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能力超強的大才司馬懿,為什麼在早期沒被“挖掘”出來?

用戶65146090


星火辰歷史問題喜歡從歷史的細節去搜尋,再結合現實邏輯,自然很多問題會有答案。

問題中說到能力超強的大才,這“能力超強的大才”的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為什麼這樣說?結合現實經歷就可以看出來。

你能力強不強,是不是大才,那是需要出來做事情才能表現出來的。否則,只有用另一位個辦法,讓有能量的人來宣傳你。(諸葛亮就是用的第二個辦法)

那問題就來了,早期的司馬懿既不願在曹操手下做事,而且還裝風痺,顯得自己身體都不夠好,當然更不會讓人去宣傳自己。那早年司馬懿的“能力超強的大才”怎麼能體現得出來?

因此,說能力超強、大才之類的,那是司馬懿出來做官之後的事,不應該在他早年定性為理所當然應該被挖掘出來!

然而,即便是這樣隱藏自己的司馬懿,依然被曹操發現了,被曹操逼出來做官,那曹操是怎麼發現他的?這就需要從歷史記錄的細節中去看了。

1、司馬家族和曹家很可能彼此較為熟悉,對對方家族裡的子弟都有所瞭解。這一點是有一些線索的,傳言曹操的第一個官職洛陽北部尉,就是司馬懿他老爹推薦的。曹操後來還跟司馬懿老爹抱怨道:孤當時想當個縣令治理一方,你卻推薦我去當個縣尉(明顯縣尉是個副手了,但想想首都附近的一個縣尉,級別一定挺牛的)。司馬懿老爹卻笑說:你當時正合適當個縣尉。可見,曹家和司馬家彼此間是有交道的。

2、司馬懿雖然開始拒絕在曹操手下當官,但他卻並不拒絕在自家郡裡面當吏。大概在司馬懿二十多點歲的時候,他就當了郡裡面的上計吏,這個吏員職位對郡裡面是十分重要的,他幫太守溝通上下的作用,對太守的政績考核十分關鍵。拒絕曹操,那是因為司馬家看到曹操勢力還不穩固,輸贏難說,不想過早把家族與曹家牽扯在一起。什麼對漢室忠義一類的說法,那得排在後面去。因為,這個上計吏經常要與上面打交道,司馬懿的能力實際上比他在曹操手下更能展示出來。現在不也有人寧可在小地方任職嗎?

3、即便司馬懿根本不出來做事,或者沒啥能力,就憑著司馬家族的世家大族地位,也會有人把他捧得很高。這是東漢當官的察舉制所決定的。這種制度下,想要當官,第一得出身高,第二得有人把你推薦上去。你想司馬懿他老爹既然能推薦曹操,那肯定有人回頭來推薦司馬懿,這叫互為因果、有來有往。東漢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都是這麼被推薦上去的,無外乎是汝南袁家推薦河內司馬,河內司馬推薦潁川荀家、然後潁川荀家又回頭推薦汝南袁家之類的。

所以啊,司馬懿被挖掘出來,當然有他能力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河內司馬家強大的勢力,而曹操所忌憚的恐怕不是什麼司馬懿鷹視狼顧,而是他老司馬家的勢力和他遍佈天下門生故吏。(這點顯然與被曹操滅掉的袁紹有類似處)

其實,司馬懿當郡(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市)裡的上計吏(管的事至少相當於現在縣處級以上,但那時候卻不叫官,叫做郡佐吏,就是輔佐郡太守的吏員的意思)的時候,才二十剛出頭,難道還埋沒了他不成?不能叫沒被挖掘出來。

而他被曹操逼出來做官時,也不到三十歲,他整整比曹操小二十多歲,以現在的眼光看,也是很年輕的。當然,在那個時候,不算年輕了。但司馬家族顯然看到曹家政權的勝算之後,才肯投入整個家族的力量來壓寶的,這就是老司馬家的狡猾之處了。最開始,他們只讓司馬懿大哥司馬朗出來試探一下,只要司馬懿、司馬孚等人沒出來,那他們就還有再選擇的機會。所以哦,不是那麼簡單的。


星火辰


首先,司馬懿沒有被“挖掘”出來,九成都是他自己不願意幹;還有,他是不是真的有“大才”,也難說

《晉書-宣帝紀》是這麼記錄司馬懿出山以前的故事的: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晉書》說司馬懿不樂意出山的原因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最後在曹操動了殺心的時候才被迫做官。問題是,真的如此嗎?

司馬懿的爹司馬防,在擔任尚書右丞的時候,曾經舉薦過曹操做洛陽北部尉。按理說曹操應該會照顧這位伯樂的兒子,但是從後來曹操和司馬防的對話之中,恐怕曹操對這個北部尉是不大滿意的:

(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三國志-武帝紀》

也就是說,與其說司馬懿是“不欲屈節曹氏”,倒不如說他害怕他爹當年得罪了曹操,而不敢出頭而已。



青言論史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出身官宦之家,和袁紹家族一樣,世沐皇恩。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此時司馬懿已經17歲了,以咱們現在來看17歲還未成年呢,在古代這個年齡應該是小有成就了,而此時司馬懿還一事無成。就算你司馬懿是匹千里馬,沒有伯樂,你終歸無用武之地。

公元201年,曹操徵召司馬懿去為他效力,前面說過司馬家族世沐皇恩,對沒落的東漢朝廷還是有感情的,(至少我認為當時的司馬懿還是忠於東漢的,也算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加之眼見朝堂被曹操控制,而曹操又出身宦官家庭,司馬懿不願與曹操為伍,所以裝病逃避。

所以我認為司馬懿早期不願出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司馬懿想效忠的是東漢政權,奈何東漢朝堂早已大大權旁落,不屑與曹操為伍。

2、司馬懿恃才傲物,有自抬身價之嫌(和我們現在的炒作類似)。

3、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司馬懿如此聰明之人,肯定懂得審時度勢,等待機會。

司馬懿前期“等”,中期“忍”,後期“拖”,終成大業。


LF莫失莫忘


早期的司馬懿是不可能出來,他不單謀略過人,且專權。野心勃勃但深含不露,且不敢示人。當年的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具備。疑心病很是嚴重,但凡有野心的人物皆不得善終。司馬家族深以為戒!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如履薄冰,史記,曹操有一日做夢,三馬同槽而食,就整天挑事,司馬懿只能裝作傻充愣,甚至自殘,後來被西北馬騰所替,才僥倖過關,若非仲達抗壓能力超強,不然非瘋即死不可。公元某年,曹孟德崩,曹丕廢漢,曹丕在防備司馬懿這方面,不比他爹差,司馬懿也過得日夜不安。正是在曹家兩代人的強勢之下,歷練了本就城府極深的司馬懿,最終在曹魏衰弱之際,獨攬大權。


雨農三世


司馬懿給人的感覺是早年沒幹過什麼大事,其實這是因為他不想為曹操做事。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其家族在河內郡頗有名望,連續幾代當過太守以上的官職,其父司馬防曾擔任京兆尹。司馬懿出生五年後,震動天下的黃巾起義爆發,從此社會進入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司馬懿從小便表現出超凡的智慧,據史載:“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時代儒家名節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因為名節觀念,長大後的司馬懿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公元201年,二十二歲的司馬懿已是有些名望的年輕人,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願意去,還想了辦法拒絕:謊稱自己得了風痺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裡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君入甕。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作為一個憤青,司馬懿如何得到曹操的器重呢?

首先,司馬懿智慧超群,每每有奇謀妙策。

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奪取漢中,司馬懿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剛剛以狡詐之手段奪取益州,百姓尚未親附,這是消滅劉備的大好時機。他勸曹操急速南下,必可一舉摧毀敵人,但曹操竟沒有聽,錯失平定蜀地的良機。後來他追隨曹操征討孫權,多有良策,深得賞識。司馬懿非但軍事在行,也很有政治眼光,他曾經告誡曹操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採納其議,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當時南方的關羽對曹魏乃是一大威脅,可是曹操派去擔任荊州刺史的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乃是粗暴驕奢之徒。司馬懿提醒說,這兩個人不適合守衛邊疆,曹操對這個建議未有理會。後來關羽發動北伐,大破于禁七軍,胡修、傅方兩人舉旗投降。關羽的輝煌戰績令曹操大為擔憂,甚至想把東漢首都由許昌遷往河北。這時,司馬懿再獻奇策,他目光如炬,看穿劉備、關羽與孫權之間的複雜矛盾關係,大膽地做出聯合孫權、說服他出兵直搗關羽老巢、斷其歸路的作戰計劃。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想的,不可一世的名將關羽落得人首異處的下場,而被圍困的樊城也不戰而解了。

至此,司馬懿“知兵”的美名便無人不知了。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說的,但解釋起來頗為麻煩。為什麼在早期沒被“挖掘”出來?因為早期司馬懿後臺不夠硬,關係不夠穩。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其中緣由。

大家一提到司馬懿就是那個韜光養晦老奸巨猾的樣子,彷彿從一開始他就腦後生反骨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高平陵之變那一下。我明白陰謀論的逆向推理的確引人入勝,可是研究一個歷史問題並不是講故事。

關於司馬懿入仕曹操,最為大家廣為熟知的就是來自《晉書》卷1《宣帝紀》: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密往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晉書》說司馬懿其實不想和曹操合作,被逼無奈才加入的。可是這裡存在很多疑點:1、《晉書》的記載從哪裡來?我們都知道是唐朝人修的《晉書》,而唐朝人修《晉書》許多事參考的晉史舊聞,根據近代一些學者對於諸家晉書的核查來看,這段記載主要存在於王隱的《晉書》和孫盛的《晉陽秋》。而晉代史臣的記載很大程度上有為尊者諱的可能。同時,還可能存在一層意思是西晉官方意識形態有意的渲染,製造司馬懿不屈節於曹氏的假象,從而另一方面為司馬懿最終篡位辯護。2、結合當時政治形勢分析,司馬懿父親司馬防與曹操熟識,任尚書右丞時曾推薦曹操擔任北部尉(《三國志》卷1《武帝紀》)。後來一直效力於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其兄司馬朗建安初便被闢為司空掾屬(《三國志》卷15《司馬朗傳》),可知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素有來往,關係密切,司馬懿沒有理由疏遠曹操。

類似的懷疑,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過。葉適就說:"按懿是時齒少名微,豈為異日雄豪之地,而曹操邃憚至此?……‘不欲屈節曹氏’,尤非其實,史臣及當時佞諛者,意在誇其素美而無辭以述,亦可笑也?”(《習學記言序目》卷29《晉書一)

那司馬懿到底一開始是以怎樣的態度和曹操合作呢?其實這個並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北堂書鈔》中引用《魏略》的一段話卻有另一種說法: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為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之,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北堂書鈔》卷133引《魏略》

所以不要說什麼司馬懿一開始的時候就很有心計的隱藏了鋒芒。因為我們根本就不能確定當時司馬懿是以如何的姿態入仕曹操的,《晉書》和《魏略》明顯是向著有利於自己的立場刻畫人物,都存有疑點卻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推翻對方。在這裡武斷的下一個結論是十分不負責任的。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的確不是那麼引人注目,也沒有獲得重用。很多人說是因為曹操不信任司馬懿,司馬懿也很聰明地隱藏著自己。這種說法最有利的證據是:魏武帝有雄豪志,聞有狼相顧。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晉書》卷1《宣帝紀》)晉書說司馬懿太厲害了,曹操覺得他始終是個禍患非常不放心。請問,曹操的性格來看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真的視司馬懿為大威脅,為什麼不早早清除掉?司馬懿與太子交好是受了曹操的命令與太子游處,後又遷太子中庶子。這裡就很有問題了,如果曹操不信任司馬懿,為何讓太子與其親近?而晉書中的“太子素與帝善”這一司馬懿的免死金牌卻恰恰是曹操一手造成的,這不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麼?

後世許多研究《晉書》的學者試圖去尋找上面那段話的史源在哪裡,可是至今無法找到,也就是說這句話很有可能是經過後人所刻意編排的。很明顯,司馬氏家族後期的行為是違背了“忠”的原則的。眾所周知,西晉提倡以孝治天下,而回避討論“忠”的問題。如何解決政權合理性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晉代史臣嘗試從儒家話語體系尋找一些資源為司馬氏家族辯護,而孟子的“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只是君如仇寇”恰好可以成為其利用的資源。因此,《晉書》極力塑造了一個視司馬懿為仇寇的曹操的形象(包括之前的入仕問題),某種程度上從側面可以為司馬氏代魏之舉進行了有力的辯護。

當然,懷疑歸懷疑,有一些事情我們是不能否認的。司馬懿究竟牛不牛?答案是一定的。司馬懿是不是很有韜略?從後來的結果看答案也是一定的。曹操有沒有懷疑司馬懿?我覺得以曹操的性格也的確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拿這些幾十年之後的結果來推理幾十年之前的原因,這樣某種程度上就走入了目的論的循環,彷彿司馬懿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韜略使然,歷史如小說一般精彩。

那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司馬懿的不出彩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懿加入曹操政權的時間相對較晚,當時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政權吸納人才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對而言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太大空間。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懿入仕之初家族地位相對較低,人際關係網絡非常有限。

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對於出身是極為看重的。你光有聰明,有頭腦是不行的,你必須得出身好,人脈夠硬。論出身,司馬氏家族頂多算一新興大族,與潁川荀氏這類的大族比差距明顯,算是豪門中的寒族了。論人際關係,初時與司馬懿聯繫密切的主要是司馬朗、楊俊、崔琰三人。第一人數較少,第二這三人本身並沒有位高權重,在整個曹魏政權中那時並沒有太高的地位。那個時候,不是你提個意見出個謀略你的地位就能顯著提升的。曹操手下謀士比比皆是,論聰明智慧一個賽過一個。但真的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靠的是家族的地位和自己的關係,那個時候司馬懿的手腕還是不夠硬。

司馬懿在那時的政壇中只是一個小角色,年紀小,後臺不夠硬,關係又不夠多,沒有做出成績來很正常。而且平心而論,在他早期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晉書》中一些極為主觀的描寫外,其實我們很難發現太多關於他城府很深的這個特點。所以我並不太傾向於理解成為他是有意選擇退避的策略,現在的情況與日後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本去選擇以退為進。

那司馬懿後來又是怎麼飛黃騰達的呢?首先必須得說,司馬懿能力出眾,又有韜略,本身個人素質就很強。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原因:1、跟對了主子。起初,司馬懿奉命與曹丕遊處,在曹丕曹植爭奪王位過程中司馬懿忠心耿耿而且是最為得力的干將兼幕僚。曹丕繼位後,司馬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助曹丕穩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提拔他為丞相長史。這是曹氏政權中最為核心的幕僚,位高權重。而司馬懿也是曹丕在調整丞相府人事佈局的重要棋子,為他掌權鋪平道路。2、這個方面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實極為重要。即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的交好。陳群。潁川陳氏家族,祖父陳蹇漢末聲望最高的士人之一。父陳紀、叔父陳諶也是極富盛名。而潁川陳氏與潁川荀氏是漢魏之際最負盛名的兩個家族,傳說兩個家族的會面甚至引起了天象的改變。陳群年少出名,恃才傲物的孔融也是賞識不已,後娶荀彧女兒,兩家成為姻親,後來也是曹魏政權的重臣,與荀彧齊名。而朱鑠、吳質則是深得曹丕信任的寵臣。而當時這四人被稱為“四友”(《晉書》卷1《宣帝紀》)

非常重要的人際網絡就此打開了。後來又與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結成姻親。後來逐步掌握了兵權,有了西方長安一帶的根據地,又將手伸向了禁軍。後來荀氏家族等大族倒向了司馬氏家族。後來。。。。。。

以後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再開一個問題接著寫了。。。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

總之,司馬懿在那時的政壇中只是一個小角色,年紀小,後臺不夠硬,關係又不夠多,沒有做出成績來很正常。


夜飲東坡醉復醒


曹操時期,厲害的文臣武將太多了,文有郭嘉,荀彧,程昱 賈詡 毛階 戲志才 荀攸

武將:.魏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

這麼多優秀的人才,司馬懿要麼是收起鋒芒,要嗎是真的能力不如這些人耀眼,又或者曹操不想用他。我認為司馬懿應該是後兩個吧,首先能力或者曹操不喜歡他,導致他沒被啟用。後期曹魏實在無可用的人才,加上這司馬懿也太能熬了。給曹氏四代人熬死了,年齡大了,經驗也多,也就慢慢顯示出他的水平了,司馬懿水平應該一直是在增長。


天仙看八卦


司馬懿不是沒被挖出來,而是逃避了多次曹操的做官要請,因為司馬懿的隱忍,他深知還沒到時候,因為早期出來的話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曹操早期能人異士眾多在不斷的壯大,這個時候出來也不會得到多大的重用,曹操也曾說過,多次邀請都是逃避不見或者甚至連自己的腿都壓斷,也寧願不做官。到後來曹操兵敗赤壁之後才出山的!因為這時曹操兵敗及需能人異士,在司馬懿感覺機會來了




閒人看大劇


人之得用,要看機遇,歷史上有才不得重用的很多。

《晉書-宣帝紀》是這樣說司馬懿出山的: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一開始或許司馬懿不樂意出山,但恐怕不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因為他後來還是很為曹氏賣命的。

比如我們說的孔子,他後來成為聖人,不是他無才,而是他不得其遇。正如古人所說,人挪話,隨著時機的轉換,有了他展示才能的機會,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可能就無司馬之成名。

人雖然有才,但要有千里馬,要用施展才能的舞臺才可以盡展其材。


指為心動12


司馬懿在最早期的時候,曹操倒是想招攬他。司馬懿知道曹操疑心病重,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司馬懿不得不小心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當官。

當時曹操手下已經有了智囊團,郭嘉,荀彧等,即使是滿意,即使司馬懿到曹操的手下,也不會得到重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