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三國魏強,為何諸葛亮還多次北伐?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既然三國魏強,為何諸葛亮還多次北伐?那不是自討苦吃嗎?”諸葛亮是聰明人,這樣的問題他會看不到嗎?可是他為什麼要北伐?那就只有一個原因;曹魏的強大,只是流於表面的。實際上,根據正史的記載;諸葛亮時期,也是曹魏最弱的時期;

首先,東吳不但與蜀漢剛剛結盟,而且還與遼東結了盟。陸遜是東吳謀戰派的高手,指揮、策劃戰役的能力遠高於周瑜、魯肅、呂蒙幾位。可以說是東吳第一人!他雖然奈何不了司馬懿,可司馬懿+曹真,也一樣奈何不了陸遜。孫權打不下合肥,可曹魏也沒能力進攻孫權,

其次,曹魏第一代的將領陸續去世,已經沒剩幾個人了。新一代的將領還沒有接上班,正是曹魏人才處於青黃不接的斷代期間。看看在關中與漢軍作戰的,在史書上有名字的,也就那麼幾個人;曹真(後期司馬懿)、張郃、郭淮、費耀、戴陵、孫禮、郝昭、王雙、賈栩、魏平。而這些人的水平怎樣呢;曹真約等於還在學習中的諸葛亮。到諸葛亮成熟了,曹真也死了。換了司馬懿,可這時的諸葛亮,戰術上已經成熟了;司馬就被打得不敢露頭了。其實,能打得他不敢露頭的,還有一個魏延。張郃遠沒有史料記載的那麼厲害;除了佔過劉備一次小便宜,跟著就被張飛全殲了。街亭擊潰了軍力少得多,而且犯了低級錯誤的馬謖後,兩次都奈何不了王平。郭淮、費耀不是魏延對手。郝昭死守是把好手,可沒見有什麼攻擊能力。其他幾個就是戰將,沒有什麼統兵能力。而蜀漢除了諸葛亮、魏延、王平之外,還有一大堆;姜維、吳懿、李嚴、馬忠、馬岱、廖化、高翔、吳班、張翼、張嶷等等,這些人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獨當一面的大將。這還不包括初期的趙雲、陳到、向寵,及街亭敗將馬謖、張休、李盛、黃襲等。曹魏還有誰?曹魏能抽調到關中的人才,遠不如蜀漢多。

再說說兵力;曹魏此時經過漢中之敗、襄樊之損、濡須之退,兵力早已不是全盛時期,總兵力最多不過40餘萬。這點兵力要分為四份使用。而正面戰場在長江,漢水間的荊州、合肥。蜀漢、遼東僅屬於曹魏的側面戰場,許都也要留兵。所以,曹魏能調到關中的兵力,最多不會超出十五萬。而根據《諸葛亮集》的記載,諸葛亮移駐漢中時的兵力就達到20萬了。

再說地利;翻越秦嶺的確不容易,可諸葛亮除了出祁山的兩次不需要翻越秦嶺,哪次不是順利出了秦嶺,到達關中的呢?

鑑於以上軍事力量的對比;還能認為曹魏很強嗎?諸葛亮的北伐,還會認為諸葛亮是以戰爭來平衡國內矛盾嗎?以雙方的實力對比,蜀漢是完全有條件奪取關中的。事實證明,諸葛亮只是在戰爭中學習,不斷總結、糾正自己的戰略戰術。最後一次北伐,戰略戰術正確,是最有可能奪得關中的。可惜他已經沒有壽命去完成了,他自己也沒想到會54歲就死呢!


傲視蒼穹39


諸葛亮做為一代英豪,政治智慧千古一遇,焉能不知,三國之中,蜀國綜合國力最弱?

但是蜀國有三國第一人才諸葛亮,這就是蜀國最大的優勢和財富。但是人士有壽命的,一旦諸葛亮自己不在人世,蜀國必然衰落下去。

他正是因為看到了蜀國綜合國力最弱,這才想著憑著自己不世出的才華和智慧,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滅國大計。

不戰,也是亡國,戰,或許有一線生機。這就是諸葛亮壯舉的悲情之處。

以弱國之兵伐最強之國,要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忌諱的就是打消耗戰。因為小國耗不起,大國耗得起。

可惜,諸葛亮用兵太過保守,正好陷入消耗戰,因此空耗國力,勞民傷財而無尺寸之功,加速了蜀國的衰落。

諸葛亮的確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魏國。即使沒有一樣用兵保守,穩打穩紮的司馬懿出來應戰,以諸葛亮的地毯式的犁地戰術,也會是一場擴日持久的消耗戰,極有可能累死在半路上,或者隨著大軍深入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後續乏力。


三生有畫


諸葛亮多次北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自古王業無偏安,偏安一隅,等於把最後的機會都放棄了。同樣和平發展經濟軍事的話,最終蜀國還是無法超越曹魏。所以在北伐中尋覓著一絲機會。比如,上方谷之戰。

二.以攻代守,佔據先手。時刻保持一個高強度的戒備和攻擊狀態,再加上蜀道天險。魏國強攻也要三思而後行。諸葛的幾次北伐,其實都是邊境軍事大演練。

三.吳蜀聯合行動。諸葛北伐期間,吳國其實也策劃過幾次作為呼應。比較有名的戰績就是陸遜石亭大破曹休。

四.以戰養戰,轉移國內矛盾。隨著關羽丟荊州,劉備夷陵大敗並去世。蜀漢內部荊州派,益州派,加上功勳派的矛盾必須需要一個目標來轉移。歷史上類似的事情很多,一戰,二戰就是如此。

以上,就是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終病逝五丈原的原因。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雲舒讀書






小張帶你看故事


從歷史史實來看,三國時期,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國最為弱小。諸葛亮的多次北伐,可以說是自不量力,不顧百姓生死。而且當時,魏國政治清明,人才眾多、國力雄厚,諸葛亮“勞師以襲遠”,也犯了兵家大忌。他這種鋌而走險、勞民傷財的做法,終將蜀國送上了絕路。

但諸葛亮也是屬於有目標、有理想的,他為兌現出山時承諾“恢復漢室”可以所不顧一切,死而後已,從諸葛亮的《前出師表》更能瞭解他為何要多次北伐。(《前出師表》也就語文課本里的《出師表》)

諸葛亮《前出師表》(全文解讀)

名詩詞解讀 2018-11-02 20:35:54

前出師表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創業中途駕崩。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我蜀國佔據益州地區,因連年戰事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解讀:益州,指四川及四川西部分地區,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不過,我蜀國在朝庭中不懈努力的侍從護衛官員,在戰場上外奮不顧身忠誠勇敢的將士們,他們大概是懷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陛下)你確實應該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不應當過分看輕自己自卑自賤,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所有人,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觸犯法令的,以及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去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純樸,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可以諮詢他們,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有很大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作戰部隊和陣守部隊團結一心,強的和弱的分配到合適的位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倒臺的原因。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解讀:桓、靈二帝,漢桓帝劉志一生崇尚佛、道,沉迷女色。信任宦官,排斥清流,還開啟了黨錮和賣官,黨錮是宦官與士大夫兩個派別的鬥爭。漢靈帝劉宏在位期間,實行黨錮及宦官政治,又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賣官鬻爵以用於自己享樂,後國政先後被董卓、曹操控制,是西漢未代皇帝。)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堅貞善良、能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我本來是平民,在河南南陽臥龍崗務農,只求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各國爭戰中獲得名譽地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慮嘆息,只怕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使先帝的英明受損。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現在的金沙江),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孟獲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至於處理日常事務,權衡好壞,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記先帝遺言。我就感激不盡了。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我自己說了些什麼了。

賞析

寫作背景

《前出師表》寫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蜀國第一任君王劉備去世後,蜀國丞相諸葛亮輔佐幼主劉禪,通過休養生息,大力鼓勵耕織征戰,蜀國國力明顯恢復。在南定孟獲後,諸葛亮自認為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出兵前寫此奏章給後主劉禪。

前後出師表

後人定名此文為《出師表》實際是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為《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的內容與史實

從《前出師表》的內容來看,言辭極為懇切,也明顯的指出後主劉禪最要注意的問題:宮內與朝庭法度要統一,不能親小人、遠賢能,要尊重官員、聽取諫言、嚴明賞罰,最終能成為一個能親賢臣、遠小人,有主見、獨立思考的好君主,這樣就可以不辜負劉、關、張、趙、諸等前輩們打下的河山,才可繼往開來,復興漢室大業。

可是從歷史史實來看,三國時期,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國最為弱小。諸葛亮卻不顧百姓生死,先後六次統兵伐魏。當時,魏國政治清明,人才眾多、國力雄厚,諸葛亮“勞師以襲遠”,明顯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也犯了兵家大忌。他這種鋌而走險、勞民傷財的做法,終將蜀國送上了絕路。

諸葛亮

從另一方面來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始終竭忠盡智地輔佐劉禪,不越位是忠誠的楷模;從他為實現與劉備等人復興漢室的承諾,百折不回、至死方終的事實來看,他的意志堅強也令人敬仰。

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里忠君思想的寫照,是被歷代君王推崇的大節,因此此絕世好文流傳不朽。

因為此文是奏章,也展現了諸葛亮的智慧。《前出師表》即是諸葛亮帶兵出征前再次宣誓帶頭效忠幼主劉禪,又是警告文武百官要為復興漢室奮鬥終身。他的奏表極有可能是在出徵前當眾宣讀,一是宣稱自身為正義之師討伐魏國,二是警告眾人要牢記先帝劉備的知人之恩,三是告訴眾人幼主劉禪在他的培養下,定會成為好的君王,不要三心二意,每個人的責任都是定好了的,誰要亂來,你就來試試。

前出師表通俗譯解讀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首先警告文武百官,朝庭內臣要不懈於內,戰將要奮戰於外,才能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接著警告劉禪,你要多聽多問多管事了,別我一出去打鳥,家裡亂成粥,你皇宮裡的人叫他們小心點,他們也得和朝庭內臣一樣遵守法律,要誰敢亂來等我回來我定叫他們好看。

再接著點名郭攸之、費禕、董允,你們記好了,先帝重用你們,你們要自重,一定要管理好內務,有事多請示領導劉禪。

再往下,警告將軍向寵,你管軍事的,你在家給我守好漢中,誰敢亂來你就制他。

最後警告其他的官員,我相信你們是想當賢臣、不想當小人的,我當丞相以來,你們都是知道我是非常嚴苛地,我可容不下沙子,我們同坐在復興漢室的船上,要好大家都好,誰想搞鬼看我得勝回朝時不整死你。

都警告完了,才說自己。我本來就是農民,我也沒想什麼升官發財,要不是你爸劉備看得起,三番五次叫我出山,我也不想幫他在敗軍之季起死回生。

你爸將後事交給我,我也不少掉頭髮,現在南定了孟獲,與吳國也重結盟友,我要去打曹操了,統一中原復興漢室是我們的妄想,失敗了你可以整我。家裡的事搞不好就整郭攸之、費禕、董允。

我們都老了,你劉禪也要快點長大,該你想事管事的時候,你別老是自卑自賤,求你早點成熟,我就謝天謝地了。我領軍走後,你多多照顧好自己,我看著你長大,我現在也沒崽,我就只望你好了,你要好好地等我回來,有我在你別怕,我和你爸鐵兄弟,誰都別想動你一根毫毛。

今日頭條號名詩詞解讀2018年11月2日編寫。

出師表文中的成語

《前出師表》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等。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

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為非作歹,違法亂紀。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

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

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多用於諷刺。

計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親賢遠佞: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義: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係到生存或滅亡。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諸葛亮(181年至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

諸葛亮的後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一度執掌蜀國朝政。

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與他的大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在綿竹。蜀漢滅亡後,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因當時年齡很小所以倖存了下來。

至今,主要在中國山東臨沂和浙江各地。他們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一祖訓。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藥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藥幫”這一商業幫派,盛極一時。同時也造就了浙江蘭溪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


名詩詞解讀


諸葛亮多次北伐從幾個角度分析:

1.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確定了天下三分的初級奮鬥目標,佔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是最終目標一定是向北收復中原,一統天下,恢復漢室,要想實現這個既定目標,北伐是必須堅持到底的。

2.劉備託孤的責任心使然,雖然內外環境的變化,讓北伐沒有成功,但是鞠躬盡萃、死而後已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

3.諸葛亮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是抓住了機會,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命中註定北伐無望成功。諸葛亮也是盡力而為而已。


秋水浣紗



竹木草蟲魚


諸葛亮作為戰略家能.不懂積極防禦嗎?


棒棒噠581


其實我個人比較傾向於 掩蓋住內部的問題 有很多原因 比如說蜀漢之地原本就是借來的 如果長時間沒有什麼作為 是要出問題的 而且就算不出問題 長此以往 魏必來攻蜀 反而更加被動


冷風中的陳肥仔


真正的原因我不敢妄言,但個人覺得孔明總比現在這些史評家智慧高,自討苦吃的事他不會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