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 老蔣

本刊記者/張慧超

八月底,一場久違的雨來得酣暢,令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腹地又添了幾分涼意。下班後,老蔣戴上頭盔,加了件外套,騎著摩托車返回了距離單位7公里的家。約十分鐘的路程,外套淋溼了,他原本不高的身影更顯清瘦。


法官 老蔣

蔣青春查閱卷宗

老蔣名為蔣青春,現任開魯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1981年大專畢業後,被分配到開魯縣人民法院工作,立志“做一名好法官”。

37年來,他先後任開魯縣人民法院書記員、助審員、審判員、副庭長、庭長、審委會委員、評查室主任和審委會專職委員。一路走來,雖然職務多次轉換,但“做一名好法官”的志向始終沒有變。

虛弱的“營養師”

因為女兒剛剛生產,老婆趕去鄂爾多斯照顧,家裡就剩下老蔣一個人。一進屋,老蔣便忙著做飯。

2008年,老蔣被查出胃癌晚期,進行了全胃切除手術。六次化療讓他的體重驟降到了102斤,稀疏花白的頭髮下一張黃黃的面孔,與臥室那張銀婚紀念日留影上的男子判若兩人。

為了避免虛脫,他每隔兩三個小時就得吃東西。“煮點掛麵吧,簡單,西紅柿吃了對身體好,再放點木耳,一會兒再加兩個雞蛋補充營養,這個亞麻籽油得最後放,補腦。”老蔣忙活著的樣子,宛若一名營養師。

“好多得我這個病的都死了。”關於死,蔣青春似乎說得有些雲淡風輕,但化療與併發症帶來的苦痛,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距離最後一次化療結束不到一個月,蔣青春就拖著虛弱的身體,回到了工作崗位。但上班後不久,術後併發症接連發作。老蔣腹痛難忍,醫生診斷為高位腸梗阻,經過緊急治療,終於在第二天中午脫離危險。出院後,老蔣立馬又去上班了。

三個月後,第二次腸梗阻發作。劇痛難忍的老蔣並沒有去醫院,而是騎上了摩托車,專找不好走的路段,好一頓折騰。原來,他聽說農村有個得了腸梗阻的人,坐著四輪車橫過壟地,就墩開了。他想效仿,怕又要住院影響工作。“大家都很忙,我多幹點,大家都輕鬆點,上級和組織給我了這麼多榮譽,我不能對不住這些榮譽。”老蔣說到

術後幾年,蔣青春共得了三次腸梗阻,兩次胰腺炎,做了膽囊切除手術和疝氣手術,身體就像一個破陋的篩子,到處都是問題。即便這樣,老蔣也從未停止過工作。

“上班挺好,雖然有時累點,但是跟當事人嘮嘮家常,講講法理,能分散一下注意力,也就沒那麼難受了。我得把身體養好,爭取達到130斤的目標。”老蔣一邊說,一邊把雞蛋打進沸騰的麵湯中。

團隊的“主心骨”

術後回到法院工作的蔣青春,主要負責案件評查工作。他查看卷宗,標點符號都不放過。還組織制定了《開魯縣人民法院裁判文書評查細則》《開魯縣人民法院案件報結制度》和《開魯縣人民法院案件質量評查細則》,確立一案一評,一案一卡制度。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全院案件裁判正確率上升到了99%以上,連續多年在全市排名第一。

除了案件評查,老蔣還協助其他法官對一些疑難複雜案件進行現場調解。2011年7月,小街基法庭受理了王某與李某等11戶奶牛飼養合同案,雙方因購買飼料一事發生糾紛,所訴奶牛總數達300餘頭。此案在審理期間,被告多人分別到黨委、政府、人大上訪,雙方矛盾一觸即發、難以控制。特別是被告牛棚還未蓋,陰雨連天過後會天晴暴曬,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300多頭奶牛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蔣青春知道情況後,與評查室主任楊金路冒著大雨前往小街基法庭,並邀請鎮分管政法的書記一起,到被告所在地的牧業現場查看。他向雙方解釋了關於解除合同的法律規定,同時指出雙方各自存在的問題,但雙方仍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

“你們的案子並不是我承辦的,我之所以做你們雙方的工作,是為了你們雙方共同的利益,中國有句古話叫‘和為貴’,相互讓一讓……我是一名癌症病人,陰雨連天我來為的是你們財產不遭受重大損失……”雙方當事人看著臉色蒼白、身體虛弱的蔣青春,被他的真心打動了,達成了調解協議,一起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糾紛得到了圓滿化解。

老蔣的辦公桌上,一本翻得快要爛掉的法律工具書很是顯眼,旁邊還有泛黃起皺的個人記事本和一本辦案備忘錄。牆邊的卷櫃裡還有許多冊子,都是老蔣的“寶貝”。多年來,他按照年份,將從報紙上看到的法律案例剪輯粘貼,老蔣說,裡面一些關於法律實用的案例很有參考價值。

數十年的工作實踐,加上平日的不斷積累,老蔣是團隊中當之無愧的“主心骨”。遇上棘手的案件,大家都想聽聽老蔣的看法。

2016年10月在推進員額製法官改革工作中,作為全國模範法官的老蔣本可以免試入額,但他卻主動退出了。“我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其實,老蔣的生活開銷大,因為身體原因,他平日裡藥品、營養品都得跟上,放棄入額,意味著每個月的工資少了近3000元。但老蔣說:“工資嘛,夠花就行。”

勤勉不懈的“普法者”

一個案例就是一張法治名片,一次判決就是一紙法治宣傳單。

“民事案件能調解的就不用判決結案,有些案件當庭宣判容易,但也容易埋下反目成仇的隱患。一定要把案情吃透,多做解釋工作。”蔣青春常和同事這樣說。

2005年開魯縣小街基鎮某村委會與外地客商閆某土地租賃合同糾紛一案,涉訴土地千餘畝,雙方訴爭二年,鎮裡和相關部門多次調解無效,造成三次越級上訪。

案件轉到老蔣手中後,他先後六次找到當事人瞭解事情原委,傾聽他們意見和想法,抓住矛盾的癥結,進行認真細緻的排解,和風細雨做雙方的思想工作。

在擺事實、講道理的基礎上,老蔣細說著法理,剖析著利害,敘說過去的友情,使雙方的情緒平息下來。隨後,老蔣將雙方當事人叫到一起,化解了心結,握手言和。事後,村老支書抓住老蔣的手說:“這件事有兩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沒想到能遇到你這個好法官,沒喝一杯水,沒吃一碗飯,卻為我們盡了這麼大的心;二是沒想到多方調解沒有達成協議的案子,你們只用了十來天就解決了。”

“老百姓就是服他,啥事只要是老蔣說了,老百姓就聽。”37年來,蔣青春審結的1500多起案件,無一件錯案、無一件被投訴、無一件引發信訪。民事案件調撤率高達70%以上。

“作為一名法官,我審理一輩子官司,但作為老百姓一輩子可能就打一個官司。如果審理案件不公平,或者當事人不理解,可能會一輩子對法官、法院不信任,損害法律的公信力。所以,一定要多做解釋工作,跟當事人說清楚,你為什麼要這麼判。”正說著話,老蔣的手機響了,一位四川網友正在用微信裡向老蔣諮詢法律問題。自打央視播出了他的新聞,微信就逐漸增加了這樣一群人,他們都是奔著老蔣的“公平”來的,有啥法律問題不懂的,都想聽老蔣說說,心裡才踏實。另外,一封封求助信寄到了法院,蔣青春抽空都會耐心查看,再一一回復。用他的話說,作為一名基層法官,人家找到你了,就不能辜負了人家的信任。

採訪結束,記者也加上了老蔣的微信,微信名叫“家有陽光”,因子女二人的名字分別有陽、光二字,所以就有了“家有陽光”。“有啥法律問題,微信說得清的可以問我。”老蔣笑著對記者說。 來源: 人民法治網

(本文刊於《人民法治》2018年12月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