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指的是什么?

我是笑颜如花的小仙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很多人对这段佛语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此中真意。甚至于很多人望文生义,把“色”解释成美色,“空”解释成啥都没有,成为一句调侃的话。

其实,佛语中的“色”是指得是我们能用我们的身体看见和感知的物质存在方式,而“空”指的是所有物质原本模样的原本之状态。

所有的物质最终都是能量,也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一切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物,其实原本都是一样的,一切皆空。正如佛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一切跟宇宙跟历史比起来,都是稍纵即逝的,而让物质循环不息的原始能量却是永恒存在的。

佛教讲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讲六尘不染,六尘就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说明我们也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一个我,佛教更多注重自我高度修养方法达到无我境界,释迦牟尼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人类,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这些,你就不会有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佛学智慧告诉我们,对于人生、活着,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色”,不能过分沉迷于尘世之“表象”,因为那样不仅会把自己弄的心胸狭小、痛苦不堪,更会让我们远离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做不到“明心见性”。

我们应该在一种很高的层次或境界上去认识“色即是空”,去了解人生的无常,生死的起灭,在这个认识或修为的过程中,我们将会获得一种善的真知,一种对人的大慈大悲上的情感关怀,也许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所在。

一江清碧,千里孤舟,自此相忘于江湖。有的风景在人生中,只是一刹那便惊艳了时光,让人一生难忘。然而,这只是人生旅途中一闪而过的一道风景,人生列车,无法停留在风景的地方,要继续前行。

因为这里没有站台,只得挥挥衣袖,作别那份眷恋、那份感动,把那份难舍的情怀收藏在岁月的书中,等经年过后,再慢慢细读那份美好的时光,再慢慢品味流年的旖旎风光。

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却不知我执我念,即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世间万物皆如梦幻泡影,依缘而生,缘尽则散。只因一个执着,苦苦抓着不肯放手,可抓得越紧,消散得越快,执念越深,越倍觉痛苦。

欲摆脱苦难困境,就必须认识到世间的诸法实相,明白一切的痛苦,皆因我执我念而起。要有少欲知足的良好心态,不要有贪求,内心平等无所分别、无所执着。放下执念,痛苦自然消除。


刀墓手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前面这几句话都记不住,但是最后两句话记忆尤深,尤其是一些电视剧或者电影镜头中,很多人家房间也会挂这么一副字。

那么我们经常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下是在下杨角风的理解,当然,我本凡人,绝对没有菩萨的觉悟,所以能悟到哪一层,就算哪一层吧,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指出!

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我们首先解释清楚一个字,那就是“色”字。这个字是不是大家心里想的那个“色”的意思呢?

在《心经》中,色字其实最贴切的意思应该是人们能辨识的一切事物,大家可以理解成眼睛所能看到的。也可以理解成相,也就是说人要有人相,动物要有动物相,植物要有植物相,众生有众生的相,还包括闻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

而不是我们狭隘的认为“色”就是指欲望,或者是颜色、美色、情色等。

“空”字呢是指,一切都是虚无的,也就是说,刚才提到的“色”也是空的,是没有的。就是你不要去人为的认为它是空,如果认为它是空了,那就叫空相,那么它就不能叫“空”了。

好深奥的心经啊,我们可以理解成我们所具有的都是执着。比如金钱、地位、美女、享受等等都是色,我们世间很多人为了这些“色”而努力拼搏,或正当,或不择手段,这些都叫执着,如果人执着了,那么就无法色即是空了。

那如果色即是空了,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是一场空嘛,我自己内心是空的,是不是也是最高境界呢?

并不是,这也叫执着,也是没有达到“色即是空”的觉悟。

而真正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说不管是能感受到的相,还是感受不到的空相,都不去执着。也就是不往有和空偏移一点点,偏了任一点,都不能说理解到了。

再深一点理解的话,可以理解成色是能看到的,空是它内在的。比如水,我们看到的是水,可是更深层次的可能是氢和氧原子,而且是不规则运动的。

也就是“色”是客观存在的,“空”是靠自身理解的……

而不管是水形成的波浪是相,还是波浪的内在是水,总之色和空是分不开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正所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可能杨角风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因为我自身的悟性也就到这里了,如果能完全悟透了,就成佛了。

我叫杨角风,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别忘右上角的关注哦!


杨角风发作


色代表所有的物质世界(也代表一些精神世界)与一切现象,即我们面临的一切世界。空是无自性,迁流变化不停的意思!

色即是空是说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处在变化当中(当然其变化是有其规律与因果的),不是我们主观意愿可以左右与把握的,不可以对其太过痴迷与执着,一旦痴迷与执着,就会自招烦恼,从而不得解脱与自在!只有看得破,放得下,(当然也不排除其因果如理如法的“求”),我们才能修行有成,圆融无碍,逐步迈向正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南无阿弥陀佛!


逍遥子三阳开泰


说到《心经》当中的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做具体解释。


当然,第一次读到这个的时候,我也同样像小时候读诗一样,心里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有些人总会拿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相互颠来倒去的开玩笑。

想来不用说都能明白,他们是从字面上所理解的“空”和“色”:空,虚空虚无;色,欲望色彩甚至是情色。他们之所以会开玩笑,当然就会想到风尘和欲望,甚至是女人。因此当朋友听到《少年包青天》中的小展昭被喊出法号“戒色”时,才会有大家的哄堂大笑,更有其他同伴们的玩笑和小展昭的害羞。

当然这只是世俗中的空与色的关系。 然而对于心经中的“空”与“色”,佛语中的“色”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是佛教对人类的生命形态的一种解释。


“色”,是指人对外在的形象、音声等,即是人从自己的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能够接受到得一切信息。

而“空”即是佛家表达的是一种观照事物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并不能表示无或没有,因为无或没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存在状态,表达不了佛教中对“空”的禅释。

万物因缘所聚,色也因缘所致,因此说色没有定性,因人而异。根据相关解释,正是因为因缘所致说明这色蕴没有自性,这就是这里说的的“空”。



所以我们说色即是空,并不表明色是虚无,而是说色的本性就是空。说的“色即是空”,归根结底它就是一种状态,那“万物皆空,浑然无我”的修行境界。


梦归秦淮


心经,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极高,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这一经典名言就出自心经。色,指的是事物的本身,即表象。空,指的是事情的本性,即真相。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而空即是色,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如果肤浅地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那就太小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佛教名言了。

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比如说,想要写一篇文章,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所以任何事物,不要只看表面和现象,而要看本质和内容。

有一个佛教故事,讲的是现象与本质的问题:一天,有位学僧请赵州禅师开示,问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禅理怎样解释?”赵州禅师说了一个偈子:碍处非墙壁,通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来同。 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可是,学僧还是不明白,又问:“禅师!我请问您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呀!” 赵州禅师两眼圆睁,大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学僧真是笨,分不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殊不知,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的认识。有了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就产生了内在联系。


晓闻看西游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这个是没有办法说的,因为全是实际修行的境界与功效了!

先说五蕴,五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色蕴: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又作五尘):色、身、香、味、触。

受蕴:对境领纳事物。粗浅的说,就是五根面对五尘的刺激,在第一时间、直接产生的感觉!

想蕴:对境想像事物。五根、五尘的刺激累积于心,心把这些刺激当成了真实不虚的东西,进行想象、加工,即是想蕴。

行蕴:除了色、受、想、识,其他一切行就叫行蕴。

识蕴:对境了别、认知事物。从婴儿开始,持续不断的各种刺激直到七八岁,从心分化出一种特殊的功用——即是我们普通人的所谓意识。这里的识,不止包括意识,还包括心,更包括了那个无上的“本体”!

了解了上面的五蕴,然后我们再说,为什么菩萨在功夫进行到“般若波罗密多”时,看空了五蕴,达成了“舍利子”状态时,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打个比方:我们普通人,从看到色象,再到“色相”进入人心,那就好像倾国倾城的大美女,一个人跑进了光棍国一样,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这种情况下,这个“色象”能“清清白白、完好无损”的沿着“五蕴”的魔爪通道直达我们的心吗?同时,心也由于宿世被迷惑,糊里糊涂,大权旁落,不但不能掌控身心,还被意识,被业力、被五蕴忽悠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怎么分辨什么是色?(这里色代指五蕴)什么是“空”?(这里空表示本体以及本体外在的一切的衍生物)

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是处在了无内、无外、无人、无我的无上境界。“一观”,自然看穿了“五蕴”的各种歪门邪道,既已看清,则自然看破而不被迷了。

这时,即便有“色”,空还在,菩萨也空;即便看“空”,菩萨也空,色也还在。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我们普通人眼里呢?色就是色,空-也还不知什么是空,两者毫不相干!

以上浅见,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三教一家共华夏


色即是空指一切表象都是虚无,都是某种因缘和合而成,由空而来而回到空去。具体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解释。


一,色即是空本义:

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指色,声、香、味、触,而这五蕴的感知又靠眼观色,耳听声,鼻闻香,舌知味,身验感觉。

五蕴皆空,而色是蕴的一种,也即是空。

色就是我们眼里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一花一草,一物一景,今天笑容满面……

空就是什么都会成空,所有的一切都是归零。无常在,没有永恒,最终种种终必成空,今天看到的花草,说不定明天就死了,今天高兴明天或许或伤痛。看到像没看到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缘来而生,缘走而灭,随喜随空。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他四蕴也是如此。

这和一代文豪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相似之处,一切皆会过去,种种终必成空,又何必有或喜或悲的执念?

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含义。


色即是空,色是一切事物的表象,或贫穷或富有,或美貌或丑陋……包括一个人的心里状态可高兴或烦恼这些外在的呈现方式,而这些表象都是一种虚空的存在,随时承地都可发生变化,这些物质表象并不能真正被得到,其本质也是空的。

空即是色,这种虚空的存在又是和外在表象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因缘或因果,种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

有这样一句话诠释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关系。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三、色即是空的引申含义。


色即是空是一种大智慧,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立足当下。不必为世事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而担忧,万事万物都是无常,不会永恒不变,只有保持空的状态,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顺其自然,时刻保持一种空的状态,就没有贪、嗔、痴的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你学会积极面对各种痛苦的时候,欢乐也就如影随形。如果做到色即是空,就是大自在,就是放下,就是得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心中若有尘,则要时常去拂拭.心中若无尘.又何必去擦拭呢?

一切皆空,随心随缘而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顾名思义是一部般若类的经典。般若是一个音译词,它的意思是“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能够体悟空性的智慧。因此般若类经典是大乘空宗所崇奉的经典。

《心经》虽然很短,就几百个字,但是它阐述了般若类经典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皆空,空有相即。

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呢?其实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很多人也理解不了“空”,于是拿中国哲学,特别是道教哲学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往上面套。直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天才的佛学家——僧肇,才把“空”解释清楚了。

僧肇说:不真即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一个不变的本质,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也就是空的。

因为一切事物都必须依靠其他事物才能存在,必须以其他事物为原因,这叫做“因缘”,因是直接原因,缘是间接原因。比如一个人,他是父母结合产生的,是父母用食物养育大的,父母就是他的因,食物就是他的缘。

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地永恒地存在,是由因缘产生的,又随着因缘在不停地变化。这就是不真实,是空。

但是空不是没有,不是虚无,只是虚假,这叫做“假有真空”,假有也是有。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色就是有形的事物,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没有真实的本性,这叫“色即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都存在着,这叫“空即是色”。



梦露居士


大家说了很多,却忘了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般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此处行,指修。而照,指观。说的是只有在修行观照得深入无上智慧时,才能观照明了五蕴皆空。而色空即一、色空不异,受想行识皆同的意思是说:色为性空之用,为诸法无常。而性是真常!能生万法。这些强说,只有在真正修行开悟后,才能真正明了,色空不二,一体本同之妙。而未证言说,实属解悟,非是见性开悟之真实义!



无事相应


解释“色即是空”,要把它放到心经的通篇中去考虑。
心经的开篇即点出:“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何为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色为我们能看到的一切,即物质世界;受想行识为我们能感受到、思考到的一切,即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色就是我们的物质世界,那空是什么呢?


前文提到了色即是空,可是在后文中却又说:空中无色!?不但无色,还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总之一切都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捋一捋,“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但是“空中无色”,不但无色还无…………、无智亦无得。总之一无所有。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世界是“空”,但“空”中却没有这些。那空是到底什么呢?继续上原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意思是因为一无所有,菩萨觉悟了。那觉悟到了什么?继续,“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意思是因为依照心经的原因,心里放下了一切,没有牵挂了,也就是说心中一无所有了。

看到这儿明白了吧?空即是心!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世间万物都在我们心中,但我们心中却没有这些!

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意识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其实不然,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确切的说是存在我们的神识中,而神识藏在心中。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但事实就是这样。或许遇到一个“失心疯”的人,能让你更好的明白何为神识。

所谓的“空”就是心,也就是神识,世间万物,皆唯心造。不然这部经文又怎会恰巧翻译成《心经》呢?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