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農曆五月,長江流域江漢平原的小麥就要成熟了。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在商代就已經種植小麥了,當時的農作物種類主要有:禾、黍、稻、麥、高粱。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小麥是我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也是古代人民賴以生存的糧食之一。

自古至今,不乏吟詠小麥的詩詞,從種植到成熟,各個時期都能引起詩人的關心和牽掛。

種麥

《種麥》

宋代:陸游

墾地播宿麥,飯牛臨野池。

未能貪佛日,正恐失農時。

矻矻鋤耰力,勤勤祝史辭。

嘉平得三白,吾飽豈無期?

【賞析】耕完了地,就要去喂牛,農時緊迫,催著人抓緊時間幹農活,太平盛世,有鹽、蘿蔔、飯這三樣白色食物,我還怕吃不飽嗎?

麥子播種一般是將種子撒向田中,隨機發芽,而稻穀會有人為插秧。因此,禾苗一般看起來都很整齊,而麥苗看起來就像草一樣雜亂。

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生長中的麥子

麥花

《四時田園雜興 ▪ 其二》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賞析】這已是初夏的時候了,金黃色的梅子和杏子已快成熟了,麥花白花花的,油菜花已經謝得差不多了,白晝變得越來越長,蜻蜓和胡蝶在花間飛來飛去。

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割麥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賞析】這是一首觀看割麥子的情形。

農民一年四季都很辛苦,到了農曆五月麥子成熟的季節,更加繁忙。一陣溫暖的南風吹拂過,麥子便黃熟了。

婦女們肩上扛著食物,兒童們提著水壺,走在田埂上,為割麥的男人們送去食物和水。

腳下是土地散發出的熱氣,背上是炎炎烈日,用著全部力氣去收割麥子,直到精疲力盡,卻更加珍惜白晝漸長。

以上是普通家庭的寫照,下面忽然筆鋒一轉,寫了一個特別的現象。

有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嗷嗷待哺的幼兒,左手挽著籃子,右手拾取麥穗,聽了她的傾訴,讓人感覺無比悲傷。

原本家裡是有田的,但是繳稅都被上繳了。沒有田地了,只好出來拾取人家遺落的稻穗,回家做飯吃。

詩人自己也在反省:如今我有什麼功德呢,從來沒有從事過農桑。我當小官,一年有三百石的糧食俸祿,到了年末還吃不完。這讓我十分慚愧,很久都難以釋懷。

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打麥

《打麥》

宋:張舜民

打麥打麥,彭彭魄魄,聲在山南應山北。

四月太陽出東北,才離海嶠麥尚青,

轉到天心麥已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雞叫雨雲如墨。

大婦腰鐮出,小婦具筐逐,

上壠先捋青,下壠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為樂,敢憚頭枯面焦黑!

貴人薦廟已嘗新,酒醴雍容會所親;

曲終厭飫勞童僕,豈信田家未入唇!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升斗求市人。

麥秋正急又秧禾,豐歲自少凶歲多,

田家辛苦可奈何!

將此打麥詞,兼作插禾歌。

【賞析】打麥子的聲音彭彭的響,山南發出的聲音,一直傳到山北引起迴音。麥子熟了,全家老少都去打麥子。富貴人家已經吃到新鮮的麥子做成的食物了,種麥子的農民還沒有嚐到滋味。將最好的麥子都繳納了公家的稅,次一點的拿到集市上去賣,留下來自己吃的就只剩下最差等的麥子了。麥子剛剛收割完,又要開始忙插秧了,豐收的年份少,歉收的年份多,農民的日子啊真是太辛苦了!

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食麥

《喜食新麥》

宋:舒嶽祥

亂後歸田好,殘生似可延。

餘花戀餘景,新麥起新煙。

畝澮藏科斗,園林帶杜鵑。

妻孥共甘苦,一醉慰饑年。

【賞析】麥子熟了,做成食物來吃,亂世的時候總是吃不飽,妻子兒女跟著我一起受苦,現在戰亂平息,終於可以全家都吃飽飯了。

詩詞鑑賞|古代詩詞中的麥子

這些描寫麥子的詩詞,一方面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另一方面也抨擊了黑暗的封建制度,詩人們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細緻地描述了百姓的疾苦,是古代詩詞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