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名將吳起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密探零零發


吳起是被叛亂的貴族殺死的。

1、吳起變法嚴重損害貴族的利益

楚悼王以吳起主持變法,吳起指出楚國的弊政所在:“大臣太重,封君太重,若此,則上逼主則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減百吏之祿秩,捐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人。

吳起的改革可謂是大刀闊斧。

首先是“捐不急之官”,什麼叫不急之官呢?就是隻管領俸祿薪水,卻遊手好閒的官員,要一刀切,一律罷黜。這些官員能只領薪水不幹活,都來自楚國有頭有臉的大家族,鐵飯碗被吳起砸了。

其次,“廢公族疏遠者”。楚國立國幾百年了,王族、公族一代代繁衍下來,在現在估計都在一萬人以上了,政府要養著這麼一大群人,負擔太沉重了。要怎麼改呢?原先分封的貴族,傳三代後一律收回封爵,取消世襲特權。

大家一看就明白,吳起把整個楚國貴族都得罪了。

2、楚悼王一死,貴族集團反攻倒算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

楚王一死,再也沒有人罩住吳起。

被吳起害得失去爵位、失去官職、失去俸祿的貴族們自發組織起來,勾結宗室大臣,發動政變,圍攻王宮,欲殺吳起而後快。

叛軍攻入王宮,箭如雨下,吳起退到停放楚悼王屍體的靈堂之上。他闖入靈堂,趴倒在楚悼王的屍體之旁,門外的叛軍萬箭齊發,吳起被射成一隻大刺蝟了,死了。誰也沒有想到,死了的吳起居然還能復仇!因為叛軍只顧射死吳起,不料把一旁楚悼王的屍體也射成刺蝟一般了。

楚國之法,侮辱國王屍體者,盡加重罪,夷三族。楚國怎麼有這麼一條奇怪的法律呢?估計是當年伍子胥鞭屍楚平王,令王室蒙羞,故而出臺這麼一條重罪。

新上臺的楚肅王追究此事,逮捕進攻王宮靈堂的暴徒,這些殺害吳起的兇手被扣上“凌辱國王屍體”的罪名,集體抄斬,夷三族,共計有七十餘家被滅門。他們最終還是鬥不過已經死去的吳起!


君山話史


吳起者,戰國“雙起”之一者也,兵之大家,著書巜吳起兵法》,衛國人士,初在魯國小試牛刀,率弱魯將士,擊敗強齊,後受貴族排濟,遠走魏國,受魏文候青睞,受重用之,操練了戰國初期最強軍隊魏武卒,大站四方,保持了百年盛譽,最後才被齊國技擊之士擊敗,最後的魏武卒為商鞅操練的新軍——秦銳士所滅。

吳起初入魏國帥兵攻佔秦國河西之地,壓制秦國50年有餘,後拜上將軍。遭權臣魏國相國公叔銼嫉妒,構陷排擠吳起,後吳起逃至楚國,受到楚王在楚悼王的重用,在任時期,經吳起的改革,楚國日益強大。和歷代的改革家們一樣,吳起的改革也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後支持吳起改革的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了兵變。打傷吳起,吳起知道自己無活路,就將計就計,跑到楚卓王屍體邊,抵抗貴族們的打擊,混戰中貴族的箭也誤射了悼王失體,貴族們也被滅三族,吳起以自已的智慧,最大限度保存改革變法的成果。







玉之溪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

一生中,吳起侍奉過魯國、魏國和楚國,在魯國時,曾經擊退齊國的入侵,在魏國時,曾經使魏國盡得河西之地,而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吳起在楚國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楚悼王的在任時期,經吳起的改革,楚國日益強大。

和歷代的改革家們一樣,吳起的改革也觸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公元前381年,支持吳起改革的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了兵變。

楚悼王屍骨未寒,還沒下葬,楚國貴族的亂兵就把吳起包圍了,並一箭射傷吳起。

吳起大驚,跑到了停楚悼王屍體的地方,將箭拔了下來插在了楚悼王屍體上,貴族們大喊,吳起傷害我王屍體,然後亂箭齊發,吳起和楚悼王屍體被瞬間射成了兩個刺蝟。

楚肅王即位,將射殺吳起和楚悼王屍體的貴族們全部處死,夷滅三族,牽連七十多家,可以說,反對改革的貴族勢力,在此次清算中被基本肅清。

但是吳起的屍體卻再次受到殘害,被處以了車裂之刑。

看來,戰國時期的改革家,車裂都是標配啊,吳起,商鞅,都是這般下場。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根據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記載,楚悼王去世之後,吳起死於楚國反對變法的守舊貴族的蓄意謀殺。做為身兼儒、法、兵三家的大才,吳起的結局從他在楚國推行變法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

結局源於自己的選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吳起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他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捨棄了很多我們常人不能認同的東西。



殺妻求將是為了得到展現自己軍事能力的機會,同時讓君主放掉對自己可能裡通外國的戒心。但是面對自己的妻子,能下得了死手的人,我們只能說他沒有人性、違揹人倫。在我看來,吳起的做法已經不是“無情”而是“絕情”。

吳起對於親人的冷漠,和對於士卒的關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回家奔喪而是在外繼續求取功名。但是在發現士兵的傷口化膿之後,吳起卻用嘴去幫其吮吸傷口,很多人被吳起的行為所感動,認為吳起體恤士卒、愛兵如子,因此在戰場上為吳起效死命。

那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卻放聲大哭,她知道吳起的做法就是讓兒子把性命交給了吳起,無以為報唯有以死效命。自己的丈夫就是這麼死在戰場上的,當時指揮作戰的將軍就是吳起。體恤士卒不過是假象,愛兵如子也是手段,目的只有一個:成就吳起的不敗之名。


為了個人目標無所不用其極的吳起,在楚國落下了自己的人生帷幕。變法讓楚國一步步強大起來,但是深埋在楚國舊貴族心中的仇恨,也在滿滿生根發芽。支持變法的楚悼王一死,這些人立刻對吳起進行反攻倒算,吳起被亂箭穿身後,又被繼位的楚王處以車裂之刑。不過殺死吳起的這些貴族也沒有得到善終,因為在殺死吳起的時候,利箭也射到楚悼王的遺體,按照楚國法律,傷害國君遺體是重罪,按照吳起修訂的楚國法律,參與事件的七十多戶被夷滅三族。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剛剛寫了《讀史啟智:謀略最高峰,一代名將的臨終遺計!》一文,主人公便是名將吳起。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吳起是戰國名將,衛國人,最初在魯國任官。齊國攻打魯國時,魯國想任用吳起為將,卻又因為其妻是齊國人,對他有所猜疑。吳起殺妻明志,成為大將,大破齊軍。有人對魯國國君說:“吳起曾經拜曾參為師,為了求學,母親去世也不回家治喪,曾參於是和他斷絕了關係。現在他又殺妻求官,可見是個殘忍無德的人!何況,以我們小小魯國能有戰勝齊國的名聲,恐怕全天下都會算計我們了。”吳起聞後驚懼,於是投奔魏國。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大將,攻佔了秦國五座城,成為魏國重臣。

吳起做大將,與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也不騎馬,親自挑糧負重,與士卒分擔勞苦。有個士兵患了毒瘡難以痊癒,吳起親自用嘴為他吸吮毒膿。士兵的母親聽說後痛哭流涕。有人覺得奇怪,便問:“你的兒子只是個普通士兵,而吳起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這是何等榮耀,你為什麼要哭?”士兵母親答道:“不是這樣啊!當年吳起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感恩戴德,作戰有進無退,最終戰死軍中。吳將軍現在又為我兒子吸毒瘡,我不知道他該死在哪裡了,所以痛哭。”


後來,魏國國相公叔對吳起非常忌憚,思害吳起而未得良計。公叔的僕人獻計說:“除去吳起非常容易。吳起為人剛勁而自視甚高。您可以對國君說:‘吳起是傑出人才,但魏國很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之意。國君您何不試著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不願長留魏國,一定會託辭拒絕的。’主人您再約吳起到府赴宴,讓公主(公叔之妻)故意百般羞辱您。吳起見此,一定不願再娶公主。此計就成功了。”公叔依計而行,果然奏效,吳起辭婚,魏武侯起了疑忌之心。吳起於是投奔楚國。

楚悼王久聞吳起之名,見面更是大喜,立即任命他為國相。吳起於是嚴明法紀號令,裁減庸散閒官,廢除王族的遠親疏戚,安撫獎勵征戰之士。楚國國力大振,向南平定百越之地,向北抵擋住韓魏趙三國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威震諸侯。然而,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卻恨吳起入骨。

楚悼王去世後,楚國貴族作亂,攻打吳起,吳起眼見無可倖免,便逃到楚悼王屍體旁邊、伏於其上。攻擊吳起的暴徒將吳起亂箭射死,同時不可避免地射中悼王屍體。楚肅王即位,因作亂者傷害王屍,將其全數翦滅,因而被滅族的多達七十餘家。

吳起母死而不奔喪,殺妻以求為將,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人”。但他連仕三國,均為重臣。而且與士卒同甘共苦,甚至屈尊為部下吸吮毒膿,為人所不能為,忍人所不能忍,不管是否意在收攏人心、讓人效死,卻實實在在是一位良將。特別是楚悼王死後,猝然遇襲,電光火石之間陡生奇計,臨終遺策,為已報仇,借王屍翦滅仇人滿門,反應不可謂不快,手段不可謂不辣!然而,如此深沉智謀,也難免為人算計,公叔家小小一名僕人略施計策,口蜜腹劍、笑裡藏刀,便逼得吳起逃之夭夭!可見戰國時真是個機詐權謀大爆炸的時代啊!

讀《諮治通鑑》,品歷史故事,悟人生智慧!(第八篇)敬請關注《讀史啟智》原創作品!


讀史啟智


吳起是因變法失敗而死,但他的故事卻有點被曲解。

英雄之悲,不僅在於其生時命運多舛,更在於其死後,其行為被人刻意曲解,推動歷史的正面作用被說成了負面,無端加之在臉上的墨汁,說不得,抹不得,越說越抹越不是人,堂堂英雄變成了跳樑小醜,煌煌事業變成了垃圾糟粕,一腔熱血變成了毒腹蛇心。此類英雄,吳起當算其一。

吳起所處的時代乃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國王性格對統治集團變革乃至國家興衰有重要作用。一國因國王知人善任而興,一國應國王廢人棄法而衰,不絕於史。當然,更有不思變革,渾天了日,窩窩囊囊,以期苟延殘喘的國家,魯衛就是這樣的。吳起就出生在衛國,學得用兵之法,舉世無雙。

吳起學成兵法想為魯國出力。當時是,齊國攻打魯國,魯國國君想讓吳起領兵抗齊,而吳起多舛的人生從此拉開帷幕。

(2)殺妻案

吳起的妻子是個齊國人,魯國一些人以此為口實,說吳起可能不會真心為魯國效力。此論剛出,而吳起的妻子剛好又在此時死了。然後,魯國以吳起為將,把齊國打了個大敗而歸。

但是,司馬遷在敘述這段時有些不厚道,他記載到“吳起娶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像是整個魯國群眾都懷疑一樣。其實,懷疑吳起的還真是魯國“群眾”,但是“群眾”的概念隨著時間的不同,含義是不一樣的。在當時的魯國,群眾也就是國君周圍的貴族,是下文中造吳起謠的一小撮但能量不小的人。此為司馬遷不厚道一,混淆概念,以寡說眾,以小代大。第二個也是更大不厚道,則是“吳起於是想出名,所以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史家之筆,板上定釘,不容置疑,吳起欲哭無淚。首先,吳起妻子是齊國人,但是不是貴族?如果不是齊國貴族,一個齊女有什麼政治影響力;如果是齊國貴族,吳起沒有走夫人路線去齊國當官,而是選在衛國的兄弟之國魯國,說明他有愛國心。再者,吳起妻子死了是個事實,但是不是吳起殺的?應當不是,又是那些代表魯國群眾意志的貴族說的,還把原因說出來了“他想出名,想當官”。但他們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吳起當時已經有名了,到任何一個想振興的國家都能當官,不一定要死守魯衛這兩個兄弟之國。第三,可憐的吳起妻子,其死可有五種版本:一是無良丈夫為求官而殺妻;二是吳起為國而棄小家,殺妻;三是吳妻為成就吳起的報復而自殺;四是魯國貴族暗殺吳妻而嫁禍吳起;五是吳妻因病等死亡。五種可能的版本,多個反映吳起性格的版本,直書史實的司馬遷選擇了第一種。

這也說明了沒有不帶立場而純粹書寫史實的歷史,歷史是有其立場的。司馬遷所處的立場是不會同情吳起,乃至為吳起唱讚歌,叫冤屈的。

(3)五宗罪

吳起並沒有因為大敗齊軍而為魯國所用,因為魯君周圍的利益集團細說吳起為人,從五個方面加以否定。

首先,從性格上予以否定。“吳起為人猜忍”。這招夠狠,性格是給人的感覺並由人表達出來,無處查證,哪說哪了,“不管你怎樣認為,反正我和我周圍的很多人就是感覺吳起這人猜忍”。

然後,從成長史上予以否定。本來吳起年輕的時候家裡挺富有的,但是他到處遊說著想當官,錢花光了也沒弄著個一官半職,鄉親們笑話他,結果他把笑話他的三十餘人全殺了。殺完人準備跑路時,向他母親發誓“不當卿相不回家”。看看,野心不小。只能理解為野心不小,不能理解為“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進而,從孝道上予以否定。吳起拜曾子為師(當然不是學兵法),沒過多久,吳起的母親去世了,但他竟然不回家守喪。大大的不孝呀,曾子都厭惡鄙視他的為人,斷絕了和他的師徒關係。這點上一定要理解為沒人性,不能理解為“為國而忘家,成就大我,犧牲小我”。

第四,從道德上予以否定。吳起學成兵法想在魯國為將,但魯君懷疑他有二心,他竟然殺了自己的妻子,太不道德,太沒人性了。至於他妻子怎麼死的,絕對是吳起殺的,不可能有別的版本,不要再追究另外的可能了。同時,還順帶著把此事因何而來的責任推給了魯君,“是魯君懷疑吳起的”。

最後,從魯國的“切身利益”出發打動魯君。“咱魯國是個小國,今天竟然打敗了齊國,小心其他的大國來打咱們,雖然衛國比咱還不如,但吳起是衛國人,咱用了他,小心魯衛兄弟反目。”魯君這個糊塗蛋,絕對不會想到“沒有哪個國家會主動的招惹強大的國家”,秦用衛鞅也沒見衛去打秦。魯君心裡就想著得過且過,魯國不應強大,不能強大,不敢強大,不會強大。

在這五點誅心之說下,魯君決定不用吳起。吳起的魯國之行也就就此結束,轉而開始他的魏國之行,也是他的人生輝煌期。

(4)貪而好色的帽子

吳起的魯國之行以出力不討好結束,但為“一展所學,出人頭地”,吳起聽說魏文侯比較賢明,就來到魏國,想為魏國出力。魏文侯先問了問身邊的謀士李克“吳起為人如何?”,“吳起這個人嘛,我也沒有接觸過,但聽人說他小節上不是太好,有些貪婪,並且好色。不過在用兵上,就是大軍事家司馬穰苴也比不過他”。李克的回答夠狡猾的,但魏文侯還是比較賢明的,讓他為將攻打秦國,實地的檢驗一下吳起的軍事才能。吳起沒有讓魏文侯失望,攻取了秦國的五座城池,打下了根基。

吳起在魏國的開頭不錯,雖然頭上頂了個“貪而好色”的帽子,但大家都不去深究是不是真的貪而好色,都在忙著稱讚文侯用人不求全責備,知人善任。

其實,吳起的行為還真與貪而好色扯不上關係。作為領導的魏文侯評定吳起廉潔、公平;作為同僚的田文認為吳起文治武功樣樣在行;作為政敵的公叔評價吳起廉潔並愛好自己的名聲。但是,貪而好色的帽子還是可以當作玩笑話給吳起戴一戴的,過過嘴癮嘛。至於後世會不會當真,那就管不了這麼多啦。

(5)聽兵媽媽講故事

在領兵當將軍時,吳起的表現絕對是將軍們的楷模:與最普通的士兵一起吃飯,一樣背贏糧,睡覺不鋪席,出行不騎馬。士兵生病長瘡流膿了,吳起親自給他們吮吸。在這樣的將軍手下當兵,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跟著吳將軍打仗,那叫一個痛快,勝仗一個接著一個”,“跟著吳將軍打勝仗倒在其次,關鍵是他把俺這些士兵當人看,當兄弟。”這應該是吳起營中士兵們的普遍想法。

但是評價一旦普遍,往往就沒有新鮮感、刺激度。這些評價遠遠沒有兵媽媽講的故事感人,流傳廣泛。

您看,鏡頭對準了那個被吳起吮吸其瘡膿的士兵的母親,一個淚流滿面的特寫,跟著有人問道:“大娘,您這麼流淚,是因為像吳起這樣的大將軍能親自給你兒子這樣的小兵吮吸瘡膿,而感動嗎?”

“哎,別提了,你想到哪去了。”那位兵媽媽悽慘的說道:“您不知道呀,當年呢,也是這位吳將軍,俺家老伴跟著他當兵,老伴身上受傷長瘡、流膿了,吳將軍二話不說,親自為他吮吸傷口。等到再打仗時,俺老伴像打了興奮劑,只知向前衝,不顧性命,不知悠著點,最後戰死沙場。現如今,吳將軍又為俺兒子吮吸傷口,我這老婆子都不知道誰給我送終了。哎,嗚……”

(6)兵媽媽故事的由來

“他吳起這樣做,讓我們這些當將軍的怎麼辦?我們家世代公侯,靠祖上福廕,今天我們出來當個將軍,準備在軍中擺擺譜,過過癮,鍍鍍金。在家中,我們奴婢成群,在軍中就應該把士卒當奴婢般驅使;在家中,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軍中就應該讓士兵像當爹的一樣孝敬我們。”原來是反感吳起的一些魏國將軍們聚會發牢騷。“小卒小卒,小嘛;大人大人,大嘛。現在倒好,他吳起這個窮人家出身的當起了將軍,不按套路出牌,本末倒置,倫理顛倒,讓應該當爺的我們為小卒們吮吸傷口,他瘋了吧他。”

“但他有文侯撐腰,也確實用兵如神、愛兵如子、百戰百勝,我們明面上動不了他呀。”一個將軍說出了大家的憂慮。

“想編他的故事,桃色新聞啦、貪汙受賄啦……誰想到他一不貪錢,二不好色。氣死我了。”另一個將軍表明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

“呵呵,不怕,吳起最終還是會栽在我們手裡,因為我們有兵媽媽的故事。你們聽我說……”一個智謀超群的將軍出了個好點子。

“妙呀!吳起,我們不管是戰爭就會有傷亡,我們也不論春秋戰國時,經常發生的斬首八萬,坑二十萬,坑四十萬,我們先也別說當兵是勇往直前戰死光榮,還是畏戰後退被長官當逃兵殺死或被俘坑殺光榮,我們現在就說這麼個老婦人,你怎麼對的起她吧!”、“你吮吸傷口是別有用心,你想讓士兵死心塌地的為你賣命,你個小人。”……

就這樣,兵媽媽的故事廣為流傳,又經司馬遷的記載而傳世不衰。

(7)西河論道

所幸,這些不滿者的看法並沒有影響魏文侯。畢竟,大爭之世,能打勝仗很重要,並且吳起又清正廉明,士兵對他死心塌地。於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來對抗秦國、韓國。吳起在魏國終於打出了片天地。

魏文侯去世了,魏武侯即位。吳起接著跟著魏武侯幹,還是當西河守。一天,魏武侯在吳起等人的陪同下,乘船沿西河而下,船到中流,武侯對周圍的人說“真好呀,山河固若金湯,這是咱們魏國的寶貝。”

吳起回答道“在德不在險”,並列舉了三苗、桀、紂等故事,說他們的國防也很堅固,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一塌糊塗,結果全部都亡了國,所以結論是“在德不在險,如果國君您不修德,不好好地研究問題、處理問題,舟中的人就都會是您的敵人。”

武侯對吳起的回答非常滿意,連加讚賞。

贊成德政的司馬遷將此事詳盡的記錄下來,著重指出了吳起反覆提到的“德”,併為吳起在實踐中強調“法”,沒有踐行“德”而感到痛心。其實,吳起的“德”與司馬遷的“道德標杆”不同,是讓人按法度行事,順時順勢而為的意思。

此是吳起在魏國的鞏固期,過得還不錯。西河守當得有滋有味,朝野上下甚有好評。

(8)論功辯論賽

西河論道沒多久,魏武侯立田文當相主政,吳起認為自己樣樣比田文強,為什麼不讓自己當相?為此,吳起找到了田文,想開展一場論功辯論賽。田文表示同意。

辯論賽開始。

吳起從三個方面讓田文評價他們兩個孰優孰劣。一是將三軍,使軍隊無敵的武功方面;二是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的文治方面;三是實施把好魏國西大門,使秦國不敢來犯,使趙國、韓國成為魏國跟班,從而讓魏國成為霸主的國家戰略方針的方面。結果,田文表示自己這三個方面都不如吳起。吳起就問“既然你也承認這些方面都不如我,為什麼還接受武侯的任命,而不推脫呢?”田文給吳起解釋了以下當前的國家政治形勢“國君剛剛即位,位置還不穩固,國內各方勢力正在觀望,大臣還未真心輔佐,百姓還不信任國君,如果這個時候,讓你這個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文治武功樣樣在行的強勢人物當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國家有利嗎?對你個人有利嗎?你想想,現在這相之位,是你當合適,還是我當合適?”吳起仔細地想了想,認可了田文的說法,表示擁護田文當相。

辯論賽結束。田文也很有自知之明,說“我也僅僅是因為目前微妙的政治形勢,才當的這個相。”

從始至終,吳起並沒有認為自己比不過田文,但是在傳記中,司馬遷幫助吳起說了句吳起既沒說過、也不認可的話“吳起知道自己比不上田文”。

其實,讓田文當相也是當時政治形勢下最好的選擇,田文這人還不錯,沒有排擠吳起。吳起也想明白了,繼續好好的當西河守,為魏國把好西大門。

(9)最佳編劇

樹欲靜而風不止。沒多久,田文死了,魏國宗室公叔接任為相。公叔此人又娶得魏國公主,與武侯親上加親。可惜公叔身上也有一般貴族都有的嫉賢妒能的毛病,想擠走吳起。“肉食者鄙”,公叔自己想不出個主義,就找底下人商量。公叔的一個僕人滿有把握地說“趕走吳起,很容易的事情嘛。”公叔忙問“說具體點。”僕人將計劃對公叔和盤托出。

“要想趕走吳起,首先得對吳起有個正確的認識。吳起這個人,廉潔,有自制力,並且十分愛好自己的名聲,這是優點,也是軟肋。第一步,您先去對武侯講:‘吳起,賢人啊,但咱魏國小,又與強大的秦國為鄰,小池塘養不下蛟龍,恐怕吳起不願再在魏國幹下去呀。’到時,武侯就會問‘那該怎麼辦呢?’您就告訴武侯‘可以以下嫁公主給吳起為名,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想繼續為魏國效力,必然欣然接受;如果他有二心,勢必推脫。’待武侯同意此法後,您立即請吳起到家做客,席中您與夫人演個雙簧,故意讓夫人當眾數落您,讓您下不來臺,並私下向吳起大倒當駙馬的難處,使吳起認為所有的公主都是一樣的悍婦。等到武侯正式向吳起提出下嫁公主時,吳起怕結婚後有人說他是妻管嚴,一定會推辭到這門婚事。到時,武侯肯定對他心存芥蒂,還會用他嗎?”

當主僕二人得意的笑時,吳起可能打了個噴嚏,但他並不知道黴運又一次地降臨到他身上。隨後的發展,在以僕人任編劇,公叔任導演兼男一號,公叔妻子出演女一號,吳起演男二號,武侯友情客串的真實話劇中,各位演員十分到位,絲絲入扣,條理清晰。影片以武侯不再信任吳起,吳起離開了魏國結束。公叔僕人也獲得了當年度的戰國最佳編劇獎。

(10)楚國變法

英雄鬥不過小人的暗箭,吳起敗給了公叔及他的僕人,離開了魏國。寶石終歸是寶石,楚悼王聽說吳起的賢名,就請吳起來楚國當相。

吳起的人生開始了新的輝煌。雖然魏文侯也信任吳起,但主要的是看重吳起的軍事才能,讓他當將軍,鎮守西河。楚悼王也信任吳起,給了他更高的平臺,當相,可以行使自己的變法主張。

吳起沒有讓楚悼王失望,他以法家的變法思想為基石,結合楚國的實際,大刀闊斧的實施變法,主要有四點。一是明確法律,審查政令,加強中央集權;二是裁撤冗官,縮減貴族人數,節省開支,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改革用人制度;四是以強兵為國策,堅定思想,不為任何外來學說干擾變法實施。在這幾點的貫徹落實下,楚國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併陳國、蔡國,打敗韓國、魏國、趙國,討伐秦國,成為了新興強國,展現了有望成為新霸國的風姿。

(11)吳起之死及死後復仇

與當時所有主持改革者一樣,吳起感到了內外雙重壓力。外部,各諸侯國不希望楚國強大;內部,損害既得利益的集團無時無刻了不想報復吳起。

如反對勢力所願,機會來了,楚悼王死了。在老王已死,新王未立,政局不穩,權力真空的時機,被吳起壓制已久的一部分宗室大臣集體作亂,在楚悼王的靈堂內攻擊吳起。吳起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快速躲到了楚悼王遺體的後面,實施自己死後為自己報仇的計劃。果然,作亂的宗室大臣已被複仇思想佔據了頭腦,他們竟然命令自己的黨徒向吳起和楚悼王的遺體開火、放箭。結果,吳起死,死得很慘,他的遺體和楚悼王的遺體因為箭的穿通力,都分不開了。

吳起就這樣死了,也以此完成了自己為自己報仇的目的。因為楚悼王的兒子上臺後,在吳起變法勢力突然消失,宗室大臣力量未復但已相對強大的時候,以犯上作亂、侵犯楚悼王遺體的罪名,夷滅了殺吳起的宗室七十餘家,穩定了政局。

(12)《吳子兵法》

後人瞭解吳起為人、做事,主要是通過吳起的《吳子兵法》和司馬遷的《孫子吳起列傳》。《吳子兵法》與《孫子兵法》、《司馬法》、《三韜》、《六略》等很早就被列為古代為將者必修兵書。其中,《吳子兵法》是吳起在學習先人兵書戰策的基礎上,與自身的戰爭實踐相結合寫成的不朽兵家著作。《吳子兵法》是本工具書,在什麼樣的人手裡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大將、名將能夠活學活用,碌碌之將能夠中規中矩,呆將、蠢將死搬硬套、畫虎類犬。但總的來說,大家對《吳子兵法》沒有異議,都是認可的,讚賞的,同《孫子兵法》一樣。

但為什麼對這兩本皇皇鉅著的作者,後人給出的看法卻如此不同。對吳起的評價遠遠不如對孫武的評價。這主要是因為吳起在軍事才能之外,還展示了他的為政才能,他的人生經歷也是留給後人的又一寶貴財富。

(13)你的性格誰做主

後世喜歡討論吳起的性格究竟是怎樣的,他的性格又是如何影響他的做事風格,對他悲慘的遭遇起什麼作用?許多人(如司馬遷)認為吳起性格上刻薄、殘暴、不會施恩,事業也是呆板、殘酷、不講人情,結局自然是沒有善終、不得好死。

其實,這種從人性角度出發,研究人生軌跡、事業、結局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錯誤的。除了人的性格會隨著閱歷的豐富、外界的影響而改變外,另一主要方面就是:你的性格誰做主?

“事情你辦了,但嘴長在我身上,我用言語造你謠,編你的段子,把你弄得暈頭轉向,還不明就裡”,這是造謠者的心聲。“謠言三遍就是事實”。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的描述者層層加碼,事情已非本原,流傳下來的人物面貌多樣,甚至不能兼容。吳起就是例子。

在短短的《吳起列傳》中,描述吳起性格的人何其多,吳起老鄉、魯國貴族、魏文侯、李克、魏國貴族、公叔僕人、楚悼王、楚國貴族。有的評價是玩笑性質的,如李克的“吳起貪而好色”;有的是莫須有的,如魯國貴族轉述吳起老鄉的“吳起隱忍”;有的是蓄意栽贓,如魯國貴族“吳起殺鄉人以洩憤”、“吳起殺妻以求將”;有的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如公叔做媒“以吳起娶公主為名試探吳起”;有的是顛倒黑白,如魏國貴族炒作的“聽兵媽媽講故事”;有的是欲加之罪,如楚國貴族“吳起亂楚”。

與這些大量的負面言論成對比的,正面評價有三個。一是魏文侯“吳起廉平,盡得軍心,可為西河守”,二是楚悼王“吳起賢,可為相”,三是公叔僕人“吳起廉節,愛好名聲,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巧設連環計,將他趕出魏國”。

(14)變法的結局

既然人的性格評價不是客觀的,那麼以人為捏造的人的性格缺陷為口實,藉以否定他的事業,更是大錯特錯,甚至誤國誤民。

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主持變法者死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善終,如管仲;主持變法者死在支持變法的國君後面的,基本上都是境界堪憂,非死即傷,甚至被五馬分屍,如吳起、商鞅。這說明當時社會變革極其劇烈,變法者與反對變法者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只有在強勢國君前才能取得暫時的妥協。一旦國君身亡,反對變法者就會在權力真空期內製造事端,阻撓變法。

在變法與守舊的鬥爭中,結局一般有三種。有些是保守貴族集團勝利,變法者身死,變法措施廢除;有些是變法者與保守貴族集團同歸於盡,但變法措施廢除全部或一部分;有些是變法者與保守貴族集團同歸於盡,但變法措施全部得以保留。

總的來說,堅持變法不動搖的國家,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走向強盛;堅持一部分變法成果的國家能夠維持;打死都不想或不能變法的國家,只能被人打死。

(15)刻暴少恩為哪般

司馬遷是史學家,留下了史家之絕唱《史記》,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並且對許多人物給出了自己的考語。在他的考語中,“刻暴少恩”全部給了實施變法的法家人物,吳起、商鞅、韓非等。

為什麼司馬遷對他們會有這樣的認識。原因在於,司馬遷所處的時期是封建社會鞏固期,社會各階層相對穩定,矛盾比較緩和,解決矛盾的辦法可以相對溫和。他以他所處的時代來衡量吳起、商鞅、韓非等變法所處的時期,認為吳起等處事過於極端,不講人情,應該改變策略,講求中庸之道,讓各方面都滿意。但是司馬遷沒有考慮到在吳起等變法的形勢,吳起接手過來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內部矛盾交織尖銳、外部環境險惡詭異的殘局,要實施變法圖強,不犧牲到那些不想前進、不會前進、不敢前進的人是不行的,照顧到方方面面的“溫良恭儉讓”的做法只能是抱殘守缺、一事無成。

歷史人物的悲哀,往往反映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都想過太平日子,都想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如何致太平,太平如何保持而不失去卻很少去思考。當有人指出了致太平的道路,帶領大家前進時,又因為拔掉了已經看順眼的雜草、拆除了已經住習慣的草屋、幹掉了已經受他們壓迫習慣的落後權貴而感到一些不習慣。再加上一些同情已經失勢的、落魄的落後權貴的人的鼓譟,局勢愈加撲朔迷離,令人煩躁。一些糊塗的人會得出還不如住草屋、睡雜草、受壓迫來得習慣的結論。

群眾如何看待、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也是現實社會進步、發展到何步的一個標杆。

吳起之殤,英雄悲歌,醒世鳴鐘。



文史小屋


在楚國變法侵害了貴族利益,保護傘悼王死後,被貴族們射死!


拿破崙貓


被亂箭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