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最近,朋友圈裡的大連媒體人都在使勁吆喝賣報,感覺不太舒服。說說我的看法。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成立,把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和大連廣播電視臺等多家單位合併在一起。這個做法對與錯,這裡先不做討論。

說說合並後的人心向背。

晚報好過,日報難過。電臺好過,電視臺難過。合併之後,過得好的單位擔心被過的差的單位拖累,過的差的單位又擔心被看不起。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原大連廣播電視臺臺長王衛被查)

而且由於原大連廣播電視臺臺長王衛落馬被查,大連電視臺和大連電臺的諸多領導都受到牽連,檢查的檢查,降職的降職。所以在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成立之後,原大連廣播電視臺的領導均失勢,沒有話語權,新聞傳媒集團基本上是大報集團的領導在主導。

在此背景下,電視臺電臺和大報集團之間的隔閡和猜疑自然會出現。在這個時候,作為大連新聞傳媒集團的領導首先要做的是安撫人心,消除對立情緒。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大報集團某些領導僵化陳舊的思維主導下,出臺了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攤派全體員工訂報的可笑政策。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首先在目前手機和網絡興起的大背景下,紙媒的衰落成為必然。攤派內部員工完成訂報任務,這種做法早已過時。

難怪北京一家媒體在給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打電話核實這件事後,記者非常驚訝地說:你們現在怎麼還會用50年代的做法來賣報?

即便是要增加報紙的發行量,那也要從提高報紙的內容質量入手。如果一多半內容都是廣告和摘抄的互聯網新聞,那麼報紙又怎麼會有人看?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不要老說什麼現在很多新聞都不讓報道,那只是客觀因素之一,不是新聞做不好的藉口。即便有管制,貼近民生的新聞還有很多可以報道。單說冬季供暖,有多少文章可做?如果紙媒記者把供暖話題做深做透,貼近民生,換回民心,那麼報紙何愁沒人買沒人看沒人訂?

其次,讓電視臺電臺的編輯記者主持人賣報,成天求爺爺告奶奶,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新聞乞討。媒體人是有尊嚴的,媒體也不是求人來看的。

如果記者都整天去賣報紙搭人情,以後還怎麼曝光?他還能放開手腳做輿論監督報道了嗎?

另外,既然讓電視臺電臺的員工來幫著賣報,那麼大報晚報的員工是不是要每天固定幾個小時收聽收看電臺電視臺的節目呢?為拉動收視率收聽率做貢獻呢?

用行政指令強行攤派訂報,只會進一步割裂人心渙散鬥志,讓剛剛上路的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更加迷茫,陷入內耗和爭鬥之中。

一個電臺主持人為了完成任務,找了很多親戚朋友訂報。結果大報集團的人說,有些地址太偏送不到,必須讓人來取。這個主持人火了,對報社的人罵道:別忘了是我們廣電的人在養活你們。

人心散了,隊伍就真的不好帶了。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有朋友問我:你如果還在電視臺,遇到攤派訂報會怎麼辦?

我說:給大連新聞傳媒集團領導寫一封公開信,然後辭職。

朋友說:過去十年了,你一點沒變。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我在2009年年底離開電視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在朋友圈和微博發了一點感想,正好被幾位外地的媒體朋友看到了,於是就進一步在網絡上傳播開來。這就是互聯網,這就是現在的媒體傳播。

起於青萍之末,止於草莽之間。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這下在全國媒體界出了點小名。僵化陳舊的思維不改變,類似的笑話和鬧劇還會出現。行政命令是把雙刃劍,弄不好就傷了自己。心靈雞湯多點不要緊,怕的是換湯不換藥。

現在回頭,還來得及。

有一次坐地鐵,看到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打的廣告。那些宣傳語說得真好,讓我看得蕩氣迴腸。

乞討式賣報讓媒體人失去最後的尊嚴,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要含淚奔跑

其中一句這樣寫道:勇敢的記者,不是不落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繼續奔跑的人。

現在大連電視臺電臺的記者都含著眼淚屈辱地求人訂報紙,他們還能奔跑起來嗎?

那天我突然想,如果大連有話說辦成一份報紙,會有多少人看呢?但至少不用求人訂報紙吧。

當然,這只是幻想。但幻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哪天變成夢想了呢?

如果你想看“大連有話說”這份報紙,就在文章後面點個贊。也許多點一個贊,離這個夢想就近了一步。

世上本沒有報,想看的人多了,就有了報。



真實的大連,獨立的聲音

關注備用號“遼寧有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