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應許之地大約是聖經當中所提出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觀念之一了,猶太人正是以此為依據佔據了迦南,也就是後來的巴勒斯坦地區。在整個故事當中,中心人物就是亞伯蘭(後來改名為亞伯拉罕)。

一、上帝的許諾

亞伯蘭一家本來是兩河流域的居民,有一天,亞伯蘭據說是得到了神的啟示決定搬家(參見前文 ),他們一家人走到哈蘭之後,父親泰拉去世了,在埋葬了父親泰拉之後,亞伯蘭似乎是有點逡巡不前了。結果上帝顯靈給亞伯蘭,讓他帶著家人繼續前往迦南,並且許諾將使亞伯蘭的後代變成一個大族。於是亞伯蘭帶著家人南下迦南,到達迦南北部地區的示劍城的時候,上帝再度顯靈給亞伯蘭,宣佈迦南這片地方將賜給亞伯蘭的後嗣們,於是亞伯蘭在這裡建了一個祭壇。等亞伯蘭一行人來到迦南南部的伯利特地區時,上帝再度顯靈,於是亞伯蘭又建了一個祭壇。

我們現在去看迦南地,也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現它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狹長地帶。這片土地是埃及通向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的必經之路,可以說是戰略要地。上帝分別在示劍和伯利特顯靈,也就是向亞伯蘭標註了賜給亞伯蘭子孫的這片土地的南北邊界。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聖經中上帝許給亞伯蘭的迦南地區

就在上帝把這片土地許給亞伯蘭的時候,這片土地上已經居住著很多原住民了,他們被稱作迦南人。亞伯蘭走的路線是靠山區的,顯然是為了提防迦南居民的進攻。我們還記得前面講過的,諾亞詛咒雅弗的兒子迦南要給閃的後代做奴隸的故事。顯然對於聖經的作者來說,他要在先祖的故事裡面不斷為後來的猶太人入侵迦南地區尋找依據。上帝的許諾對迦南本地的居民當然是極不公平的,可我們在讀聖經的時候必須一再注意到,此時的上帝還不是基督教當中那個普度全人類的上帝,他還只是猶太人的上帝。

甚至對於亞伯蘭而言,上帝許給他的這片土地也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當時他還沒有兒子。而作為牧民的亞伯蘭,土地對他的重要性和對於農耕居民的重要性相比也沒有那麼大,我們後面會看到,為了討生活,亞伯蘭是經常帶著族人遊蕩的。但是他的子孫們卻以這一點為依據,發動了對迦南地區的長期的戰爭,但是我們會看到,希伯來人進入迦南地區是長期和逐步的過程,也就是說,很可能在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有組織性的大規模入侵。那麼亞伯蘭被上帝賜予了一片土地的故事,很有可能只是在佔領了迦南之後,作為政治合法性的宣傳罷了。

然而在兩千年後,猶太復國主義發動的持續至今的戰爭,上帝賜予亞伯蘭迦南地的傳說再度被拿了出來,作為猶太人奪取巴勒斯坦地區的合法性依據,並且因此得到了西方世界的同情,從而在中東大地上製造出無數的悲喜劇來。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聖經的這段記載完全是為猶太人的入侵提供合法性的

二、所謂應許之地,到底是賜福還是詛咒?

上帝將迦南賜給亞伯蘭的故事後來演化出了一個英文諺語,就是應許之地(The Promised Land),當年美國人搞西部大開發,他們也認為印第安人居住的北美大陸就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美國人也為此發明了一個詞,叫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也就是說,將北美大陸納入到美國人的統治之下是上帝賜予他們的顯而易見的(Manifest)天命(Destiny)。應許之地也好,昭昭天命也罷,當征服者在宣揚自己如何受命於天的時候,腳底下總是踩著被殺害的被征服者的屍體。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美國人正是打著“昭昭天命”的旗號,將印第安人的土地視為自己的應許之地

我國的一般民眾,對於北美印第安人和巴勒斯坦的民眾往往是帶有很大的同情心的,國內的歷史教材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的戰爭,以及北美西部大擴張的態度,也素來是站在弱勢者一方的。然而我們卻不能以為本民族就是天使一般的民族,從來沒有類似的狹隘思想。我們可以看看詩經《商頌》的《玄鳥》是怎麼說的: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

這首詩是歌頌商朝祖先的戰功的,講的是商朝的祖先是天上的玄鳥的後代。古時候天帝命令商湯,讓他安撫統治四方。四方的首領都來聽命,商朝將擁有九州的統治權,並且世世代代受命不殆。當王位傳到武丁的時候,他將四處征伐,百戰百勝。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影視劇中的商朝軍隊

如果把玄鳥改為泰拉,商改成亞伯蘭,武丁孫子改成亞伯蘭的子孫,這首詩不是能很好的敘述上帝和亞伯蘭立約的故事嗎?當上帝賜予亞伯蘭的子孫統治迦南的權力,古帝賜給商湯的子孫“奄有九有”的權力之後,他們對外族的戰爭不是怎麼看怎麼合理合法了嗎?我們來看看商頌裡面歌頌商朝君王戰功的詩篇《殷武》:

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

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這首詩說的是,英勇的商王武丁,他討伐荊楚人,深入荊楚的土地,擊破荊楚的軍隊。他繼承商湯的偉業,掃蕩荊楚的土地。你們這些荊楚人啊,就在我國的南方待著吧。想當年商湯王在的時候,那些氐族羌族,都來朝拜,都來臣服,接受我們商朝的管理。

而在聖經後面的篇章《約書亞記》當中,約書亞的軍隊每攻克一座迦南城鎮,都進行了大屠殺。如果你接受了前面上帝把迦南的子孫交到閃的子孫的手上的前提,以及亞伯蘭的子孫有權統治迦南地區的邏輯,約書亞屠殺迦南人根本就是在替天行道。

《聖經》中說,上帝當年把這地方許給了猶太人,如今這裡戰亂不斷

約書亞對迦南地區的征服是種族滅絕式的

我無意去得罪基督徒,但是聖經在處理迦南問題的時候的偏袒立場,完全就是在為種族滅絕辯護。當然,我們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評判古人的是是非非,然而我們的文明之所以沒有在不斷的,相互的種族滅絕當中灰飛煙滅,大約是因為我們還有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如果聖經上的每一個字都被認為是神聖而不可批判的話,那麼我們也就永遠無法對曾經發生在迦南地區的事情進行任何反思了,也就無法對今後的行為進行修正,對過去的錯誤進行彌補。前面列舉詩經裡面的詩篇,是要提醒我們,我們中華民族已經走出了以某個大民族為絕對中心的世界觀,至少在我國國內,我國對待少數民族採取的是民族平等和團結,而並不會像商朝那樣去“奮伐荊楚”。而在現在的以色列,相應的反思卻來得十分遲緩,結果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仇恨一直無法彌合,屠殺和戰爭永無止息。

文史君說

應許之地整個的表述方式都是一邊倒的偏袒猶太民族,對於迦南地區的原住民採取完全無視的態度。其實這種以本民族為中心的部族主義觀念是很正常的,我國上古時代也差不多。然而,當聖經成為猶太教完全正確的聖典之後,這種將巴勒斯坦地區視為自己理所當然的土地的觀念就一直伴隨著猶太人,成了今天中東地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的癥結,也給中東乃至全世界帶來無可估量的傷害。

(浩然文史·隔壁小王博士)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