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三明站前廣場:開放在即,一站有“理”


動車三明站前廣場:開放在即,一站有“理”

動車三明站前廣場(效果圖)


動車三明站前廣場可以是什麼樣子的?本月下旬,南三龍線動車將正式開通運營,三元區臺江的動車三明站將對外開放。三明站有著獨特的位置優勢,它位於三明市區,切實體現出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功用。

動車站前廣場,是人們抵達動車站的首衝之地。這裡的設施和景觀,將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正因如此,有人也稱它為城市的第一“臉面”。上週,動車站前廣場開放前,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個獨具三明特色的站前廣場,在市規劃局和市城投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下,感受到它的不同之處。

規劃,不離文化

動車站前廣場與規劃部門有著怎樣的聯繫?這個問題還得從一個文化題目說起。這個題目在三明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它是閩學。2014年市城鄉規劃局提出一個議題,在市區沙溪河西岸建立閩學文化長廊。當年十月份,形成了最初的規劃文本。市規劃局負責人說,那時的初心已很明確,就是將最具三明特色的閩學文化,通過規劃出文化,打造城市的文化景觀,使之成為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後天的遺產。

眾志可成城。2015年,作為三明市政協一號提案,三明市政協常委林域生的《關於沙溪河西岸打造以閩學為主的三明本土文化長廊的建議》,受到各方面的關注。這件一號提案,不僅闡述了閩學的歷史淵源,分析了在三明弘揚閩學文化的現實意義,並且建議在沙溪河西岸河邊綠道景觀設置中有機地呈現以閩學為主導的三明本土文化長廊,讓大家更深刻地瞭解我市豐富的閩學文化和本土文化遺存。提案具體建議:一、以沙溪河自然流向分別打造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的閩學展示區;二、利用現有景觀融入三明城區本土文化元素;三、儘量利用現有景觀,打造人性化文化走廊等。一石激起千層浪,市政府將“沙溪十里閩學文化長廊”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將它列入當年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歷時經年的閩學文化長廊規劃建設,從此拉開序幕。

融合,成新名片

廣場是文化融合的中心,通俗地講,這裡既要“下里巴人”,又要“陽春白雪”,方能顯現文化特色。動車三明站是三明市區的南大門,如何佈局站前廣場事關重大。如今,這個依鄰著沙溪河的廣場,呈現出了濃郁的“四源”文化,將成為三明文化對外的一張新名片。作為橋頭堡,“四源”文化是它最鮮明的主題。

閩江源,閩人源,閩學源,閩師源,“四源”如同四道活水,滋養著三明這塊寶地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三明站前落客平臺下方,就是“四源”文化的集中呈現區。徜徉於三明站站前廣場,“四源”文化處處可見,又處處“不見”。三明市規劃局負責人在講述時說,可見之處,指它們已固化成具體的景緻,行一處,見一文景,轉一身,便著文意。而“不見”,則指“四源”文化已通過巧妙的佈局,完全融入整個廣場之中。無論從廣場的區塊分隔,還是圓方融合,再到各式地面建築的錯落有致,以致樹、石、階、道等諸多元素的相互疊合照應,無不體現出見於“不見”的韻味。

落地實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三明市城投公司負責廣場項目的黃經理說,整個廣場包含了許多傳統建築元素,體現在簷、瓦、廊、窗、柱等細節上。這些細節的構造,有的非傳統工匠不能完成。因此在施工中找了多位三明本土工匠來完成,這也體現了地方的特色。

古意,更顯現代

從三元沙溪東岸往西看,可見動車三明站的廣角鏡頭。鏡頭裡一座大厝靠山面水,建築既古味又現代。古味之處,一目瞭然。大厝的歇山屋頂,高翹簷角,整體的仿古外形廓線,無不呈現出融匯的文化底蘊。

再作觀覽,有幾座白牆黑瓦的四合院落由低向高。三明市城投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它們分別是朱子書院、客家坊等。一座位於三元臺江大橋西橋頭的古色古香樓閣,格外搶人眼球。這座四賢閣,恰是點睛所在。閣,頗具三明傳統,其飛簷之處,尤顯古趣。朱子書院,完全按照傳統榫卯結構建造,人們在觀覽書院的同時,還可以感受三明傳統木構建築的魅力。朱子書院的格局,也是頗值稱道的。它君臨沙溪。沙溪河臺江段,水面闊平,波光漣漣。站在朱子書院前,可觀水,可覽院門前的文筆峰。此種景象,在一座城裡,也真是一道難得景觀了。書院的整體按照宋代書院格局所設,四合瓦簷,白牆灰瓦,構造出一個靜謐空間。書院內部由各式傳統圖案構成的木格窗,專門打造的青石柱礎,以及漆成深褐色、頗有宋時色澤的柱體屋頂,在當今的三明,彷彿重見宋時學風。

閣裡有關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閩學四賢”的塑像和介紹,不僅涉及他們的生平,更有他們思想的精華。這當中的思想傳播也是這裡的主要旨趣。許多人將從這裡瞭解閩學,瞭解這塊土地上的人傑地靈,瞭解閩學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細節上的觀感,恰是動人所在。連接廣場各處有通廊,這些通廊都用木構,傳統的瓦屋構造。長廊多柱連接,通透無比,廊中更有廊椅,候車或出行歸來的人們,可以在這裡小坐,或休閒歇憩,或賞廊外的花樹恰情。這些通廊與廣場的現代化轉換電動扶梯相接,與開闊的廣場空間相連,呈現出別樣的風采。最令人稱道的是,通廊的木欄間處,鑲嵌了一個個篆書“理”字。這“理”字恰是閩學文化源流的核心所在。

一理成絕學,若能悟理,便明理學之精髓。這座廣場因為理學文化的滲透,而顯出它的不一般來。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某個日子,有孩子看見篆書“理”字,問其父母,這是什麼字時,一個對話便由此展開。一個有關閩學的話題,也由此而動。無疑,這是動車三明站在眾多動車站中獨具風格的魅力之一!

文化,最具功用

動車三明站前廣場的文化實用功能,得到了充分落地。四賢閣的觀覽功用十分明顯,登臨閣頂,可覽沙溪勝景,遙望列東麒麟閣,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朱子書院建成後,將作為市區的國學場館,傳播閩學文化。坐落於站前廣場的致用堂,布著小型的“戲臺”,可供臨時地方特色文化節目展演展現“閩師之源”文化。廣場地下擁有近2萬平方米的商場,這些文化元素與現代商業功能融合,將來的人氣可以預見。廣場上的客家坊,更將地方風情與現代功能有機融合,顯出不一樣的創意來。其中的客家牌坊,立於廣場主幹道旁,人們一駐足,便可感受到客家風情。在“源頭活水”的景點中,可領略“閩江源”文化,追尋中華傳統文化之源。

市城投公司的曹工負責廣場項目收尾工程,動車三明站尚未正式對外開放,已有不少市民前往參觀。市民站在閩學文化廣場的刻石前,曹工總要接受他們的問詢,他便不厭其煩地介紹閩學文化廣場的由來和內容。他說,這是樂意的。這裡將成為人們開啟三明“四源”文化之旅首站,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

●採錄:三明日報記者 蘇詩苗 □杜麗清

(本文配圖由三明市規劃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