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关羽有自称吗?有何依据?

秦史垂明


关羽自称“某家”或者“关某”。

《三国演义》里,关羽一般都是自称“某”“某家”或者“关某”。有时候也自称“吾”。

他第一次出场,对刘备就是自称“吾”。斩颜良的时候,也说“吾”。

斩华雄的时候,对着各路诸侯,关羽自称“小将”。说“小将愿往斩下华雄首级,献于帐下!”这也没有错,因为关羽是还没有什么名气,年纪也小。只能称自己为“小将”。

投靠曹操以后,关羽一般自称“某”。

比如曹操与袁绍开展。关羽主动请缨:“闻丞相起兵,某愿为前部。”

在赤壁之战后,关羽守华容道,见到曹操后便说:“关某奉军师之命,在此等候丞相多时了。”

为什么关羽总是自称关某呢?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个人爱好,也不是因为他早年在家乡杀人犯罪的经历。最主要是为了避讳!

关羽生前只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武将,但是因为他义薄云天,被后人纪念。民间地位越来越高。从汉寿亭侯到关公到关大王再到武圣人,最后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成了神仙!

因为关羽崇高的地位,古人不敢再直呼其名,所以在古代民间文学中,包括各类戏曲、小说、评书等等了,很少有直呼“关羽”名讳的,在第三人称叙述的时候,一般是称作“关公”!关羽自称,则用“某”或“关某”指代!

古代戏曲演员,演关公戏也是很有讲究的。

演员勾画关公脸谱时(红脸),要特意在脸谱上再加一黑点或加一条金线,称做“破脸”,表示不敢完全模仿他

饰演关公的演员在演出前十天就要斋戒独宿、熏沐净身;出场前必须要在关公像前烧香叩头,在后台杀鸡拜祭;饰演关公的演员要在盔头里放置或者前胸挂有关帝像的黄表附,演出结束要用此纸拭脸,并拿到关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谢关帝的庇护等;在演出《走麦城》时,更要台上、台下烧檀香和点蜡烛,以祈求演出顺利平安。清廷皇宫演戏时,每临关公出场,帝、后、妃都得离座走几步,然后才能坐下看戏。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对武圣人,当然要崇敬了。

这自称关某,也是讲究之一。

这才是正解。本人曾专门研究关公崇拜。相信我。


上将嗳福斯


名号是彰显武将身份,籍贯的标志,一声大吼:“常山赵子龙在此”,何等豪迈!

至于赵云,张飞都有自己的名号,关羽却没有的原因,其实要从关羽的早年经历说起了。

关羽在家乡杀过人,不太好表露身份

关羽早年在家乡山西解县犯过事,杀过人,他原字长生,因为这事才把字改成了云长。关羽在涿郡遇到刘备,张飞的时候还是属于逃犯身份的,所以他不便像赵云一样,把自己的家乡说出去,万一旧事重提,让人知道了这个污点就不好了。

尤其是关羽当时名声不显,不像夏侯惇一样能傍着曹操和朝廷这棵大树,自然无人敢问。但后来关羽被朝廷封为汉寿亭侯之后,杀人一事自然而然就淡化了,而且他还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号:“大汉汉寿亭侯关羽”,官爵和曹操的“费亭侯”平起平坐,这可比什么“晋人关云长”,“解县关云长”霸气多了。

关羽出名之后更不需要用家乡来表现自己了

像电影里的古惑仔一样,打架前都要先报上派头:洪兴陈浩南,东星乌鸦等等。看似霸道,其实是壮胆,用组织的力量来壮胆,万一对方听后就不敢打了呢?这只是依靠着组织来做事的手下而已,什么时候听过洪兴老大蒋天生自称“洪兴蒋天生”的,因为洪兴就是他的,是“蒋天生的洪兴”,而不是“洪兴的蒋天生”。

同样关羽成名之后,也已经不需要家乡的名号来给他壮胆撑腰了,他现在有了朝廷,所以就算要吼,也是吼“关云长的解县”,而不是“解县关云长”。不过这样似乎有点不尊敬家乡,而且说起来也别扭,所以蒋天生没自己喊过,关羽也从来没有喊过。



那只胖狐狸


赵云张飞的确战必自号家乡,彰显名号。这是古人扬名立万的惯用方式。

关羽为什么从不自报家门,每每出战,更不打话,直接出手接敌。

关羽幼读《春秋》,一生奉笃行春秋事。人生品行污点是在乡中杀人而逃入江湖。在封建礼教社会,若杀的是为富贵胄,不好让人想起;若杀的是乡中凡人恶徒,也罪不当由你而诛。都属违法行为。就如杨志杀了恶霸牛二,同样是违法需蹲大狱。作为违法之徒出身的关羽,怎好到处宣扬提起使人产生不良联想的过往糗事呢?

呔!我是河东解良关云长也!

对阵讪笑曰:河东杀人逃犯耶?

这多不雅?因此关羽讳提往事乡里之故也。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哈哈哈,关羽,怎么又叫关于?



肖秧


看过《三国演义》的书或者影视剧的大都知道,刘备麾下五虎将中的赵云和张飞都有自己的名号,如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

而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

而关羽有没有什么自称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关羽,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去世后,被民间尊为“关公”,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

关羽很少用类似绰号的自称,大多数称自己为“关某”,或者称自己为“关云长”。

而其他的,应该就是在刚开始时,也就是温酒斩华雄前,面对各方位高权重的诸侯,当时还名声不显而且只是一名马弓手的关羽,曾自称“小将”。

之后,在建安五年,袁绍派大将颜良、文丑、郭图等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被封为汉寿亭侯。而后,关羽也曾用“汉寿亭侯”自称过。


說与山鬼聽


哈哈哈,这个问题很简单。

比如说我出门给不认识的人介绍我自己,肯定要说:我是头条号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以史为鉴。不然谁知道我是谁啊。但是比如马未都这样的大佬出门介绍自己的时候只需要说自己是马未都就行了,大家都听过。



在三国时期,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作为皇叔已经算一号人物了。关羽虽然是刘备麾下将领,而且打了败仗被曹操活捉。

但是关羽早在18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就凭借温酒斩华雄的战绩名声在外。投降曹操之后又替曹操杀了颜良、文丑,官拜汉寿亭候。关羽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大人物了。

而刘备麾下除了自己和关羽,其他人都没有能拿的出手的战绩。张飞、赵云虽然被关羽在曹操跟前吹捧过,但还没有在长坂坡爆发,在其他人看来不过是无名之辈。

所以不论是张飞还是赵云,在前期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是在前面加上地名,表示自己出身的同时也暗示我在常山/燕地的名声也很高哦。

等到长坂坡一战之后,赵云和张飞都名声大振。在三国演义之中可以看到此战之后的张飞和赵云,很少称自己常山赵子龙和燕人张翼德了,就算是这样介绍自己,更多的也是看作一种谦虚。

比如赵云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

我乃常山赵子龙也

听到介绍的人肯定倒地就拜:原来将军就是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豪杰,失敬失敬。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赵云在重大场合的时候都会称呼自己为常山赵子龙,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起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长坂坡之战的时候,赵云七进七出冲的曹军一片混乱,曹操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他,马上让曹洪过来看看是是哪位武将这么勇猛?当时曹洪飞马下山,快到跟前的时候赵云准备退走了,于是曹洪大呼:“军中战将可留姓名!”赵云应道:“吾乃常山赵子龙也!”。第二次就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赵云奉诸葛亮之命,阻挡周瑜的追兵时,原文是这样的“看看至近,赵云拈弓搭箭,立于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奉令特来接军师。你如何来追赶?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教你知我手段!”。而第三次就是赤壁之战结束以后,赵云奉命去攻取零陵郡,当时碰到了狂妄的邢道荣,赵云拦住了邢道荣大呼道“汝可识常山赵子龙”,吓得邢道荣下马投降。

而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的次数更多,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就有一嗓子“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张飞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喊自己的名号,而在长坂桥的时候则是连续说了两次,吓死了曹军大将夏侯,曹操因此退兵。而在葭萌关和马超大战的时候也喊过两次,可以说张飞的这个自称非常适合他“暴”的性格。

而关羽的自称要比张飞和赵云多很多,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着数个自称,第一个就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关羽温酒斩华雄自称为小将,当时的关羽刚刚出道,所以比较谦虚自称为“小将”。而关羽的第二个自称就是赫赫有名的“汉寿亭侯关某”,汉寿亭侯是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的时候曹操向上奏朝廷封的,关羽对这个爵位非常重视的,哪怕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对群臣加官进爵,关羽依然只有一个汉寿亭侯。在《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情节过五关斩六将时关羽自称就是汉寿亭侯,但是从刘备到了荆州之后,关羽就不再自称汉寿亭侯了。

而第三个则是关羽自称最多的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某”或是“关某”,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时候关羽就是自称关某,这第四个自称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关云长了,但是这个紫宸用得非常少,只是最后在襄樊之战的时候,和庞德阵前交战,关羽横刀立马大喊“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剩下的就没有了,更没有见过关羽和张飞一样,称自己是河东关云长。


测测君


小说看多了,被罗贯中忽悠的智商低了,就象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应该看看晋朝史学家陈寿写的史书《三国志》,和史学者裴松之写的史书巜三国志注》,你就会对赵云,张飞,关羽之间的关系,颠覆你的历史认知,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历史是不容被罗贯中篡改的,被他忽悠的,你被骗了,懂吗???


JACK285231506


山西 逃犯 (杀人犯)关羽


苍龙逐日1


常山赵子龙这样报名一是顺口,二是为了区别他人,同时显得霸气,但关羽不一样了,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威震华夏,名扬宇内,自然不用那些前后缀了,直接关某就可以了,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往阵前一站,任谁都知道这是关羽关二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