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明星走下神壇 整合浪潮席捲全球

儘管臨近感恩節,但高通和博通之間的“博弈”依然在進行。

日前,高通部分投資者釋放出“友好”態度,表示願意對收購方案進行討論,但前提是博通需要把收購價格至少提高至每股80美元。此前,博通每股70美元收購高通的提議已遭高通董事會的拒絕。

高通官方雖然對此消息不予回應,但可以看到,博通背後的資本力量正“蠢蠢欲動”,有博通離職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博通的“盟友”KKR一直未有公開動作,但在半導體併購案中,這家著名的美國私募股權基金的實力不容小覷,甚至有人戲稱博通CEOHockTan正是KKR在半導體行業的“發言人”。


半導體明星走下神壇 整合浪潮席捲全球


不管怎樣,“雙通”併購案並不是半導體併購潮的一個特例,隨著行業競爭態勢白熱化,不管是歐美半導體巨頭還是中國半導體企業都面臨著技術門檻不斷提高以及利潤下降的雙重壓力,整合是大勢所趨。

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姚嘉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除了博通對高通的併購外,近期還有Marvell收購Cavium以及Dialog收購silego的案子,從這些併購案例可以看出,半導體企業一方面在強化特定領域的解決方案完整度,另一方面也在為提升營收規模做準備。

技術更替期的巨頭焦慮

技術的大爆炸正在改寫半導體行業的格局,站在山頂的歐美巨頭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感覺都更為強烈。

以高通為例。雖然在移動時代打敗英特爾等芯片巨頭成為市場上的新秀,但在人工智能、5G未成熟前,對華爾街的狙擊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高通股價今年跑輸多數芯片公司,該股今年以來累計下跌16%,而同期的費城證券交易所半導體指數則上漲41%,博通股價今年累計上漲47%。在資本市場上,已經開始有基金經理稱對於持有高通股票感到“精疲力盡”。

“高通之前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是用大量專利費的收入來補貼高昂的研發成本,因此技術始終能走在市場前列。然而,這個模式正在遭到各大公司以及各地政府的挑戰,高通是按照手機整體價格收費,即使手機中高通的芯片只佔總體成本的很小一部分。”智慧芽分析師陳子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幾年前開始,高通被各地政府以不公平交易的名義制裁,在制裁之後高通的專利收入也逐步下降。

同時,記者梳理發現,2014年對於高通來說是個分水嶺。2014財年,高通的營業收入為265億美元,淨利潤為79.7億美元。此後,高通的營收一直在減少,2017財年下降到223.91億美元。淨利潤方面,2015財年為53億美元,2016財年小幅上漲到57億美元,之後2017財年便下滑至24.65億美元。

上述博通離職人士對記者表示,半導體行業併購加速的根本原因是毛利下滑,高科技明星即將下凡成普通零部件供應商,在追求規模效應的訴求下,即便是明星企業也可能遭遇被收購的命運。

反觀其他站在“風口”上的企業,如英偉達,處境則大為不同。可以看到,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英偉達已經佔據先發優勢,全球絕大多數的神經訓練網絡都是採用NVIDIA的GPU芯片,這直接推動了其業績持續增長,2017年,英偉達公佈的業績顯示其營收同比增長超過三成,淨利潤同比增長近六成。

“新的市場需求也在刺激新的公司出現。”半導體行業觀察分析師劉燚對記者表示,龍頭企業為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會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併購。同時,隨著產業進入後摩爾時代,企業也會加快佈局新興市場,細分領域競爭格局加快重塑,圍繞物聯網、汽車電子、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併購將會日趨活躍。

中國半導體產業承壓

雖然高通和博通的併購案暫時沒有進展,但由於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強勢地位以及在某些通信領域的重疊性,可以預見收購案若通過則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對市場的超級優勢地位。

上述博通離職人士對記者表示,博通之前的併購整合遵循的原則就是要賺錢,砍掉虧錢的業務,並且希望與客戶簽訂長期合約關係。

“HockTan買下博通後直接漲價25%,如果客戶不同意則直接斷貨。華為這樣的大客戶,也被要求將未來一年的需求提前下單,才能保證老價格供貨。”該人士對記者說。

該說法並未獲得上述兩家公司確認,但從博通此前的市場動作來看,聚焦核心客戶以及業務,打造技術壁壘是慣用手法。

同時,芯片巨頭們也在加快“捕獲”各種新型領域獨角獸公司,以期在技術變革期依然佔領高位。

市場調研機構ICInsights17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半導體設備總投資約908億美元,三星電子達260億美元,佔比逾兩成。報告指出,三星加大半導體設備投資力度或打擊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投資信心,這有望讓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繼續保持在半導體市場的主導地位。如果中國新生半導體企業沒有實現劃時代突破,如形成“聯營體”等,就無法與三星電子等領先企業形成競爭格局。

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也對這一說法表示贊同。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以全球半導體市場來看,目前還是以IDM(整合組件製造)業者,如英特爾與三星等佔整體市場較大的份額,而現階段中國半導體企業較具實力的,還是以芯片設計的企業為主,像是華為旗下的海思,以及紫光旗下的展訊。

在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17年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指出,根據對前100名IC設計企業的統計,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大概為29.28%,較上年略有下降。值得警惕的是,前十大IC企業規模增長的同時盈利能力卻在持續減弱。這一現象從去年開始出現,今年仍在持續。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也對記者指出,國產芯片領頭羊展訊近期的換帥也體現了高層對於業績的不滿,希望藉助調整做好準備以應對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半導體業者若要迎頭趕上外企,必須審慎思考,將芯片設計、製造與封測整合起來,未來才有機會與外企一較長短。”林建宏對記者說。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