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醉美村居再繪發展新畫卷: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

40年春風化雨,40年砥礪奮進,三水“三農”發展書寫了新篇章,迎來了新機遇。2018年,擁有30多萬畝農業用地、25萬農業人口,下轄48個行政村、840個自然村的三水,成為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

桑基魚塘變身生態養殖基地,村居邁向“綠富美”,生態宜居始終是“三農”的關鍵詞;持續有效的活化舉措下,百年古村以文化鑄魂,村落有人氣、村民得實惠、區域獲提升;“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卓有成效的基層善治實踐,給群眾帶來越來越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三水40年的鄉村蝶變,為實施鄉村振興夯實基礎。三水鄉村振興萬眾期待,以“五大振興”為目標,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鄉村鉅變,再譜新篇。三水的鄉村振興,是一條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村善治之路,是一條通往美麗鄉村夢想的道路。

三水醉美村居再繪發展新畫卷: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

長岐古村保留了大量古建築,鑊耳屋鱗次櫛比。(佛山日報資料圖片)


堅守生態遇見“綠富美”

“河涌環境越來越好,河涌旁的小公園也越來越受歡迎了。”在樂平鎮源潭村,一名村幹部感慨地說,近一年來,河涌附近的養殖場被清理後,河涌水質一天天變好了,水環境也得到了提升,大夥兒休憩娛樂有了新的好去處。

河更清、岸更綠的喜人變化,源於三水近一年來的禽禁養區養殖場清理工作攻堅戰。過去,三水畜禽養殖業長期自發單純地面向市場需求自由發展,塘基養豬、塘面養鴨、池塘養魚的傳統立體養殖模式,一度給三水帶來了環境壓力。

2017年9月,三水對廣佛跨界河涌外延500米範圍劃定禁養區,一場旨在改變低小散畜禽養殖、助力廣佛跨界河流綜合整治的專項行動在全區鋪開。截至2018年9月,三水已清理4129家養殖場,共清理牲畜61.8萬頭、家禽1489萬羽。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興農富民的背景下,畜禽禁養區養殖場清理成為三水養殖業走向現代化、標準化,以及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機遇。

樂平湧旁,範湖生態水產養殖基地裡,養殖戶駱禮明在響應“以獎促清”號召、主動清理自家位於禁養區的養殖場後,在2017年底成為了最早加盟基地的養殖戶之一。“養殖場清理後,大家擔心的吃飯問題再也不是問題!”

該生態養殖基地從傳統的桑基魚塘“華麗轉身”,如今連片魚塘由有實力的經營主體負責經營,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提供科研支持,養殖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依託技術力量提高養殖效益,實現了增產增收。

今天“綠富美”的三水農村是改革開放後40年來三水一直以生態為發展底色的成效。

從農業大縣到工業強區,從廣東“糧倉”到珠三角“菜籃子”,三水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一直沒有掉隊,與城鄉發展同頻共振,生態稟賦依然令外界羨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的農村“增綠工程”仍在三水持續。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三水,謀劃通過綜合整治、拆除重建、復墾複綠、功能轉變的方式,全力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 隨著潔淨鄉村建設在全區推進,碧塘綠蔭、平整乾淨,村莊目之所及沒有生活垃圾,潔淨鄉村家家受益,愛護環境人人參與。

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曾多次到三水調研,三水對綠色發展的堅守讓他深有感觸:“三水發展很快,卻沒有破壞生態,在發展與環境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探索出了一條很好的綠色發展路徑。”

三水醉美村居再繪發展新畫卷: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

花團錦簇的樂平湧畔,大旗頭村鑊耳式古建築群肅穆而立。/樂平鎮供圖

悠悠鄉村煥發“新魅力”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對於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樂平鎮大旗頭村來說,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是一個重要選擇。

“鑊耳屋下銅錢聲,榕樹橋頭樂韻馨,文人揮筆安天下,武士策馬定乾坤……”在樂平鎮大旗頭村,一首《大旗頭之歌》唱響了一個百年村落的古韻風情。

相傳,大旗頭在明代時已聚成村落,至今已有500多年。清代光緒年間,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建下古建築群,留存至今。從村口牌坊入村,村旁文塔如筆,村前池塘如墨,與周圍的麻石廣場、曬坪組成了“筆墨紙硯”的人文景觀。古塔背後,鑊耳屋舍形如棋盤,小巷阡陌交錯。

歷經百年滄桑,近年來,大旗頭村經過外圍景觀提升、古屋群修葺維護、豐富文化內涵等持續活化,古村歷久彌新,宜居宜遊氛圍漸濃,人氣越來越旺。

“‘廣東第一村’名不虛傳,鑊耳屋群太壯觀了”“沒想到這麼古老的村子,還這麼有人氣”……今年12月1日,“城市三水·醉美村居”三水區美麗文明村居巡迴直播第三站走進大旗頭村,今日三水全媒體矩陣18個網絡平臺同時直播,吸引了超72萬人次收看。

來自南海桂城的胡幸潁趁著休假到大旗頭村遊玩,跟著直播團隊遊古村、賞美景。得知2018世界定向排位賽暨亞洲定向盃賽事不久後將在大旗頭村上演,她打算呼朋引伴再到這裡遊玩。“在古村裡欣賞世界級的定向比賽,一定是奇妙的體驗!”

“體育+文化+旅遊”等活化舉措推陳出新,悠悠古村化不斷煥發新活力,在三水並非個案。

在蘆苞鎮裡、長岐橋邊,九曲河水緩緩流入長岐村村口的兩口方塘。這座遺傳上百座明清建築的古村中,雨中的鑊耳屋恬靜安詳,斑駁的青磚牆樸拙滄桑,潮溼的石板路鋪滿歷史,書舍的私夥局古韻幽長,遊客無不沉醉於其“村落有人氣、村民得實惠、區域獲提升”的活化效果。

“文化比風景更入心,更能留得住人。”長岐村村幹部盧健志介紹,得益於近年來古村落環境再造、古建築保護和文化環境營造,長岐村和蘆苞溫泉、奧特萊斯串聯起一條精品旅遊線路,“文旅合璧”讓古村迎來蝶變、聲名鵲起。

文化是最美的鄉愁。西、北、綏匯流,三江之地煙波浩渺,得天獨厚的天然稟賦滋養著一座座古村,千百年的歷史文化在此流轉,千百年的嶺南鄉風民俗在此孕育。

根系古、立於今,以文化為脈,後人仍在傳唱著三水的古村故事:西南街道,西江邊上的五頂崗村深挖革命將領等歷史故事,“軟硬兼施”完善村史館,打造聯結今天與過去的文化紐帶,以史會友;白坭鎮,祠巷村裡的陳氏大宗祠得到鄉賢籌資,既修舊如舊,也煥發新顏,雕樑畫棟之間,尋根問祖者、遊覽採風者絡繹不絕……

悠悠村落,濃濃鄉情。在三水,農村早已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成了農民幸福生活家園、城市人群休閒旅遊樂園。

三水醉美村居再繪發展新畫卷: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

三水區西南街道木棉村環境宜人。/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創新善治基層“堡壘強”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更是目標。40年裡,三水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三水經驗”。

2004年,三水對轄區行政村進行“並村”調整,一時間,人口龐大的“巨無霸”村向基層發展和治理提出了新挑戰。對此,三水把黨建重心下移,把黨支部建在村民小組上,大大激活了基層黨員的幹事熱情。

黨組織建設還延伸到農業合作社裡。2012年,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了佛山第一個農業合作社黨支部,黨員帶頭試新品種,其他農民看到收益跟著種,帶領農戶獲得更高的收益。

“頭雁領航,群雁齊飛。”三水在不斷創新的基層善治模式下,一支強有力的“頭雁”隊伍,挺起了農村基層工作的主心骨;更有“群雁”奮起,匯聚成一股股有溫度的紅色力量。

“企業員工的閒暇娛樂生活過於單調,生活缺少樂趣,通過舉辦運動會等活動,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提高他們的凝聚力。”“不妨舉辦美食節等活動,增強地域文化融合,促進外來人員與戶籍人口的瞭解和交流”……在白坭鎮富景社區,每隔一段時間,一批非戶籍人口聯絡員都會和居委會幹部圍坐在一起,充當“新老白坭人”的連心橋,參與到社區各項事務的決策當中,為異地務工群體表達訴求,為解決問題集聚眾智。

這樣的基層善治模式,源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當時三水“草根經濟”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興起,外來工大量湧入。在此背景下發展至今,富景社區的外來人口是戶籍人口的兩倍多。

為更好地解決本地人與外地人融合的問題,近年來,白坭鎮富景社區以“祠堂+鄉賢”推動基層善治:熱心鄉賢出錢出力,帶頭修繕祠堂、提升村貌;過去作為維繫族人紐帶的祠堂,變身成為“新老白坭人”的“連心橋”,“新白坭人”從外來者變成管理者,基層發展活力不斷迸發。

這一實踐不僅在三水取得了成效,更得以“走向全國”。2018年2月,中宣部理論局和浙江衛視聯袂打造的《厲害了,我的鄉村》欄目走進富景社區,基層治理人人參與、多元共建、成果共享的佳話享譽全國。

辦好農村的事情,黨員是關鍵。

蘆苞鎮獨樹崗村,自2016年率先探索“無職黨員設崗定責”以來,一批想幹事、能幹事的農村黨員亮出身份、領崗位,村民有疑難找黨員。久而久之,黨員幹部的威信日益提高,群眾對村務工作和家鄉發展也越來越關心,農村工作推進比以往更順暢、更有效率了。

每一個黨員,都是一面旗幟。至今,無職黨員已成為三水加強基層黨建、推動基層一股重要力量,全區已有1392名無職黨員認領崗位1400多個,深入基層解決問題、化解糾紛、服務群眾。首創於三水的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更已在佛山全市全面推廣。

東風好借力,正是揚帆時。新時代,鄉村振興在路上,令人憧憬;新徵程,三江之地已吹響奮鬥號角,催人奮進。作為全省唯一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縣級試點,三水鄉村振興令人期待。

文/佛山日報記者陳夢、盧鈺儀通訊員三宣、王智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