制石达开,洪秀全的哥哥们有什么功绩?他又在防什么?

这样的朝廷,让石达开忧愤不已,他待不下去了,于是领兵出走,单干。

就这样,石达开离开了洪秀全,重创分裂之后的天国,也迅速走向败亡。


浮沉于史


首先,石达开离开洪秀全是为了保命,洪秀全已经做出“剥夺”石达开兵权的各项举动,经过东王、北王等诸王被杀等事件后,洪秀全已经不再信任“第一代领导的成员”。石达开只能离开。之后,洪秀全也做出过各种样子,请其回心转意。然而,任何人都明白:不回可活,回去则两说了。

其次,石达开之所以离开洪秀全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本就不信“拜上帝教”。其实,“第一代领导成员”是没有人信的。否则,杨秀清、萧朝贵也不会一个“天父下凡”、一个“天兄下凡”了。在“第一代领导成员”中,他们都属于能干大事的人,这种人很难臣服一个人的。特别是石达开,年少有为、素有才略。

再次,石达开是较早开始“禁止灭儒”的领导人,在入川过程中逐渐抛弃了“拜上帝教”。石达开本身又不是穷苦人出身,他加入太平军之时本身就是带着“独立队伍”进入的,因此,他小小年纪才会成为“六王之一”。

石达开12岁时便身材高大,犹若成人。少年失去父亲的他便接收了家里的所有商业组织,开始游走于各类人士之间。由此,也就养成了与各色人等和谐交流的能力。排解纠纷、扶危济困等是常做的事情,这就使其有一定的领导力。

因为自身本来就不信洪秀全的那套骗人学说,再看到“拜上帝教”已经成为“推翻清朝”的最大绊脚石时,作为“六王”之中品格最好、能力最强的人,他早已经有了新的“灭妖计划”,即进川入陕与其他起义军汇合,在此养精蓄锐,夺取天下。

既然已经脱离洪秀全,那就自己打一片天下。然而,非常不幸,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让天下人看明白了这无非是一场“传统的农民起义”。一切都是骗人的。虽然,石达开逐步摆脱了“拜上帝教”的束缚,但已经晚了。他面临着两大方面的钳制。

一方面,清军不断地对其调集主力进行围追堵截;

一方面,又要迎接洪秀全的暗箭。

最终,当他来到更复杂的四川后,他最终失败了。


坐古谈今


石达开为何要离开洪秀全?是战略选择也是无奈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认为石达开离开天京,带走精锐队伍是一种分裂行为;直接导致了后期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惨败。而实际上,事情远远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

一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石达开百般提防和限制,洪、石矛盾渐深,直到难以调和

天京事变,韦昌辉大肆屠杀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将杨秀清嫡系精锐斩杀殆尽。韦昌辉的滥杀引起了天国众人的不满,为平息众怒,韦昌辉被凌迟处死。石达开回到天京主持军国大务,但洪秀全对石达开百般提防和限制。洪秀全让自己的两个草包哥哥架空石达开,石达开主持军国大务,并无实权,还要受到洪秀全两个哥哥的欺辱。洪秀全一直疑心石达开在处理杨秀清事件上的态度,因此矛盾日深,直至不可调和。

二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明里渴望石达开归来,实则暗里派人追杀,两广将士彻底寒心

石达开离开天京时,仅有亲信数千人,都是府中殿将和家属亲信。并没有带走天国精锐大队。石达开走到安庆后,天国内部才有部队陆续出走,跟随石达开。“随后络续随翼王而出京者,官员兄弟约有五、七万人。”(《六安州总制掌书陈凤曹上六安州总制陈敬票》)。如果石达开真要分裂,以他的影响力,绝不会仅有这点人马跟随。

石达开离京后,洪秀全一面假仁假义多次呼唤石达开回京,还送去“义王金牌”一道以示笼络。实则派遣追兵一路追杀,昼夜不停。

咸丰七年五月二十五日(1857年6月16日)清将何桂清奏:“传闻本月十一日,翼王石达开已由铜井渡江逃往江北。洪逆令蒙贼(蒙得恩)、禾贼追之,禾贼亦乘势逃去。足见该逆自相残害,众版亲离。”

又江北大营钦差大臣蒙古正白旗都统都兴阿奏道:“又据温绍原察称,探得金陵自石逆去后,毛逆屡遣人追赶,皆为石逆所留,或竞遭其杀害,即广西老贼曾受伪职者,亦多借追亡为名,中途均各远遁。”

可见,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曾派蒙得恩等人率兵日夜追杀石达开,这种行为彻底让石达开及其两广将士寒心。

三 石达开独力苦撑危局,不曾弃洪秀全而去

反观石达开,虽然和洪秀全矛盾已深,无法调和。但他仍然以手中仅有的人马坚守安庆,为天京缓和了战局。

1857年7月,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提督衔漳州镇总兵张国梁率军向天京进逼,形势非常危急。此时,石达开近在安庆却不发一兵一卒救天京,是他不想救对洪秀全彻底失望了吗?不是这样的。

一是以他手中的五六万人马,要守住安庆,面临十余万清军的围攻,已经是绝境拼死了,哪还有多余的兵马去救天京?

二是要解救天京之围,他这点人马去也是杯水车薪,在上游安庆牵制清军主力大军,减缓天京的压力才是战略上的正确选择。事实上,石达开在安庆奋战数月,牵制了大量清军,减缓了天京的压力。日后的天京被围,李秀成也采取的是分兵出安徽、浙江攻打清军两大营的策略。

三是即使在最艰苦时刻,石达开依然将主力调往南京,以少量兵力入江西,牵制曾国藩主力,打乱清军部署。

咸丰七年九月都兴阿奏:“又抄得石逆由安庆寄与洪逆伪章一纸,内有令贼党李寿(秀)成会同张洛行领数十万贼分扰下游,又调贼党陈玉成、洪仁常、洪春元、韦志俊、杨来清等各率贼数万及五、六千不等,概回金陵,并欲赴援江西,窜扰浙江等语。”

从这封奏折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即使在安庆困战的艰苦时刻,石达开仍然将主力李秀成、陈玉成等部调到下游去保卫南京,如果他真的要分裂,为何不带走陈玉成与李秀成?

二是石达开准备以仅有的人马转战江西,分散清军主力的围攻,让曾国藩疲于奔命。

果不其然,石达开入江西,清廷震动,急派曾国藩亲自督师围剿。“自达开之从安庆出师也,所至声势震荡,满清援浙、援闽、防蜀诸役,辄以湘军主帅曾国藩御之。”(《太平天国史稿》卷十九·石达开传)

然而,这一切都没能得到洪秀全的理解。洪秀全对石达开的猜忌从未减少,在石达开艰苦奋战的时候,还

诱惑杨辅清离开石达开,撤走了石达开唯一的支援。

石达开从此陷入了后无支援,前有重兵围困的死局。只得孤军奋战,以仅有的人马搏出一线生机。由此,石达开决意远走四川,以蜀地为根基再做良图,不料最终全军覆没在大渡河。

太平天国的覆灭,如果将罪责归在石达开的出走之上,说石达开分裂天国,这种说法是偏颇和有失公允的,实际上石达开是个好下属,倒是洪秀全并非是个好领导。


稗史候说


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不过很简单。

第一次,当年洪秀全发高烧,久病不愈,在迷糊中梦到西方救世主,从此迷上了圣经,而且看过圣经之后,病竟然好了,于是成立了拜上帝教,并自称天子。

第二次,洪秀全与冯云山跑去去广西八排山那边的六乌村向当地人民传教,并一笔点破六乌神,于是乎跟随者乌央乌泱达到了俩千多人。

第三次,由于跟随者太多,洪秀全触动了当地封建势力的利益,一方面为了躲避风声,另一方面也为了编写教义,洪秀全从广西跑路回广东老家。

第四次,洪秀全跑路了,留下了冯云山主持事务,于是冯云山被当地封建势力投入大牢。为了挽留局势,其中跳出一个叫杨秀清的人,口吐白沫自称天父下凡,并救出了冯云山。

第五次,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攻破江南江北俩座大营,基本上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并且定都南京。


第六次,由于杨秀清集教权、军权、政权于一身,洪秀全不爽,于是发动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势力受损。韦昌辉是事变刽子手。

第七次,韦昌辉杀人杀疯了,想要连石达开干掉,于是石达开率人杀了韦昌辉,并回天京主持军政大务。

第八次,洪秀全猜忌石达开,信任洪仁轩、洪仁发,于是各种排挤打压石达开。

第九次,由于石达开被各种排挤打压,期间还受到曾国藩间谍离间,于是率部出走。

石达开的离开很正常,小事一步步累积加剧成的结果。就像人吃饭一样,一口一口吃饱的,你能说出你是怎么吃饱的吗?

回答完毕。


像我一样besos


这要从太平天国高层的组织架构说起,太平天国刚开始起义的时候,在组织内部是有分工的。

广东人负责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工作,也可以说是精神领袖,代表人物就是洪秀全。

广西人主要负责战略和战术执行,也就是说要负责起义的具体执行工作,代表人物就是杨秀清。

在广东和广西人之间起到协调作用的就是冯云山,在冯云山死后,广东和广西人之间的矛盾做骤然升级,同时广西人内部,也有很多矛盾。

天京事变的本质就是多种矛盾集体爆发的结果。

首先是洪秀全借口杨秀清要造反,命令韦昌辉等人杀掉杨秀清及其部属两万多人。

然后再借韦昌辉杀人过度之名,再除掉韦昌辉。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集团的五王,除了天王洪秀全外,全军覆没,太平天国高层的领导权已完全控制在洪秀全手中。

广西人中,最高的领导人只剩下翼王石达开。洪秀全对他也是不放心的,提拔自己的两个亲哥哥为王,来牵制石达开。

石达开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他明白,广东人对广西人是不放心的,尤其是最高层领导的自己。

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搏。

于是石达开带领自己的嫡系人马,脱离了太平天国的指挥系统。

在四处征战中,进展并不顺利,有不少人又重新回到了太平天国旗下。

这时石达开手下已经没有太多人了,先想广西发展,没有成功。然后又转进四川,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新知传习阁


石达开的离开,代表着太平天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个时代,是1856年,天京事变杨秀清、韦昌辉死往前这段鼎盛时期。1856年前,太平天国的政体,虽然是政教合一,但实际上,却是元首无权,所有大权,都掌握在东王手里。

洪秀全是拜上帝教的创始人,但是他在广东混不下去,到了广西偏远的山区,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当地人才的辅佐下,才得以发展壮大。

尤其是杨秀清,冯云山这两个人,很有才华。不仅有牛逼的军事才能,还很有组织能力。在金田起义之前,清政府大肆抓捕,冯云山被抓,洪秀全一度逃走,拜上帝教差点瓦解。杨秀清心生一计,两眼一瞪,口吐白沫,披头散发,假装天父下凡,稳定了教众的军心。

从此以后,杨秀清不仅排行老二,他还能天父附体,在教主天天兄洪秀全之上。杨秀清穷苦出身,但是聪明,骨子里就是一位政治投机主义者。

所以,当他不爽洪秀全时,就会天父下凡,教训洪秀全,有时还把洪秀全暴打一顿。洪秀全没办法,这套游戏规则,是他指定的,杨秀清只是钻了空子,只好接受。

关键是,教众都是广西金田帮,他一个广东人,毕竟只是个外人。

经过这次事件以后,洪秀全基本上,只是个坐在教主位置上的花瓶,没有什么实权了。这也是为什么,洪秀全在天京事变前,基本上只能研究他的哲学,养花玩女人,而不闻政事。

因为杨秀清全都干了,也不许他插手。尤其是冯云山、萧朝贵牺牲后,教权、军权、政权,全部掌握在了这个穷小子手里。

杨秀清是东王,封为九千岁。其他四个王爷,都是依次为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

杨秀清很有才华,太平天国能够定都天京,控制半壁江山,也都是出于他的功劳。

不过,杨秀清这个人,因为功劳大太大,权力太大,逐渐骄横,俨然以天王自居。北王韦昌辉一个至亲得罪了杨秀清,最后韦昌辉竟然还得把亲人杀了,向杨秀清负荆请罪。

杨秀清嚣张跋扈,到了这样的地步。所以,有很多人,对他不满起来。尤其是天王洪秀全,他一直都隐忍不发。当孙子做傀儡的日子,不好受啊。明明他才是老大,结果却像个囚徒木偶。

1856年,杨秀清终于想要名正言顺的当万岁爷了。他要求洪秀全,封他为万岁。这也就意味着,法理上,将和天王平等,意味着夺权。

洪秀全终于退无可退,发动反击。利用内部不满杨秀清的势力,如北王韦昌辉,突然发动政变,将东王府一派,2万人,杀了个精光。多少精兵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内斗上。

杨秀清的东王府,人才济济,是太平天国的精华所在。从此,太平天国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无人,能够掌控这艘大船,继续昂首前进了。

夺回了宗教、军队、政府的最高权之后,洪秀全再也不肯放权。也不再信任当年的创始团队成员了。这帮打江山有能耐的兄弟王爷,他看到的都是威胁,所以必须除掉。韦昌辉是第二个。

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这两个牛逼的人,早在湖南就阵亡了。剩下的,五虎上王,只剩石达开。

石达开很有才,是当年的五个王爷里,论军事才能,排在了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之后。此时,他平定了江西、安徽、湖北战场,威望太高。

所以,当他回到天京,主持朝政后,发现洪秀全基本上把他困住了。不断的派人,跟踪监视。同时提拔自己的洪家子弟,当上了王爷,共同执政。这些草包,就是饭桶。

洪秀全步步紧逼,想除掉他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石达开只好逃离天京,实际上是为了保命。他在天京,即使不死,处处受到牵制,难有作为,待着也没意思了。

1856年后,石达开的政治理念,已经与洪秀全不同。太平天国,内忧外患,很多不近人情的制度,譬如男女分开住,财产共有,等级森严,不注意团结知识分子等,负面效应越来越大,逐渐在蚕食掉太平天国的梦想和国力。

外面,则是湘军、清军八旗绿营的包围进攻,步步紧逼。

但此时的洪秀全只想着是保住位置,享乐,而不顾实际,无视天国的实际困难,尽玩虚的忽悠人的谬论。

石达开想要做点实在的,进行内政上的改革,更加的符合实际,扩大革命根基,整军备战。

所以,石达开只好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逃离了天京城,逃到了自己的兵团地盘。他的军团,都集中在江西、安徽战场。

石达开不想和天王的军队开战,只好带着亲信20万人,展开西征,独树一帜。同时,也是为了分解天京的压力。

这才是大公无私的人啊。都这样了,还在替天国考虑。

石达开,给天京留下了两个军事天才,那就是陈玉成、李秀成。这两个人,将支撑着这个天国,延续了七八年时间,直到灭亡。


三生有画


建都天京前,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之间已是一种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建都天京后,他们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并逐步激化。

对此,一贯反对“此党彼群”的石达开很是无奈,他不愿卷入这种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与斗争当中,试图当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

石达开尽力尊奉洪、杨、韦,对哪一个都不愿违抗,可即便如此,要想让三大头都满意,根本不可能。

洪秀全深居宫中,不问政事,石达开自然与其接触较少,而与总揽军政事务的杨秀清接触则较多,一直为杨秀清所指挥和调用,在洪秀全、韦昌辉眼中,石达开就是杨秀清的马仔。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召唤石达开”回京,洪秀全也给石达开下达了诛杨的密诏,但石达开不希望发生内讧,迟迟未回,直到杨秀清被诛一个多月后,不忍韦昌辉的滥杀才赶回天京。

石达开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劝其以大局为重,及时收手,却被韦昌辉污为“东党”,必欲杀之而后快。石达开仓皇缒城出走,其全家大小被韦昌辉杀害。

逃出天京的石达开不仅被韦昌辉派兵追杀,还遭到了洪秀全的悬赏捕杀,“有得翼贼者官丞相,金六百两。”后来,迫于石达开的军事压力,洪秀全不得不“收灭前赏格”,以“心腹盟弟”韦昌辉的首级为代价请石达开回京。

石达开从小参加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很有感情,对洪秀全也甚为尊崇。他抱着尽力弥补内讧带来的损失、重振太平天国雄风的良好愿望回到了天京,可惜此时的洪秀全看谁都像睡在自己身边的那啥晓夫。石达开不仅难能有所作为,还随时有性命之忧,不得不逃离天京。

发现石达开逃跑之后,洪秀全立即派人四处追捕。可以说,如果不是石达及时逃脱,极可能成为洪仁发等人的刀下鬼。

石达开逃亡后,包括洪秀全派去追捕石达开在内的许多太平军官兵,纷纷逃离天京,以至天京“城内死党不过七、八千人”,洪秀全“甚为惊谎”,不得不 “将洪仁发、洪仁达伪号削去,并镌伪义王金牌一道。及合各成大小伪职求救表章送往安庆”,再次请石达开回京,但此时的石达开已对洪秀全有了清醒的认识,决意要离开了。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石达开难道就是那遭殃的小鬼儿?

其实神仙在起事前,布局就有问题了,洪秀全是天弟,然后萧朝贵代天兄下凡,杨秀清干脆代天父下凡,整个一贵圈真乱。更乱的是,上帝家不只偷生了洪秀全这个二胎,除耶稣外,标配是“五子一婿”,即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和萧朝贵。洪秀全甚至还说自己上天见过“天妈”和“天嫂”,也就是上帝和耶稣的老婆。靠,外圈都这么乱。基本架构,或者说,棋子初布时,就是相走日,马走田,炮平蹚,车跳梁的,不反噬能中不?

理不反噬。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家庭,小到几个合伙人。理不反噬都是起码的基础。你的理论,破绽百出,都招架不住你们几个合伙人的内讧,破产倒闭是迟早的事儿。


端木赐香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之人,1831年出生于广西贵县(今广西贵港)的富农家庭。自幼父母双亡,无人管束,读书未成,跟随族人经商做生意,往返奔走于江湖。

石达开为人仗义疏财,广交四方豪杰,江洋大盗,是类似于《水浒传》中晁盖一样的人物。他与当时活动在浔州、梧州一带的天地会首领罗大纲,大头羊张昭等有着密切来往。

他少年高志,报负远大,立誓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诗文俱佳,文采远胜洪秀全等人,“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chóu)不为恩。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石达开还是当时的武学大家,拳法中击敌上三路的称为弓箭装,打下三路的称为

悬师装,九面应敌。还有一路神奇步法称作连环鸳鸯步,武术界认为这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戳脚拳”

1847年,在广西传教的洪秀全、冯云山慕名拜访年仅16岁的石达开,邀其出山共图大计。石达开见天地会一盘散沙,难成大业,遂欣然接受,在家中设立拜上帝教分支,以教授武术为名,招揽当地人入会。1850年底,金田团营时,石达开毁家纾难,率贵县教众千余人赶到金田村。洪秀全见之大喜,让他负责操练士兵并兼管财物。

金田起义时,石达开受封为左军主将,永安建制时受封为翼王,是太平天国初期所封五王之一,年仅20岁受封王爵。此后,太平军一路征战,石达开身先士卒,出力甚多。

在象州击败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部,在长沙水陆洲大败清将向荣。自金田起义大小数十战从无败绩,给清军留下深刻印象,称其为“石敢当”。1854年秋,石达开接替赖汉英担任西征军主帅,挽救节节败退的西征形势,在九江湖口大败湘军水师,缴获曾国藩座船。

随后乘胜而进,攻占江西八府五十余县。1856年3月,他率军回师天京,联合太平军各部一举摧毁清军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解除了困扰天京三年之久的围困。1856年8月,杨秀清假借天父之名“逼封万岁”,洪秀全密召韦昌辉、秦日纲、石达开率部回京诛杨。

石达开不愿背负自相残杀的恶名,因此借故拖延入京。9月2日,韦昌辉、秦日纲在天京大开杀戒,杨秀清及其眷属、亲信惨遭杀戮,天京城内一片血雨腥风,这便是著名的天京事变石达开入京劝阻韦昌辉不要滥杀无辜,被韦昌辉所嫉恨,向洪秀全密告,说石达开事前奉密诏而不进京,进京又指责奉旨清剿

“东党”为滥杀无辜,实有反心。

洪秀全听后同意韦昌辉除掉石达开,于是韦便率军包围翼王府,将家眷、护卫尽数杀害。石达开提前收到消息,缱城而逃,前往安庆。自此石达开对洪秀全失望之极,家眷遇害更使他悲痛万分,愤而起兵讨伐北王,求天王杀北王以谢天下。

太平军各地守城将士纷纷响应,洪秀全见势不妙,下诏以五马分尸酷刑处死了韦昌辉,将首级递送安庆查验并迎石达开回京提理政务。石达开见洪秀全确有悔意,回京之后又要求洪秀全处死了秦日纲和陈承瑢这两个韦昌辉的帮凶。洪秀全封他为通军主将,提理政务,又担心石达开独揽大权,成为杨秀清第二。于是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与石达开共理政务。

安福二王对政务事事掣肘,百般牵制。石达开对天京事变的前因后果心知肚明,眼见洪秀全先用残忍手段铲除了杨秀清及其同党,又如此猜忌多疑,任用私人,恐天国不能久矣。于是再次逃出天京,在安庆率部出走,自此踏上不归之路。石达开少年英才,文武双全,即便屈居人下也要屈居于明君英主之下。石达开率部出走,切实的表明他已经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未来彻底绝望,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宁愿率部独自征战,再拓疆土,也不愿再与洪秀全为伍。

实事求事来说,洪秀全不仅在用人方面乏善可陈,而且在协调君臣关系上也是无能之极。不说跟历史上的明君英主相提并论,就连同时期的慈禧太后都比他高明百倍。

辛酉政变中,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一举将顾命八大臣彻底拔除,却不伤及国本分毫,随后又大胆重用手握雄兵的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反观洪秀全为了铲除杨秀清,弄得天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从此种下了覆灭的恶果,这恰恰应证了石达开当初的预测。


历史茶坊


太平天国运动,早中期太平军势如破竹,沿长江一路东进,功下江南大片土地,遗憾的是,1856年的“天京事变”,约两万人在此次事件中丧生,事后翼王石达开被天王猜忌而出走。

在“天京事变”时,翼王石达开指责北王卫昌辉滥杀无辜,北王卫昌辉连夜捕杀翼王石达开不得,然后尽杀翼王石达开家属及府下部属。翼王石达开在安庆起兵讨伐北王,最后北王万不得已去攻打天王府,兵败被杀。



北王卫昌辉死后,翼王石达开执政,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激发石达开在1857年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的形势雪上加霜。



那么,为什么翼王石达开决意要离开洪秀全呢?

第一、“天京事变”之后,随着东王死去,天王洪秀全开始掌握实权,而对执政的翼王石达开,他是用之,也猜忌。

第二、翼王石达开的声望过大,在讨伐北王卫昌辉时,很多人就支持翼王石达开,这些,让天王洪秀全如坐针毡。

第三、“天京事变”之后,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损失才是最严重的,天京事变的恶果不是军事兵力的锐减和战斗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丧失,而是神话宗教体系的崩溃。更多的人在事件后清醒,认识到这只是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形势不一样了,石达开也想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第四、天王洪秀全大肆修建宫殿、选美女充实后宫、乱封王等一系列政策,翼王石达开看不惯天国的骄奢淫逸,贪污腐败,被猜忌后愤然出走。


司马PC


石达开为什么要离开洪秀全?咱们反过来问一句,石达开是想做大当皇帝吗?

第一,石达是太平天国人气最高的人,但他绝不拉山头。

(石达开)

石达开并不是迷信,也并不相信拜上帝教(从石达开一生言行可看出,他对拜上帝教是比较抵制的),何以会参加太平天国呢?其实,他是被洪秀全和冯云山慕名前往邀请来的。洪秀全和冯云山为什么要邀请石达开?就是看中了他因为豪爽性格,肝胆相照,结交了非常多的英雄豪杰。

石达开加入太平天国以后,由于他的人格魅力,身边聚拢了一大批人才,包括李秀成与陈玉成英杰,都到了他身边。

但是,石达开虽然积极发现人才,但他绝不拉山头。他发现的人才,都毫无保留地送给了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韦志俊这些重要将领,他都让他们回援天京。张朝爵、陈得才、朱凤魁、赖冠英、叶芸来、梁立泰、陈坤书这些石达开的旧部,石达开出走天京,下江南的时候,都不准他们跟随自己离开。可以说是忠肝义胆。

(韦昌辉)

第二,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功劳最大的人,但他从不居功。如果说,天京保卫战杨秀清功不可没的话,外部疆域则都是石达开打下来的。晚晴重臣曾国藩还被石达开打得投水自杀。若不是被部下及时救起来,这位最后覆灭太平天国的干将在那时候就完了。就算是天京保卫战,石达开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方面他牵制了清朝的兵力,另一方面他又把大量的人才送回天京。而最后,为了帮助天京破围,他不得不率军回援,也因此给曾国藩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但是石达开从不居功。他功劳最大,可是洪秀全只封他为“翼王”,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怨言。天京事变后,他回京,所有的天京群众都称呼他为“义王”,但是他辞谢不受。

第三,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无私的人,从不挟私报复。前面我们说到石达开从不树山头,就已经说明了他的无私。而最无私的还体现在,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京,当面斥责韦昌辉,结果韦昌辉暗地里要杀他。石达开逃走后,韦昌辉杀了石达开全家。可是石达开带领部队打回天京后,却并没有对北王府也来个屠戮殆尽,而只是惩治首恶,其余的绝不连累。石达开心中没有恨吗?当然有。但是从太平天国整个发展的大局出发,他知道冤冤相报是不应该的。最重要的是要聚集人心,共同御敌。

最后,当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走上绝路的时候,他依然想的是自己身边的兄弟。为了保护身边的兄弟,他毅然把自己献出去。也只有石达开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太平天国的四大王包括洪秀全,谁能做到这一点?

(洪秀全)

第四,石达是太平天国最洁身自好的人,从无个人享乐观念。定都天京以后,所有的王都开始享受,大修宫殿,广选后宫。只有石达开洁身自好,不做这些事情,而且积极筹划接下来的战役方案。

这样一个石达开,他会是想自己做大而出走的吗?

事实上,石达开出走后,一直尊奉洪秀全,努力配合洪秀全打仗。倒是洪秀全不断地对石达开削爵,不断地分化瓦解石达开的队伍。可以说,石达开最后的全军覆灭,洪秀全是要负相当大一部分责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