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分析」寒冬來臨回暖無望 國內豆市“雪上加霜”

上週起,一場大範圍雨雪天氣席捲大江南北,嚴冬季節正式拉開帷幕。之前各地氣溫持續偏高,各類蔬菜供應量足價廉,豆製品加工量明顯受到抑制。寒冬來臨後,業內期待的豆市能否恢復“增量”成為近期熱點。

市場調查顯示,蔬菜供應量依然充足,短期內市場價格不會大幅反彈,而豆製品加工作坊或“不正規”的加工企業仍在環保“封殺”之列。

上週東北國儲再次下調大豆收購價格,自啟動收購以來,已作了三次下調,彰顯了市場化收購“主基調”。由於同類豆源其他流通渠道甚少,國儲會不會再次下調或停收,已成為東北產區的最大“心病”。許多企業面臨年末資金循環壓力,產區部分豆農也將面臨還貸,進而提升了售豆情緒;商品豆流通“不緊不慢”,產區缺乏支撐,形成“雪上加霜”局面。

關內庫存待售 棄收商戶增多

關內大豆轉化明顯緩慢,各地庫存急於釋放,以致現貨收購情緒低落。區域間庫存豆源為爭佔市場競相下調,現貨呈現“收難賣難”,價格優勢受庫存豆衝擊,商戶紛紛選擇關門“避寒”。

河南產區庫存豆源劣變現象在許昌、周口、漯河提前呈現,已引起許多商戶警覺。出現劣變的豆源經過再次篩選,裝車價格多在4100~4200元/噸之間,由於氣溫走低,目前西北地區對這類豆源的需求大於南方市場;略好的裝車價格在4160~4240元/噸之間,出貨平淡;現收貨源報價4260~4320元/噸,利潤微薄且需求對象較少,因此,棄收商戶 明顯增多。

安徽賭市豆源多存在“等等看”的心理,即便有欲售的,報價多在4300元/噸邊緣;現收貨阜陽、亳州境內多為單比重或拋篩豆源,主流裝車價4240~4300元/噸,出貨及收購均較少;淮北、宿州現收貨高於外圍價格,目前已表現“力不從心”,裝車報價4400元/噸,與外圍相比顯然失去優勢。

江蘇從南部的鹽城、南通至北部的連雲港、徐州,均出現明顯下調,各地“雜花豆”價格已調整到4360~4400元/噸,單收的“腐豆”和“翠扇”也難以支撐,由於這類豆源產區量小,大幅下調仍有難度,收購商摻兌現象增加,其價差也明顯拉大,裝車價在4900~5040元/噸。

山東濟寧、魚臺行情趨穩,由於篩選設備優於外地,裝車價4320~4360元/噸,出貨量略高於外圍;而菏澤、梁山、東營、利津等地因運輸費用偏高,裝車價4240~4300元/噸,市場接受度較低,出貨平淡。河北產區仍以供應當地加工為主,外發裝車價4200~4240元/噸,篩選質量難以與市場要求“合拍”,令購銷陷入僵持。

綜合關內產區情況,雖然各地出現大幅 降溫和雨雪天氣,但因市場轉化較慢,產區去庫存情緒提升,價格看似築底,其加工量難以滿足需求,但各類副食品依然不會大幅減量,僅靠氣候因素作用,短期內難以提升豆製品加工量。因此,大豆行情難以出現轉機,建議貿易商繼續調節出貨情緒,對階段性的需求加快不要過分期待。

東北國儲降價 企業退市觀望

東北產區國儲輪換大豆收購是最活躍的“主力軍”,但入市收購以來,已經歷3次調價,由3700元/噸下調至3580元/噸,其市場化收購基調已讓產區慢慢適應。由於產區明顯缺乏同類豆源的需求主體,即便下調到目前的價格,正常收購的庫點,送糧車輛仍在排著長隊。

上週,內蒙古呼倫貝爾直屬庫扎蘭屯、阿榮旗分庫已停收;黑龍江最早啟動收購的庫點本週也會有陸續停收的可能,各庫點計劃收購量均接近尾聲,若不新增,預計12月20日前後均會停止收購。目前產區貿易商對這類糧源的流通表示擔憂,擔心本週糧庫繼續下調價格。

本週過後,許多企業會在年末逐漸退出產區採購。此時,產區豆農已對持有豆源不再惜售,多種不利因素對短期豆市形成利空,加上關內商品豆價格下探也給東北豆市帶來影響。本週起,俄羅斯大豆在部分口岸開始大批量流向黑龍江產區,將增加產區豆源的流通壓力。

至上週末,東北產區商品豆價格基本保持穩定,內蒙古阿榮旗、扎蘭屯蛋白含量39%~40%的統貨塔選豆裝車價在3660~3720元/噸之間;黑龍江同類豆源除運輸優勢區域價格在3640元/噸邊緣外,其他劣勢區多 在3580~3600元/噸,價差已不明顯,而蛋白含量40%~42%的優質豆和塔選分離的大粒豆裝車價多在3800~3900元/噸之間,部分品種裝車價3900~4000元/噸。

綜合東北產區情況,受國儲價格接連下調影響,加上產區內“大戶不賣小戶賣”現象明顯,部分地區行情出現下探。因此,許多大的貿易主體認為現在的行情已經築底,仍對後市過於看好。市場僵持之下,觀望週期拉長。即便後期出現階段性上漲也將是“曇花一現”,除去各項費用支出,難有大的利潤空間,建議改變過分看漲情緒,隨機應變。

利好支撐有限 明顯漲價無望

氣溫明顯下降將給豆製品需求帶來轉機。本週三“黑龍江貿易糧競價銷售專場”將利用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以競價銷售形式投拍2018年新季大豆4萬噸。

關內豆區報價不穩,集中入市的可能性將大打折扣。“少進慢補”缺乏傾向性,以致各地沒有明顯的流出量,產區棄收的商戶陸續增加,而正常運營的收購商在缺少競爭對手後,對收購價格明顯施壓。

許多大型豆製品加工企業在冬季來臨前,均上調了豆製品的銷售價格,但在原料採購上,企業之間相互“通氣”,這種集中對產區供應商壓價的現象在江蘇、上海、浙江表現尤為明顯。產區供應商“你不送他送”現象明顯促使企業調價迅速,受成本制約,對這類加工企業輸送的原料質量將逐漸下降。

綜合市場情況,各地庫存均不明顯,經歷近期天氣驟變後,現有的加工網點加工量會明顯增加。12月下旬起市場將對部分產區的優質豆源進行補庫,屆時產區庫存將大幅下降,但明顯漲價概率較低。

「独家分析」寒冬来临回暖无望 国内豆市“雪上加霜”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劉新寰 統籌丨劉超 編輯丨從申

「独家分析」寒冬来临回暖无望 国内豆市“雪上加霜”

中國糧食行業惟一公開發行的報紙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合作電話:0371-681037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