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拎着沉重的东西上了公交车,放下东西后,东瞅瞅西看看,期待有人能为他让座,可结果往往却是无人理睬。相反,当一个人满头大汗挤上公交车后,却默默地抱着重物长久站立时,就会有人向他招呼道:“您坐这儿吧。”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同样是带着重物的人,为什么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呢?道理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因为前者有受害者心态,总是希望有人能同情和照顾他,但反而容易引起了他人的反感;后者则不同,他持有的是积极向上的态度,这种态度容易博得了他人的好感,于是就会获得他人的帮助。

通过上面这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可以悟透一个简单至极的幸福哲学:“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放弃受害者心态,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再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到某医院的心理科来看睡眠问题。妻子对心理医师说,最近晚上总是失眠,根本睡不好觉,只有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但是她又担心经常吃安眠药会有副作用,内心很烦恼,想问问如何解决。心理医师问她失眠的原因,她说丈夫白天上班,自己见不着面,晚上回来后,也是玩电脑或手机,和自己基本没有沟通。她觉得自己内心的烦恼都没地方诉说,所以睡不着,睡眠不好又导致身体出现其他各种不良状况。

之后,心理医师又与她的丈夫沟通,丈夫觉得自己很冤枉,工作忙了一天,回家后玩玩电脑、手机,娱乐一下也很正常,根本没有故意不理妻子,“再说,沟通又不是一个人的事,她也都是在玩手机呀。如果是我失眠的话,吃完安眠药有睡意了,就应该马上去睡觉,可她倒好,吃半片说没效果,要吃一片,吃完头晕很想睡觉,但却拿着手机跟朋友聊微信聊到深夜。一边担心吃安眠药有副作用,一边好不容易吃了药又不肯去睡觉。回头还抱怨我不跟她说话……。”

这是一个当下“手机时代”十分常见的案例,案例中男女主角双方都带有“受害者心态”。

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受害者心态”的害处是非常大的,它会让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让你觉得,自己的情感是被动的,自己的工作是被动的,自己的生活也是被动的,自己根本无法左右。

当然,在面对重大挫折和失败时,“受害者心态”也会让我们稍微的缓解一下痛苦,避免自我攻击、一蹶不振。但如果一直存有这种心态,那就会使你变得很消沉,变得爱抱怨,变得对一切都充满恐惧。

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摆脱自己的“受害者心态”,获得心灵的解脱,获得独立与自主,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一切,而不是一味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

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那么,具体该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呢?美国著名精神学博士乔·维泰利提出过很有针对性的方法,总结如下:1.注意自己的感觉,随时随地识别受害者心态,尤其是要找到自己最受伤、最无力的情景,比如,您最容易抱怨什么样的人和事?在什么时候?2.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见谁都说“我真傻……”。一定要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3.放下执念,如此,就不会有太多的失望和恐惧,也就不会轻易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4.在生活或书本中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您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应对模式?5.积极寻找下一步您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您不能做的事情。6.以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锻炼、旅行等都是好的方式。

不要等待别人的同情和照顾,这种“受害者心态”只会让你陷入痛苦

用上面这些方法尝试着自爱,而不是自怜。当你以受害者的心态等着别人来同情、照顾你的时候,人生已经开始往痛苦的深渊滚动了。因此,如果你想要更好的人生,就不要让自己永远受制于“受害者心态”,而是应该选择积极生活,勇敢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