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行业影响分析


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汽车金融行业影响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红利

2016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鼓励汽车金融公司产品创新;允许汽车金融公司在向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时根据消费者意愿提供附属于所购车辆的附件产品的融资,以激励互联网汽车金融市场提升汽车金融渗透率、扩大汽车信贷市场规模。

2017年11月,《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文件出台,宣布自2018年1月起,商用、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分别上调为70%、80%,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上调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上调为70%,以促进汽车行业信贷发展。

2018年1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务乱象的通知》,在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方面对银行业务提出要求,在银行开展包括融资担保和信贷等方面表外业务和合作业务方面做出限定,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重大风险攻坚战。

(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汽车信贷渗透率的增长,用户需求多样化,汽车金融公司、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将大有可为,互联网汽车金融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产业布局上来看,汽车电商平台、汽车媒体、租车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都开始布局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多。未来随着我国保有量和产销量的上升以及金融渗透率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和汽车金融的不断融合创新,互联网汽车金融业态将日益丰富,竞争也会更加的激烈。从市场用户人群来看,75%以上的互联网用户均是介于18-34岁的80后、90后,这部分人群目前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汽车消费的主体,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熟悉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工具,对于汽车的价格不敏感,并且他们更能接受汽车金融的消费理念,对互联网的依赖度也更高,汽车金融的互联网化不但迎合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对加快汽车产业转型以及刺激汽车消费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大数据”技术支持

在汽车金融业务领域,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处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风控创新,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等环节做好全流程风险防控,以提高汽车金融行业的风控能力。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都会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开发各种风控模型,而汽车金融公司可以借助这些模型工具来甄别风险、筛选出有效用户。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汽车金融公司可以深入挖掘用户信息并进行分析,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用户的财务状况、个人信用度、家庭结构等情况评估,迅速完成对用户的甄别、筛选和审批流程,不仅能够简化汽车贷款的申请和审批过程,同时还能提高汽车金融公司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不利因素

(一)风控难点依然存在

第一个风控难点就是征信问题。骗贷、借贷不还等坏账问题几乎是金融行业的一个普遍痛点。众所周知,消费者贷款,企业要对其个人信用等进行调查,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显示,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借贷记录,央行征信系统并不能全面覆盖。然而,在征信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贷款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征信审核的方式主要是围绕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数据,如何在征信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个风控难点,则是贷后催收问题。如果风控审核做的不够,就会产生逾期的后遗症,催收也就由此产生。催收一般分为电话催收、住址或工作地点蹲点、车辆GPS定位移车等几种方式。尽管个人信用通过了审核,但由于车辆的强流动性使得丢车的情况屡有发生,催收实现起来更具难度。

(二)复合型人才缺乏

中国汽车金融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如今正式步入“快车道”,正在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开辟新的领域,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的人才却跟不上汽车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汽车金融领域人才是相当缺乏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既懂汽车又懂金融的人才十分稀少,不仅要了解汽车、金融、管理,还要及时捕捉市场动向。汽车金融需要产品创新,需要了解用户的购车特点、经销店的业务流程,针对这些行业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汽车金融产品。汽车金融市场需要专业专注的复合型人才,对从业者要求较高,目前来看,具备这些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汽车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相关企业及部门可以采取从外部引进高端人才、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等方式,面对人才困局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增强人才竞争力。

(三)过于依赖互联网金融平台

现在提供互联网汽车金融的机构和平台有很多。从本质上来看,像互联网汽车金融这样的消费金融其实就是消费贷款。如果平台的商业模式较好,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盈利,那么他们与汽车行业相互匹配的金融质量就会非常好。而如果平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发展不好,缺少相互匹配的资产和用户,就会让互联网汽车金融的路子越走越窄。并且目前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互联网汽车金融平台的业务重合度颇高,各家多以平台的心态做产品,不管是平台还是金融产品基本毫无差异化可言;二是互联网平台对交易场景的把控能力弱,经销商对于金融产品没有忠诚度。平台靠着给经销商“返点”补贴驱动业务很难长久维持。目前车商还能供养市面上的众多平台,但当汽车金融企业数量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为了抢占市场它们不得不持续补贴渠道、吸纳危险资产,最终可能造成资金风险失控甚至平台“暴雷”的严重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