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康復」周圍神經損傷及康復評定方案

「神经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及康复评定方案

周圍神經損傷的定義

周圍神經分為腦神經,脊神經和自主神經,遍及全身皮膚,黏膜,肌肉,肌肉,骨關節,血管及內臟等。周圍性神經損傷是指周圍神經幹或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間接力量作用而發生的損傷。周圍神經多為混合性神經,包括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損傷後的典型表現為運動障礙,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損傷的原因

造成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可分為兩大類:

1、解剖因素:周圍神經在解剖學通道內,有一段或一點受某些堅硬的,狹窄的組織結構壓迫或肢體活動中,神經不斷遭受摩擦而致神經損傷。

2、損傷因素:主要指外力導致的周圍神經損傷。

「神经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及康复评定方案

周圍神經損傷的分類

周圍神經可因切割,牽拉擠壓等而損傷,使其功能喪失,按損傷程度,可分三類:

1、神經功能障礙:神經暫時失去傳導障礙,神經纖維不發生退行性病變。臨床表現為無運動障礙,持續鈍痛,數日或數週內恢復,無後遺症。

2、軸突斷裂:神經受鈍性損傷或持續性壓迫,軸突斷裂導致遠端軸突和髓鞘發生變性,神經內膜管完整。臨床表現為神經分佈區感覺運動喪失,肌肉萎縮,但多能自愈。

3、神經斷裂:神經完全斷離,神經功能完全喪失,需手術恢復。

臨床表現

周圍神經損傷後,主要臨床特點為受損傷神經支配的運動,感覺,交感神經及反射等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1、運動功能障礙:周圍神經損傷,其所支配的肌肉呈遲緩性癱瘓,主動運動、肌張力及反射均消失,隨著時間延長,肌肉逐漸發生萎縮,程度和範圍與神經損傷的程度和部位有關。

2、感覺功能障礙:可因神經損傷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如局部麻木,刺痛,灼痛、感覺過敏、感覺減退、感覺消失或實體感消失等。

3、疼痛:是周圍神經損傷後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可發生在神經損傷後的各個階段。主要表現有:灼性神經痛,刺激性神經痛,還有幻覺痛及神經瘤引起的殘端疼痛等。

4、皮膚營養性改變:神經損傷後,其支配區皮膚無汗,光澤消失,表面粗糙並開出現脫屑,指甲可發生嵴狀突起。

5、血管功能障礙:周圍神經損傷後由於交感纖維同時受到了損傷,損傷神經支配的肢體血管的收縮及舒張功能減弱。最常見於正中神經,尺神經及脛神經損傷後。

6、骨質疏鬆:周圍神經損傷與中樞神經損傷一樣,可以引起支配的肢體發生骨質疏鬆,最常見於周圍神經的高位完全性損傷,如臂叢神經損傷、坐骨神經損傷等。傷的時間越長,患肢的骨質疏鬆越明顯。

康復評定

1、肌力和關節活動度評定;

2、運動功能恢復的評定:

恢復等級

評定標準

0級

相關肌肉無收縮

1級

近端肌肉可見收縮

2級

近遠端肌肉均可見收縮

3級

所有重要肌肉可抗阻力收縮

4級

能進行所有運動,包括獨立的或協同的

5級

完全正常

3、感覺功能評定:淺感覺和深感覺;

4、感覺功能恢復評定:

恢復等級

評定標準

0級

感覺無恢復

1級

支配區深感覺恢復

2級

支配區淺感覺和觸覺部分恢復

3級

皮膚痛覺和觸覺恢復,且感覺過敏消失

4級

感覺達到3級水平外,兩點辨別覺部分恢復

5級

完全正常

5、肌電圖檢查:

①輕度失神經支配;

②中度失神經支配;

③中度失神經支配;

④完全失神經支配。

6、神經傳導速度的測定

利用肌電圖測定神經在單位時間內傳導神經衝動的距離,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神經再生及恢復情況。

7、體感誘發電位檢查

8、ADL能力評定

周圍神經損傷康復治療主要解決以下問題:防治併發症,促進受損神經再生,保持肌肉質量,迎接神經再支配。促進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的再恢復,解除心理障礙等。治療時,應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

「神经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及康复评定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