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就越不孝,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loveyourselfforever


這裡說到的愛,大多指的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前幾天奇葩大會里武志紅老師提到他的一位朋友,從小被奶奶“溺愛”大,因為她不想在幼兒園午睡,奶奶就去了幼兒園當校醫,因為這樣孫女就可以中午在她的辦公室裡玩。考高中的時候,她成績很棒,可以上最好的高中,但是因為覺得另外一家學校的校服好看,就選擇了另一家高中,家人也是無條件支持。

這樣的愛並沒有毀掉孩子,也沒有把孩子變成不知感恩的怪物,因為家長給的都是孩子想要的。而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的溺愛,其實都是包裹著愛的糖衣炮彈,實質上是一種精神軟控制。

而且這些經常說自己“溺愛”孩子的家長其實並不是不求回報的在做這些事,而是用這些付出當做日後控制孩子的砝碼。最常聽到的就是: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居然還不聽話,你對得起我嗎?

被這樣“溺愛”的孩子雖然看起來表面上是被滿足的,但其實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心裡的控制慾,這會激發其孩子強烈的憤怒和想要反抗的慾望。因為用為你好來控制你,所以,反抗起來孩子自己內心會更糾結,就經常會做出一些自毀的事情,把自己的學業或者生活搞砸,來變相的對家長的控制說“不”。

真正的愛是一定會帶來關係的良性互動的,如果你覺得你很愛孩子,但是孩子卻很討厭,那需要先反思一下自己給孩子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愛呢?

愛一個人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父母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這種現象都成了一種常態了,孩子們都感覺不到老人老了需要關愛了。


我隔壁鄰居家啊姨,兒子媳婦賺到錢了在深圳定了家,本來是件開心的事,自己老了兒子本事了,可以來享享清福了。可我好幾次在商場裡買菜時,看到她在偷偷的掉眼淚,前幾次沒敢上前去問,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就上前去問:“啊姨你為什麼哭呀?”她回答我說“選菜難”。我快言快語的說“這有什麼難的?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啦”然後她對我笑笑,沒說話。後來我才知道,啊姨兒子每個月只給生活費500元,還包括買米、買油、買菜。我一聽蒙圈啦,My-God, 在深圳這個大城市500元能買到啥呀?我才知道她說的為什麼選菜難。然後聽說她說,她兒子好幾次抱怨她買的米不好吃。我聽了嘆嘆氣直搖頭。


啊姨孫子跟我小孩同一所學校讀書,好多時候早上都會碰到。曾經多次,她家的兒媳婦帶著她的孫子在早餐店吃早餐,她就在一旁孤零零的站著。有一天也是這種情況,她送孫子去上學時一起去的,自己隨口問了一句啊姨吃早餐了嗎?她說沒吃。我說你兒媳不是帶著你孫子在吃早餐嗎?你沒吃嗎?她說,她們家的兒子媳婦沒請過她在外面吃過一頓早餐和飯。我說那早餐你怎麼解決的?她說每天晚上都會多煲點飯,然後剩飯就是我的早餐。我說每天都這樣嗎?她說是的。我聽了嘆嘆氣直搖頭。


她孫子的學校離她家比較遠,每天走路接送來都回要40分鐘,每天來回4趟,那就160分鐘,每天這樣走路確實夠嗆,看她每天回到家都疲憊不堪看著都心疼,知道她還有老伴,我說你可以叫叔叔一起來幫你呀,這樣就不會這麼累啦。她說不行呀,她的老伴來過,她說她老伴身體不是很好,看到兒子媳婦買了有紅棗,他每天喝了點紅棗水,把他們家的紅棗吃完了,說她老伴“貪吃”,然後氣的就回去啦。她們家有什麼好吃的避開老人,然後會把好吃的鎖進自己的房間裡。我聽了又嘆嘆氣搖搖頭。

這個老人家有兩個小孩,一兒一女,一個好字,多完美的搭配,為什麼到老了,孩子卻不孝順?什麼原因?兩個小孩不是很多,老人家兩個當寶貝疙瘩一樣寵著,都怕虧了孩子,因為怕他們影響學習,什麼農活、家務活不讓他們幹。有好吃的讓孩子先吃,自己寧願不吃,也要讓孩子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這樣的悲劇,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供完大學出來,賺錢了自己的孩子心裡沒父母。

呼籲那些對老人不孝的年輕人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什麼都可以等,只有孝不等人呀,哪天想要好好孝順自己的父母時,而親不在,那就後悔莫及啦!趁著自己的父母還健在,好好的儘儘自己的孝道和陪伴自己的父母,會有福報的!


寶媽Maggie談育兒


世界上最令人心寒的故事莫過於農夫與蛇的故事,農夫好心救了蛇的命,最後卻要被反咬一口。現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事無鉅細,無微不至,到頭來卻給自己養了一條“白眼狼”,自己的命怎麼這麼苦。

“白眼狼”孩子不知感恩,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從不關心父母,將父母的愛看做理所當然。然而出現這樣的結果,很大程度是因為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最後父母只能自食惡果。也許你會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我的孩子變成了這樣,首先家長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為孩子做得太多了?

小美和小英是很好的閨蜜,兩人是感情很好的多年好友,她們不僅同一年結婚,比較巧的是,兩人還在同一年各自生下了一個可愛漂亮的女兒。現在兩個小姑娘讀一年級了,長得甜美可愛,很惹人喜愛,但是兩個女孩在性格上卻截然不同。

小美的女兒丫丫刁蠻任性,平時要個什麼東西一定非要到不可,如果大人不答應就以哭鬧威脅,沒完沒了,小美實在拿她沒辦法。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比較差,有時吃飯還要大人端著飯碗追著喂,連平時上學收拾書包都要小美代勞。這不,昨天早上,小美趕著去上班,比較匆忙,把孩子的作業落在家裡。結果孩子在學校急得大哭,大聲訓斥媽媽粗心,為什麼要把她的作業放在家裡,小美實在沒辦法,只能專門請假給孩子送作業去。

小英媽媽不同於小美媽媽,從孩子上學開始,就堅持讓女兒自己收拾整理書包。有一次女兒忘帶語文書,打電話讓小英送書,小英拒絕了,她告訴女兒,整理書包你的工作,現在你工作失誤了,就要自己負責,沒有理由讓媽媽放下自己的工作專門去送書。她給女兒提出建議,看看能不能暫時借一下其他同學的書來上課。自從這件事後,小英的女兒就再也沒忘帶過什麼學習用品了。

兩個女孩的差別在於,小美媽媽為孩子做得太多,不懂得教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導致女兒事事都依賴父母,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當然,自己受之無愧,一旦有人不依照她的心意辦事,她就覺得是別人欠了她,心生不滿和怨恨,這種受之無愧感越強烈,孩子就越有可能長成“白眼狼”。如果各位寶爸寶媽不想被孩子沒良心的舉動傷透心,不妨反思一下這四點,看看自己是否助長了孩子受之無愧的心態。

01

引導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

“白眼狼”孩子最大特點就是自私自利,不懂體貼關心別人,心理學家李雪說:“規矩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想要孩子守規矩,體諒別人,首先要鍛鍊孩子感受別人情緒的能力。

例如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家長除了及時制止外,還可以和孩子解釋:你看叔叔阿姨都在工作,你這樣大吵大叫是不是會影響到別人,如果你看動畫片時被人突然打斷了,你會不會開心呢?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引導孩子去感受別人的情緒,那麼有了換位思考的體驗後,孩子做事就不會總是以自己為中心,慢慢就懂得尊重和體諒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

02

父母學會表達並尊重自己的感受

整個社會宣揚的是父母愛孩子,一切優先考慮孩子,自己犧牲一切在所不惜,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所圖就是自私的表現。在這種觀念渲染下,父母習慣了不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自己含辛茹苦地付出,也會有所不甘。

所以我們會發現父母有時候很矛盾,平時孩子不來探望就說子女白眼狼沒良心,可是子女回來了又說他們瞎折騰浪費錢,總是口不對心。

父母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可是子女也不是父母肚子裡蛔蟲,無法自動感知到父母的需求。愛本身需要溝通互動,不想孩子變“白眼狼”,父母就別委屈自己,不妨大膽放心地“索取”一回。

03

看見並尊重孩子的情緒

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能做的很好。孩子哭了就儘可能滿足他的需求,孩子摔了也會心疼地抱他在懷裡。可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卻不太在乎他們的內心感受了,取而代之就是把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強加給孩子。

父母能切實看到孩子的情緒,及時給出回應,孩子情感處於飢渴無助的狀態。一般遭受過饑荒的人,哪怕後來衣食無憂,源於心中的恐懼,也會痴迷於囤積食物。從小需求和情緒得不到照顧的孩子,在童年求而不得的不滿情緒支配下,孩子將變得慾求不滿。

04

生活點滴中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

家長如果想要一件“貼心小棉襖”,而不是一隻“白眼狼”,除了要表達自己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緒,並且多引導他們去感受別人的情緒,還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引導他們為別人著想。

讓孩子把感恩內化成一種自覺的行為;讓孩子瞭解家裡的難處、父母的辛勞,從而珍惜眼前擁有的幸福,對父母產生尊敬、愛戴和感激之情;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因為愛他才會為他付出這麼多,一切從孩子能為別人著想開始。

專注孩子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和家庭親子關係處理,點擊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愛飛親子】,百萬家庭的共同選擇。


愛物志


我是農村人,村裡有個老太太六十多歲的樣子,去年的時候聽到她在自家小房子門口的樹上上吊死了!我聽說時感覺很不能理解,一個老人家辛辛苦苦帶大幾個孩子,就這樣被逼無奈的選擇上吊。

她有三個兒子,也是子孫滿堂,孫子的孩子都很大了。每個兒子都有房子住,卻讓一個老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房子裡沒有電沒水,吃水去鄰居家拎。

夏天很熱卻連一個電風扇都沒有,夏天又熱又沒電,還有那麼多蚊子,夜裡老人只能坐在橋頭乘涼。甚至吃飯都吃不飽,每天吃著涼饅頭,菜只能是奢望。

幾個兒子還有那麼多孫子不管不問,政府每年那麼多貧困戶的補貼卻到不了真正貧困的人手裡。

能讓一個子孫滿堂的老人尋死,能讓一個人去上吊在現在這個社會需要多大的勇氣。當我聽村裡的人談起這個事情,我一點不能理解現在這個社會還有這種事,村裡的老人說起因只是,以前老人夫妻兩個只偏向其中一個兒子,現在懷恨在心。

現在很多人自私自利,對陌生人冷漠,對自己人冷漠。


白鹿書院工作室


一個死刑犯,臨上刑場的時候,法官問死刑犯,還有什麼要求?死刑犯說:“我沒別的要求,只想最後見一面我的母親。”

法官把他的母親請到了現場。可他向自己的母親提出了一個令在場的人誰也意想不到的要求。他說:“娘啊,我就要死了,你養我這麼大不容易,不管我做了什麼事你都不說我,不管我提出什麼要求,你都會答應,就讓我最後在吃口媽媽兒吧?”此時的母親早已成了淚人、涕不成聲了。聽到兒子的要求,哭聲有所緩解,就在眾目睽睽之下,急切的解開了自己的上衣,使自己的兩個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低下頭、張開了血盆大口、衝著母親的乳頭狠狠地咬了下去,又用力一拽,扭過頭去,將母親的乳頭狠狠的吐在了地上!?擺過頭來,張開含滿母親鮮血的大口、血星四濺。衝著母親狠狠地說:“我恨你!從小,不管我做什麼,你都不管。不管對錯?我想要什麼就給我什麼,從來就不說:‘不’。如果小時候你要好好管我的話,我能到今天嗎?我恨你,我恨你——!”母親已經暈厥了過去。

這位母親無疑是深愛自己孩子的,我相信如果可以,她會寧願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孩子的性命,可是最終正是她這種無條件無底線的“溺愛”,親手把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斷頭臺!

為什麼有的家長越愛孩子,孩子卻越不孝呢?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1、養成孩子極端的個人主義

孩子小的時候,事非觀和人生觀都很懵懂,而能給予他指導和幫助的直接人就是父母和家庭!作為父母,一味的寵溺他,哪怕是他做錯了,也無條件的袒護他、包容他,這無疑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讓他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自己,卻不知道每個人終究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終有一天有人會代替他的父母和家庭來用更殘忍的方式教訓他。

2、養成了不思進取的習性

在孩子眼裡,自己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哪怕是自己將來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不了,還有父母來養活自己。有這樣一個無條件讓自己啃老的人,哪怕自己不努力,不上進,又有什麼關係呢?

父母沒有告訴孩子,終有一天你要長大成人,終有一天要面臨生存的危機,人總有老去離去的一天,父母不能跟隨你一輩子!

正是父母的溺愛給了孩子不思進取的理由,給了他自甘墮落的藉口!

3、養成他為所欲為、極端的個性膨脹

從小溺愛孩子,在孩子應該獨立的時候不放手,以至於在父母無力再扶持他的時候,讓他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和鬥志,給他們的社會生活、工作、學習帶來嚴重的障礙。當客觀條件達不到他們的個性私慾的時候,他們就會鋌而走險,走向極端。給社會、家庭、國家帶來嚴重後果。

4、讓孩子不懂得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心裡也會充滿愛!而溺愛孩子的父母,從小隻教會了孩子索取而沒教給孩子付出。一個人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失去了人性最純真的部分。

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多數父母愛孩子的程度,一點都不會少於上面故事裡所說的那個母親,都願意在危急關頭為了孩子寧願失去自己的生命。但在教育孩子 的過程中,一味的對孩子好,一味的去迎合孩子的心意卻是在害孩子。

真正的為孩子好,是要全心全意的教會孩子去生活,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生活,對待孩子,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自己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讓孩子學會自己不在的時候也能很好的生存。

真正對孩子好的父母,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取、不斷的完善自己,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人生來就應該積極向上,憑藉著自己的雙手和堅強的毅力而生活。身教勝過於言傳,教會孩子如何愛人、如何自愛,豎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孩子從小就要樹立正確的榮恥觀念、造就良好的道德品質基礎。


陪寶寶寫日記


相信每對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孩子的,可是卻因為愛孩子的方式和教育手段的不同成就了千差萬別的孩子。對於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有的孩子常懷感恩之心,體恤父母;而有的孩子卻受之無愧,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稍有不順心就是不滿加抱怨。

是誰把孩子變成了“白眼狼”?答案是:父母。

是的!你一路為他著想與付出,從沒想過任何回報,可是,當有一天,他如同寓言故事”農夫與蛇“中那條不知感恩的蛇,豈不是很心寒,很可悲?

事無鉅細的包辦,小到讓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到毫無節制的滿足。過分的滿足,當有一天,你的稍不滿足,就會讓孩子心生怨恨。

我遠方一個親戚,在東躲西藏四個女兒後終於迎來了朝思暮想的一個寶貝兒子,男孩從小就如同”皇帝“般待遇,吃穿用哪一樣都是他優先,和姐姐們鬧矛盾,他父母也是不分青紅皂白責罵姐姐們。

一家人寄希望於這個男孩將來能有一番作為,光宗耀祖,然而事與願違,男孩長大後不務正業,沒錢花了便回家要,要不到就在家打砸東西,有一次竟然找了幾個流氓地痞綁架父母,對一雙老父母是沒有一點憐憫之心。

教導孩子負責與感恩是多麼重要!

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為你所做的一切感到感謝與珍惜,也對擁有的感到知足與快樂!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你們是父母太關心愛護,而我的父母對我們根本不怎麼關心,只會拿我們跟別人去攀比加鄙視和奚落。 17歲那年初中畢業的我,就背上行囊,遠走他鄉。那時候是1997年,在杭州打工生存還是很苦的,稀裡糊塗的進了飯店做學徒,從此開始了苦逼的打工之路。早晨5.30就要起床,給早點師傅打下手,忙完早上,馬上又要準備中午的很多雜活,中午別人休息了。我們做學徒的,都要擠出時間在後廚練刀功和翻鍋。晚餐又是一頓大戰。好不容易自己學到點技術了,再跳槽去應聘也是各種緊張。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也變成師傅了,但是那個年代工資不比現在,一千以上的廚師都算不錯了。我們這種沒有大師傅帶的又沒經過什麼培訓的三腳貓廚師,只能混跡在小飯店裡,工資也就800左右。還要租房子和生活的開銷,一年下來根本存不了幾個錢。 父母都是吃公家飯的,根本不瞭解外面生存有多麼的艱辛。我們回家(我還有個哥,也混的不怎樣)只會說:那誰誰的兒子,混的如何如何好,你看看你們!(那個年代有幾個年輕人是靠自己努力就賺到大錢的,就算極個別的也和他的父母教養有關係,隨便混個初中出來就能賺到錢的,現實麼?)從來不會關心我們的生活怎麼樣,工作是不是順利。每次回都是嘮叨個不停,真的是不厭其煩。後面搞得我都不怎麼想回家了。有時真的不是我們做子女的不想去孝順他們,而是他們眼裡太功利,對我們事業上一點扶持都沒有,結婚的錢也是我們自己後面還的,更別說房子。現在還是租房子住,有了兒子後我們的生活壓力也很大,所有的事都是靠我們自己。父母他們都有退休金,生活過得比我們還愜意。在外人面前還老是說,養了兩個兒子沒用,都靠不住的。(幾年前老媽買社保,我和哥都出了幾萬的) 真是搞不懂,他們是怎麼想的,非得我們發大財了,讓他們體面風光,有吹牛的資本才算好。一家人和和美美就算錢少點不也挺好麼! 有時想想現在這社會,大家眼裡只有錢,特別是小縣城。錢分離了親情、友情、愛情,反正我是對現在的社會風氣挺反感的。現在的願望就是好好培養兒子長大,以後全力扶持他的事業,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絕不給孩子增加負擔和麻煩!對兒子只會有愛,不可能像我父母一樣功利鄙視把養兒當做一種交易。好了,文筆不好就說到這裡吧!謝謝大家!


貓爸筆記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經歷過這件事以後我是更加相信了!

去年春節回家,聽母親說老莊嬸去世了,在春節前的那場大雪後就死在她居住的老房子裡,據說是晚上起床解手摔倒了,在地上待了一夜,再也沒有回到床上!以前在媒體上聽說過這種事,沒什麼感覺,沒想到發生在身邊,感觸真的不一樣!

老莊嬸70多歲了,一直一個人居住在老宅裡,以前自己做飯,後來由於腿腳不便,每天推著一個自制的輪椅車行動,吃飯靠兒女送飯,說實話,老莊嬸有3個兒子一個女兒,每年回家我們經常見面,村裡傳言他們對老人不好,有點不孝,但據說是老人自願獨居,時間久了,大家也習慣了,老人去世,後事孩子們辦得也算體面!



可是,為什麼?老人含辛茹苦的養育兒女,難道就是為了這樣得結局?老人為什麼不願意和兒孫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不是每個老人的希望嗎?地上那一夜,老人的內心該有多麼的委屈絕望!這樣走了,兒女們真的能心安理得嗎?

想到這些,我回想起以前,那時候老莊嬸可是村裡出了名的護短,我那莊叔是個老實人,不善言辭,家裡都是莊嬸說了算,她的孩子們誰都不願招惹,孩子們小的時候,打鬧兒戲吃點虧,和鄰居吵;兒女們長大了,分田分地,在村裡鬧,什麼都為兒孫打算周全,生怕吃虧!

現在想想,也許老莊嬸的結局是註定的,孩子們習慣了她的護短照顧,養成自私自利、心高氣傲的性格,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更不懂得以誠待人,以心換心的道理!後來,莊叔去世了,家境不如以前,莊嬸沒有能力再照顧他們周全,以他們這樣的心性去接觸社會,自然到處碰壁,心生怨念,哪裡還會想到父母的養育之恩該如何報答!

中國自古就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可是,如果你不懂得育兒,只知道溺愛,這樣的結局不是沒有可能啊!


真心真言,請關注樊言非碎語!


樊言非碎語


一:因為能幹,所以包辦,付出變成了義務。

家長的“能幹”表現在替孩子處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做飯洗衣整理房間是常態,有的還會幫忙找藉口(比如是起晚了上學遲到,家長卻幫孩子寫個病假條)、寫作業等等。當孩子沒有能力處理眼前事務時,身為家長我們確實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在他有能力獨立完成某事或者承擔後果時,家長仍然把孩子當做嗷嗷待哺的小雞挺身而出,那麼最終受損的是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孩子在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後,就會把付出視為家長的義務,心安理得的享受。一旦哪天保障的不到位了,孩子就會大發脾氣。



\n

二:因為疼愛,所以富養,愛他就要買買買

\n

我們的父母生活在物質匱乏的一代,面對疼也疼不夠的下一代,自然是在物質上予取予求。而我們這一代,有的人也沒能正確理解“富養”的含義,以為富養就是在物質上不虧著孩子。幾乎每個家庭,都拿奢侈品的標準來供養唯一/唯二的下一代。但是這種“愛他就買買買”的行為,往往會使孩子把滿足(物質需求)當做愛,不滿足就是不夠愛。我不止一次在超市裡看到小朋友賴在地上發脾氣“你不給我買你就是大壞蛋。”這樣去教育孩子,他如何能懂得感恩二字?



\n三:因為平等,所以放任,孩子沒規沒矩

\n

我們這代人,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斥、棍棒下成長。當我們成為家長後,我們通常暗暗發誓要平等對待孩子,給他自由。但是很多家長誤以為平等相待就是放任,就是低姿態。於是不管不教、放任自流。有個幼師朋友曾經說過一件事:她的班有個小姑娘總不聽老師的指令,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時她非要到處跑。找來家長,女孩的麻麻竟然說:孩子天性熱愛自由,你壓抑她限制她幹嘛,等她大了自然就好了嘛。殊不知,小時候的放任,會使得孩子觸碰不到社會的界限,因而無法建立秩序和規則意識。長大後,他們會做出一些很個性、非主流、違反社會的行為舉動。


鑫媽向前衝


這種狀態,世間常見。

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教育好。父母以為的愛,其實在孩子眼中看來,都是差評。

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這與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當中,根本沒有“愛”這種理念,只有“孝”的觀念。但在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難免不合時宜。

首先,現代意義上的“父母愛孩子”,是不需要回報的。他們對孩子好,是因為對孩子有愛,希望讓他過得好,希望孩子能站在自己這一代人的肩膀上,享受到自己帶來的資源。在這種意義上,一代一代的基因、資源、財富,得以保存。

這樣的父母愛孩子,孩子長大以後,回饋給父母的愛,都是意外驚喜。

實際上,只要孩子過得好,是不存在“不孝”這樣的問題的。為什麼?因為父母有自己的財產,有自己的保險,社會保障體系,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兩人世界,他們不需要孩子繞纏在身邊。只有孩子在有必要的時候關心一下他們,帶給他們一點快樂,就很滿意了。

但問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當中,養兒,就是為了防老的。這是父母單方面施加給孩子的一種交易:我養大你,就是為了讓你以後孝順我的。但孩子不可能預知這樣的“交易”,他們一出生就沒有選擇了。

而且,持有這種觀念的父母,他們不可能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不是過於溺愛,就是過於苛刻,或者冷漠。很難在一個對等的層面上談“愛”,只能談“順不順從”“聽不聽話”。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對孩子夠好了,但他們根本不知道,一個無法溝通的、充滿各種冷熱暴力的、不知道孩子的真實需求的爹媽,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這種不自知當中。

你猜,這樣的子女有沒有可能在爸媽老了以後,也毀掉他們一出生就訂立的盟約“我養大你,你給我養老”?

說起來,父母那一代人,也確實很無奈,他們從小就是按這一套觀念來走的,從小就不被父母尊重,中年以後給父母養老;他們生小孩養小孩,也是為了以後有人養老,沒有少受苦。到了老了,忽然這個社會談起了“現代性”了,不興“孝順”那一套了,

他們沒有國家保障,沒有社會保障,又不能工作了,不靠孩子怎麼辦?

真是時代的尷尬啊。

當然,這只是一般而論。是不是“越愛孩子,孩子越不孝”,未必,但是,與其要求孩子孝順,還不如多買保驗靠得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