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間地方政府債吹向個人 格局轉換下的投資風控

《投資者報》記者 閆軍

11月15日,央行、財政部和銀保監會聯合發佈《關於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地方政府債券櫃檯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經發行人認可的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和發行對象,包括櫃檯業務投資者的新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櫃檯業務,同時對定向承銷方式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開展櫃檯業務的方式進行規範。

一句話總結,就是說監管層允許個人投資者通過銀行櫃檯購買地方政府債券。這也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券成為繼記賬式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後又一類可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櫃檯業務的品種。

地方政府債券,是相對於國債而言,為有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機構發行的債券。地方政府債券多數用於交通、通訊、住宅、教育、醫院及汙水處理系統等地方性公共設施的建設,地方政府債券一般也是以當地政府的稅收能力作為還本付息的擔保。

金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監、金信民興債基金經理周餘表示,地方政府債是中低風險投資品,收益率一般高於國債,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力選擇是否投資。

地方債規模發行突破4萬億元

今年以來,政府債券發行呈現年初低開、二季度明顯提速,三季度達到頂峰的趨勢。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64379億元,從趨勢來看,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發行規模逐漸增加,分別為7395億元、22459億元及34527億元。

其中,地方債走勢與政府債保持一致,在今年8、9兩月達到發行高峰。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今年共發行地方債超過4萬億元,其中專項債為1.89萬億元,佔比超過46%。截至10月底,中國新增專項債已發行1.33萬億元,基本完成全年1.35萬億元的額度。

當前,地方政府債已是債市第一大品種,截至10月末,存量規模已超過18萬億元,高於第二大券種國債的14萬億元規模。地方債券以政府為發債主體,信用良好,為豐富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櫃檯業務品種,滿足居民投資需求,促進多層次債券市場建設,監管層決定放開政府債券投資。

央行方面表示,《通知》的發佈,開放居民通過銀行櫃檯購買地方政府債券,可拓寬當前個人投資者投資渠道,有利於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而對於債券市場而言,此舉對於建設多層次債券市場具有積極作用。

此外,鼓勵地方政府債券優先面向當地投資者發售和交易,也有利於進一步強化投資人監督,健全市場約束機制,推動提高地方政府債券的透明度。

短期對市場影響有限

在此之前,商業銀行是地方政府債券的主要購買機構。國盛證券研究團隊據中債登的託管數據進行了測算,發現地方債持有機構90%以上為銀行。作為典型的配置型機構,銀行在買入債券後常會選擇持有至到期,以賺取穩定的利息收益。

不過商業銀行購買過多的政府債券,必然會喪失資金主動權和靈活性,對實體經濟發展不利,允許個人投資者購買地方政府債券有利於商業銀行釋放信貸投放空間。

事實上,此前個人也可以購買地方政府債券,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上交所向中小投資者開放地方債,擁有證券賬戶,即可在交易所購買地方政府債券,但是既要有證券賬戶,又要在銀行間市場購買,所以個人投資者購買規模。

《通知》發佈後,個人投資者可以在銀行櫃檯購買地方政府債券,為中小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選擇,有利於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也提高了櫃檯業務的吸引力,對於建設多層次債券市場具有積極作用。

银行间地方政府债吹向个人 格局转换下的投资风控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資產配置的選擇趨於豐富,並能增加投資理財收入;對地方政府債券而言,個人投資者的加入,有望提升地方債交易的活躍度,完善地方債的定價機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個人投資者對國債比較熟悉,對地方債相對陌生,個人投資者熟悉進入政府地方債券需要一個過程。

周餘也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由於銀行間櫃檯債券交易量不大,短期來看,不會對債市和銀行業務產生大的影響。

收益率大約為4%

隨著近年各地政府地方債額度用的差不多了,到了三季度,發行規模開始放緩。數據顯示,10月,中國發行地方債2560億元,較9月的7485億元已大幅回落。進入11月,發行規模繼續回落,前兩週除四川省外,其他地區均無地方債發行,總髮行額度僅為40億元。

國盛證券研報表示,隨著一級發行規模的大幅縮減,銀行缺乏直接在一級市場配置的途徑,只能通過二級市場購入,導致近期地方債二級交易活躍度大幅上漲,連鎖反應帶動地方債二級市場利率較8-9月一級發行利率出現了明顯下行。

“地方政府債券收益率參照國債收益率,有一定流動性溢價,收益率一般比國債收益率略高,大致在4%左右。”周餘表示,地方政府債券是中低風險投資品,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力選擇是否投資。

同時,周餘也指出,購買地方政府債券需要考慮由經濟和通脹上行或資金面收緊引起的收益率上行的風險,此外也要注意流動性風險。(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