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小架介紹

陳氏太極拳小架介紹

學習整理,權當銘記了。

一、陳氏太極拳小架概述

陳式太極拳的訓練講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無圈為登峰造極。歷史上陳氏太極拳並無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訓練方法上,對於初學者,師傅為了使徒弟儘快入門,把架型放大,讓徒弟先從大圈、外圈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徒弟掌握了陳氏太極拳劃圈走圓的運動規律之後,再逐步由大圈過渡到小圈、外圈過渡到內圈,而形成勁路沿軀幹和四肢變化、傳遞的螺旋纏絲勁,達到外形上不見圈的高級境界。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後人為了區分陳氏太極拳的不同練習方法,拳術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稱。如今的陳氏太極拳大架、小架除了動作形式不同外,其技術理論基礎是一樣的。大架拳手也講求將圈逐漸收小,小架訓練開始也講求將圈放大,兩者的訓練過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說。

陳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於僅在家族內傳授,且師承嚴格,至今鮮為人知。如今的陳氏“小架”傳人也開始向外界傳授,但由於起步較晚,普及範圍仍然有限。當代陳氏太極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傳人陳克忠、陳克弟、陳伯祥、十九代傳人陳東海、陳東山、陳立清、陳立憲、陳伯先等。如今,他們的後代及學生正在為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發展而積極的努力著。

二、小架拳的基礎功夫

小架拳鍛鍊之初始,乃是要以動為主,動中求靜。而且,內家神意等高深法則,也是在動中體會。如果一味花費時日於單純追求“松“和“靜“,那麼,所得之松,乃是軟;所得靜,乃頑空。只是養生之道,如此,是與內家武學背道而馳,則離道日遠也。 所以大家明白,小架拳沒有站樁之說。有的也是初學者3個月的無極樁。拳即使樁,而且是活樁。要在拳架下功夫的道理,就在這。架子錯誤就相當於挫自己的骨頭。骨頭受挫一定痛苦。把動作調整對了就可以,一定要有明白的老師指導。不能自己瞎練。練習太極拳 一定要明明白白,頭肩肘手胯膝腳各有各的位置和規矩,頭肩肘手胯膝腳一定必須規規矩矩練習,小架拳為什麼叫規矩拳。剛剛學習看做動作才是真的,一看就明白,一摸就知道,摸老師的練習狀態,讓老師調調自己的身法。文字內容可以介紹給你,但是不能解釋給你聽因為沒有看到你的狀態,可能產生錯誤理解,面對面的演示還需要認真揣摩。太極拳的資料很多,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練習是關鍵,正確的感覺才是收穫。很多東西是架子好了以後的事,架子沒好,求內涵不可能求到。什麼事對對和錯,不能勁力順達的狀態都是錯,勁力順達的狀態就是正確的樁功。先有型而後成體,這就像自行車的輪子,鋼圈是關鍵,先必須有好的鋼圈,再必須有好的外胎,內胎才有用。否則內胎再好都是假的。輪子沒有用。鋼圈就是架子就像人的骨架。外胎就是筋皮。內胎就是內氣。

我們小架的股骨頭所放的位置是最佳位置,運動半徑 最大化。運動半徑最大化 ,這問題很多人不知道的。這就是小架的後襠,所處的空間位置 髖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 ,關節囊 ,處於自然的對稱等漲 放鬆狀態 很重要。從一個半圓到另一個半圓,組成一個太極,一個半圓的切線。就是小架的運動軌跡,這個切線就是陰陽魚的分界線。整個圓組成對拉拔長,陰陽對稱,陰陽轉換。是太極拳背絲扣練法的初級功夫,是後天背絲扣“,即以兩臂運轉帶動太極本體運轉(丹田先天一氣。)。高層功夫應是以太極本體(丹田先天一氣)運轉,帶動肢體運轉。需要有一定內功方可,在內不在外。外在也就是動作越明顯,說明他內在動得很少,內在一動,外面是看不出來的。這就是行家和泛家的區別,外在表現越多。說明他的功夫,越不怎樣。也就是還沒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為什麼陳伯祥老師的拳。初級和中級的人,看不懂的原因所在。更不用談他的小寸勁和搭手就飛的功夫。

小架講的“泛臀”,是自然松的特定位置。“泛臀”不是斂臀也不是撅臀,更不是翹屁股。字面上解釋,斂:收斂,聚集。泛:漂浮,透出。被動松是四肢和軀幹不能放到特定位置的一種強迫的放鬆,實際上是不松。泛臀是人體的先天解剖位置,人體解剖的可以用身體語言說明白。

小架拳入門的八個字,開合呼吸,陰陽轉換。說說呼吸,“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少滯”打開內功的鑰匙就必須掌握“逆腹式呼吸法”。逆腹式呼吸是指吸氣時腹部自然內收,呼氣時小腹自然外鼓。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變容呼吸。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內凹,橫隔肌隨之收縮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壁隆起,橫隔肌上升還原,使腹腔容積變大。與之對稱的是順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作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在呼吸時改變腹腔容積,而使腹腔改變的內容物又不是吸人或呼出的空氣,而是另外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就是“內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在名稱上是一種呼吸空氣的“方式”,實質上則是內氣的“呼吸”(升降、鼓盪)。

逆腹式呼吸法,不是說說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任何太極的雲手都是不一樣的,有的走圓,有的走圈。但都要動到內裡的東西,小架從畫方到畫圓,在到平面,立體。襠胯帶腰的轉動;不是練前面,而是練後背,在襠裡轉圈。這樣纏絲勁才能練出來,這就是小架拳的初級雲手。很難練啊,這些若不懂,就莫談小架拳的功夫。有的練太極拳十來年了,整天辛苦地盤架子,竟然毫無功力可言。你只需幾句話的點化,把窗戶紙捅破,就可以讓他功夫猛進。

小架拳只有襠做到了松,合,活,才能去走後弧。像陳伯祥老師這支,他們的後弧,你是看不出來。你只看到合襠,因為重心是4,6分,只走一分。而且後弧是從襠裡面走的,外表看不出來。所以他們不會調屁股,他們比較注重內在,只要內在一樣。外表大同小異,對初學者,很難體會這個後弧。小架腰襠胯放不到先天位置 ,是練不出內丹的。 太極每天都在改變自己,在對與錯的改變。因為大多數人不知道對與錯,對, 僅憑感覺是不行的。襠胯內換後弧線,丹田人人有,不松不柔難以轉 。外形很重要,型不對,經絡就不通。經常聽到有的老師說,上下沒相隨,動作不到位。但你仔細看一下他打的拳,就像他說的一樣,動作不到位,也就是形不到。對人體結構的瞭解有誤,有其內 必有其外,是內在的結構合理 隨順,才有外在的形 。就知道四肢在什麼情況下去合,最後心與身合。否則是憑空想象,就像一聽到襠走後弧,就在那擺胯走屁股。而不知道後弧是在裡面走,也叫內弧。當你看到,打小架拳的老師。練了幾十年,還在那蕩著屁股走後弧線,還是處在自己認為是對的小架。所以明師很重要,沒有明師。以後你出師,也成不了明師。小架拳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一個“合”。無合,發不了小寸勁。合不住,什麼都沒有。單合容易,雙合更難。

當你為了“氣貼脊背”或“襠走後弧”或“兩膊相系”,問過很多老師而不得其解;你翻經尋典而找不到有實質性的指導內容,你求教於某大師,他語焉不詳地給你說了一大堆讓你似懂非懂的東東。這些會引起你太極拳本質變化東西,看著很高深神秘,其實只需5分鐘的時間,一講你就能練到身上的東西,很多人就是不理解。說歸說。主要還是得下功夫去練。老老實實去練,功夫是自己找上門來的,而不是自己去尋找功夫. 已經喝慣假茅臺的,你給他真茅臺酒,他也要說是假的,甚至要糟蹋貶低一番。有些人即便是買到假茅臺,總認為自己的就是真的。真茅臺,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太極拳,亦復如是。陳氏小架更是如此。真經不輕外傳,但看有緣似無緣。

三、陳氏太極拳“小架”的特點

1、身法:“身忌上躥胡亂擺,寧低不高行平線”。行拳走架身體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亂擺;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個別動作如擺腳下岔、金雞獨立、鋪地龍等除外)。

2、手法:“雙手相合勿翻動,微貫一氣指肚間;上行不過眉,下行似鬆開;內轉拇指界中線,外運勿探、沉肘尖;莫貪莫夾、束肋毛膚相挨”。兩手向合,四六陰陽;瓦隆掌,大、小指向合,意貫母、食、中指;手的運動範圍以身體中線為界,左、右手各管半邊,向上行不超過眉毛,向下行意想鬆開;出手勿貪,回手勿夾,留有餘地,中規中矩。

3、步法:“腳踏忌八、丁,切記合足尖;內腳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領先;以腳跟轉換,步大一腿長,步小一豎腳”。基於開胯圓襠的需要,要求兩腳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腳、丁字腳(造成兩胯根不成窩狀,襠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襠即尖襠,不能實現圓襠);從胯向下內纏(逆纏),落在腳掌內側大、二足指上;出步勿貪,伸縮自如,大步不超過一腿長,小步不小於一豎腳。

4、“寧進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寧進不退;轉換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頭忌晃動”。神意在前手,但目光並非死死盯住前手,頭也不能隨手晃動。

6、勁法:“襠貴開圓,莫扭莫涮”。臀部放鬆,向兩側外泛,使胯從兩側向前、內裹,胯根裡掖,形成後開前合,實現圓襠;襠為腰腿之樞紐,在運動旋轉中,是由趾而脛而股而會陰,由身(命門)而肩而肱而橈骨、尺骨直纏至指梢的“纏絲勁”,也叫“螺旋勁”;陰陽轉換時,胯走後、下弧;胯似托盤,切記不能扭、不能涮;兩胯走“∞”勁不斷,背絲扣型循環纏;勁需走滿,無過無不及。

7、立圓多、平圓少。劃圈走立圓是為了在松沉圓轉的條件下,實現力從腳起,自下而上的傳遞。另外,走立圓也容易保持身體的穩定。所以小架走圓多為立圓,或有小角度的傾斜。

8、整圓多、弧線少。整圓是為了勁路的完整,減少不必要地重複蓄勁,實現化、打連貫,出擊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