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如何在投資這場輸家的遊戲中獲得勝利

時間會把一些最沒有吸引力的投資變成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反之亦然。

——查爾斯·艾里斯


坤鵬論:如何在投資這場輸家的遊戲中獲得勝利


“熊市看巴菲特,牛市看費雪,”細細琢磨下來,相當有道理,特別是前者,說白了,對於大多數股民來說,更多其實是心理慰藉,巴菲特和價值投資不過是給自己找個藉口,讓自己好過一點。

不信,牛市一來,有幾個能心平氣和、安安穩穩地做價值投資?

幾乎所有教人如何投資的書籍,都以虛假的承諾作為賣點,說一般人可以擊敗專業投資人,但是,真相是大部分一般人不可能如此,也很難做到。

其實抱著擊敗誰的心態上股市,就已經輸了,因為你投資股票僅是為了賺錢,相信沒有誰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專業投資人強。

投資要成功,你不必擊敗任何人,更不要琢磨著擊敗市場,這些都會讓你分心,讓你還心存旁騖,糾結於一時的得失,這樣很容易使你做出錯誤的決定,最終一錯再錯。

有不少投資大師說過,投資是一場輸家的遊戲。

這是什麼意思?

坤鵬論查了查,“輸家的遊戲”這個詞還真有出處可考。

1975年,查爾斯·艾里斯在《金融分析家月刊》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專門討論“如何把體育競技中的贏的策略轉嫁到投資中”,題目就叫《輸家的遊戲》,第一次把投資稱為"輸家的遊戲"。

艾里斯發現,有意思的是,原來是少數專業選手參加的贏家的遊戲,如果吸引了太多人參加,所有人都想贏,就會變成輸家的遊戲。

原來股市是贏家的遊戲,市場中只有少數專業機構,大部分是業餘散戶,可以說是散戶主導的市場,這些專業機構實力比散戶強得多,可以輕鬆戰勝散戶主導的市場,業績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但後來證券市場發展越來越快,專業機構越來越多,管理的資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像美國股市機構佔比94%左右,早在1950年,這個數據是屬於個人投資者的,如今專業機構已經在美國股市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成了機構主導的市場。

機構再也不是和資金少、實力弱的散戶競爭,而是和其他機構進行競爭,這些機構資金實力不比自己弱、研究能力不比自己差,大家都是專業選手。

結果股市成了專業機構之間輸家的遊戲,你無法比對手更強,只能讓自己比對手失誤更少,這樣才能以很小的優勢贏得比賽。

後來查爾斯·艾利斯專門出了一本書《贏得“輸家的遊戲”——投資者永恆的制勝策略》,書的中心思想是,在美國股市大部分人的明智選擇應該是投資指數型基金,道理沒問題,但這個建議在中國有些行不通,坤鵬論會在近期聊這個話題。


坤鵬論:如何在投資這場輸家的遊戲中獲得勝利


都說投資和競技體育是一種類型的事,全球最頂尖的投資基金,橡樹資本的創始人霍德華·馬克斯曾這樣總結道:

第一,它們都具有競爭性,有人贏就有人輸,涇渭分明。

第二,都具有定量的結果,投資是要收益,不管正還是負,而比賽一定會有得分,簡單、直接,結果清晰可見。

第三,都是能力和運氣的綜合體,像巴菲特和費德勒,只有這種超凡能力的人,才能長期地站在世界之顛,但是,運氣也真的是很重要。

1977年,一位叫西蒙·藍莫的科學家((TRW公司創始人之一,TRW公司是一家多種經營企業集團,產品範圍從汽車零部件到信用報告服務等),寫了一本書:《網球庸手的高超打法》,專門論證網球中的“贏家的遊戲”和“輸家的遊戲”。

西蒙·藍莫經過深入的統計分析發現,專業網球比賽中,最後結果由贏家的行動決定,職業網球手你來我往,纏鬥不休,直到有一方打到對方接不到球,或是迫使對方犯錯為止,這種逼得對手不得不失誤的被動失誤有個專業術語叫“受迫性失誤”。

而業餘網球賽則完全不同,很少有厲害的發球、長久而刺激的對打和近乎奇蹟般的救球,相反,球經常打到網上,或是打到界外,發球兩次失誤相當常見,這種主動失誤也有個專業術語叫“非受迫性失誤”。業餘球員很少打敗對手,反而是一直在擊敗自己,在這種網球打法中,勝利者得到比較高的分數是因為對手失分更多。

藍莫是科學家和統計學家,所以他很輕鬆地用計算得分和失分發現了一個結果:

專業球員的比賽,大約80%是靠自己的實力贏分;

業餘比賽,大約80%的分數是失誤送分。

所以,職業網球賽比的是誰打得更好,兩強相遇勇者勝,是贏家的遊戲,結果由贏家決定;業餘網球賽是輸家的遊戲,比的是誰打得更爛,兩爛相遇穩者勝,結果由輸家決定。

像我們這樣的散戶投資者,玩的就是輸家的遊戲,我們不要做夢去靠我們自己戰勝大盤,比如預測市場、波段操作甚至包括“自主定投”等,我們要做的只是不被大盤落下,不犯錯誤。

巴菲特曾說過,“投資主要是在於避免做出愚蠢的決策,而不是在於做出幾個非凡的英明決策。”

其實,如果細細想來,不管是贏家的遊戲,還是輸家的遊戲,勝出的關鍵都是自己不犯錯。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英國和世界壁球之王——喬納·巴林頓的贏球秘訣就是每時每刻都堅持唯一的目標:不犯錯誤。

像網球一樣,壁球運動中的錯誤就是沒打到球或是將球打到了規則不允許的地方,所以巴林頓的目標就是一定要打到球,而且一定要將球打到前牆上。

像許多單一目標一樣,越是簡單越不容易實現,巴林頓必須有不可思議的強壯體魄和驚人耐力,而他靠著這樣的自身條件以及不犯錯的準則,把對手拖垮,在3個、4個或5個小時之後,他的對手累了,但巴林頓仍在那裡,仍在擊球,似乎永不疲倦,他的對手開始犯錯,結果輸掉了比賽。

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巴林頓贏了了,而是他的對手們輸了。

巴菲特是一位狂熱的棒球迷,他的辦公室貼著美國著名棒球運動員、最偉大的擊球手和外場手泰德·威廉姆斯的宣傳畫,威廉姆斯是美國過去70年來唯一一個單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運動員。

他的秘訣在於,耐心等待好球,堅決不犯錯。

他把打擊區分為77個格子,只有當球落在“最佳”格子時,才會揮棒;因為揮棒去打那些“最差”的格子,會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

在威廉姆斯的傳記《我的生活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的觀點是,要成一名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到一個好球才去擊打。

著名軍事史專家薩繆爾·莫里森在其《策略與妥協》中也提出同樣的觀點。

“在戰爭中,錯誤無可避免,軍事決定的基礎是對敵人力量,以及意圖的評估和情報,這種評估經常會出錯,情報從來不會完整,還經常誤導。”所以“其他一切條件相同的時候,犯最少戰略錯誤的一方會贏得戰爭。”

戰爭可以算是最終極的輸家遊戲,高爾夫也同樣說明了這個問題。

湯米·雅穆爾的《如何隨時打出遇高水準的高爾夫》寫道:“贏球最好的方法是儘量少打壞球。”

坤鵬論小時候跳繩不錯,是校隊成員,經常參加區級的比賽,當時教練說的最多的就是,贏得比賽的關鍵是一次都不能壞。

後來,在一次比賽中,只因為壞了一次,本來次次得第一的坤鵬論名落孫山了。


坤鵬論:如何在投資這場輸家的遊戲中獲得勝利


許多投資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靠的就是少犯錯,他們重視的是避免錯誤,有時候,僅專注於避免錯誤就能帶來成功,這就是查理·芒格推崇的逆向思維,也就是把如何做才能賺錢改成如何做才能不賠錢。

許多投資者最大的錯誤就是隻關心利潤,都沒有認識到避免錯誤的重要性。

不忍放棄賠錢的投資,寄希望於“不賠不賺”,結果經常遭受巨大的損失。

緊盯利潤不是投資大師的風險,就像巴林頓一樣,查理·芒格“一直強調研究錯誤而不是成功,不管是在生意上還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就像巴菲特在寫給股東的一封信中所說:“有的人會說:‘我只想知道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是為了永遠不去這個地方。’查理就是這樣一個人。”

索羅斯也曾說過:“我認為我真正的強項在於認識錯誤……這是我的成功秘訣。”

保住資本是投資大師的第一目標,他們最重視的實際上是迴避錯誤並糾正已經犯下的錯誤,盈利只是第二位的。

當然,他們不可能把一天的大多數時間花在避免錯誤上,能力圈法則就是他們避免錯誤的最佳辦法,通過仔細劃定自己的能力範圍,他們已經將大多數可能犯的錯誤杜絕了。

巴菲特曾說過:“查理和我從不曾學會如何解決棘手的生意問題。我們學會的是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總而言之,躲避惡龍比屠龍更有利。”“只要一個投資者能避免大錯,他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少了。”

之前坤鵬論在《股票投資中最常見的七個致命錯誤 你中了幾個?》講了一些比較典型的錯誤,今天就來說說普通人最易犯的四個錯誤。

1.投資錯誤後,不是止損而是補救

當發現自己投資錯誤後,面臨的只兩個選擇:一是補救;二是止損。

從無數慘痛的歷史看,止損策略優於補救策略。

止損一刀砍了,心靜了。補救如果能救好還好,而90%的情況下是屋漏偏逢連陰雨,補救就像搗漿糊,越救越深陷,越補虧越多,心態會越來越差。

巴菲特當年收購伯克希爾就是一場讓他刻骨銘心的止損錯誤,代價高達2000億美元,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公司名而已。

從那時候起,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發生了轉變,他明白了,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企業。

不好的公司終究很難轉好,所謂的 “轉機”常常就是曇花一現,鮮有成功案例。

巴菲特曾就此說過三句話:

“廚房的蟑螂絕對不會是一隻。”

“除非你是一個破產清算的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垃圾股是非常愚蠢的選擇。”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艘長期漏水的船上,那麼造一艘新船要比補漏洞有效得多。”

止損猶如即刻改正錯誤,但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迅速認錯,永遠是人性中最難的部分。

這時候的敵人是:自我。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誤的,如果錯誤地買入某隻股票,但賣出時仍能獲得微利,誰都不會認為自己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

如果賣出時略有虧損,我們就會對此相當不高興,當我們沉迷於整個投資過程時,這一反應可能是最危險的,儘管它是完全自然和正常的反應。

買股票和做事不一樣,錯了就趕緊放手,因為股票背後的公司不是你能控制的,而巴菲特可以的原因是,他經常收購公司,錯了必須要盡最大努力使之變好。

恰恰巴菲特還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企業管理者。

2.總是盯著盤面,從開盤盯到收盤

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自己過度情緒化,而且盯盤除了浪費時間和精力,並沒有任何作用。

隨著股價的不斷跳動,人們很容易失去理智,特別是在數字化時代,買賣股票不是真金白銀讓你掏錢,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完成,更讓人難以控制由情緒引發的錯誤決策。

有些投資者認為這樣是勤奮的表現,但他們卻往往會擁有一個共同特點:業績極不穩定,綜合看來總是贏少虧多。

總是盯盤的人情緒會隨著股價的波動而波動,人的整個身心都被困在數字的微小漲跌之中。

就連巴菲特都刻意不在辦公室放置股票機,因為他很清楚,即使有再強大的自控力,也會迷失在大盤跳動的數字中。

每時每刻都去查看市場行情,很容易走上投機之路。

坤鵬論建議可以在收盤後,看下當天的行情,然後制定第二天的交易計劃,不要在盤中進行盯盤。


坤鵬論:如何在投資這場輸家的遊戲中獲得勝利


3.愛找黑馬股愛追熱點

這是很多投資者最喜歡做的事情,儘管概率學告訴我們,真的有可能會抓到黑馬股,並獲得超高收益。

但這種概率可能要用十賭九輸換來,而另一個關鍵問題來了,你的資金可以撐得住九輸嗎?

很多人去賭一隻以往和目前業績都很平淡,甚至盈利狀況很差的股票,希望它在日後成為一匹黑馬。

坤鵬論可以負責任地說,這種概率發生的可能性極小。

妄想每次都抓到黑馬的人們,就像買彩票一樣,儘管中到一次頭彩,就足夠養活自己一輩子了。

然而,現實中卻很少沒人通過彩票發家致富。

還有很多人說,在投資中追熱點很容易賺到錢。

然而我想說的是,當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熱點時,可能這個熱點所帶來的收益早已反映在股價之上了。

而當你買入時可能是熱點逐漸消退時,而這時再追熱點很有可能就成了接盤俠。

4.盲目從眾,最後成了烏合之眾

有人說,股票市場也是烏合市場,一旦進入,大部分人的智商迅速被拉低,總是有著極為強烈的從眾心理。

很多投資者喜歡看周邊的朋友買什麼股票,就跟著買入,很少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和判斷。

他們人云亦云,跟隨大眾去操作。

然而,在股票投資中沒有誰比誰更加聰明。

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我們要有獨立思考以及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如果總是,去根據他的推薦去買入股票,那麼你就不會知道其背後真正的邏輯是什麼。當然也就持有不住,也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賣出。

而投資股票是由買入,持有,賣出這三個方面所構成的。

就算周圍的朋友給你推薦的股票買入的時機是對的,倘若你持有多長時間以及對賣出的時機並不瞭解。

那麼,虧錢就是大概率的事了。

有人說,中國股市的機構佔比才51%多,應該還是贏家的遊戲,坤鵬論勸你千萬別這麼以為,因為到底是贏家的遊戲還是輸家的遊戲,贏的本質都是不犯錯!

查爾斯·艾里斯說:“有老飛行員,有大膽的飛行員,但沒有大膽的老飛行員。”

霍華德·馬克斯改編道:“有老投資者,有大膽的投資者,但沒有大膽的老投資者。”

小心駛得萬年船,格雷厄姆大師創造的“安全邊際”一詞要永遠牢記心間!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