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丘心客Q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下來的聖訓,往往是隻言片語,缺乏具體的語境,造成了後人的多樣化解讀。《為政》第四章全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活了七十三歲,這句話是孔子晚年對自己求學生涯的總結。

《論語》在編撰時沒有明晰的體例,這句話雖編在《為政》裡,但講的卻是治學修身的道理。通常的解釋為:我十五歲就立下學習的志向,三十歲初有所成,四十歲融會貫通,五十歲樂天知命,六十歲時不再偏聽偏信,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不逾越規矩。如今我們也說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歲事業開始起步;四十不惑,指的是不容易被誘惑;五十知天命,指的是人生已經定型。

“人生已經定型”這種解釋,顯然是一種延伸,就好像“既來之則安之”,與本義無關,只是根據字面,另起爐灶,發明了一層新的意思。孔子是信奉天命的,在宋國遇到生命危險時,他讓弟子先走,並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此外,還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樣的語錄。孔子認為一個人不懂天命,是當不成君子的,學業不會精進,事業也不會有大的成功。

顏回病死後,孔子哀痛地說“天喪予!天喪予!”。他最好的學生死了,他的思想和精神又由誰去繼承和傳播呢?這種“喪”是最徹底的,因此孔子的天命論必定帶有一定的悲觀色彩。孔子用一句話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五十歲時在做什麼呢?陽虎擅權,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教書育人。 之後的魯國內亂、周遊列國,都在孔子的“天命”範圍內。

孔子所說的“天命”到底是什麼呢?我僅談一下個人淺薄的見解,拋磚引玉。“天命”有“上天賦予的使命”之意,依據孔子在宋國的言行可以得出結論。“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習(包括實踐)能增長智慧,提高能力,認清自我,認清外物,然後把智慧和能力用在“善道”上,“謀道不謀食”,這就是“天命”。


上頭派掌門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所謂「天命」,指的是客觀的限制,是人力所無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養上,「知天命」則轉向客觀世界的體認。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伯牛這樣的人不應該有此疾,而竟有此疾。在道義層面的「不應該」與事實層面的「是」發生了矛盾,孔子把這無可奈何之事歸之於命。這是人力無可奈何者。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

道是「應該」行的,道之行才合乎義。但無論道行還是道廢,都受客觀限制。這種限制是命,非人力可為。既不是孔子所能決定,也不會受到公伯寮所影響。人事已盡,還不得成功,這便是命。

既然成敗都是命,那還要人的努力做什麼呢?孔子提出他的天命觀,恰恰是為了凸顯人力。道之行或不行,是現實的成敗問題,這是非人力可為的。但道「應行」卻是價值問題,這是人可以主宰的。事實層面的「命」與價值層面的「義」就此分判。我們所做所為,不是為了事實層面的成敗,而是在價值層面「應該」。

有人對此不理解,從事實成敗的角度認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此孔子也有回應:「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之不行,孔子是已經知道了的,但他之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為了成敗,而是「行其義」。

「知天命」就是知道一事之成敗受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誰的阻礙就能限制的。「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之所以能「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因為「知天命」,知道客觀限制非人力可為,故不在成敗問題上而有怨懟。「知天命」是把注意力從事實的成敗轉向價值的應該。即使知道不行,也應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要「行其義」。

另一方面,「知天命」意味著「盡人事」。因為命既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那麼不盡人事,怎麼可能看到人力無可奈何者呢。人力不盡,如可知道無可奈何?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力盡然後知天命。

關於命對人力的限制。有的觀點認為命不可違,但這命是一有人格色彩的超越主宰,是神的決定。人間道德是神的旨意,人的追求是超越而進到神的領域。一般有神論的宗教大抵如此。

有的觀點人為,命不可違。但命不是一個有人格的超越主宰,而是自然規律。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必然。人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自然主義與此類似。

有的觀點認為命所決定之領域就事現實世界,人力在其中毫無作為。人應該瞭解到現實世界的荒謬性,而進到某種精神境界中。道家及佛家對現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與之類似。

孔子所謂命,也指客觀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並不設置一個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會超越現世而追求一種精神超脫。個人的精神就在這受限制的現實中顯示出他的「義」來。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價值秩序。


孫虛白


天命是什麼?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些規律都是命中註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說白了就是,一個人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就應該做某一階段該做的事兒。這是時代背景決定的,乃是天命所歸。


五十歲而知天命,就是人折騰到五十歲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無力與天爭,認命了。這個時候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就應該順勢而為,如此,便是知天命。

這是一種微觀的說法,宏觀來講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以天命論之。

大清都亡了,你去復辟帝制,這是不知天命。同樣的,各朝各代末年那些逆天改命,強行為王朝挑燈延命的,也都是沒有看清時代規律,便是不知天命。

二十歲時,明明是好好學習知識技能的年齡,你不好好讀書,四處貪玩是不知天命。六十歲了,你還和二十歲一樣憤世嫉俗,驕傲輕狂是不知天命。

知道人生每個階段該做什麼,怎樣做人生一定會有所成就。於是,困頓中不過於絕望彷徨,一帆風順時不驕傲輕狂,內心貞靜,這便是樂天知命。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知天命呢?多讀書吧,所有的事情都能在歷史中找到影子,看看那些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做了什麼,定會對你的天命有所啟發的。


祗樹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全句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大意就是,孔子自己說,我十五歲決定發奮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的時候呢,就不被外界所困擾,對很多事情開始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能夠正確對待各種言論(當然,有學者認為,“耳順”應該是“聖順”,古代在傳抄的時候,抄錯了。我曾經對此題有過解答,此處從略);七十歲的時候,能夠從心所欲,但不破壞規矩。

這句話,我一直覺得,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對“天命”的解釋歷朝歷代都不一樣,但我同意孔子十世孫的解釋

不過,今天我只來說一下“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

什麼是“天命”?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所謂天命,有迷信的成分,就是上天給你安排的人生道路。

其實,並不是這樣。

最早對這句話進行註釋的是,孔子第十代孫子孔安國,說“知天命”為“知天命之始終”。南朝儒家學者皇侃說,“始終”是“分限所在也”。

意思就是,知天命就是指你知道人生的窮困和厄運,坦然而承受。

我認為,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或許是最符合孔子個人心境的。

為什麼?因為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自己的晚年了。

我們知道,孔子五十歲左右的時候,正是從做魯國高官大司寇到被罷黜,周遊列國而不被理解,最窮苦的時候。

此後,孔子的儒家思想再也沒有被各國所接受。

我相信,到了晚年時期,孔子回顧自己的後半生,或許會有遺憾,遺憾自己的思想沒有被世人接受。孔子當然不知道自己死後,會影響中國文化和政治兩千年。

因此,他那個時候,或許覺得,自己一生不得志,也許就是上天早已安排好的。這也算是一種無奈的自我解釋吧。

後代學者的解釋:其實都是“六經注我”,拿《論語》闡發自己的理論

在此之後,後代的儒家學者對這句話的解釋,就越來越遠,變成了“六經注我”。大家都是通過解釋這句話,來宣揚自己的思想。

比如,玄學的學者孫綽就說,“大易之數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意思是,《周易》用五十囊括天地萬物,所以人到五十,就如同你瞭解了天地萬物,所以你知道了這個世界的奧妙。

還有宋代學者,比如李翱就說“天命之謂‘性’。”意思是,所謂天命,是人的本性。本性呢又和天理想通,所以你修性,就能達到天理。

要知道,在孔子時代,孔子幾乎就不談“性”的問題,這個問題恰恰是宋代儒家學者才討論的。

朱熹在《論語集解》中說: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意思是,天命,是天道流行之後賦予事物的,事物本身的道理。朱熹一生強調天道,道統,所以才有此說。

其實,在《論語》中,孔子還有兩處提到天命,一處是《季氏》,裡面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還有一處是: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其實我們看這兩處的“天命”意思,也是說君子要知道上天帶給你的苦厄和災難。

因為只有這麼解釋,才能解釋得通。否則,如果按照我們一般的解釋,天命是上天的安排,那麼,君子又為什麼要害怕呢?

所以,我同意孔安國和皇侃的解釋。


兮兮說事兒


關於五十知天命,問題的關鍵在於,什麼是天命呢?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天是主宰一切的某種神秘力量,這裡的命就是指命數。通俗點說,天命就是上天對一個人的命數,上天能讓一個人做什麼,不能讓他做什麼,這些都屬於天命的範疇,人的一生是不能違背天命行事的。


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對天命的詮釋。就孔子來說,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要“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

不過,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並不意味著他相信某種神秘的力量在主宰自己的命運。因為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亂神”的,他並不認為人們應當匍匐在神靈的面前任其擺佈。那麼他又怎樣看待天命呢?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我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的“知我者其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顯然,孔子的天命思想是與他的積極入世心態相關的。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並不代表我就要無所作為,聽天由命;相反,正因為自己知道天命何在,才增加了自己處世的熱情。因為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在哪裡時,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的放矢的。

按孔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得多。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那麼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的“天命”。不見得要掌握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所以五十才能夠知天命,也就是到這個時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了,達到孔子的這種境界,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另眼觀歷史


孔子是這麼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的解釋,很多都不通的,曲解了孔子的本意。今天看到這個問題,我重新翻譯出來,希望大家喜歡。

孔子是這麼說的:我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專心學習,希望學有所成。直到三十歲,才算確立了方向,就是我一生的志向,併為這個志向而努力。四十歲時,我覺得我所想所做,依然是對的,我對此不懷疑。直到五十歲,我明白了我所做的事,是我的天命,是我的責任,我無怨無悔。在我六十歲的時候,我已經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我了,我都接受,贊同我的不贊同我的都無所謂,因為時也,命也,我明白。七十歲了,我的起心動念我的說話做事,已經隨心發揮,依然不會跟我所傳教出來的道理有相違背的地方。我以身作則,問心無愧。

孔子說的知天命,是說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實踐,認為他之前做的是對的,以後也必須這樣做,這是他的責任,是他的存在價值。【本文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有講解不對的,請指正,感激!】


命理師陳一宏


對天命二字的解釋,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各路高僧大神,八方大德大師均有闡敍,但從未有過統同,俱因階級分化及統治利益緣由。

所有引證據典的解釋,往往說得人們雲裡霧裡翻著跟斗,不知聽誰的才正確。

到今天,也沒人用數句話把天命二字解釋得簡潔明瞭一看就懂。有些更是長篇大論,似乎不如此就難顯出他的博學多才、通古知今的能耐來,其實這一切解答都是不靠譜的瞎扯蛋。

天命之所以令人難解,是因為解的人沒有把天命二字分開。連在一起解讀,一萬年也搞不定含義。比較靠譜的,只有朱熹天賦事物說,他把天和物辨別出來了。聖人在回顧人生過程的知天命感悟時,亦有無窮盡嘆息之意,這從"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這話可以得到印證。更深的奧秘,現代的幾個偉人也有和聖人一樣的感覺,如愛因斯坦、貝多芬、霍金等對神的力量的求索與無望!而西方的神,即聖人的天。

並不是說我狂妄到無知了,敢於挑釁諸多聖賢及大匠大家,我絕無絲毫不敬不仰。我瑩火蟲般的光,何敢比日月之光輝!我只是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讓大家不用看諸多的一二三四五,而用一句話的表達,便有了清晰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大家再去充分論證自己的疑惑。何為天命:

高深莫測為天,無可奈何為命。


鶴鳴於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每個中國人張嘴就來的一句話。然而,真正用的正確的卻不多。

這句話出處大家都很清楚,出自《論語.為政》,是《論語》這部書的第二章,孔子的講自己的一段話。

“知天命”這句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般都理解為“天命不可違”,命中註定的意思。其實,這是對孔子這句話最表面的理解和誤解。

孔子這句話,關鍵在“天命”一詞如何理解。朱熹對此解釋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朱熹整理的《論語集註》被公認是比較中正客觀的,朱熹的解釋也更接近古文原意。從朱熹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孔子所說的“天命”沒有迷信色彩,不是命中註定,人力無用的意思。

此處的“天命”指的是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即“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比如,春天來了,萬物就是要復甦,開始新的一年的生長,冬天到了,萬物就是要藏納為主,休養生息,積攢力量,為來年做準備。這是萬物本身自然的規律,這種規律是不可改變、不可逆轉的。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講一個人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對萬物自然發展的規律有一定的瞭解和把握,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知道順應這樣的自然規律,這就是“知天命”。而不是說,一個人到了五十歲,知道了命運的安排,這是對孔子的誤解。

“知天命”,順應規律,不意味著人事無用,人力無用。孔子一生,從未懈怠,一直都致力於他所追求的事業,68歲還開始了新目標,整理各類典籍併為其作傳。正是孔子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中國文化才得以保存傳承,後人方可得知幾千年前的中華文化。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用“知天命”這個詞給自己找藉口了。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


繁星國學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爭議了上千年,很多人說孔子的意思是說:到了50歲的時候,人應該知道天道的道理,那就是人雖然應該盡人事,但結果如何卻不受自己控制。也有其他許多解釋方法,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是從人一輩子的過程說過來的。

1、人一輩子的經典總結。

原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這樣來看,孔子說的到底是啥意思就很明顯了。他說,15歲是學習的黃金年齡;三十歲就進入而立之年,就是成家立業了;四十歲對人情世故已經嫻熟駕馭;五十歲的時候應該對人存在於世間應該的使命和行為清清楚楚。

2、知天命,天命是指使命。

為什麼孔子說的是天命,而不是人命。人命是你自己在世間的體會和悟得的,而天命是天安排的。很多人說,天命是老天的安排或對人的行為後果的掌控。其實這是錯的,就像周易說天命是老天爺的意志,天命不可違。但那個天命有著不可知和不可預測性,怎麼50歲就知道了呢?所以,在這裡孔子說的天命是指依據天道而為人所有的使命。

3、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

那天命到底是什麼使命?其實,孔子在著作裡早就說過了:人作為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而這個環境在古代是一個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的種種框架之內。如何處理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就成了一個人作為一份子的使命。比如說: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就是一個男人作為一個個體的使命。還有就是:忠-孝-節-義;分別對應對國家-父母-夫妻-朋友。在孔子的著作裡這樣的敘述很多。

4、人為什麼要知天命?

為什麼知天命對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如此重要?原因可以從國家、宗族、家庭、個人等幾方面來看。一個人知天命,順應天命做出合理的行為則這些不同等級的主體之間的關係就理順了。這方方面面得到了正能量從而家國天下就長盛不衰。而,如果每個人渾渾噩噩則家國天下也就禮崩樂壞最後走向滅亡。


聚焦三農熱點說


這句話出自於《 論語· 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瞭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觀”的範疇,“天命觀”是孔子思想體系重要的內容。“天命”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它的管控範圍內;“命”往往是指人的壽命和氣運。即孔子所說的,人的壽命的長短是由其自然規律決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

知命,知己之命運;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責任,知有所必為,《易》所謂“君子不捨其命”。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這個年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時期,不僅身體發生衰老,家庭和社會責任的訴求,開始反思和總結人生。五十年,彈指一揮間,自己的一生到底過程什麼樣,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看得很清楚明瞭了。所有的喜怒哀樂,轉眼間都是過往雲煙,仰天長笑還是唏噓悲哉,都已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由此可見,“天命”是“修養天真之至道也”,人只有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才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五十知天命”,這是孔子對於自然規律的概括和人生的提煉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