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

綠銫地帶


王勃寫《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的呢?可以肯定地說吧,就是在現場完成的。

古代文人,現場吟詩作對,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活動。幾個酸文人聚在一起,看見一景或感懷某事,就會以此情此景為題,大家作文吟詩,比一比誰的文才高。這樣的比賽,古人是樂此不疲的。

比如唐朝唐中宗就舉行過一場賽詩會,在一個正月的“晦日”邀當時在長安的青年才俊進皇宮現場出題鬥詩。幾輪之後,剩下沈佺期、宋之問進入決賽,二人都是詩賦大家,皇上又出題,最後宋之問憑著一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奪得魁首。他們作的詩都是現場出題、現場即作的。

而現場作文最著名的一次恐怕非東晉的蘭亭盛會莫屬了。當時的文壇領袖王羲之邀請當時文壇上有盛名的四十二位文人聚會蘭亭,眾人坐在小溪邊,看著小酒壺從身邊漂過,停在誰面前,誰就要作一首詩,作不出的罰酒……據記載,四十二人中,就有十六人沒能即時作出詩的。最後,眾人決定將作出的詩編成集出版,要寫一編序言,作為壇主的王羲之當仁不讓,帶著醉意立即揮毫寫出了聞名天下的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現場寫的,事前沒有打稿,王羲之只是略略思考一下揮筆就寫了,所以書稿中還有塗改的地方。


世界就是有這樣的牛人,吟詩作賦,一揮而就,對他們根本就不是什麼事兒。王勃文思敏捷,是從小聞名的,而且從小就接受這樣的寫作訓練,讓他寫這樣的一篇《滕王閣序》駢文,並不是什麼難事。何況,閻公邀請天下文人為滕王閣寫序,是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總不會是閻公在滕王閣落成之日突然心血來潮,臨時抓一幫文人來捧場的吧?),王勃路過此地,正好趕上了宴會。所以,說王勃一點準備沒有也不全對,至少王勃赴宴路上還是可以打打腹稿的……呵呵。


50後男人


《滕王閣序》創作經過大家都很瞭解,大意是:王勃去越南(當時還是中國領土)看望父親,經過南昌,剛好碰到當地太守即“閻公”重修好滕王閣,正在大宴賓客,王勃參與宴會。這時“閻公”想讓自已女婿寫篇序,就故意客氣請大家來寫,賓客知道其意,都推辭了,唯有年青的王勃不太客氣,一氣呵成,寫就千古名篇。

從已有的記錄上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王勃是做好功課來寫的。古代信息不太發達,如果不是經過此地或刻意邀請,他可能還不知道有人重修滕王閣,更不會想到有這麼一個宴會。再說“閻公”本打算讓他自已人來寫,只是無意被王勃搶了頭彩。

題主的問題是基於現代人的認識。因為這篇《滕王閣序》實在是太精彩了,1300年過去了,讀起來依然令人叫絕。其實從明清以來,中國人的文化水平一直在降低,到現在還有誰能夠出口成詩、出口成章呢?古代人經常小小年紀通讀《四書》《五經》和各種經典,唐代許多人不到十歲,即能吟詩作賦,且流傳千年。但現代人不用說少兒,就是貫以各級作協稱號的“作家”,寫的東西能流傳百年嗎?即使獲得諾獎的大作也不覺如何。

其實不用說流傳百年,就是當下也讓人提不起興趣。要說比起《滕王閣序》這樣的名篇,簡直就是垃圾和美玉放一起比。現代人寫的東西與古代散文詩歌的意境、遣詞根本不可同日語。題主難以想象,一篇即興寫的文章也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過去我們寫高考作文,有的人想半天蹩不出幾個字,有人提筆一氣寫就,道理是相同的。王勃出身名門,自幼學貫古今,再加上天賦極高,寫出這樣的文章絕不奇怪。


華哥雜談


王勃寫作有個習慣,先喝酒,有時還要睡一覺!一覺醒來,上去就寫,寫完一個字都不帶改的,因為他的文章你壓根不用改。這就是王勃的特色。人的靈感來的時候,那種文思如尿崩,誰與我爭鋒的感覺是根本停不下來。

現在洪都都督閻伯庾重新修滕王閣,邀請了一些文人賓朋來,相當於大廈的竣工儀式了,也是唐朝的《詩詞大會》。唐朝喜歡搞文人聚會,大家喝完酒後,大家都寫好文章了,要出一個書。出書要寫序呀,其實就是找明星來站臺,大家都清楚是要給當時大官閻伯嶼是想女婿來寫這個序。一幫文人老狐狸閻伯庾本來要為女婿攢點名氣,當女婿吳子章為了表示自己的禮賢下士,當然要謙虛一番了,假客套還是要做的:

——您來寫吧!

——吳大人,這個我真的不行,讓我寫你不是為難我嗎!

——那你來寫,你文采好!

——吳大人,你這可是難為我了,這個我確實寫不出來!

……

——這位兄弟,你來幫忙寫這個序!

——好!

全場瞬間寧靜了下來,都張大了嘴巴,看這個不懂規矩的傢伙!吳子章也騎虎難下,心中一萬個不樂意:老子只是假客套下,你咋當真了!王勃當時只有23歲,論年齡、資歷都不是最大的,大家都嘀咕:喝多了真的啥事都敢幹!當時筆墨伺候,吳子章氣的進內庭休息去了。

王勃開始寫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寫一句,人們給裡面閻都督送一句,閻公都督哼了一聲:很一般嘛!但是,才送了十幾句,眾人才發現真的就該王勃寫;當送到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本來生氣的閻都督激動的拍岸叫絕,王勃中間不帶停歇的,一口氣寫完了滕王閣序,一字未改。看了王勃的文章,不住的叫好,不住的誇讚,兩隻眼睛驚得快要飛出來了。

這種寫作其實有很多,生物學的解釋是人進入了一種“湧流”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忘記一切,只專注事情本身,超常發揮。像這樣的事情還有王羲之趁著酒性寫de《蘭亭序》,天下第 一行書。王羲之醒來後,再寫蘭亭序,怎麼寫都不如第一稿(草稿),這就是在“湧流”狀態下的超級發揮。

給大家道個歉,昨天凌晨兩點聊完天,快睡著了的時候看到這個提問寫的,迷迷糊糊的穿越了;當時的都督是閻伯庾,是想讓他女婿寫的;感謝下面留言指正的兄弟!



嘟嘟讀讀



請看文中,家君做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恭逢勝餞,我去找爸爸,剛好路過蹭頓飯,喝了點酒,此時臺上正裝逼,

閻公(主人):“李大人,來做個序,”

“不不不才疏學淺,”

“宇文兄(主陪)做個序吧,”

“哎呀呀喝多了做不了”,

“王公子做個序?”

“好,”

閻公懵逼了,還有這種愣頭青,我女婿昨晚都做好序了,一會默寫出來就成,這是哪殺出來的程咬金,行你做吧,我去後臺瞄著你,前面幾句,閻公還能得瑟,“也不過如此”,等到落霞與孤霧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也忍不住了,出來也呵呵呵。

最後王勃說,我裝完逼了,你們來吧,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結果下面哪敢來出醜,都學鴕鳥去了。

我專門穿越過去看了看,就是這麼回事


tclhf


回答之前先欣賞下《滕王閣序》中名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滕王閣序》自寫出之時,就成為千古絕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當時的寫作環境看,應該是臨場發揮。




不過,一般情況下,如此華章事前不做點準備,很難想象一揮而就。

最初在滕王閣聚會時,王勃是臨時去拜訪。寫《滕王閣序》有一段小插曲,當時王勃南下探親,路過洪州(即今南昌),正值重修滕王閣落成大典,時任都督閻伯嶼在重陽之日大宴賓客。王勃拜見後應景入座。原本閻都督請女婿事先作了一篇序文,都督背得滾瓜爛熟後,於宴賓之日當作即興文章,以彰顯才名。在宴會上,閻都督故作禮數的請大家作序文,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都推卻了,唯有王勃不明其意,便慨然答應。就在一眾持鄙視目光時,王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佳句,心中不快的閻都督也大為震驚,讚歎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如果這個插曲為真,那就連草稿都沒打,當場即興,可見王勃文字功夫是如何了得。

後來之人無不為這段文字所打動,飽讀詩書的開國領袖對王勃曾給予過中肯的評價,說:“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了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騷滿腹的一面。”


第四、第五自然段,興盡悲來,懷古傷今,引發了對於人生不良機遇之感慨,觸到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之痛處。仕途不順,命運多舛,是天下文人成就華章的資本。

王勃少年得志,才華橫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現在討論寫《滕王閣序》有沒有打草稿,本就沒有意義,實為機緣巧合,觸景生情,加上他當時不懂推託,可算是文人不諳世事,但卻留下不朽之名作。


布衣吳新建


中國人有個陋習,就是愛吹牛 。比如說王勃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他是當著那麼多人的面,一口氣寫下來的。

於是,就覺得這件事非常的神奇,便東傳西、西傳東,傳到史官那裡,不知道都過了多少道手了。每經過一個人的傳播,這件事就多一層牛逼,經過無數人傳播之後,這就是牛逼了,已經變成神話了。

所以,在後續的版本里,大家就會看到王勃溺水、乘風而去的傳說。

可是,《滕王閣序》到底是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呢?傳說我們是不能信的了,只能從這篇駢文裡,去尋找蛛絲馬跡。

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這句話講明瞭,王勃是路過這裡,臨時湊個熱鬧,蹭了一場宴會。所以呢,他事先並不知道還要寫詩作賦這回事。可是,僅憑這句,是無法證明王勃現場寫的,因為編瞎話誰都會,他也有可能是吃完飯回去寫的。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如果說上一句無法證明王勃是現場寫的,那麼這一段就可以證明是現寫的了。如果不算現場寫的,王勃會說:“好了同志們,我已經吹完牛逼了,該你們上了”。

按照古代文人的脾氣,他要是這麼說的話,肯定會被打臉打死的。更何況,現場還有那麼多名士,就算他僥倖矇混過關了,那些名士不會揭他的短?


祗樹


諸葛小村姑嘆曰:這個提問者,滿腦子都是羨慕嫉妒恨啊!你的酸味,100公里以外都很刺鼻(下面眼神有毒)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看到下筆千言的例子,是很少,但不是沒有。筆者有個初中並高中同學,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才17歲,就是這樣的高材,那一年9月,由於颱風,刮斷了路燈線路,有一位初中同學,不甚被電線颳倒,觸電身亡,由於我們初中和高中在一個學校,初中班主任老師便將我們幾個組織起來,到這個同學家弔唁,當時快要出殯了,我的高中同學代表大家至悼詞,由於沒有事先通知,臨時決定的,完全沒法準備草稿,這傢伙居然沉吟了一小會,上臺就開始講開了,居然是半文半白,差不多有1000字,聽得我們都熱淚盈眶,老師都不禁動容。喪者家屬,萬分感激!


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這個同學,也不是什麼書香門第,只不過他的父親是個小幹部,基本上做到了手不釋卷,耳濡目染,方能如此。高考的時候,方才顯出他的語文本色,他的語文分數是120分(滿分)!可見家庭教育是多麼的重要。而我呢?語文只有68分.........(地洞呢,地洞在哪裡?)


因此說,王勃弱冠之年,可以寫出《藤王閣序》,一點都不奇怪,我們這些井底之蛙,沒見過大世面罷了。


其實,翻看歷史,天才不勝枚舉,但凡我們沒有見到過的,都認為是作假,那麼,我們學習還有什麼用呢?不如回家啃啃甘蔗,喝喝米酒,了此殘生。像作者這樣的,三句話說出來,可能有兩句半都是病句,還怎麼混呢?哈哈!


………………

這裡是諸葛小村姑為您報道,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感激不已!


諸葛小村姑


大家好,我是清唱書生。我是到了高三才認識到王勃的《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然後被他的文采和情感打動,並背誦了下來。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不是事先準備,這是很難說清的事情,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資料說明,兩種可能都有。

既然有人認為不是事先準備,那我就陳述一下另外一個觀點,結合我自己的一些經歷,我認為很有可能是事先準備。純屬討論問題的可能性。



第一,儘管王勃是一個文學神童,六歲如何,十多歲如何,但是要想寫成滕王閣序這樣一篇文章,絕不可能是冒然之作。從文章的篇幅,文章的結構,文章的用典,文章天文地理古往今來人文的運用,極為豐富,是肯定有準備的。


第二,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最大的特點是聲律、對偶、用典。這種文章最講究推敲,不是臨時就能做到的,哪怕是神童。


第三,這是一次很重要的盛會,每一個到場的人,都有一手準備。王勃不可能放棄這樣一個表現自己的好機會,必定事先準備。



第四,王勃本來不在邀請之列,爭取這個到場的機會時就已經很明顯的顯露了他要有驚人之舉的預謀了。王勃正是有備而來


第五,滕王閣序後面還有一個故事,就是當地太守已經讓自己的女婿事先準備一篇文章,打算客氣一下,大家知趣的推辭以後,順理成章推出自己的女婿。而王勃到底是不能穿了,還是故意半路殺出截胡呢?


中國歷史上,包括現在,文人雅聚,都會事先準備。我以前讀大學時參加班幹選舉,我當時讓在場的任何一個同學出任何題目,我現場作詩,應對自如,概無難事,因為我頭天晚上已經把會場的人、事、物都設想到,都分別草擬了若干首詩,現場臨時調出自己的儲量就行了。以後每次參加各種聚會,臨場作詩無非都是如此。

所以我認為,滕王閣序事先是有準備的。事先的準備,臨時的發揮,氣氛的共振,才有這樣的名作。


楊遠義—佛伶


王勃的《滕王閣序》寫作確實有很多謎點,就連寫作的時間廣泛流傳後世的都有四中說法:“十三歲說”“十四歲說”“二十二歲說”“二十九歲說”,到底是王勃幾歲的時候寫的,後人也無法確定。


《滕王閣序》的創作背景是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裡,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作者如果是提前收到宴會邀請,可能會想要在宴會上一展文筆,於是在宴會前就準備了這篇文章,在宴會當場一展才華寫了出來。也有可能是作者自身經歷造成思慮憂心,有感而發,於是當場便寫出一篇長篇著作。

《滕王閣序》全文篇幅雖長,但行思縝密,緊扣題目,同時文筆不拘一格。所以這樣的作品才給後人帶來了很多揣測,其實到底是事先準備還是現場發揮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並沒有必要去刨根問底,我們應該站在一個後世學習者的角度去誦讀和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學習和欣賞作者的行文構思和寫作技巧才是重點。

就像是這篇文章是作者幾歲的時候寫的我們也沒必要弄清楚,十三歲的王勃寫的固然可以說是少年才俊、令人歎服,二十九歲的王勃寫的也同樣心性豁達、文筆暢達,都值得我們尊敬。無論有沒有事先準備,這樣的著作的問世,對於後人來說都留下了當場創作的驚歎。


蘭闍讀書


騰王閣序並非事先準備。

王勃之才,列初唐四傑。一篇序名揚千古

但古時能寫出這樣文章的大有人在。比如賈誼之

過秦論,諸葛之出師表。這篇序結構簡單,除了詞句華麗,對仗工整,引典信手拈來。其實也無特別之處。

文章開篇贊南昌,接著作了景物描寫,後又3段景物描寫,把騰王閣之美寫盡。猶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佔睛之筆。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通過景色之美,贊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短暫。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

他鄉

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再以此句引起共鳴。

後面更是寫盡史上失意之人。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

長江

空自流。

結尾之詩更是大氣,將時間與空間對比。多少才俊都煙消雲散了,只有長江水奔流不息。

王勃之才是千古的,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