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哪些特別愚蠢的操作?

皇甫鐵牛不吃草


蘇德戰爭中的比亞為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300萬大軍兵分三路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由此開始。

中路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150萬餘人,用兩個裝甲集群分南北兩路,向當面的蘇軍西方方面軍防線的後方做向心突擊,在縱深400公里處的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會合,完成對該方面軍的合圍。

蘇軍西方方面軍總兵力約80萬人,兵員數量是德軍的一半,武器裝備特別是坦克數量與德軍相比只多不少,同時還擁有超過1000架以上的作戰飛機。擔任該方面軍司令員的是蘇聯坦克兵大將巴甫洛夫。當德軍的攻擊開始後,巴甫洛夫也組織力量對德軍的側翼進行反擊,但是因為準備不足倉促應戰,反擊行動很快被德軍擊破。

反擊失敗後,驚慌失措的巴甫洛夫愚蠢的認為前方部隊受到德軍威脅,生怕被德軍包圍,於是乾脆下令將呈梯次配置的方面軍主力部隊全部向前推進,卻沒想到德軍的向兩翼展開的裝甲集群正在航空兵配合下全速他的後方衝次。結果,因為主力部隊前移,大後方明斯克完全成了真空地帶。德軍的兩個裝甲集群於6月27日在明斯克會合,整個西方方面軍部隊完全被德軍團團包圍。

大難臨頭,巴甫洛夫還渾然不知。直到6月30日從德國廣播電視臺中獲悉這一消息的最高統帥部打來電話詢問這一消息是否屬實時,巴甫洛夫這才如夢初醒。但是敗局已無法挽回,數十萬蘇軍更是難逃被殲的命運。就在蘇軍全軍覆滅的同時,方面軍總司令巴甫洛夫大將連同幾名軍長師長在後方軍事法庭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大將軍威武8


說說解放戰爭,個人想法。蔣中正這個人軍事眼光實在一般。

解放戰爭初期,林帥帶著十萬裝備及其落後的部隊在東北需求生存,蔣直接從緬甸把孫立人的新一軍拉來確實吧林打得手足無措,追擊戰都打到了哈爾濱城下,當時中央已做好放棄哈爾濱入山打游擊的準備,可是此時蔣宣佈停戰了。

淮海戰役杜聿明拖著殘疾之軀親臨徐州統一指揮,他提出了主動放棄大城市,集合主力部隊滾筒式主動出擊,在野外需求我軍主力,一旦發現戰機即可以機械化部隊保衛殲滅。我認為這個戰略很正確,此時粟裕將軍報告給中央的淮海戰役計劃書剛剛被批准,中野從山東動身還需要時間,可是就當黃百韜兵團途徑碾莊的時候發現了我軍部隊,蔣認為這是一支先鋒小部隊,電告黃百韜可以先行消滅再出發至徐州,於是黃百韜在碾莊多待了一天,就是這一天的時間,我軍部隊完成合圍,除了殲滅黃百韜部隊外,還順道包圍了來援的黃維兵團,淮海戰役大局已定。


說經一篇


那肯定是蘇聯的反坦克狗啊。可真是要了狗命了。蘇聯為了對付德國的鋼鐵洪流,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了辦法,最有意思的就是蘇聯的反坦克狗,這可不是什麼機器狗,而是真正的狗。


1921蘇聯批准了將狗用於軍事行動,並建立了12所相關的培訓學校,其中三座訓練反坦克狗。


蘇聯專家把食物放在坦克下面並且誘導狗狗進行訓練,然後把炸藥綁在狗狗的身上進行自殺式攻擊,等作戰時再把狗狗餓上好幾天,想要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由於蘇聯訓練時,全是用靜止的坦克,導致真正上戰場,狗狗看著動的裝甲車完全不知道怎麼辦,甚至有的會去德軍裝甲車旁邊等著車停下來,結果全被德軍用機槍打死了,後來德軍又用火焰噴射器,對於反坦克狗效果顯著。

最有意思的來了,由於當時蘇聯訓練用的坦克是柴油機,而德軍用的坦克是汽油機,導致真打起來,狗狗分別往自己家坦克底下鑽,甚至發生過一個師被自己家的反坦克狗逼的撤退的笑話。

狗狗說:乖我嘍?


軍武小咖


要說戰爭史上特別愚蠢的操作,這個話題怎麼樣都不能少了蔣委員長。

眾所周知,集中兵力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原則。兩軍對壘,能夠先於敵人集中兵力,就能形成局部優勢,佔得先機。而晚於敵人集中兵力,則會陷入被動狀態。所以,一般而言,打仗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先於敵人集中兵力,形成優勢,掌握戰場主動權。

如果只是從委員長的講話和日記裡看,委員長作為一個久經戰爭考驗的老兵,當然也是知道這個原則的,但是每次到了執行的時候,卻又總是他自己會主動打破這個原則,非但不主動先於敵人集中兵力,而且會採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不斷把自己的部隊送上去填坑。

比如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國軍原定的國防作戰計劃裡,華東地區的戰場是預設在江陰南北一線的,因為上海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並不適合防禦作戰,所以,戰前的防禦工事都修築在江陰南北這個地帶,就是在為抗日戰爭做準備。但是真打起來的時候,委員長卻偏不按原定計劃辦。

日本從七七事變開始,對中國從逐步蠶食變成鯨吞,攻佔平津地區後,沿平漢線大舉南下。這時候,按照蔣緯國的說法,委員長就來了個神來之筆,想到了要在淞滬戰場開闢第二戰場,迫使日本拉長戰線,加大日軍的戰爭損耗。

所以,淞滬會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為了政治而打的戰役,戰役目標並不明確,非常模糊。也因此,雖然國軍精銳七十萬人輪番上陣,集中在淞滬戰場這個小小的空間,一個師一個師的投入到戰場,打殘了再換下去,換一個師上來接著捱打,而不是上來就集中兵力,直接用重錘殲滅上海地區的日軍。

委員長知道不知道這麼幹很蠢呢?當然也知道,但他的目的就不是在淞滬戰場全殲日軍,取得戰役的勝利,而是要把這場戰爭的時間儘可能的拖得長一些,規模儘可能搞得大一些,以此來爭取英美介入,形成所謂的國際干預。而戰場之所以選擇在上海,也是因為上海是各帝國主義利益集中的地方,容易形成國際影響。

但國軍在淞滬戰場轟轟烈烈的打了幾個月,英美絲毫不為所動,就是不肯幹預,也不阻止日本的侵略戰爭,委員長還抱著僥倖心理,讓國軍繼續堅持,一波又一波的送上去當炮灰。也幸虧是日軍終於耐不住性子了,從杭州灣登陸,切斷國軍後路,國軍全線潰敗,這個稀裡糊塗的戰役才算是結束了。

按照原計劃,本來國防部要求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國軍有組織的進入江陰國防工事體系,依託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結果從淞滬戰場撤出來的國軍已經潰散,建制完全被打亂,失去了指揮,根本顧不上江陰的國防工事,國民政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和物資修建的國防工事,就這麼成了垃圾,連一點點遲滯日軍進攻的作用都沒能發揮上。

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委員長又是用同樣的指揮風格,不斷把國軍送到了解放軍的虎口裡去。淮海戰役最為明顯。粟裕原定的小淮海計劃即使圍殲黃百韜兵團,第一個目標就是黃百韜兵團。所以,戰役一開始,國軍還沒準備好,解放軍就先開始行動了,迅速包圍了黃百韜兵團。

黃兵團被圍之後,委員長的選擇無非是兩個,要麼集中兵力,迅速擊破解放軍的包圍,接應黃兵團突圍,要麼就是放棄黃兵團,按照原定計劃將其它部隊撤退到淮河一線,先集中兵力,再進行戰略決戰。委員長炒過股,當然應該清楚,這時候要麼就是斷臂求生,要麼就是孤注一擲,但他卻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既想解救黃兵團,又不肯投入全部兵力。

但委員長卻不,非要突然改變原定計劃,命令各部隊回師解救黃百韜,戰場附近的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加上附近的第三綏靖區馮治安所部,都被投入到戰場上去,卻又分屬不同戰區指揮,無法統一行動。比如黃維兵團就是屬於武漢戰區的,奉命東進,也是來配合解黃百韜之圍。結果,黃百韜的圍沒解開,黃維又被圍住了。

解救黃百韜兵團已經吃了大虧,這時候黃維兵團又被圍,怎麼著也該長點記性了吧?委員長卻不,又嚴令已經士氣低落、風聲鶴唳的徐州的三十萬國軍無論如何都要去解救黃維兵團。結果,黃維兵團沒解救出來,杜聿明的三十萬人又被包圍了。

淮海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本來是解放軍只有六十萬人,而國軍在這個戰場上能夠投入的兵力共計八十萬人,是有優勢的。但是因為委員長每次到關鍵時刻,都不能斷臂求生,不敢割肉離場,最後導致三個集團分別投入戰場,之後又被分別包圍消滅,輸得不明不白。


蕭武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的主帥人選,就是一次非常非常愚蠢的人事操作,作為南京門戶的徐蚌地區,戰略位置對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寧滬杭地區特別重要,一旦戰敗非同小可。然而由於派系之爭,喜歡玩弄權術的蔣介石罔顧軍事常識,將原定主帥白崇禧更換為劉峙,又弄來個卡在半空中的杜聿明,混亂的指揮體系和低靡的士氣,終致淮海慘敗。



濟南解放後的中原地區,國軍存在兩個大的軍事機構,一個是徐州剿總,一個是華中剿總。此時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已聯合作戰,總兵力約60餘萬人(不含地方部隊),按道理國民黨方面也應該集中該地區所有兵力應對戰略決戰,蔣介石起初也是這麼想的,擬定“國防部長”白崇禧設指揮所於蚌埠,統一指揮兩個剿總的部隊。

1948年初,李宗仁不顧蔣介石的阻攔執意參加“副總統競選”,並在桂系勢力的鼎力相助下成功當選,讓蔣介石至為惱火(他圈定的人選是孫科),隨即遷怒於白崇禧,不僅摘掉了他“國防部長”的帽子,同時在親信的遊說下只給了白崇禧武漢地區的兵權,徐州的主帥則選擇了與顧祝同並稱“哼哈二將”的劉峙,說好的統一指揮又變卦了。



這種人為的將重兵集團拆分,讓白崇禧大為不滿,乾脆躲到上海稱病拒不赴任。後在李宗仁的勸說下秘密飛往安徽,組織召開了桂系大將的“合肥會議”,其與李品仙、夏威等人密謀的結果,是前往武漢掌握華中地區兵權,同時狠狠報復一下蔣介石,以拆臺為已任。

劉峙素以善長打哈哈著稱的,為人一團和氣,作戰優柔寡斷,蔣介石也不太放心,又調來“救火隊員”杜聿明擔任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期間遼瀋戰役白熱化,杜聿明又飛往東北救火。這麼來回一折騰,杜聿明制定的主動出擊計劃便泡了湯,從此國軍只能被動應戰。




徐州地區的敵軍計有邱清泉第二兵團、黃百韜第七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以及由綏靖區升格的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總兵力近70萬人,與我軍的兩大野戰軍兵力相當;而武漢地區則有黃維第十二兵團、宋希濂第十四兵團、張淦第三兵團等30餘萬人馬,兩者的合計值超過百萬兵力。

如果上述所有兵力由白崇禧統一調動指揮,淮海戰役是不可能打成這麼大的,其實粟裕的作戰計劃原來就是“小淮海”,即以尋殲黃百韜兵團為戰役目標,尚無全軍大決戰的計劃。



我們知道,此時東北野戰軍尚未入關,武漢對面的長江中游地區,僅有中原野戰軍下屬的“桐柏軍區”等少量地方武裝在牽制敵人,如果華中國軍主力東進,地方部隊是無力攔阻的。而正是看到國軍不能形成整體攻防,粟裕在戰役進程中逐漸萌生出“大淮海”的想法,決計消滅徐州地區的所有國軍主力。

國軍方面的人事操作的愚蠢仍在惡化,杜聿明趕回徐州後,蔣介石為避免劉峙干擾指揮,再命令其司令部遷至蚌埠,於是淮海戰場內部國軍又出現兩個指揮機構,杜聿明在前線作戰、劉峙在後方添亂。




大戰在即,惡果體現,白崇禧只放行了黃維兵團前往增援,之後任憑蔣介石好說歹勸,就是不準宋希濂兵團東調,至於桂系主力張淦兵團則乾脆門都沒有。在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華野和中野不僅包圍著杜聿明三個兵團30萬人、還圍困著黃維兵團10餘萬人、更要阻擊南線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10餘萬人,其實雙方兵力都已用到極限,此時一二個主力軍的到來,都足以影響戰局。

淮海戰役輸光老本,既是國民黨軍事上的失敗,也是蔣介石人事操作的失敗,咎由自取。


度度狼gg


牟田口廉也,盧溝橋事變的第一槍就是這傢伙打響。因為成功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升職15軍團司令官。看到這裡就讓我們憤恨不已,整個一個侵華日軍的罪魁禍首,恨不得千刀萬剮!

實際上他是一個投機,愚蠢的侵略者,除了“盧溝橋事變”讓我們看看他在“英帕爾戰役”的神級操作!

英帕爾是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城市,英軍兵敗緬甸撤退到這個地方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打造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平原上分佈著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和軍需庫。迫於法西斯戰場的失利以及小日本的侵略的野心,終於發動這場太平洋戰場上的戰役。當然這場戰役的指揮官就是日本15軍團司令官——牟田口廉也。


第一,盲目的作戰計劃

不得不說所謂的天皇給這位神級將領哪來的自信?牟田口廉也制定計劃以後想著倆個星期就結束戰鬥。可能出於對英軍戰鬥力弱小的評估,那會的英軍連東南亞的小國都打不過。牟田口廉完全不考慮作戰的地理氣候因素。印緬交界的那加山脈地形複雜,叢林密佈坦克,汽車無路可走,難以補給,而且當地雨季馬上來臨,對於行軍不利。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武士道精神親自率領士兵帶著乾糧浩浩蕩蕩的殺向戰場。

第二,教科書式的戰場能力

由於戰線太長,補給難以到位,小日本都是餓的肚子作戰。牟田口廉也這個聰敏的將軍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就想辦法。由於牟田口廉也是成吉思汗的鐵桿粉絲,想到成吉思汗的作戰當時,以戰養戰。就讓士兵著牛羊等牲口運輸物資,著急了還可以殺了填飽肚子。成吉思汗是冷兵器時代,等到戰鬥打響,槍聲火炮把牛羊都嚇跑了……叢林有密集找都找不到。雨林中又疾病氾濫,日本人就這樣餓死病死好幾萬……更有意思的是,牟田口廉也命令士兵吃草充飢……有麼有覺得一臉懵逼?

第三,不知進退的自殺攻擊

6月雨季來臨時,各河流泛濫,道路被洪水沖壞,日軍戰線太長補給無望,沒有糧食,沒有彈藥,飢餓和疾病成了日軍最大的威脅。牟田口廉也這個狂熱份子不顧部下死活,堅持進攻?在作戰中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此次印帕爾作戰不成功,無法晉升為陸軍大將,我決不會返回日本的 ”就這樣小日本奇蹟般的打到英帕爾邊沿,牟田口廉也最後覺得不撤退也不行了,終於準備逃跑,為了不丟人敗興還在江西岸休整了一天。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打了勝仗……



日軍在開始發動進攻時有92000人,結果有65000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並且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打了半天還在原地……牟田口廉也被士兵起了“鬼畜牟田口”的外號,牟田口廉也這個神級將領正兒八經打響了日本最後的潰敗之槍。

史林外傳,你值得擁有的歷史閱讀良品


史林外傳


從戰略的角度講,IJN進攻珍珠港算一個;從戰術上講,南雲忠一放棄了第三波轟炸算一個。


DeRichelieu


攘外必先安內的蔣公

撕毀停戰協議的蔣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