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王維力


清朝鴉片戰爭以後雖然經歷了種種危機,但是最終都挺了過來。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財政能夠突破傳統的限制,不斷的增加,國庫裡面有銀子。比如同治末年的時候,清朝的財政收入就高達6000萬兩白銀,這是遠遠高於傳統的三四千萬兩的。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財政收入甚至高達8000萬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在於近代工業開始起步,一些新稅種帶來的收入越來越高。比如公元1881年,商稅四項、雜稅、榷關稅、厘金、新關稅高達3987萬兩,幾乎佔到全年稅收的一半。

不過甲午海戰以後情況就開始惡化了,戰爭中清政府就向匯豐等銀行借款高達四千一百萬兩。戰爭結束以後,鉅額的賠款使得清政府又借了三億兩。由於利息很重,這筆錢最後需要償還六億兩。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錢最後都落到底下的老百姓身上。這也徹底改變了清朝的財政局面,使得國庫長期虧空。

如果說甲午戰爭是向清政府捅了一刀的話,那麼後來的八國聯軍則是徹底對清政府抹脖子了。《辛丑條約》總共需要賠款4.5億兩白銀,分三十九年歸還。加上利息總債務高達9.82億兩,每年需要還2800萬兩銀子。

除了這些賠款以外,當時各個地方常常發生教案。通常情況下,清政府都是息事寧人,賠給洋人很多銀子。多的高達二三百萬,少的數十萬,所以各省教案賠款就有1800萬兩。

除此之外,清朝末年朝廷為了自強,還特意練了新軍。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這些新式軍隊共有二十六鎮。每一鎮為12000餘人,常年經費為200萬,各種新式武器設備的採購約為100萬。這些部隊的建軍軍費和一年的經費就高達八千萬兩。

所以清朝末期的時候國庫裡面是沒有多少銀子的。比如1903年,清政府財政收入高達10492萬兩,但是支出高達13492萬兩,虧空3000萬兩。到了1910年,累計虧空高達8000萬兩。1911年的收入為29696萬兩,而支出則為29696萬兩,預計虧空高達4000萬兩。

所以清朝滅亡的時候,國庫裡面是沒有多少銀子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有網友問: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清朝的國庫不光是在北京,在重要城市也有國庫,應對地方上的必須花銷。

康熙去世的時候,國庫有800萬兩白銀,雍正去世的時候國庫有6000萬兩白銀,到乾隆42年,國庫有8100萬兩白銀。嘉慶的的時候國庫只有1900萬兩白銀。道光去世的時候是3300萬兩白銀庫存。

咸豐去世的時候就只有169萬兩白銀,到了清朝最後十多年,為了搞新政,花掉了大量的白銀。從1896年到1906年的十年時間,清朝官辦鐵路就投資1.8億兩白銀。


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到1904年,清朝的新軍已經達到18萬餘人。由於是新軍,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從歐美日本採購的新式裝備,支出浩大。截止到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也全數到達。

還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德國實碩廠製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

清朝新政,練新軍也好,辦實業也好, 修鐵路辦工廠,興學堂、派留學,還有各地辦警政、地方自治、各類調查與選舉,樣樣需要大把白銀。另外,還要賠償,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戰爭的連本帶息的10億兩白銀。截止清朝滅亡,清朝在10年時間,已經支付了近5億兩白銀賠款。

到了1910年,由於上海股市重金橡膠股票,橡膠股票狂跌,一夜之間賠了4500萬兩白銀,隨後越演越烈。大批錢莊破產,存放官銀的上海源豐潤一家錢莊就虧損公私白銀2000萬兩。清朝拿出大把白銀救市,但是最後都歸於失敗。但是卻幾乎掏空了大清銀行的儲備。

導致,清朝想收回商業鐵路,向歐美抵押貸款,才最終造成辛亥革命的爆發。而這個時候,在1910年,清朝的財政赤字是8000萬兩白銀,國庫只有100萬兩白銀了。


深度軍事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裕太后下詔退位,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為首的中華民國繼承大清一切權利。當袁世凱和下屬來到清朝國庫門前,打開門時很多人懷疑來錯了地方。按照當時的人們想象大清國國厙應該是金山銀海堆積如山的,袁世凱讓人清查帳目,帳面顯示立國近三百年的大清國庫只剩下十塊銀元簡直是絕妙諷刺。袁世凱暗暗叫苦根據和清協議每年國民政府要給清室三百萬兩白銀的,本來想從清國庫中補充一部分,如今只能從國民政府來解決了。清國為什麼這麼窮怩?原來自從雍正皇帝留下五千萬兩銀子後,其他的皇帝都沒有搞錢的本事只能坐吃山空。其次清室和八祛子弟生活奢侈浪費嚴重,慈禧太后每餐一百多道菜,七十大壽時挪用海軍軍費過生曰,死時原葬,送臏人員排了十多里地。最後清朝和列強簽訂一糸列不平等條約割地又陪款,以海關稅作擔保。英國人把持清海關幾十年,收上來的銀子大不分還培款了,清朝官員貪汙腐敗成風,大清國成了空架子最後轟然倒踏。


關東俠客


清朝的國庫不像現在的金庫,當時主要是在北京,所以每年各地收稅之後,還需要重新熔鑄,然後押送的北京。清朝最後一個被凌遲的大盜康小八,就是因為劫了皇槓,讓清廷蒙羞,一怒之下將其凌遲處死。而在北京有個專門的地方存放儲備存款,這個地方就是戶部庫,這地方的錢時不可隨便動的,一般用來應對緊急情況。

所以可以看到清宮劇中,往往一個地方爆發自然災害,皇上便會找戶部支錢,這些銀子平時連皇帝也不能挪用。但是皇帝若是一定要用的話,那麼還要編出個像樣的理由,例如增加軍費之類的。而平定叛亂時,戶部的錢就是軍費的來源,清朝可以平定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叛亂,同戶部有錢是分不開的,不像崇禎軍費要靠乞討。

在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之後,清朝戶部存銀居然只有170萬兩,可以說窮的一批。但是清廷需要戶部用充裕的存款,這才會允許洋務運動進行,通過這種買辦工業,來獲取大量的稅收,包括當時的橫徵暴斂也是非常嚴重的,所謂的同治中興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就是如簇情況之下,戶部還是將存款擴大到了3千多萬兩。

而平時也有個叫內務府的地方有一些存款,主要是一些可以支配的自由金錢,也就是皇帝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錢,但是這錢很少,以至於光緒想買條吉野號的錢都沒有。而戶部卻有白花花銀子堆在哪裡,結果就是甲午戰爭戰敗,洋務運動積累下來的財富,全部便宜了日本。只能說若是清政府聰明一回,早早花大價錢建立一支新軍,何至於此!


小司馬遷論史


清朝的國庫都在北京城之內,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私人的庫藏,為內務府掌管。一種是朝廷稅收收入,為戶部掌管。



內務府

內務府為清朝的獨有機構,是皇帝私人的財政部門,職官多達3000多人,是整個戶部官員的10倍以上,為清朝最大的辦事機構。

既然是皇帝的私人錢袋子,自然得到了皇帝權力天平的傾斜。順治入關之後,滿清貴族便大肆圈地,作為皇帝,與民爭利是必須的工作之一,所以內務府也以皇帝的名義侵佔了大量百姓的土地,稱之為皇莊。還在北京附近各大城市中佔領了大量的房產。皇莊和房產大部分租賃出去,形成了穩定的租金收入。



此外內務府的收入還包括壟斷了東北貂皮、人參等生意,各國進貢的貢品,查抄貪官汙吏的財產,都在其中。

乾隆時期,由於乾隆喜歡遊山玩水,花銷嚴重的超過了內務府的收入,於是乾隆劃給了內務府一部分鹽稅,這部分稅收每年在100萬至200萬兩之間,但是這點還是不夠乾隆揮霍,於是和珅創造性的發明了“議罪銀”制度。乾隆的腰包鼓了,自然也笑的合不攏嘴,和珅也就順勢騰飛了。



清朝末年的慈禧掌政時期,內務府一年的開支一度達到了300萬兩白銀,而且還從戶部挪用了近千萬兩,這也就是所謂的慈禧挪用軍費問題。

清朝滅亡後,內務府依然富得流油,雖然失去了稅收權力,但是溥儀靠著皇莊和房產等其他收入,年開支達到了上千萬,雖然大部分都是被人貪汙,但也可以看出皇傢俬庫的富裕。



戶部

戶部相比於內務府而言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沒有所謂的皇莊和壟斷生意,只有稅收一項收入,所以在清朝初年連年戰爭的狀態下收入微薄,康熙去世時僅有800萬兩白銀。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存銀達最高到了6000萬兩。乾隆四十二年為清朝戶部存銀最高峰,共計8182萬兩。但乾隆為了彰顯其文治武功,開始了揮霍,去世前一年的嘉慶三年,存銀降至1900萬兩。



從乾隆敗家以後,清朝戶部的存銀在道光時期最多才3300萬兩。到了咸豐年間,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戶部存銀僅有20多萬兩。

同治光緒年間,清政府為了還清不平等條約的賠款,大肆斂財,甚至不惜推廣種植鴉片讓國人吸食,以此來達到收稅的目的。經過大肆斂財,在1899年稅收突破1億兩白銀,到了1908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億兩白銀,不過這也直接導致了人民的反抗,最終在1911年時稅收僅有3萬兩白銀。於是第二年清政府垮臺。



當民國政府接收清朝戶部時,由於清政府需要每年需要向列強賠款,戶部根本沒有任何存銀。無奈的民國政府接收了空無一兩的國庫,依然繼續了清朝的賠款事業。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才徹底否定了所有的賠款。


我是越關


據說清朝國庫被發現時,只有10個銀元,裡面全是空的。

國庫自然是國家存款的地方,那麼清朝的國庫就井在哪裡?到清政府被推翻之後還有多少錢?

首先清朝的國庫設在京城,而國庫又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庫藏。

內府庫也就是皇帝私人的錢包,都是存放皇室所有的錢財,也是皇族人員所用的財產,皇帝平時出遊或者辦大事都是從這裡支出;

戶部庫藏就不一樣了,這裡所存放的全是國家的財產,比如地方徵來的稅款、上交的糧食都是由戶部保管,皇帝一般是不能用這裡的錢的,即使要用也要走該走的程序,而且不可以過多使用,否則官員就會諫言,這樣皇帝面子上也會掛不住。

據歷史記載,清朝在雍正在位時期,國庫留下來的錢並不多,也就300萬兩白銀,大家都直到,雍正雷厲風行、廢寢忘食,在古代帝王中是最努力最勤奮的一個,據說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可以說連生孩子的時間都沒有,比起父親康熙,子嗣是少的可憐。

然而就是在雍正的努力之下,在乾隆42年,國庫的錢財一下上升到了8182萬兩白銀。

乾隆退位之後雖說國庫沒有留下多少錢財,但是卻留下了和珅這個大財主。

嘉慶扳倒和珅之後,國庫一下就充實了,有句話叫“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具體吃的有多飽估計也只有嘉慶自己知道。

原本按照這樣的進程和發展,清朝的國庫可以說很難面臨危機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經過後來幾場戰爭、清朝末期又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國庫瞬間就空虛了。

不僅如此,都說樹倒猢猻散,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些滿清八旗子弟還各個貪汙公款、冒領、侵吞賑災糧款屢有發生。

慈禧太后揮霍無度,據說慈禧太后一年的生活費用就有1000萬兩白銀。

所以當腐朽封建無能的清王朝被推翻時,國庫里根本就沒有錢,反而還欠下了西方列強一屁股外債。

至於皇帝的內府庫藏更是被列強侵吞,燒的燒、搶的搶,列強就連皇宮裡太平缸上鑲嵌的珠寶都被扣了下來,可想而知,其他地方還會有錢財嗎?

清朝滅亡之際,所有田賦、釐稅、關稅、鹽稅、都早已經收不到中央,要麼在地方各省,要麼被其他國家奪取。

不過末代皇帝溥儀還是有些錢財的,這是他自己私自藏起來的,據說出宮後還帶了許多名貴字畫以及好幾箱金銀珠寶出去。

其實想想,即使清朝國庫還有錢,那也會被民國政府拿去。


羽評郡主




清朝的國庫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就像現在國家財政部,地方財政廳一樣一樣的。其中中央國庫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與戶部庫藏。內府庫藏一般用來儲存皇室的財產、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錢。我們今天說的主要是國家用來存儲物資的地方,國庫。清朝的國庫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地點設在京師,也就是現在的北京。管理機構是戶部,國庫還分有幾個庫,當然以銀庫為主。這個是放真金白銀的地方 其他的各種庫都是以物資為主。

清朝光緒之前的財政收入都不說,清朝從光緒十二年開始,到光緒二十年的時候,整整十年的時間裡,清朝的國庫收入,基本維持在8000萬兩以上。清代末期,隨著清政府瘋狂的搜刮民脂,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的年收入達到了2.63億兩白銀。

可是大清朝自從得到了末期,連年的戰爭不斷,既有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也有外國列強,所以光戰爭就用去了清政府非常多的錢,再加上各種給外國的賠款,賠了英國2100萬,日本光甲午戰爭就賠了2.3個億,後來又賠了4.5個億,掙得遠遠不夠陪的,一下子透支了 大清朝幾十年的財政收入!到了後期甚至連各級官員的俸祿都支付不起。



東東資訊


清朝的國庫有兩種,一個是國家財政由戶部掌管,稱國庫;另一個是皇室的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管內務府庫。兩個庫是獨立分開的,戶部掌管的國庫是負責國家運作的,頭是戶部尚書,皇帝不能輕易動用國庫錢;而內務府庫是皇帝的私房錢,皇帝和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務府支出,偶爾會有內務府借撥國庫的款事,但沒有國庫挪用內務府庫的情況。

祿米倉是清朝儲存糧食的國庫,現在北京的祿米倉衚衕。

清朝的國庫是照搬明朝的機構設置的,戶部有倉和庫之分、存糧的叫通諸倉,存銀叫太倉庫,清朝戶部在全國各地有14個清吏司專管錢糧稅收,各地建有倉庫;而內務府只在京師和盛京兩地建有倉庫。清朝國庫最高峰是在乾隆40年左右,國庫有8000萬兩,嘉慶時只剩不到3000萬兩,道光時鴉片戰爭只有800萬兩了,咸豐年間國庫存錢不足100萬兩,這個錢數已經不夠支配任務一場戰場或天災。

內務府是獨立於朝廷的另一套系統,清朝最高峰時多達3000工作人員。

清朝後期時,雖然洋務運動增加了不少收入充實國庫,但是連年戰亂和賠款清朝國庫早已虧空,1895年《馬關條約》賠款的2億再無力支付,此時國庫只有帳而無存銀,靠著借貸法、德、俄國銀行度日,1901年的《辛丑條約》清政府以國家所有各種稅收作保,借款分期賠付4億5千萬兩,從此清朝無任何主要收入,國庫再不進任何一文錢一粒糧,到清朝滅亡時是國庫是一座座空庫。

圖為世續,清朝最後一任內務府總管大臣。

而內務府庫的情況會好很多,內務府是和國家財政分離的皇室財政,由內務府總管大臣管理,它有著自己的鹽政收入、每年各省的孝敬、外國番邦的貢品、內務府參與的商業活動,比如人參、布匹等,內務府開辦的當鋪、商號等,還有在直隸和東北的大片皇莊。這也是為什麼清末那麼窮了,慈禧有錢修頤和園的原因,那是內務府出錢,和國庫沒關係。

清帝退位後,內務府不僅全部歸為溥儀私產,新政府還派軍特別保護。

1912年清朝滅亡後,內務府屬於皇帝的私產,也一併列在了《皇室優待條件》裡面,這也是為什麼清亡時沒有愛新覺羅的人出來反抗,因為內務府依然運轉,權益仍在,很多年以後,溥儀還能在深宮大院悠閒自得,生活富足,全靠內務府的產業。


圖文繪歷史


清政府的錢主要分成兩個部門,一個是內務府,還有一個是戶部,經常去看歷史劇的人就會對這兩個部門特別熟悉,但是也有人會產生疑問了,這兩個部門都是管錢的,那麼這兩個部門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不同於我們傳統的印象,我們傳統印象裡面皇帝掌握著天下所有的財富,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每一個皇帝手裡是有一個小金庫的,很酷的。小金庫裡面錢是屬於皇帝個人的,而不是屬於國家的,有的時候國家缺錢了還有可能找皇帝貸款一些業務。

這個小金庫的管理部門就是內務府,內務府就是負責管理清朝皇帝,他的個人財產的一個部門,比如說皇帝去買古董字畫或者是修繕皇宮等等事情都是錢從內務府裡面出來的,內務府的錢從哪裡來查抄貪官外國的貢品以及東北販賣人生啊等等一系列的珍貴物品,還有就是在滿清入關的時候,那個時候清朝的皇帝以自己的名義去侵佔了大量的田地,這些田地所交的租金,也是在內務府的名下。

除此以外,國家的錢,也就是國家搞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修繕運河,或者城防設施需要修繕,軍費等等東西,全都是來自於戶部。

但是,是否就是說戶部的錢就歸戶部兒,內務府的錢就歸內務府呢?事實上並非如此,皇帝畢竟是皇帝,天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只不過他想動戶部的銀子,會落人口實,所以有的時候需要一些懂得如何討皇帝開心的人去弄這件事情。

你比如說和珅,和珅在任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乾隆,這位皇帝花錢的能力大家都有所耳聞,所以說,內務府的那點錢根本就不夠花。這個時候和珅就把一部分互不所收的稅款直接轉到了內務府的名下,讓乾隆更加大手筆的花錢。

還有就是比較著名的慈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慈禧的花銷每年都是十分巨大的,當時清政府已經是財政方面捉襟見肘了,內務府的那點兒錢也不夠花,也只能夠從戶部調來近千萬兩的銀子。

即便是這件事情東窗事發,但是誰又敢去查抄皇帝的小金庫呢?所以流入皇帝口袋的錢基本上是不見影子了,誰都不敢去查,這接下來的就是一筆一筆的黑賬。

所以說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想要去接管北京的戶部的時候,這個時候內務府的錢他不敢去查,而戶部的銀子,他仔細的去查了下賬本,結果查出來整個大清王朝只剩下了十塊銀元!其實你自己也說不清楚,原本的戶部裡面到底有沒有銀子,有可能就是別人在離開之前把所有東西全給搬空了,但是無論如何這個賬你又不敢去跟愛新覺羅家族要,而且每年還必須支付給愛新覺羅家族300萬兩白銀,所以說所謂的天災!在人禍面前有的時候還真是顯得有一些不值一提,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反腐一直都在路上!


漩渦鳴人yy


人們常說的國庫,是指具體存放實物、貨幣和黃金的金庫。其存放量的多少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富裕的程度。

清朝的國庫自然設在都成北京,有中央與地方之分。中央的國庫又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庫藏。內府庫藏在紫禁城東華門內,是皇家的小金庫,由皇帝隨意支配,或用來賞大臣、家奴,或拿去修繕園林宮殿,戶部銀庫緊張時,還可拿來應急只用,但絕大多數時候,內府庫藏都被皇帝揮霍掉了,尤其是乾隆時期,常用戶部銀庫來貼補內府庫藏的虧空。


戶部庫藏主要包括銀庫、綢緞庫與顏料庫。其中銀庫是國家財政、稅收的彙集地,它擔當者給官員發放俸祿、軍費支出、賑災等重任,是國庫的主題部分。

清朝的銀庫制度最早設立於順治年間,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逐步完善,最後形成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對庫藏與支出進行管理,庫藏大臣一般有滿漢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到了清末,由於內憂外患,鉅額賠款,再加上皇家的奢靡與大臣的貪汙,戶部的銀庫已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就這樣,慈禧為了自己一時之歡,竟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可以說清朝不滅亡天理都不容。

據說,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時,許以每年三百萬兩的贍養費。本指望從大清的國庫中大撈一把。沒想到打開國庫的大門時,發現裡面僅僅有10塊銀元的餘額,袁世凱氣的差點跳起來。因此,對皇家贍養費是一降再降,後來便是無限期的拖延。不是袁世凱刻薄,是因為清朝的家底太寒酸,讓他不得不貼上老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