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教育的隐藏真相是底层家长正放弃教育。你认可吗?

自在人生wub


与题目中的观点相似,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目前教育的真相是高层不玩高考,中层过度焦虑,底层放弃教育。

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当下教育的现状。所谓高层,是指在经济地位等各方面具有优势的人群,他们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为孩子获取更为有利的教育条件和环境,他们通过出国,各类竞赛等方式,让孩子有机会更容易和方便接受到更好更高的教育,高考不再是他们升学的唯一途径。


而经过自身努力,目前有一定积累的中产阶级,没有更多有利条件,又害怕孩子往下滑,回到底层的状态,所以竭尽所能,期望在学上能帮到孩子,由于竞争太过激烈,所以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而在底层,寒门难出贵子的观点一直存在,现在随着教育优质资源越来越集中,阶层固化严重等因素,底层的孩子要获得好的成绩难度确实在加大,即便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如果不是一流的高校或者优势的专业,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也相对较小,对比前期的投入,好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让很多底层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踌躇不前。


这是一种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我们无法否认,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狭隘地来理解。很多家长并不是要放弃教育,而是面对现状他们无力改变;同时教育也不该狭义地理解为考大学,比如说学技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匠,科学家只是少数,大部分人最终都将成为工匠。不是说底层的孩子就应该成为工匠,而是现在的情况,很多底层的家长和孩子主动放弃了别的机会,选择让自己成为工匠。

所谓底层放弃教育,或许说是面对实际情况,放弃了上升的通道更为恰当。如果不上学读书,考取好的大学,为将来寻求更多选择的机会,底层孩子改变命运的道路将越来越窄,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普及,缺乏相应知识只会让不同阶层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底层放弃教育是当下部分家长和孩子不得已做出的选择,但个人认为不宜过分鼓吹,很多家长也在为改变孩子的命运而在努力,相关部门也为偏远地区,农村孩子开辟了很多便利条件,比如说部分重点高校招生时就有农村专项,只要肯付出努力,考取好的大学也并非难事。

最不该放弃的就是教育,特别是对于底层的孩子来说,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困难只是表象,但并不是绝对,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象牙塔里讲故事


是的,本人职业学校教师,算是处于底层的教育工作者,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刚进职业高中这个环境的时候,比较懵懂,一直觉得这些学生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中考失利,从而进入职业学校,可是我发现我太天真了。

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中考失利的,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家长放弃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大致有以下几类:

1.脾气暴躁型。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一旦联系家长,家长马上就来一句话,再不行我不让他念了。

2.推卸责任型。在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会说就拜托老师了,然后对学生不闻不顾,家长会永远有事不能参加,和其电话或者其他方式联系永远是一问三不知。假如学生有事,一定会想方设法找学校找老师的问题,用无理争三分形容定不为过。

3.家庭破裂型。父母离婚或者成立新家庭后后对孩子不闻不顾

未完待续


屋顶上的葡萄


我现在倒真的希望有些底层家长,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放弃不必要的教育。

第一,家里困难的不建议读三本私立学校,四年本科,学不到啥,搭进去10万元,好几年赚不回来。因学返贫不应该。

第二,学习不好的,就不要勉强读书了,文凭没啥用,不如有能力,现在在大学升学率几乎90%的情况下,读不读大学,没必要的。

那么这些学生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读高职,进技校,学技术,不花钱或者少花钱,毕业还能有份工作,至少可以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能养活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成功之路不止一条,而有些院校,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可能成功,我们并不歧视任何一所学校和学生,但是现实的问题,我们也要面对,脱离现实,最后肯定会被现实打败。

我们现在的有些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学生学完了,对就业并无帮助,如果有条件啃老,那么,游戏几年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条件不好的,是读不起大学的,如果是读985,211,砸锅卖铁都值得,如果花大价钱读私立,真的没必要,就别浪费那钱和耽误四年的青春了。

四年学一门技术,完全可以学成,也许四年后,某企业,你就是那些大学生的师傅呢。


韩东言


落后农村的底层家长的确在放弃孩子的教育!

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我自己是通过考出农村改变命运。我原本是不相信农村家长会放弃孩子教育的,直到看到一件事,忽然明白了。

事情是这样,一个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给奶奶带,孩子不听话,经常逃课,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上。于是奶奶为了让孩子不闯祸,让他跟着本村包工头去工地做事,原本是锻炼,准备让孩子受点苦,愿意回来继续上学。

可就在当年的冬天,孩子奶奶出世了。孩子爸妈回来赶丧事儿,爸妈让孩子一起去外地,孩子不愿意,她和爸妈没啥感情。奶奶出丧那天,孩子哭的死去活来。后来,孩子除了继续在工地干活儿,没有第二个选择了。现在这个孩子十三四岁吧。

老家农村里念个三五年,出去做事的比比皆是。说来惭愧,这和我还有关系,我是村子里20年唯一考出来的211、985的本科,可是我在北京也混的一般,村子里有人说:读书有啥用,你看那谁,成绩那么好,读大学了,据说在北京房子也没有。引来一批不赞同孩子读书的人的赞许。

所以,孩子教育不是简单的事儿。有些是被迫放弃教育,就如上所言。有些是家里需要人手。有些是认为读书无用。


板砖观察


阶层正在固化,内蒙已经实行,考不上高中直接回家,花钱都不让你读高中,高中考不上坚决不让你复读,回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阻止人口不断外流。其实不然,内蒙古经济指数可以说是倒数,没有任何实体经济。内蒙古人口以后将来会面临人口断崖,基本上一家一个,以前还要两个,现在基本上没有了。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出来了,没什么发展的只能留在本地。教育直接是一个填不满的大坑。慢慢内蒙更是一个廖无人烟的地方。每次回家能碰见几个年轻人都算不错了。基本上都是剩下老人在家。街上八点钟大街已经没有人了。在以前还有几个人在溜达,如今也没有了,空荡荡的。


DIYunShengXue


以前不认可,总想任何一个家长都会竭尽全力地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但这个基本看法从上周产生了一点疑虑。事情源于上周跟一个孩子上高中的家长对我说,他家孩子从初一到现在在补课方面的花费就29万多了,其中初一至初三花费25万,刚上高一又报了一个英语班4万多(优惠价)。他对我说在孩子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全班三四十人只有四个人还坚持在学校复习,其他同学都由家长和学校签订一个协议后去x东方之类的教育机构去参加冲刺班了。我听到这些话感到很惊讶……很无语……。同时,我也想到那些社会底层子弟怎么办?如果这样下去会不会固化一些东西?不敢再往下想了。


福临69


本人正好在一所城市薄弱公立学校任教,生源家庭多半是这个城市中的中低收入者,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的第一个特点是居无定所,90%以上家庭的住房是租房,并且房屋所在地为本地城中村,因为那儿房租便宜。家庭成员多数属于城市打工者,半数以上是体力劳动者,这样的家庭基本符合题主所说底层家长了。

可就是这样的家长,依然未放弃教育。

教育是个很大的话题,有正面教育也有反面教育。所谓底层家长,其实也能拥有优质教育资源,拜各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均衡教育思想所赐,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基本还是公平公正的,我所在学校几乎不会因家长经济问题而将学生拒之门外,可以说,他们和普通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了九年级义务教育。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仅仅是依靠学校教育,要获得更优质教育资源是很困难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部分迈入中产阶段的家庭,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了教育资源争夺战中来了,顶级教育资源是没机会获取,但优质教育资源还能搏一把,该花钱的花钱,该拼人脉的拼人脉,想方设法为下一代谋取更多教育资源。

而底层家长,对这一切只能望而兴叹。作为城市低收入阶层,每日劳作,勉强可维持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基本开销,能用于教育投资的少之又少,即使这样,他们还是力所能及地挤出资金给孩子。

然而问题的根本并不在此。

教育是花钱的事,但花了钱却未必能做好教育,这背后拼爹不仅拼经济硬实力,更是拼家庭软实力,很可惜,底层家长在这方面劣势太大。首先在对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较浅层面,无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或没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先天就落后一步,其次在教育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同城市的其它家长,一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用于一部分人,必然忽略另一部分人,最后,不是不想,是不能,进而不想。

社会的阶层分化首先开始于教育,尤其是和平时期,正是两极分化急剧加大的时期。家长在教育的投入越早,优势越大,并且优势的扩大是加速进行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才有人说底层家长开始放弃教育,其实这不对,他们没有放弃,只是所做的事不足以争抢到那些优质教育资源,所以看上去似乎放弃了。


爱数学做数学


中国教育隐藏的真相是底层家长正放弃教育,这种说法我认同的。以前小时,我妈天天唠叨我说,要好好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可是等我书读出来了,进了社会了,我却发现,原来我成绩不好的同学,中途辍学,提前进入了社会的同学,她们个个都过得比我好。不是已经当了老板,就是自己成了人精,在同样的公司里,她走后门成了主管,我却再被她管。

极度的不平衡,造就了我妈的态度也变了,现在的她,不再使劲要求外孙女使劲读书了,相反,她看中的是学习的手艺技能。有一门手艺,没多少文化也饿不死自己,这是她的想法,也是我做为孩子家长的想法。



社会压力大,竞争力更大,只会一味读书,啥技能没有,进了社会,吃亏也是肯定了的。特别农村条件不好的家庭,辛辛苦苦花几十万供孩子大学读出来,结果回到农村了,也是干些养猪,挑粪的农活,还不如不读书,早点挣钱,减轻家庭负担的好。

我二舅就在某工地上说过,工地上搬砖的,一捞一大把大学生的,跟我个没读过多少书的还不如。好歹,我有泥工活的手艺,不用天天搬砖,晒太阳,但那些大学生不行,他们没手艺,只能干些简单活。
听到这话,试问,底层家长还愿意掏钱供孩子起劲读书吗?不会再想了。



光英语这一科,城里家长可以用几百元一节课请洋人,一年花费几万元;农村孩子行吗?家长也不会投钱在这长大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上,…,可英语竟然是必考科,你叫农村孩子凭什么考过城里孩子


西红89


凡事都要看总体,讨论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现象。

总体上说“底层家长正放弃教育”占少数,但是并不是极少数,”放弃“与一如既往的”重视“各占一半?这样的结论,非经权威调查也不敢肯定。

家长难言的心态

不少家长谈及此事,”放弃“与”重视“二者常处于矛盾之中。不少家长嘴上说不重视,重视没用,但是又不甘心,实际上是家家攀比,跟着潮流走,行动上多数还是重视的。多数家长考虑的是“尽力给孩子提供读书条件,防止将来孩子长大了埋怨父母"。也有的是希望享受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那份自豪与光荣感。所以,百姓辛苦赚来的钱,一是用于孩子教育,二是用于房子,三是钱花到医院去了。用于自己消费的占比极少。往往孩子大学毕业就业了,家长就会如释重负。

社会现实是未来的镜子

读书真地有用吗?这要看什么叫”有用“。过去孩子上了大学就决定了有公职,户口转入城镇,来生无忧了,父母也能酌情沾光,起码有了”面子“。现在户口不那么重要了,公职依然还是家长追求的目标。一般公职,甚至稍好点的国企等热点岗位,安排的全部大学生比例是多少?热点的公务员岗位,比例可能更少,不是”百里挑一“,可能”是万里挑一“。况且不少人对”公考“的公正公平性深有怀疑,这种怀疑是否是事实?没有证据,也不能断定。”朝中无人难做官“,成绩再好也未必能考上公务员,起码这是”底层家长“普遍的观点。另外,现在及至今后,公务员难当,风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不可能对家长没有一点影响。正如有的家长说的:”平平安安的最好,费那么大劲冒那风险当公务员干嘛!“失去了这些吸引力,大道理说的再多,对普通家长来说都是”耍流氓“。

德教乏力是现实

不说家长自身的素质,但家长必定不是教育专家。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无需多操心。好坏有学校呢?成绩再差,你学校也不敢开除,反正孩子有学上,即便孩子犯罪杀人了也不用坐牢。这种意识不可避免地潜移默化入孩子的心里。况且很多家长工作、生活也是”亚历山大“。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不都说孩子可塑性强吗?就是孩子身上有坏毛病,将来一棍子就打没了。既然来日方长,又何必只争朝夕?

总之,”底层家长正放弃教育“的现象如客观存在,责任不完全在家长,完全怪老师也是没有道理的,是社会现象的综合反映。

个人观点,拒绝讽刺谩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