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今天是我們國家的國名,目前已知,該名字至遲出現於我國西周初年,證據是1963年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何尊”上有銘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大意是周武王在攻克商的王都一帶後,舉行隆重儀式稟告上天:“我現在已經將中國作為自己的統治地,親自治理那裡的老百姓。”)。該銘文清楚顯示了“中國”一詞。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今天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稱的簡稱。歷史上“中國”,其含義經歷了漫長的演變,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中國”與今天所說的“中國”的範圍以及含義是不同的。

"中國"一詞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也是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歷史上的“中國”其含義最初指王朝京師(首都)及其附近,後來指相對於周邊落後的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而言,生產力和文化相對較發達和較先進的華夏民族居住和天子直接統治的區域。比如夏商周時期,華夏民族居住和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就是所說的“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含義擴展為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或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並非只有漢族建立的政權才說自己是“中國”),也即變成為中原王朝的統稱。比如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朝所在疆域被認為是“中國”統治的區域;南北朝時期,南朝分別有自己正式國號但又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呼為“索虜”,北朝分別也有正式的國號但也又自稱為“中國”,把南朝稱呼為“島夷”。契丹族建立的遼與漢族建立的北宋,女真族建立的金與漢族建立的南宋,也都爭搶“中國”,說自己代表正統“中國”,但又都不承認對方為正統“中國”。隨著歷史的變化和發展,“中國”含義後來進一步擴展為整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所有民族所生活的地區。比如清朝統治時期,“中國”有時雖然指內地十幾個省份,統治者偶爾也自稱為“中國”(清朝說自己是延續明朝中國的正統),但有時也指清朝疆域範圍內的整個國家,特別是到了近代鴉片戰爭以後的數十年間,當外國列強一次又一次發動對清朝的侵略戰爭時,清朝與我們所說的“中國”所能達到的疆域範圍近乎等同了。也就是說此時的“中國”就已超越歷史上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等意義上的“中國”而演變為表示我們國家主權所涵蓋的整個範圍了。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範圍,在中華民國之前,我國古代各個朝代也就是歷史上的“中國”都以所在朝代的名稱為正式國名,雖然也有朝代的統治者自稱為“中國”,但“中國”仍然是統稱,而不是具體正式的國號,更不是今天國家主權所能達到的最大範圍的“中國”。

“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家名稱開始於辛亥革命後1912年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簡稱“民國”或“中國”,當時在國內或國際上既可以叫“中華民國”,也可以直截了當地叫簡稱的“中國”,因為此時的“中國”已超越歷史上眾多朝代的“中國”統稱而變成為與外國並列的沒有歧義的國家名稱和國家主權所能達到的最大範圍了。

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和發展中華民國,其正式國號雖然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其國名簡稱依然為“中國”,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此“中國”都”繼“中華民國”這個“中國”之後,繼續表達了已超越古代中國不同的“中國”含義和現在我們國家主權所能達到的最大範圍,且是區別於外國並與外國能並列的國家名稱,因此直截了當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臺灣地區還存在的“中華民國”不能在國際上代表中國了,“中華民國”這一稱呼另當別論)。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中國”一詞最早的來源及含義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