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作者 | 魚博士

論喜歡的教育理念,我首推這種。

“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幫助兒童生命自然的成長和完善。”

因為這樣的教育理念,是在尊重兒童天性的基礎上講成長。這也是少則每月7000元學費,多則年需20萬元的蒙氏教育的魅力所在。

其中,“讓兒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也是吸引很多家長的地方。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教室可以自由進出,可任意取自己感興趣的教具,兒童的活動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打擾。即使是老師,也不可以打擾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為什麼不可以打擾孩子?

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這樣不斷的打擾孩子,表面上只是讓他有點不高興,實則影響遠不僅此。

對孩子畫畫的打擾,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固化孩子的思維,強迫他用成人的眼睛看世界。

對正在思考的孩子的打擾,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可能剛剛想起來的一點思路一下子就煙消雲撒了,過後,還需要從頭再想。

除此之外,還能給孩子帶來其他危害: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所以,“打擾孩子”這件看似經常在做、正常的行為,其實在不斷的給孩子製造困擾。

有時,這些“打擾行為”也並不見得是為孩子好。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打擾,是家長的控制慾和不相信

家長“打擾”的潛臺詞是:我不相信你可以做的好;你的生活需要我照顧,才可以好。

所以,我要不斷的干涉,以表現我對你多麼的用心,以此滿足我的內心。

父母這樣做,只是在展示對孩子的控制慾和不相信,並沒有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真正的對孩子施行幫助。

關於這一點,最近騰訊的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中育兒指導師說的一段話,引發我們深思:

“有時候,孩子正在玩。

我們總是在問孩子問題。

我們會問,有幾個?

它是什麼顏色的?

每個人都有份嗎?

接下來要怎麼做?

我認為,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進行一場考試。

所以,有時我們需要安靜一些。”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在孩子動手做一件事的過程中,相對於父母的喋喋不休,“我為你好”,做出的一些些舉動,都不如安靜的坐在一旁,不干涉,不提問。

當好孩子行為的觀察者,而不是影響者和命令者。

相信孩子有自主發展的潛能,相信沒有我們在身邊,他依然可以做得很好。現在只需要做的是,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思考,讓他內心的能量能夠自由的流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打擾,折射家長的焦慮感

打擾孩子正在做的事,除了顯示父母的控制慾和不相信,還有深深的焦慮感。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快速的向前“跑”,如果我們只會“走”就是輸了,所以,要督促你也做出跑的姿態,拿出跑的行動。

前段時間去表姐家,晚上,看到表姐在輔導外甥學習。

外甥正在做一道題,剛開始做對了,但他自己有疑問,就修改成錯的了,後來又感覺不對,又在修改。

坐一旁的表姐看到此狀,按捺不住了,一聲呵斥:

剛才本來就做對了,怎麼又改錯了,一道題做這麼長時間,考試會給你這麼長時間嗎。

外甥一下愣住了。

我趕緊勸表姐,再給外甥一點時間,最後還是做對了。

在我看來,外甥做對,改錯,又做對的過程,其實是在探索,懷疑剛開始的答案,進行反覆驗證,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比直接得出結果要可貴的多。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曾說過:“不限制就是在培養,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會意味著孩子未來可以活得更正確、更好。

或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做鋪墊,孩子的認知基礎反而會薄弱,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和適應生活。”

所以,不要怕孩子去嘗試,這正是他探索的開始。不要去打擾,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父母傳遞的焦慮感,往往並沒有現實做基礎。與其這樣做,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不如靜下來等待孩子解開那一道題,一起收穫學習的快樂。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不打擾,是為人父母最高的修養

好的教育是:放權給孩子,由他做主導

現在6+1式的家庭,往往等不到孩子去做,其他人就已經提前把事情做好了。或孩子在做時,不斷的打擾他,指導他去做。

孩子該做的事,他應占據主導,父母做好配角即可。當孩子自己可以做時,父母安靜的待在一旁,不打擾;當孩子發出信號,需要幫助時,父母才可以上前去做引導。

如果大人在做事的時候,有人在一旁指手畫腳,心情也會很不爽。孩子也一樣。

其實,作為父母,不需要教孩子多的學習技巧,只需要給他空間,他便可以做的很好。

有孩子的父母會發現,當孩子剛堆砌完一套樂高積木,他可以給你講出為什麼這樣堆,設計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最後為什麼這樣呈現等一連串的想法。

你會驚訝,原來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想了這麼多。

當你給孩子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可以對故事進行改編,變成另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你會感嘆,原來孩子的想象力這麼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他可以通過對外界的好奇心,主動的吸取知識,這個過程不需要父母逼迫或參與。

如果父母真的想做些什麼,只需要安靜的待在一旁,陪伴就好。

父母永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不如放權,讓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打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