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需要幾品以上才能上朝堂?又是按照什麼順序站列的呢?

喜歡板凳的桌子


“上朝”又稱朝會,是皇帝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不同朝代對於朝會的規定也有所不同。唐代的早朝主要分為大朝會、常朝和維持時間較短的五月朔朝會,明代朝會分為大朝賀、朔望朝和常朝,清朝則分為大朝、常朝、御門聽政。其中,大朝會一般是重大節慶日舉辦的禮儀性活動,常朝或清代的御門聽政則是處理國事的會議。

關於“上朝”官員的資格,一般來說,凡在中央各機關供職的官員, 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職務所規定,必須參加。如唐朝規定“凡京司文武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而到了明朝,又建立了識別身份的牙牌制度和清點人員的門籍制度,以此保證該朝參者皆入宮上朝,又能防止無朝參資格者藉機闌入。等到清朝後期,隨著奏摺制度的發展以及一系列官制的改革,這種上早朝的現象就逐漸消失了。關於官員的站位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定的“潛規則”。一般會按照部門所屬和品秩高低來排列。


老照片


1、什麼人能上朝?

古代官員能不能上朝,不一定是按官品幾階來區分的,而是按照你是不是京官來劃分的。以明朝為例,明朝的朝會分為大朝賀、朔望朝和常朝,只有皇帝特別下旨免朝,否則所有京官都得上朝(六品以上必須上朝,六品以下不強迫),清朝則規定四品以上京官上朝。

為了防止沒有資格上朝的人員混入朝堂(就算你是一品大員,但卻並非京官,同樣不行),明朝給上朝人員發放牙牌,無牌者不得入宮;此外還要求各衙門要按月攢造上朝官員的門籍,由宮門守衛處負責核查上朝人員,以及統計是否有人失朝。所以,古代的官員如果遇到公差外出或者病假,都需要提前到門籍處申報。

當然,也有個別時候由皇帝特許,一些外地官員也能參與朝會。

2、站立順序

一般來講,上朝官員的站立順序是按品階高低來排的,而且通常文官一列,武官一列(文左武右)。比如清朝時,親王、貝勒、一品大員通常站在殿內,其他官員依次後排,遇到上朝人數較多時,二品、三品官員可能就要站到殿外了。

當然,這個順序並沒有那麼嚴格,畢竟古代的官員經常有升降級或者部門之間來回調動的情況,朝班順序有時候也容易混亂。明朝萬曆年間,就發生過閣部官員和一個監察官員互爭位次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