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告诉夫人自己爱上了其他女子,夫人同意了,他反倒不乐意了

历史就像是黄河,舀一杯水上来七分泥三分水,那七分的泥沙就是历史长河里的无名氏。你问我那些在史书上闪闪发光的人在哪里呢?他们就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数量寥寥无几。历史从来不会认真辨认你功过得失的人,只会一股脑地打包处理,选择将那个时间最重要的事情记录,留给后人去辩驳,其他的纷纷扔进碎纸机里。历史一直记录着过去的事情,不管你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有多后悔,历史都不会给你删除它的机会。这也造就了历史的不可逆性。因为历史上所有的人物都是历史请来的贵客,只能负责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能选择替历史这位老先生代笔。翻阅历史、回顾历史,历史老先生记下来的每一件事都有着属于它的独特意义。是去看诸葛先生的喝茶,还是看成吉思汗意气风发呢?小编带你一起去看一看历史老先生记录下来的传奇人物和他们的人生故事吧。

1889年,梁启超刚刚19岁,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这一年的乡试,他考取了举人,也因此获得了当时主考官的青睐,主考官把他的妹妹李蕙仙许配给了梁启超,以李蕙仙当时的家世门第来说,她就是下嫁给梁启超的,但是这也丝毫没影响她和丈夫梁启超的感情,婚后二人感情很好,男主外女主内,李蕙仙也深受梁家人的喜爱。

梁启超告诉夫人自己爱上了其他女子,夫人同意了,他反倒不乐意了


但是到他们结婚的第七年,两个人的感情似乎出现了一点问题,梁启超为人极坦诚,他不愿意对夫人李蕙仙有所隐瞒,这天,他给了夫人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是说:“报告夫人,我爱上了一个姑娘。”那一年梁启超28岁,李蕙仙32岁,他信中说的这个姑娘就是比他小6岁的何蕙珍。

何蕙珍出生在美国,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是当时新女性中的新女性,长相俊秀、谈吐不凡,更重要的是,这位女子也大胆向梁启超表达倾慕之情,在事业上也处处帮衬梁启超,面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梁启超也由最初的敬重生出了爱恋之心。

梁启超告诉夫人自己爱上了其他女子,夫人同意了,他反倒不乐意了


当时他的妻子李惠仙看了梁启超给她的这封信,并没有马上答复他,她想了整整一个晚上,毕竟,自己的丈夫是提倡一夫一妻制的,他对她坦白,是要她做出一个选择吗?这天晚上,李惠仙辗转难眠,第二天她也给丈夫梁启超回了一封信,信中说到:“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

但是,李惠仙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梁启超的初衷,也不是他写这封信的目的,他只是不想对自己的夫人有所隐瞒,看了夫人的信之后,梁启超想是夫人误会自己的意思了,便提笔又给夫人写了一封信,现在摘录出来给大家看:“得六月十二日复书,为之大惊,此事亦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挨骂矣,即不挨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余情缱绻,故为卿叙述,以一吐其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我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我虽不自顾,岂能不顾新党全邦之声名耶?……再者,卿来书所论,君非女子,不能从一而终云云,此实无理,吾辈向来倡导男女平权之论,不应作此语,……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梁启超告诉夫人自己爱上了其他女子,夫人同意了,他反倒不乐意了


这封信挺长,上面只是其中的一些摘录,梁启超想要表达的就是: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只想和你说说,我对何蕙珍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的那种感情,今后要拿她当妹妹看,并不会再有其他。

李惠仙看了丈夫的回信以后,才放下心来,她知道丈夫的为人,也欣赏他的坦诚,也完全能够理解他,夫妻二人来来回回三封信,彼此之间既沟通了解了,又维护和巩固了他们的婚姻。

看完上述内容,诸位有何感想?相比历史上的人物们已经讲完了属于他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还在历史老先生的笔下书写着,还没有一个结局。真金也是从泥沙里淘出来的,还是无名氏的你,未来是否会脱去泥沙的外表变成真金还是要靠你自己。历史会给我们举例说明,但是从来不会明明白白地教我们任何东西,因为那样等同于考试作弊,是要被除名在外的。所以,品味历史,把握当下,力争在历史老先生的笔下多几分精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