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人、恆源祥都做起“賣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質砸了招牌

天冷了,小夥伴們開始紛紛購買保暖內衣,但上網一搜,不少人發現了一個怪象:南極人等知名品牌咋成了雜貨鋪?

從秋衣秋褲,到甩脂機、玻璃杯、汽車坐墊,琳琅滿目。原來,這背後是廠家的吊牌銷售模式。連日來,這一操作被媒體曝光,引發了輿論熱議。

南極人、恆源祥都做起“賣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質砸了招牌

公司自己不生產商品,只把商標授權給代工廠,這樣的模式並不鮮見。國際知名的耐克、阿迪達斯、飛利浦等公司,都通過品牌授權,擴充產品線。某種意義上,品牌是一家公司對商品的背書,因此品牌授權方對代工廠的資質與產品的質量都有著嚴格的控制。

南極人、恆源祥都做起“賣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質砸了招牌

在南極人等品牌這裡,這種模式被進一步發揚光大。有統計顯示,南極人旗下全品牌授權生產商有846家,授權經銷商3427家,授權店鋪4442家。其中,南極人的家紡類目三年時間做到了行業第一。僅僅依靠“南極人”商標品牌服務費,2017年南極電商創造了5.3114億利潤。

南極人、恆源祥都做起“賣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質砸了招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產品參差不齊的質量。在護膝、拖鞋、搓澡巾之類的小商品領域,很少有知名度特別高的品牌,一個印著“南極人”商標的商品,很容易給消費者質優的暗示。但實際情況往往令人大跌眼鏡,比如一些號稱高科技傍身的保暖內衣,不過是某些村子生產的普通產品貼上“南極人”的標。據統計,

僅2018年,南極人就已經14次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各個渠道的投訴、差評更是不計其數。

對廠商來說,這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目前,這種商業模式還在複製。除了南極人,當年叱吒上海灘的保暖服裝品牌北極絨、俞兆林、恆源祥都不約而同地砍掉了生產線,賣起了吊牌。

做雜貨店的服飾公司越來越多,出產的精品卻越來越少。雖然廠商“一本萬利”,但無異於竭澤而漁。這些品牌現在還能靠著過去積攢的口碑與情懷,網羅一部分消費者,但質量關一旦失守,品牌價值將註定被透支。

南極人、恆源祥都做起“賣吊牌”生意,小心失控的品質砸了招牌

商業行為自有其邏輯,廠商如何經營品牌更是個人自由。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只是有些惋惜,不希望那些好不容易打造出來的民族品牌自甘蒙塵。其實,自我生產也好,授權經營也罷,都有可取之處,關鍵是守住質量關。畢竟,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有誰會長久相信一張缺乏質量保障的小小吊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