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辭》中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為什麼十二卷軍書上,每卷都有她爹的名字?

車德莉


這只是古代文學中常見的虛指手法,並不是徵兵的人搞錯了。當然,現在大家對《木蘭辭》更感興趣的是,她替父從軍12年,為什麼沒被戰友發現呢?

(▲ 陳坤、趙薇《花木蘭》劇照)

古人為了追求文學效果,非常擅長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也特別喜歡使用“虛指”。

虛指,一般用在數字上,從一到十,從百到萬,任何一個數字都可以做虛指。也就是說,古文中的某個數並非表示真實的數字,而是表示很多、很大的意思。

比如成語“百(千、萬)裡挑一”,這裡的百(千、萬)並不實指100、1000、10000,而是指從很多人出挑選一個出來。

再比如“窗前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裡的千、萬也並不實指一千年、一萬里,而是說明時間很長、路途很遙遠。(▲ 趙文卓、袁詠儀《花木蘭》劇照)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中的“十二卷”就是虛指。如果說“軍書一卷”,只有4個字,格式上不符合,只有一卷的話,無法突出軍情緊急;卷卷有爺名,既是為了突出軍情十萬火急,木蘭的父親必須參軍,沒得商量。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防止有人逃兵役。當時經常有人賄賂地方官員逃兵役,而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軍書上都有名字,上下一核對,就知道名單是否一致,你想走歪門邪道都走不通。

《木蘭辭》中的虛指還有好幾處: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萬里也是虛指,說明路途遙遠;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百戰、十年也是虛指,說明戰鬥頻繁、離家時間長;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十二轉,百千強也是虛指,說明皇帝賞賜很多;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十二年也是虛指,說明從軍時間很長。

大家還可以發現一個特點,《木蘭辭》中的數字很多都是12,不是11、13……這是因為12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地位,十二地支、十二生肖、十二時辰、十二個月……皇冠上的擺穗也是十二個,在所有兩位數中,沒有任何一個數字比12更受中國人重視。

那麼請問大家,花木蘭到底有何妙計,12年內沒被戰友發現女兒身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花木蘭的父親叫花弧,歷史記載為北魏名將,年輕時非常勇猛,後因負傷才解甲歸田,按照當時的法規規定,全國20歲至60歲的男子,閒時務農,戰時出征!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預備役。


此時的花弧已經年近花甲,為什麼還要爹爹參軍呢?首先因為花弧沒有兒子,按照當時的法律,只能他去參軍。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花弧不僅是一名預備役人員,也是一名預備役軍官!


為什麼是卷卷都有呢?

花木蘭作為一個軍人的後代,其能力和功勞是萬古流芳的,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花木蘭父親花弧的能力,能將自己的女兒訓練到如此地步,那他訓練部隊肯定也是沒得說的。因此,打仗了,作為本區域的預備役軍官,卷卷都有花弧的名字也不足為奇了。但是也有人說,這是文章的一種修辭手法,但無論怎麼樣,花弧的能力也是朝廷嘗試的!


linux每日談


有句話說:不要相信詩人,他們為了押韻,什麼詞都寫得出來。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故事,宋代有個叫做李廷彥的人,他寫了一首百韻詩獻給長官。

詩裡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意思是我的弟弟死在江南,我的哥哥死在塞外。

長官看了後,唏噓不已,說你可真慘啊,請節哀順變。李廷彥卻說,其實並無此事,我就是為了對仗編的。

此時旁邊有人接話道:“那你為何不寫‘愛妾眠僧舍,嬌妻宿道房’?這樣還能保住兄弟不死。”

你看,詩人為了寫詩還真捨得,能把自己兄弟都寫死了。

你為啥還要計較“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呢?


夢露居士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花木蘭晚上看見軍帖,可汗在徵兵了,在眾多的徵兵文書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意思是說,可汗對地方政府下發了徵兵的軍帖,而在地方的徵兵戶籍文書上面寫著父親的名字。不過,花木蘭的父親應該沒有看到,而是花木蘭看到了,所以就有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古代的文書是捲起來存放的,叫卷宗。由上而下一級又一級的徵兵,徵兵的卷宗有很多卷,地方政府在徵兵的戶籍名冊上面,都寫了花木蘭父親的名字。不過《木蘭辭》當中的“軍書十二卷”並非實指“十二”,這裡是樂府詩的一種寫作手法,意思是很多的意思。在《木蘭辭》裡面數字“十二”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軍書十二卷”,第二次是“策勳十二轉”,第三次是

“同行十二年”。頻繁的用數字“十二”,說明在《木蘭辭》當中就是一個虛詞,這個和“大火燒了三月”或者“三月不知肉味”是一個意思,“三”和“十二”是古代文人寫作時慣用的手法。

假如,《木蘭辭》裡面的“十二”是實際數字。那麼,第一個“軍書十二卷”下發了十二卷軍書,第二個“策勳十二轉”是十二級軍功,第三個“同行十二年”是同行軍打仗十二年。《木蘭辭》中的一卷,代表服役一年的意思,所以花木蘭的父親要服役十二年。但是,北魏時期的兵役制度,差不多是終身服役,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差不多一生都在當兵。所以,十二年服役期也不對。

如果把“十二”看作是“很多”的意思,那麼就是很多卷軍書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在多年的作戰生涯當中,花木蘭立下多次戰功,可以說戰功赫赫,最後接受了天子的朝見。其實,我們不用咬文嚼字,懂得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我認為,這裡的“十二”就是很多的意思。花木蘭父親年老,膝下又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如果去當兵了,肯定是九死一生,所以花木蘭代父從軍。


謀士說


我來解讀花木蘭。

關於花木蘭的身世,唯一參考資料就是《木蘭辭》這首詩歌。因此任何一個考證者都必須從這首詩歌入手,從而撥草尋蛇,捋出一條線來。我現在就用胡適之先生所謂“小心假設,大膽求證”的態度,試為大家一一開釋,以為引玉之磚。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木蘭為何要“當戶織”。織就是織布織緞。為何要織,為了給國家交稅。大唐賦稅制度為租庸調製。租就是地租,“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粟2石”;調就是繳納布匹綢緞。“每丁每年向國家輸絹2丈、綿3兩( 或布2丈4尺、麻3斤)”;庸就是做義務工,參加國家修橋鋪路等公共基礎建設和建陵寢造長城等大型項目建設。“服役20日,稱正役,不役者每日納絹3尺(或布3.6尺)” 。為何代役用絹布而不是糧食,因為在大唐絹布也作貨幣使用,屬於硬通貨。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即軍中文告,貼在牆上的關於軍事信息的佈告。簡明扼要的寫清楚為什麼打仗,跟誰打仗,相當於戰爭動員令。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書就是徵兵花名冊。一般來說,書寫花木蘭父親名字的軍書只要一卷即可,用不了十二卷。為何需要十二卷,原來花木蘭家族屬於北魏六鎮治下的軍戶,六鎮居民屬於遊牧民族,每隔三年造一次兵冊,名叫“比丁”,也叫記名字。凡男子年滿十六歲即記名入兵籍,至六十歲退役。木蘭父親十六歲入兵籍,經過十二次比丁,最多五十二歲,沒到退伍年齡,因此需要繼續服役。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阿爺就是父親。

唐人稱呼父親為阿爺,耶耶,哥哥。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大唐實行府兵制。府兵制是一種民兵性質的義務兵役制。農忙務農,農閒訓練,開戰入伍。府兵在服役期間本人免除課役,但軍資、衣裝、輕武器(弓箭、橫刀、陌刀、長槍等)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糧食均須自備。每一火(一火十人)還得共備供運輸的馬六匹,即所謂“六馱馬”。

這就是花木蘭一家人為啥要買馬的原因所在。至於武器鎧甲等等裝備,都在兵器庫存著,標著服役者的姓名編號,平時庫房有專人保管,只在訓練和出征時才會發放。因此不用臨時買,只要去兵器庫領取即可。

東市西市是長安城的兩大集貿市場,長安城沒有南市北市。當然花木蘭不是長安人,她也不是在長安城買東西。後世的東西一詞就來自唐時的東市西市。那麼花木蘭是哪裡人,這裡留個懸念,後文解讀。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這裡說的很清楚,花木蘭從家鄉出發,一天走到黃河邊。第二天從黃河邊出發,一天走到黑山。打仗地點就在黑山。在黑山只聽到陣營中燕山胡騎嘶鳴。啾啾,悽切尖細的聲音。為何戰馬的聲音會悽切尖細,因為唐軍都是訓練有素的沙場戰士。懂得控制駿馬嘶鳴。這裡的燕山胡騎是唐軍的騎兵,並非敵人的騎兵。

黑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十二月,唐遣大將薛仁貴率軍攻伐契丹,大軍進入草原,戰於黑山,俘虜契丹首領阿不固,解至洛陽。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將軍就是薛仁貴,壯士就是花木蘭。花木蘭沒有當過將軍,她的"孝烈將軍"是後來英雄事蹟突出之後武則天追封的。武則天當了皇帝,為了提高婦女地位,更為了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於是樹立了花木蘭這一榜樣,號召全國婦女學習。於是大週上下掀起一股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氣,女兒們出門一律男裝胡服,騎馬射獵,強勁之風盡顯。

這裡的百戰,十年都是藝術修辭,唐朝沒有十年的服兵役期,最多三年就會輪換。唐朝末期就是因為士兵們服役期太長不能回家導致譁變,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因此花木蘭不可能在外打仗十年。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廟”。“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唐高宗時長安缺糧,因此每隔幾年就會帶著朝臣去洛陽居住,被人稱為“逐糧天子”。明堂就是辦公場所。這裡的明堂為隋煬帝所建,後來武則天為了稱帝,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新唐書/高宗紀》:顯慶五年十二月辛未,獵於安樂川。己卯,如東都。

《新唐書/薛仁貴傳》:(顯慶五年)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執其王阿卜固獻東都。

就是說,唐高宗李治是在東都洛陽的明堂裡接見了薛仁貴和花木蘭等人,對有功將士進行了賞賜,而且舉行了獻俘禮。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尚書郎指尚書省的員外郎,從六品,掌付諸司之務,舉稽違,署符目,知宿直。就是說,這個職務比較忙,既要批審文件,還得晚上值班。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成員。上面有尚書左右丞(四品),尚書左右僕射(從二品),尚書令(正二品)。尚書員外郎是尚書左右丞的副手。

這個職位一般由男子擔任,很少有女子。公元677年(儀鳳二年),武則天召見了年僅十四歲的上官婉兒掌管宮中詔命。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就是說,花木蘭是武則天要的人,不是唐高宗。武則天當時是皇后,人稱“天后”,喜歡重用有才有勇的女子。花木蘭是個最合適的人選,還能當貼身侍衛,何樂而不為。

有人說尚書郎是尚書令,相當於宰相,其實哪跟哪。用腳趾頭都能想出來不可能。如果花木蘭真是回來給個宰相,那得多大功勞啊。侯君集平高昌那麼大功勞,回來想當宰相李世民還不願意給呢。

千里足即明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寫道:“駝,性羞”。“《木蘭》篇‘明駝千里腳’多誤作鳴字。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

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明駝使》寫道:“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後來楊貴妃就曾用明駝給安祿山密報軍機大事,事瀉被殺。楊妃被殺的主因在這裡。因此李隆基不能保,也不想保。

唐代為何看重明駝,原來在北魏時,孝文帝元宏準備定天下四大姓,隴西成紀李姓怕不入圍,星夜騎著明駝從甘肅天水跑到洛陽,但還是晚了一步,因為四姓已經定了。(北魏四姓為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李氏深以為恨,自稱“駝李”。

所以才有木蘭提出希望李治特批一匹明駝回家的請求,這匹明駝不僅是一匹駱駝,更重要的是榮譽和待遇。騎著這匹明駝回家看父母,想想什麼情況,比你現在開輛跑車回家拉風多了。

這就叫榮歸故里,也就是項羽說的“衣錦不能夜行”。每個人都有榮歸故里的情結,花木蘭也不例外。

有人說李治和武則天不知道花木蘭是女的,其實此說欠考慮。一來花木蘭要見的是皇帝,如果不表明身份,被發現就是欺君之罪,要殺頭的。不管你立了多大功。二來即使想瞞也瞞不住。因為花木蘭是軍人,軍人想要見到皇帝需要過政審和安檢兩道關卡。安檢這關需要換衣,由皇帝的安保人員親自在旁監督,以示你沒有身懷利器,以免對皇帝造成傷害。如果發生了“圖窮匕首見”之類的危險事件,誰都負不起責,要滅族的。因此李治和武則天是知道花木蘭女兒身的,所以武則天才要她在身邊做個秘書兼保安的工作。但是花木蘭拒絕了,想回家。

武則天沒有強求。特批了一匹明駝,讓她回家了。

有人說花木蘭被皇帝識破女兒身之後就想納入後宮,但是花木蘭不同意,被逼無奈自殺了。這都哪跟哪。我在這裡只想說,皇帝不缺女人,沒那麼飢渴。這些無聊文人你們這麼編一位巾幗英雄真的好嗎?

《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諡‘孝烈’”。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這裡的夥伴應該不是一起從鄉里走出去的夥伴。否則鄉里鄉親的住著,花家有沒有一個壯年男子還能不知道?因此應該是她在戰爭中認識的戰友,陪她一起回鄉的。十二年不可考。因為花木蘭沒打十二年仗。風月君淺陋,望有識者告我。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為何要用雙兔為比喻,難道除了兔子就分不出男女?因為當時接見花木蘭的是李治和武則天兩人,稱為天皇天后,其實共同掌權,武則天已經是牝雞司晨,李治由於身體等各方面原因,基本上已經不管事了。

寫到這裡,其實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花木蘭哪裡人,花木蘭姓什麼,文中的可汗是誰。

其實這個問題早已被各路專家學者寫濫了,我也就不抄了。結論如下: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木蘭。木蘭為鮮卑姓氏,不是名。就是說,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孝心,她的姓就是木蘭。(看過還珠格格的唱一遍)

那麼木蘭是哪裡人?可以確鑿無疑是內蒙古人。不會跑到中原地區。至於是內蒙古鄂爾多斯人還是涼城人,或者呼和浩特人,尚待商榷。我認為她是涼城人。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期,拓跋珪派人到今天內蒙古的五原和固陽地區屯田,定都大同以後將屯田範圍擴大到涼城地區。涼城古稱參合坡。

拓跋珪接著將各氏族部落編制打散,定居一處,不讓隨意遷徙,各部落酋長的的地位都降格為屯長。(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這些屯田地區一律實行軍事管理制度。“這些軍事將領們在自己的轄區內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有直接隸屬即類似於君臣之關係與名分的義務”。《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這些軍事將領被部民稱為“宗主”,部民們都跟隨宗主姓。

到了後期,雖然這種宗主都護制度消亡了,但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卻遺留了下來。比如都務農,都尚武,都豪俠,都使長槍等等。隋唐的山東豪傑如徐懋公程咬金單雄信劉黑闥竇建德等等,都是這種後裔。

但是他們都在山東地區,漢化比較成熟,不像花木蘭所在的邊塞地區,漢化晚。

因此文中的可汗,只是花木蘭對其居住地所在領隊之稱呼。她是跟隨這個領隊參加作戰的,應該是她的頂頭上司。


唐風宋月


【木蘭從軍】

國土遭侵凌,邊關烽火情。

加急八百里,火速報朝廷。

全國總動員,沙場秋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木蘭無長兄,阿爺已高齡。

剪髮描粗眉,束帶扎胸平。

市場買裝備,替父從軍行。

劍氣刀光寒,塵沙血雨惺。

百戰不懼死,嘉獎耀門庭。

壯士十年歸,宗族五里迎。

卸甲貼花黃,對鏡理雲鬢。

迴歸女兒態,蓮足步輕盈。

酥胸脹鼓鼓,細腰嫋婷婷。

嬌羞喚同伴,目瞪口呆驚。

天了嚕!

同嚼一鍋飯,同宿一軍營。

暴殄珍饈味,白瞎兩眼睛。



流婆


以上答案都有失偏頗,都有錯誤。

第一,首先要弄清楚,花木蘭到底是哪朝代人?詩中,有可汗,有尚書郎,可汗證明這是北朝,尚書郎,原為秦漢的太監官名,和尚衣等並稱六尚,可簡單視作皇帝秘書,到了東漢漢成帝,改為非太監的孝廉擔任,主管行政事務,後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成為六曹的主管,相當於今天各部部長副部長,也作為地方官的頭銜。到了晉朝和南北朝,尚書郎依然是政府部門的高官,所以詩中這麼寫,表示皇帝給予花木蘭高官職位,請注意,到了隋唐時期,沒有尚書郎稱呼,隋唐只有尚書令或尚書稱謂,不叫尚書郎了,所以花木蘭應該是北魏或者西魏時期人。李世民就是尚書令而不是尚書郎。

第二,木蘭詩中有軍帖和軍書,都是什麼?軍帖相當於中央軍事文件通知,命令地方動員,軍書是根據軍帖命令,調集人員的文書檔案,卷卷有爺名,證明,首先軍書是軍籍檔案,其次,卷卷都有,不止一份檔案,那是因為,軍籍戶籍都要隔幾年修訂啊,就像我們人口普查六次了,明朝更是有一個湖後湖,整個放戶籍檔案,因為可能會修訂


東北虎男323


木蘭辭是中學課本里的吧,前面那些妖魔鬼怪什麼理由都編出來了,我沒文化,就來說說當年語文老師教的內容:

首先木蘭辭源自北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敘事體民歌,這是可以唱著說的,所以對仗押韻特別重要,為此甚至可以犧牲文字的嚴謹性(民歌民歌)。

所以“卷卷有爺名”只是修辭,不然“一卷有爺名”或者“這卷有爺名”就太不好聽了,甚至連兵書十二卷的“十二”都是虛詞,指代徵召人數多的意思。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打仗不可能只死將軍不死壯士,所以這句話裡的將軍和壯士是混用的,意思是“十年”“百戰”之後,將士們有的戰死,有的戰爭結束回到了家鄉。這句雖然邏輯上有問題,但是這麼一寫,軍人多年浴血奮戰後終於能活著回家的情緒躍然紙上。


論我為什麼上不了黃金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作於南北朝,按照內容可以斷定是北朝。到底是哪個朝代還不清楚,但是很多人說是北魏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要說清楚,看官們才能明白。

為什麼可以把花木蘭放在北魏,因為北朝的幾個政權全部源於鮮卑族的北魏,在各種制度上有相似性。大概歷史是這樣的:南北朝時期,最先有北魏統一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接著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然後北周滅北齊國。最後,隋文帝楊堅奪得北周政權,然後統一全國。

《木蘭辭》中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她爹是何方神聖居然到處留名?小編“子屠龍”針對幾種情況給大夥理一理:

1、文學修辭

凸顯戰事緊急,官府不斷的下發文書,多到發了12趟,每一次發文都有老爹的名字。如果是文學手法的話,誇張點我們也能夠理解。

如果不時文學修辭的話,這官府每一次下發文書,都要把一個個具體的人名寫上去,這就不合情理了,很簡單的道理——財政吃不消。

2、她爹是不是“世兵”?

曾經有人認為花木蘭的爹是一名世兵,偏偏他不是。我們看一下世兵的特徵:一輩子專司作戰的士兵,他們的家庭就是的“軍戶”,徹底地“兵民分離”,編入軍事單位,而且要子承父業。這些士兵年老之後也不能退役,改為從事後勤運輸方面的工作。要退役除非得到皇帝的詔令,要麼就是已經年滿70歲。

花木蘭的爹要是“世兵”的話,花木蘭的性別要從剛出生那回就要隱瞞了,等長大的時候隱瞞性別是行不通的。並且“世兵”是軍事管制,不需要“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調動基層軍事單位哪要這麼麻煩。

3、她爹是“府兵”?

一般人都認定花木蘭的爹是府兵。你看花木蘭幹了什麼——“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些行為就符合府兵的特徵:平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出征;武器、馬匹自備。

人們為什麼要當府兵,是因為刻意獲得優待,免去租庸調。而花木蘭的爹年紀大了,去了也沒用也是白白送死,還不如年輕的花木蘭從軍有希望活下來,家庭還能繼續享受優惠政策。

確認她爹是府兵,我們就不能用北魏來定義花木蘭的時代,因為府兵是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

那麼,“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的前半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按照府兵制下的官府層面的點兵,“並不與本人發生直接聯繫,其所依據的顯然只有籍帳之類的東西。”(出處:劉安志:《唐代府兵簡點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為中心》)

簡單的說,“軍書十二卷“是基層徵兵機構的文書,而不是發到花木蘭的爹手裡,人手一大疊徵兵文書,徵集數萬兵馬的成本太高。

”卷卷有爺名”是怎麼回事,當時的文書下發有多種形式,至少會分成兩類:一是用文書把人分門別類,組合成不同的戰鬥單位;二是用文書給不同的人分配不同的任務,比如長槍兵、盾牌兵等等。只能說她爹的運氣不好,在十二捲上都出現名字。

小編“子屠龍”就本問題回答如上,歡迎大家多指正!


子屠龍


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先分析一下花木蘭所處的年代,《木蘭辭》作於南北朝時期,那花木蘭究竟是屬於南朝人還是北朝人(北魏)呢?從《木蘭辭》中對花木蘭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受賞的描寫:“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一句中可以看出,花木蘭屬於北朝人。

為什麼是北朝人?關鍵在於“可汗”二字,“可汗”是我國古代北方阿爾泰語系民族鮮卑、回紇、柔然、高車、突厥、女真、吐谷渾、阻卜等少數民族對首領的稱呼,後邊延伸為漢語裡的“國王”。而當時的北魏是由鮮卑族的拓跋珪建立的。

鋪墊這麼多,現在可以說說軍書十二捲上為何都有花老爹的名字。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花木蘭他們家屬於軍戶,有軍籍,這說明什麼?說明花老爹名字早就登記在朝廷的“檔案館”裡了,不然不會那麼準確的指定讓花老爹去打仗。不然古代打仗時期,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應該是像杜甫所寫的“有吏夜捉人”才對。

再說說什麼是“軍戶”?從西晉時的羌族一起時,有許多北方少數民族進入到中原地區,並在中國北方建立了許多少數民族政權,而這些政權都實行胡漢分治,北朝皇帝曾對漢人說,"北人為汝客,得汝一斛粟,為汝擊賊",對本族人說"漢人為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簡單來說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在中原是“客居”的,只要你們漢人給口吃的,他們就會幫你們打仗抵禦外敵,對本族人就說漢人都是你們的奴隸,田地和布匹都是為你們而耕、為你們而織的。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在中原地區進行統治,為了害怕漢人起兵反抗,基本不以漢人為兵,北方少數民族就形成了世代為兵的局面,後來這些少數民族就發展為“軍戶”。從上文可以看出,“軍籍”和“民籍”是分開的,在“軍籍”者,世代出人當兵打仗,“民籍”只納租調,不服兵役。

正因為花木蘭家是“軍戶”,所以才會“卷卷有爺名”,朝廷為了節省軍費開支,打仗前讓“軍戶”自己準備裝備物資,而朝廷則給“軍戶”賞賜土地進行生產,所有才會有花木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一幕。


一家之言,喜歡請點贊,謝謝大家的評論、轉發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