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政府“賠本賬”算出群眾“獲得感”

□本報記者 張海峰

本報通訊員 段慧 志華

一塊寸土寸金的寶地,如果都用來搞純商業開發無疑是來錢最快的;一座川流不息的大橋,如果收費通行肯定會輕輕鬆鬆日進斗金;而要想解決遺留多年的下崗職工社保難題,要整體搬遷黃河灘區的十幾個村,可能是貼錢費力還要擔風險……然而記者在齊河縣採訪中發現,其決策者面對這些問題時作出的選擇是,不看一時得失,捨得真金白銀,用好上級政策,做足繡花功夫,算全局賬、長遠賬、民心賬、環境賬,讓老百姓有真切獲得感的同時,提升了黨委政府的威信和城市的品位。

石登聖是原國有齊河縣釀酒廠的一名老職工,多年前企業停產後下崗自謀生路,年近60歲卻因社保欠繳無法退休養老。存在類似歷史遺留問題的下崗職工,截至2016年,齊河縣有近萬人,其中工業系統就有23家企業涉及4700多人。

縣經信局改制辦主任張浩多年來一直和這些實際破產狀態的留守企業人員打交道,深知其中之難:很多是處於“無場所、無收入、無管理人員”狀態,住著“老破小”,社保有的已20多年沒繳。這幾年,國家棚改政策力度大,但如果僅僅依靠棚改,僅喬遷前後產生的費用就是這些留守人員很難承受的。

如何一攬子解決這些歷史欠賬?經過通盤考慮齊河決定,政府兜底,棚戶區改造與企業改制清算同步推進。去年政府出資為石登聖繳納了6.7萬元社保,按照工作年限還能拿到一筆經濟補償金,此後每月可領到2800多元的退休工資。同時依照棚戶區安置優惠政策,拆遷後他在環境更好的新小區以成本價獲得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樓房。企業改制涉及問題面大量廣,近兩年齊河各相關部門全力靠上,做了大量細緻工作,目前已有4000多人享受這一政策。按照計劃,齊河將用3年左右時間,拿出12億元將這部分人的住房和養老問題一併妥善解決。

65歲的祝阿鎮李家岸村村民李慶才,最近沒事就要到位於齊河黃河生態城正在建設的濱河社區逛逛,“這個地方環境好啊,周邊是公園景區,還有配套小學。盼著趕緊搬進來,孫子就能在家門口上學啦!”

李家岸村是黃河灘區村,李慶才的家原來就緊貼著一道壩。他告訴記者,1978年的政策叫“公蓋民住”,國家幫助建起了村臺和4間屋,到現在已經40年了,中間經過翻蓋但村臺還是當年的。如今黃河“十三五”防洪工程又需要將村子搬遷,他一家7口人,換購了三套房。

這一工程涉及到全鎮15個村2300戶近8000人,全部整體搬遷到兩個大的社區。祝阿鎮副鎮長馬強向記者介紹,為最大限度讓利於民,拆遷換購價格為850元/平方米,這與10年前的標準持平,而周邊地區的商品房價格已經達到7000/平方米,遠超當年。其實,雖然搬遷爭取了國家徵地移民政策,但是拆遷安置加上高標準的社區配套,縣裡還需要多拿出近10億元。在拆遷過程中,縣鎮村幹部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千方百計幫助群眾照顧利益,獲得了普遍支持。

近期記者在齊河採訪過程中,發現這樣的“賠本”買賣還真不少。在縣城南的黃金地段,2017年在房地產最火爆的時候,齊河卻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7.5萬平方米用於體育健身、休閒觀光的園林式體育公園;同樣是待開發的黃河國際生態城,齊河出臺規定,建設開發面積不得超過1/3,其他的留給水面和綠地,並投入5億元建設黃河水鄉國家溼地公園;今年5月由縣政府投資12億元的齊河黃河大橋通車,德州、濟南兩地七座及七座以下車輛是免費通行,目前已減免通行費約3000萬元;今年8月起實施的針對工業企業建設項目基礎設施配套費等一系列減免政策,已經減少了政府收費8540萬元……

記者就此向齊河縣長滕雙興求證,“其實這些不能算是賠本。”他又向記者算了幾筆賬:大橋免費從長遠來看加速濟德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順暢對接,對雙招雙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實施企業改制清算和棚改同步推進,將解決上萬個家庭的生計問題,消除了不穩定因素,贏得了好口碑;黃河灘區搬遷,保障了防洪安全這個大局,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助推了高效農業和文旅產業發展;工業企業建設項目基礎設施配套費減免,實際上是在為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發展鬆綁減負;先造環境再造城,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提高了居住品質,提升了城市品位。所有這些,對於齊河的未來發展都是重要利好……

“多做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對歷史遺留問題不迴避、不推脫,動真碰硬、主動化解;把作風建設貫穿改革發展全過程,以發展成效檢驗作風建設成效,這是黨委政府工作題中應有之義。”齊河縣委書記曲鋒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