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都說虎毒不食子,雍正為什麼狠心殺死親兒子弘時?

可樂男孩


歷史上殺兒子的人有好多,包括漢武帝也是。在古代把忠孝看得很重,只要出現忤逆父母的就會被當成不孝之人,對待這樣的人被打死殺死都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在民間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殉情的事就是因為子女忤逆父母然後被父母打死的,為了掩蓋其罪行就故意弄成是自殺的,官府也不會追究。

在當時,弘時作為雍正的兒子,不僅不幫著雍正還夥同八爺叛變自己的父親,從父子情理上看就已經是不孝之人了;弘時作為雍正的長子,夥同八爺逼宮雍正,從君臣角度來看則不僅是不忠,還是叛逆。所以雍正賜死弘時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雍正自己有經歷過奪嫡之爭。從康熙47年開始到康熙61年,整個國家都是混亂的,九子奪嫡導致每個人互相掣肘,西北戰爭全軍覆沒,黃河發大水災民無數,都與九子奪嫡有關係。雖然康熙捨不得殺自己的兒子,但是最後不得不由雍正來殺,用句通俗易懂的話就是既然早晚都得殺那不如早死早投胎,省得禍害國家。弘時既然有奪嫡之心,那麼早晚會被弘曆所殺,不如自己替弘曆解決掉,這樣省得國家被塗炭。


優己


弘時臨死前一邊扇著自己的耳光,一邊口裡罵著“阿其那”,“塞斯黑”,淚流滿面,後悔方遲。雖然哭得肝腸寸斷,卻再也沒有人為他求情,只剩下滿屏幕的可憐罷了。


雍正何嘗又不想饒過這位兒子,誰又願意背上殺子的罪名。只是雍正所經歷的太過辛苦,太過勞累,他是狠心的,同時他又是愛兒子的,愛著大清的江山,列祖列宗的辛苦業績。所以如果說雍正是累死的,應該也沒有多少人會去反駁。弟弟的搗亂,群臣不理解,從孤臣到寡人,電視劇中的雍正有太多的可嘆之處。當然我們這裡只談電視劇,不談正史,請讓我們放下歷史,好好看劇。

三阿哥科考舞弊,張廷璐背鍋被斬

雍正新朝開科第一考,選拔可用之才,填補空缺,選上來的這一批必然是位列朝廷要職。弘時洩露考題,是其目的為了自己培養勢力。畢竟在古代,提攜之情可稱得上再生父母了。可惜,李紱發現科考舞弊,並在三爺的幫助下找到李衛,大鬧考場。張廷璐知道實情,但是牽扯到皇子,自然不敢亂說,要不然自己的家族都會遭到連累。在八爺胤禩蠱惑下,張廷璐道出了實情,或許就是這個時候弘時開始了他的不歸路。張廷璐最後被雍正問斬,全京城四品以上全部觀斬。雍正狠起來連自己的臉都打啊。


逼宮亂政藏身跡,臨終遺言定餘生

三阿哥幫助八爺胤禩豐臺大營假傳聖旨,勾結隆科多逼宮亂政。在朝堂之上一言不發,靜觀其變。八爺胤禩逼宮被雍正逆轉後,三阿哥弘時明目張膽的去抄家,完全沒有壓力,可見其心機之深重。十三爺臨死前的遺言,讓雍正小心三阿哥弘時幾乎把三阿哥釘上了十字架。他和雍正說,從弘時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雍正開始查弘時,發現弘時甚至暗中操作要神不知鬼不覺的殺掉隆科多滅口。


天絕人路,受蠱惑暗殺手足

三阿哥在去抄家的時候,被八爺胤禩蠱惑,說弘曆比弘時更狠,想要登上帝位就必須下狠手。弘時估計也是被皇位的誘惑衝昏了頭腦,派出殺手劫殺在李衛處的弘曆。還好雍正得到消息及時,李衛救下弘曆,劉墨林為保護弘曆而死。雍正經歷九子奪嫡,又經歷了八爺逼宮,對所謂的最是無情帝王家領悟最深吧。所以為了不給弘曆留下禍患,步自己的後塵,他就做了那個“冷麵皇”。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是,“虎毒不食子",所以雍正從密室出來後,一口鮮血直噴出去,心痛的站立不住,是圖裡琛哭著把他揹回去的!

讓雍正爺狠下心來對弘時痛下殺手,就是因李衛的一番話。八王議政後,李衛對雍正說了一番這樣的話:″

不是奴才斗膽敢說祖宗的不是,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明知八爺他們一個個心術不正,還一個個親王貝勒的加封,把這些難題都留給主子了。"雍正接過話說“你說的有理,不管多難,為了新政,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聯不能再把難題留給後人。"

處死弘時前,雍正讓弘時喝酒時,先說:“當年文覺大師說過,有國無家。"現在雍正就是要國不能要家了。然後才說他的罪行,先問他在八王議政時扮演了什麼角色,然後又說雍正二年"科場舞弊案″,明明是弘時把試題透給張珽璐,可是張珽璐西市門斬時,弘時非但沒求情,反而圍著雍正說讓張珽璐滿門抄斬。



弘時這兩件罪行都是罪不可赦,第一件差點讓雍正丟了江山,第二件事是雍正繼位後辦的第一件大事,開科選拔人才,讓弘時攪和的亂七八糟,還丟了副主考的性命。


雍正並非無憐子之心,關鍵是弘時心術不正,不是以祖宗的江山社稷為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私心,就受到老八的蠱惑,不僅無大略,簡直還蠢笨。此時,雍正不殺他,將來他還是會與八爺沆瀣一氣,到時與弘曆斗的兩敗俱傷,老八隻會坐收漁利。退一步說就算弘曆贏了,弘時還是要死。

與其讓他們兄弟相殘,不如自己做惡人,為弘曆清除一切障礙,換一個清平世界,少更多的殺戮!


尋桂子


《雍正王朝》第四十三集,雍正大義滅親,對弘時痛下殺手。 雍正這麼做,情非得已。他是弘時的父親,同時也是天下人的皇帝。在古代,帝王就是天下之父,即使他舐犢情深,也會舍小愛而成大仁。雍正殺弘時,需要從幾個角度分析:

弘時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一、弘時為了自己能夠拉幫結派,參與雍正初年的科考舞弊事件。


二、弘時是雍正的兒子,卻與八爺黨沆瀣一氣。在胤禩製造的逼宮事件中,弘時起到重要作用。當弘時上了八爺黨的船,他就已經成了雍正的政敵。對待政敵,雍正是不會心慈手軟。

三、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曆,弘時經不住八爺的誘惑,產生爭奪儲君的意圖,甚至不惜謀害弘曆。


外部力量的推波助瀾

一、雍正最信任的兄弟胤祥在臨終的時候,提醒雍正,弘時身上有胤禩的影子。雍正經歷過奪嫡之爭的殘酷,不會讓歷史重演。

二、當雍正問弘曆誰是刺殺的主謀,弘曆為了表現自己仁慈,沒有明說,但其實已經挑明是弘時。這位未來的皇帝在催促雍正,早下決斷。

三、李衛的推動。李衛在雍正面前,藉著批判康熙的失誤暗示雍正,如果留下弘時,將來他會成為另一個阿其那。

雍正已經多次給弘時機會,有、仍舊屢教不改。弘時在雍正眼裡已經無藥可救,留下來肯定會擾亂朝綱。為了弘曆能夠順利接班,為了新政能夠順利實施,為了朝廷的穩定,雍正必須虎毒食子。


秋媚讀史


弘時之死是有兩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導致了弘時的悲劇。第一個便是有著“俠王”之稱的十三爺,另一個便是從小跟隨雍正的李衛。

老八胤禩以八王議政進行逼宮,雍正此時是孤立無援,關鍵時候是十三爺趕過來,及時的扭轉了局面。但是,十三爺身體一向不好。這件事情又是兄弟相殘,老八、老九和老十徹底和雍正攤牌了,可以說已經到了不可收場的局勢。雍正勃然大怒,老十三也受了刺激,當場吐血昏迷。

老十三在臨死之前,雍正去看望他。畢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老十三便提及了當時非常敏感的話題——雍正的接班人的問題。畢竟康熙晚期的時候,諸位兄弟奪嫡,他們幾個人都是深受其害。老十三一方面向雍正確認了接班人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讓雍正早點為這個接班人繼位做一些準備。

老十三為什麼要說這樣一番話呢?雖然老十三和雍正是兄弟,但是他這番話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是老十三即將離去,沒有什麼好顧及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老十三其實看出來了雍正也是時日不多了。老雍正的身體狀況,老八都知道雍正活不了多久,十三是和雍正最親密的人,所以老十三自然也能知道。

正是老十三臨死前的一番話,使得雍正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讓開始注意到這個不起眼的弘時。因為這種事情,雍正是“當局者迷”。

於是,雍正開始為弘曆繼位做準備,所以先後試探了弘宙、弘時二人。弘宙非常聰明,順利的在雍正這裡過關了。弘時則沒有那麼幸運,遭到了雍正的懷疑。緊接著雍正便去獄中找隆科多確認,他從隆科多口中弄清楚了弘時參與了八爺的逼宮。可以說,這個時候弘時基本上肯定會遭到雍正處罰的。至於說弘時後面殺弘曆,這些這個時候雍正並沒有下決心要殺弘時,畢竟雍正也是非常猶豫的。

正是由於雍正沒有下決心,他才會詢問李衛這件事情的看法。當然,李衛是聰明的,這種事情他是沒有辦法直接說的。所以他只能旁敲側擊,說出自己的看法。李衛說出了康熙晚年縱容皇子爭權,使得雍正深受其害。這才使得雍正下定了殺弘時的決心。

要說李衛有沒有私心?其實,他還是有一些的。畢竟弘時刺殺弘曆,李衛救下了弘曆,並且一路護送弘曆。若是將來弘時繼位,李衛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像弘時這樣的人,只能說是他自己撮死啊!

很高興再次為大家解讀《雍正王朝》,還是那個規矩,只剖析權謀與詐術,不追究誰正義誰邪惡。


雍正與他老爹康熙是有區別的。

當年九子奪嫡,看看人家康熙的兒子們,個個都是腦袋瓜子靈光,各展神通,各施奇計,哪一個坐上龍椅都是好樣的。

雍正能登上帝位,千難萬阻,險上加險,十分的僥倖。在康熙遺詔在手的情況下,還差點陰溝裡翻了船。

到了雍正兒子們這一代,降了個檔次。

一、幾個兒子中,寶親王弘曆的智計最高,看的最透,心機最深,手段最狠。畢竟,他小小年紀就被鄔先生以“孺子可教”四個字做為評語,可見其智略之深長。


鄔先生評價別人不多,評過年羹堯,評過李衛,評李衛也是“孺子可教”四個字,而李衛是雍王府中唯一一個碩果僅存的智者。

弘曆的智謀水平大約相當於百分之八十的當年的八爺胤禩。

認真觀劇,他們倆人非常相似,智謀深長,為人寬和,下手果決,分析問題全面,都是眾臣心目中的“賢王”。

二、再說說這個弘晝。

弘晝實際上也很聰明,也很會來事,心機一點不差,能從雍正眼皮子底下轉闤脫身,巧妙避開重重陷阱,他也是個好樣的。腦袋瓜子不白給。

弘晝的智計水平大約相當於百分之五十的三爺胤祉。

坐看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不強求,不硬奪,遊走於漩渦的邊緣。而在最關鍵時刻,他還擺了弘時一道,讓雍正頓時對弘時立生警惕,湧起殺心。

但弘晝的文才和理政能力都比較弱,他能清醒地認清自己的層次,也是難得。

三、主要談的是本文的主角弘時。

在雍正的兒子中,弘時的心機最少,城府最淺,思慮最短。總是自以為聰明,卻總是被他人利用,他最終的倒下,毫不奇怪。

弘時的智謀水平,大約相當於百分之五十的當年的皇長子胤禔。要再說的不客氣一點,與當年雍王府中的下人高福相比,兩人當在伯仲之間,都是最容易被送到祭壇上放血的。

其實說實在的,誰不想當皇帝啊?參加奪嫡之爭有錯嗎?並沒有什麼錯。

真以為當年康熙看不出來這些好兒子們都想當皇帝?胤禛就“不爭為爭”,才受到另眼青睞?康熙就把皇位傳給一個不想當皇帝的兒子?

開玩笑嘛。

參與奪嫡之爭,本身沒有問題,但要看你怎麼爭!

有幾條紅線千萬逾越不得,過了線就完蛋了。

一、不能威脅到老皇帝;

二、不能傷害兄弟。

三、不能丟了江山。

回想一下當年的奪嫡之爭,咱們來分析一下,那些折戟沉沙的各個皇子們都犯了哪些錯誤:

1.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初次被廢,首先是治國才能和品行受到康熙的質疑。賣官鬻爵,獲取錢財,還牽涉到刑部冤獄案。

這是犯了第三條。這治國水平,江山不穩。

太子第二次被廢,是因為《百官行述》事發。你要《百官行述》想幹什麼?――脅制百官、控制朝堂。整個大清朝廷,只有一個人,就是坐在龍椅上的君王才能夠脅制百官,控制朝堂,太子胤礽這是心懷不軌啊!

陰謀敗露,還打算動兵挾持父皇。這是犯了第一條:威脅到了老皇帝。

2.三子胤祉


三子胤祉其實也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他的形象好,文化程度高,是文人世紳的領袖人物。

但他性情寬厚仁慈,愛好虛名,不敢得罪天下仕子和讀書人,康熙深知國家的弊端,需要的繼承人是個意志剛強,敢於迎難而上,能夠突破萬千險阻的攻堅型人物,“堅剛不可奪其志”。

老三胤祉犯的第三條,江山在他手中,必會江河日下。

3、老八胤禩


胤禩是個人才,有智謀,有才略,有名望,受到眾人擁戴,堪稱一代賢王。

但他最大的優勢恰恰是他最大的劣勢。

受到朝廷百官如此愛戴和擁護,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內閣首輔佟國維、次輔馬齊、九爺胤禟、十爺胤俄、蒙古王公、文武百官、朝野上下,一致抬舉推薦。

太嚇人了。

八爺胤禩犯了第一條:威脅到了老皇帝。

4.十四子胤禵


這小子聰明,不是一般的聰明。可以說,在康熙諸子中他的腦光子是最夠用的。

表面上他是八爺黨的炮灰,實際上心機之深,智計之高,在眾兄弟中可得頭籌。

木蘭秋獵中,以一紙偽造的太子手諭,瞞天過海,環環設套,放倒胤礽,拿下胤禔,伏擊胤祥,牽上胤禛,還暗指胤禩,差點把所有的競爭對手全部打趴。

在諸子奪嫡的過程中,別的兄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只有他不顯山不露水,步步高昇,勢力漸漲,最後突然暴起發難,幾乎把雍正掀下馬來。

胤禵比較可惜,他的失敗在於和康熙鬥心眼,卻被康熙擺了一招調虎離山,徹底消滅了妄想。

5.長子胤禔


這就是和弘時有一拼的傢伙。如果論智計,胤禔也是相當不錯的,能瞧破老八的詭計,反而明牌暗打,捉住太子胤礽的把柄,使胤礽地位一落千丈。

但他行事過於操切,把危險當成了機會,關鍵時刻被人利用,上竄下跳,一意要置太子胤礽於死地,這是康熙絕不能容忍的。康熙勃然大怒,“你這樣的蠢豬,也想當儲君?”。

他犯了第二條,傷害兄弟,所以,他是最先倒下的。

咱們再返回頭來說說雍正的這個兒子弘時。

弘時犯下的錯誤簡直不可原諒:

一、科考舞弊案

以國家掄才大典之機而謀取私利,這和當年太子胤礽賣官鬻爵,刑部冤案有一拼。問題是當年太子還仁厚,沒有將黃體仁和肖國興當替罪羊送死,而弘時卻毫無擔當,居然直接把張廷璐賣死了。

這水平,這行為,是犯了第三條,無才無德,難治江山。

二、八旗議政

受八爺胤禩和隆科多的蠱惑,弘時居然參與到了利用八旗鐵帽子王議政奪權的時機,暗箱操作,助雍正的政敵奪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向雍正的龍椅發起衝擊。

這是犯了第一條,威脅到了皇帝。

三、刺殺弘曆

弘時連續犯錯誤,還不肯收手,居然在弘曆出行之時,收買刺客,要取弘曆的性命。

這是犯了第二條,傷害兄弟。

雍正與康熙不同,雖然都有舐犢情深,但到了該下手的時候,那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當年,皇長子胤禔犯下那麼大的過錯,康熙仍然留他一條性命。但到了雍正手中,就沒有這麼好的事了。

李衛的一句話“先帝爺千般都好,就是太寬容了”。使雍正下定決心要將弘時置於死地,以杜後患。

綜上所述,弘時的智計水平太過平庸,心無城府,卻處處自以為聰明,還犯了三條大忌,豈能不死?

“喝吧!”就是這種炮灰式人物的宿命。


觀劇到了這一步,其實我們發現,《雍正王朝》的後期,其實仍然是前面九子奪嫡的延續。

仍然有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的八賢王,仍然有明哲保身、堪破大局的老三,仍然有自做聰明,步步失機的炮灰胤禔。

再看本劇的結局,弘曆孤身立於大殿前,他登上寶座的所有障礙都被雍正為他掃平了。與當年的九子奪嫡不同,那時候的雍正面臨的可是層層陷阱,步步險關。而弘曆的面前則是一片坦途。


前面說過,弘曆與八爺胤禩十分相似,智慮深長,心機厚重,處世寬仁,受到群臣擁戴,文人仕子的崇敬,活脫脫的一個“八賢王”!

可見,胤禛和胤禩兩兄弟鬥了這麼多年,抵死不休,臨到末了,其實胤禛的內心中最欣賞的還是老八啊!

當年,水火不容,費勁心機地將“八賢王”打翻在地,而如今,卻又費盡心機地重新樹立了一個“八賢王”,讓他繼承了大統。代價卻是自己嘔心瀝血,身敗名裂。

也不明白,這輩子到底爭的個什麼勁兒?


饞嘴肥貓鏟史官


雍正是不得已而為之。

弘時之死,死於奪嫡。為了奪嫡,他甚至不惜派人刺殺親兄弟弘曆。當然,弘時之所以下決心刺殺弘曆,是受到他的八叔胤禩的慫恿。所以說,害死弘時的第一兇手,就是胤禩。

當時,雍正剛剛從被胤禩逼宮的險境中脫身,再加上此前對於奪嫡的親歷,因此認定留著弘時是個禍害,於是下決心賜死了弘時。

可是,弘時畢竟是雍正的親兒子啊。這個決心是很難下的。在雍正猶豫不決時,有兩個人推動了一下。

第一個,是十三爺胤祥。

胤祥是雍正最親近的兄弟。胤祥重病,雍正前去探望,胤祥便提到了奪嫡的事情。胤祥告訴雍正,弘晝看起來沒有奪嫡之心,但弘時就很難說了。接下來,胤祥說了最關鍵的一句話:弘時怎麼看都跟八哥很像。

剛剛經歷老八逼宮的雍正,最恨的就是老八。同時,他也會聯想到,以後弘時會不會像老八一樣幹出逼宮的事情呢?到時候,弘曆能不能是弘時的對手呢?

胤祥的話,讓雍正陷入了思索,但依然沒有最終下定決心。真正讓他下了決心的,是另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李衛。

雍正問起弘時刺殺弘曆的事情,李衛只得為難地說:皇上,這事兒我沒法說啊。

李衛確實聰明。自古疏不間親,人家父子兄弟的事情,外人說什麼都是不對的。

但李衛的聰明不止於此。接下來,他巧妙地向雍正暗示了自己的態度:先帝爺萬般好,就是太心慈,他老人家早就知道八爺他們心術不正,卻把這個難題留給了皇上。

這話什麼意思?康熙早該把老八殺了。

雍正當然聽出了李衛的弦外之音,於是答道:你說得對,朕不能再把那題留給下一代了。

於是乎,弘時,卒。


趣談秘史


這得分兩段說,首先說說雍正親兒子弘時是什麼樣的人?他是一個沒有政治遠見和主見的人,為什麼這麼說,他老爸雍正皇帝繼位一直飽受九子奪嫡的困擾,八爺黨一直是他雍正心裡的一根刺,而他兒子弘時居然在祭奠的時候給八爺黨求情,這自然就觸怒了雍正帝,雍正索性就把他過繼給八爺允巽當兒子,後來直接革除黃帶子廢為庶人。他的沒主見還體現在受到八王爺的挑唆,對原本不感興趣的皇位,產生了覬覦之心。事情的種種,已經超過了雍正帝的心裡底線,所以要打壓弘時很正常。

其次,雍正想狠心殺死親兒子弘時,是為了給弘曆鋪路。雍正勝利登基之後,弘時仍沒有反思揣摩老爸的成功之道,反而繼續跟著八王的路子,弘時想學他老爸雍正帝,可是學著學著就變形了,雖然雍正爺動了殺心,但是在正史上雍正三子弘時的下場雖然淒涼,但並非雍正賜死。弘時因為皇權立場問題,屢屢惹惱了雍正,最後在雍正四年以放縱不謹原因而被削宗籍,等於是被剝奪了一切權力,次年抑鬱而死,碰到這麼牛X的老爸,弘時作為一個生在帝王之家的皇子也是他的悲哀。


農夫說歷史


謝謝!為什麼雍正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時?

原因是弘時影響到了弘曆的安全繼位;也影響到了當時雍正王朝的根基。

雍正皇帝以前的清代,沒有固定的立儲制度,所以皇位繼承都很混亂。

當時是皇帝儲位鬥爭中,使清朝陷入政沿危機中。

帝位之爭令人無所適麼,造成政治上的混亂,大大影響了皇帝的權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現嚴重的統治危機。

雍正是從儲位鬥爭中過來的人,深知其害,自身成了當權者後更加體會到它對皇權的危害。於是提出了秘密立儲的方法。

密立的太子,不舉行正式的儀式,皇帝如果發現他不合適,隨時改換,遇到的阻力小得多,影響也小。同時仍可令皇子丶皇儲從政,不失滿洲的傳統。

弘時就是這個密儲時的犧牲品。

弘時年長弘曆,按說應立弘時,可弘時沒有才能,如各面便來說都不如弘曆。弘時就拉黨結派,先拉八爺黨,對雍正政權不利。又在弘曆南巡時,暗害弘曆,幾次暗害弘曆沒成功。

開始時,雍正也暗示過弘時,但弘時不收儉,讓雍正不得不為了弘曆安全繼位,殺死弘時。

雍正殺死弘時,為弘曆安全繼位打好基礎。也是歷代朝儲位鬥爭的必然產物。





開心_73258937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雍正可以說是一個好皇帝,是一個好兒子,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父親!這一點,他跟康熙對比實在是差的很多很多!康熙對待兒子們的觀點是,即使你們犯了再大的錯誤,我都能原諒你們,你們都罪不至死!當然這裡有著康熙面對九子奪嫡的情況時,心中難免對這些兒子感到害怕,感到悲傷,感到可憐!所以臨終的時候,他對雍正說,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兄弟!

雍正當了皇帝之後,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一位好皇帝,優秀的帝王,能夠把大清王朝從即將滅亡的邊緣上給拉回來,並且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所以他對國家的貢獻那是值得稱讚的!然而他對待子嗣的問題,卻是顯得那麼的狠心,那麼的沉重!或許是,雍正經歷了九子奪嫡這樣的大事件,看到了兄弟之間的殘酷,他不想在有生之年看到阿哥們之間的殊死搏鬥,讓自己再次陷入感傷痛苦!

當然,這不是主要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不希望大清王朝由他這而走向滅亡,這是不允許發生的事情,這是他向康熙保證過的!相信他也承諾過自己的接班人會是弘曆!弘時的所做所為,讓這個當父親的感到十分痛心!

弘時先是跟八阿哥走的太近,然而,這一點是雍正所忌諱的,畢竟八阿哥是雍正奪嫡的最大競爭對手,並且也確實鬧得不可開交,現在表面上市君臣關係,內心裡卻是相互怨恨!弘時也是十分清楚這件事的,但是他還是沒有做到撇清關係,這點很犯大忌!

第二,八阿哥,隆科多八王逼宮,弘時也參與其中,他卻在朝堂上表現的安然自若,一點關心雍正的話沒說,而是擺出一副隔岸觀火的樣子,這一點,雍正自然能夠看清楚,待到八王逼宮失敗後,弘時竟然派刺客去刺殺隆科多,然而隆科多一心想扶持弘曆登基,卻沒曾想弘時這麼對他,於是隆科多向雍正把弘時的所作所為和盤托出,這下,弘時在雍正心中的印象一下子一落千丈,其實雍正一直也不相信弘時有這麼大的膽子,但是他聽到隆科多說出的那些話後,他對弘時簡直傷透了心!但是他還是保留了一點機會給弘時,他希望弘時能夠主動承認錯誤!

可是,弘時不但沒有及時彌補錯誤,還越來越放肆,為了奪嫡,竟然派刺客刺殺弘曆,這還了得,當雍正得知這件事時,弘時已經被判死緩了!基本上沒有機會翻身了,可是他還全然無知,雍正內心其實也是百感交集,面對這個兒子,雖然犯下了大錯,但是還是於心不忍,直到十三阿哥臨死的時候跟雍正說了這句話時,雍正下定決心,弘時必須死!十三阿哥只是說了,他在弘時身上看到了八哥的影子!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堅定了雍正的決心!

八阿哥處處跟雍正作對,並且把官場弄得貪汙舞弊橫行,雍正好不容易歷經多個年頭才有了一點點的成績,怎麼能夠容忍讓弘時再去走八哥的路呢!何況如此歹毒的心腸,只會給未來的大清國增加創傷,也只會給弘曆帶來麻煩!於是乎,這個兒子絕不能留,雍正也是下了狠心,都說雍正狠,其實也是被逼無奈,此時不狠,大清國就會多了一個潛在的危險!即使弘時百般的跪求雍正,哪怕逐出皇宮,貶為庶民,都不能留下弘時一命!這就是皇宮帝王之家的命運,一步走錯,等待他的就只能是死亡!這就是他們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