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和王維都寫了《山中》,你更喜歡哪首?

國學日知


問題:王勃和王維都寫了《山中》,你更喜歡哪首?


前言

這兩首詩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境寫成,作為讀者來說,喜歡那一首其實很反應自己目前的所處的環境。我們先看看這兩首詩

第一首羈旅詩

長江悲己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勃《山中》

第二首是山水詩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王維《山中》

一、王勃《山中》

長江悲己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前兩句寫空間,路途遙遠,後兩句是時間,時令將晚。 詩人為滯留而悲傷,思念遠隔萬里的歸屬之地。又逢秋冬之季節,滿山黃葉紛飛,更加心情鬱結。

王勃除了這首傷秋的詩,還有一首傷春的詩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裡,重見落花飛。”

題目是《羈春》 ,也是情景交織、羈旅傷時。

假如您沒有這首經歷而喜歡這首詩,多少有一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意思。

二、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王勃的詩情景交融,王維的這首詩通篇寫景。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此摩詰之詩,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王維詩中有顏色:白、紅、翠。有景物:溪、石、葉、路、雨、衣。如果是蘇軾的版本則更加五彩斑斕:藍溪、白石、玉川、紅葉、空翠 。

王維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呼之欲出的畫面。如果說喜歡的話,我更喜歡王維的這種閒雅疏淡的生活。

結束語

讀王勃詩,感受到的是一位為事業而努力奮鬥的年輕人,讀王維詩,是一位喜歡享受生活的中年人。

當然,像王維這種人人羨慕的山水之間的恬淡生活,多是經過王勃這種努力工作才能換來的結果。

可惜,大多數人僅僅是偶爾享受一下或者夢想一下王維的《山中》,大部分時間還是要經歷王勃《山中》的那種痛苦。

您喜歡哪一首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兩首詩我更喜歡王維寫的《山中》,先來簡單說說兩首詩表達的主題思想。

王勃寫的《山中》所表達的主題是思鄉遣愁,以秋天的清冷荒涼暗喻內心的孤苦悽清,又以高風、黃葉點綴羈旅他鄉的飄零,整首詩抒發的是思鄉之情。

王維寫的《山中》所表達的是讚頌秋天景色的安閒心情。在這首詩裡你會發現全篇毫無悲涼蕭瑟的秋季,有的是叮叮歌唱的溪水與紅葉,還有充滿詩意的空山,讓人完全忘記世俗的煩惱,記住的只有宛如畫卷一般的美麗秋景。

所以,我喜歡王維寫的《山中》,畢竟我也比較喜歡王維寫的山水田園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這是王維寫的《山中》全詩,詩中提到的荊溪在藍田,這首詩應該是作者居住輞川期間寫下的。在這首詩裡沒有清麗的辭藻與繁豔的點綴,只有輕描淡寫的筆墨去描寫秋天的美好,透露出作者自由自在閒適的心態。

本來秋季就帶有荒涼清寂的調調,這時候更應該多讀一些或溫暖美好,或閒情雅緻的詩歌來打敗心中的淡淡哀愁。我喜歡王維的詩,並不是因為他屬於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而是他的詩裡有禪意,有佛家的智慧,比如《鹿柴》、《竹裡館》、《鳥鳴澗》都是我喜歡的詩。更主要的一點,我還能在王維的詩裡能夠發現生活的雅趣與美好。

王維的詩比較淡雅恬靜,沒有紛繁複雜的情緒,只有對幽靜生活的嚮往與熱愛之情,讀他的詩,能夠暫時忘卻塵俗的煩惱,當一回吃茶讀書吟哦風月的閒人。總之,我在王維的詩裡能夠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每當累了或者對工作疲倦時,都會翻翻王維寫的山水田園詩,去感受一回他筆下的山水美景。


沈善書


好詩不必唯一,這兩首詩描寫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詩意,都能給予讀者美好的藝術享受。

王勃《山中》

長江悲己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王勃的《山中》,寫的是久居他地,渴望早日迴歸家鄉的情思。

長江悲己滯,萬里念將歸。長江滾滾東流,觸動詩人久居他鄉愁思,故鄉萬里,只能時時思念,卻不能回去。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何況正是秋風勁吹時,山中處處黃葉飛舞。

王勃的這首《山中》,開門見山,起句直抒異鄉思歸之情,結句融情於景,以山中黃葉飛舞作結,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山山黃葉飛,黃葉飛舞,蘊含著詩人情思飄蕩不定,山山,則詩人的情思溢滿天地。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此詩:寄興高遠,情景俱足。

王維的《山中》則是一首單純的寫景詩,詩以獨特的筆調,寫出山中獨特的藝術感受。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荊溪清澈,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稀疏。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山路上本來沒有雨,但那空明的翠色,彷彿要浸溼人的衣服。

王維的這首《山中》,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寫出了山中給詩人獨特的藝術感受。

詩的最後一句“空翠溼人衣”歷來為人稱道,山中本來沒有雨,但山中的空翠之色,卻給人一種溼人衣的感受。翠自然不會真的溼人衣,但翠是冷色,所以會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一個“溼”字,準確地傳達了這種美妙的藝術感受。

所以,王勃與王維的《山中》,主題不同,給人的藝術感受也不同,沒法比較哪首好,哪首不好,也就沒有所謂的喜歡哪首,不喜歡哪首。

何況,欣賞藝術作品要貪心,好的詩歌都值得我們多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不同的藝術美感。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王勃的《山中》是這樣寫的: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黃葉飛。

開篇首句就點名了主旨,“悲”,就連長江都悲傷的停滯不前了。此詩通篇講的就是隻身在外的王勃,仕途屢遭不順的無奈,面對著滾滾的長江和漫山遍野的黃色落葉而抒發的對家鄉的思念,所以這首詩和李白的《靜夜思》是一個概念的,屬於借景抒情。

再來看王維的《山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溼人衣。

因為王維寫詩的自帶特效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上邊這首詩通過荊溪、白石、紅葉、山路、雨、人、衣不難看出,這顯然就是一一幅潑墨山水畫啊!

所以王維的《山中》更側重於寫景,一場秋雨過後,溪水潺潺、白石先出、紅葉也被打落的希希散散、山路也顯得滑了一些,松柏上的雨露讓人們的衣服也有些溼漉漉的。看看,這是多強的畫面感。

那對於伯虎君而言,也是喜歡寫景的,因為平時沒什麼情可以抒,所以自然就這兩首詩相比,還是更喜歡王維的《山中》!


當代伯虎


兩首詩同名,都是五言絕句,立足點都在山中,都是觸景生情之作。區別在於:一、王勃居初唐四傑之首,詩文皆傑出。

王維是盛唐詩人,被稱“詩佛”,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被稱為盛唐三大詩人。在唐代,王勃和王維,都是第一流的詩人!二、兩個人都是山西人,王勃是河津,王維是太原。山西王氏家族乃名門望族,人才輩出。三、王勃才高氣傲,仕途坎坷,不幸早夭,享年二十七。王維仕途較為平坦,信奉佛教,性格平和,官至尚書右丞,享年六十餘。四、王勃此詩寫於羈旅西蜀之時,時在秋末。面對浩蕩東流的長江水,想到長期滯留不得歸鄉歸京的自己,彷彿長江也為我悲傷停滯不動了!更何況秋風怒號,黃葉亂飛,此時此景,怎不令人思緒如麻感慨萬千呢!表面上是抒寫羈旅之愁思鄉之情,骨子裡是發洩懷才不遇的滿腔悲憤!寥寥二十字,蘊含如此深沉如此豐富的情感內容。非大手筆誰能至此?而且,此詩境界開闊,情感豪壯,完全超越了悲秋傷別的陳年老套!與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樣傳誦古今!五、王維此詩,寫於京都長安為官之時。荊溪在藍田西南秦嶺山中,又名長水、滻水。北流經長安入灞水。時令也是深秋。詩人獨立山中,眼前一片秋色:荊溪水落石出,幾乎快要斷流了。漫山遍野的楓樹葉子被風吹落一地,如今枝頭已所剩無幾了。山中霧氣濛濛,雖然無雨,那青翠欲滴的野草不知不覺中已沾溼了行人的衣服!此詩語調平和,純粹寫景,抒發的不過是一種閒情逸致而已。很顯然,這兩首詩的風格大不相同:王勃顯示的是壯美、陽剛之美。王維顯示的是柔美、陰柔之美!所謂“駿馬秋風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展示出兩種審美風格——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王勃屬前者,王維屬後者!


老王2281151521932



山中

唐 ·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這首詩詩主要是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王維有“詩佛”之稱,由此可見他的詩詞偏向於一些所見所感,詩詞可以昇華到達一定高度。

山中

唐 · 王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人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

就個人而言小編還是喜歡王維的率性灑脫,不拘泥於世俗的牽絆。

結合小編現在的處境如果和王勃一樣多愁善感,覺得會累死,所以還是灑脫點好。


漿糊小書生


我是張念一,我來回答。

首先說說王勃的《山中》,全詩如下: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卻在外滯留太久。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況且秋風已經勁吹,山中飄零枯黃秋葉。


這是一首思念家鄉的小詩,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位置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

再說說王維的《山中》,全詩如下: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荊溪的水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白色的石頭,天氣慢慢地變涼了,枝頭的紅葉漸漸地少了。彎彎曲曲的山路原本沒有下雨,可這濃濃的青松翠柏中煙霧密蒙,水汽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溼了行人的衣裳。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

相對於王勃的《山中》,我更喜歡王維的《山中》。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清新、涼爽、寧靜,就好像自己在這個冬天的山中,在荊溪邊看露出石頭的河水,彷彿輕輕鬆鬆就能趟過這條小溪,往遠處看去滿山的樹上掛著稀疏的紅葉,明明沒有下過雨,卻沾溼了自己的衣裳,哦!原來是滿路的寒霜。


十月安生


●看到“王勃和王維都寫了《山中》,你更喜歡哪首?”這個題目,感覺好難回答啊。趕緊又多看了幾遍兩個《山中》,還是感覺無法取捨。王勃和王維兩人的《山中》,真是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我們先看看王勃的《山中》:

王勃《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的《山中》創作於672年,這是他因曹達一事第二次廢斥被貶後,在巴蜀旅居而作的抒發思鄉之情的一首詩。

這首詩的前兩句“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氣勢宏大,景象開闊,以長江在為我的悲傷已經不再流動開篇,感覺詩人的悲傷積聚甚多。之後,詩人又講到,萬里之外的我,期盼著早日歸鄉,思鄉釋懷之情更加濃烈。後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詩人從情入景,但又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對景的描寫,而是融入了詩人因被貶後的苦楚與無助之情。眼見正是秋風蕭瑟的傍晚時分,山巒疊嶂,漫山黃葉飄飛。

王勃的《山中》把內心的愁緒悲涼都融入到浩瀚的長江之中,把濃郁的思鄉之情襯於秋葉飄零的蕭瑟裡,借景抒情,相互交融,全詩意蘊博大,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實乃上乘之作。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山中》:

王維《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王維(701-761)的這首《山中》作於何年已無從查證,但寫於秋季。王維的詩歷來被人美譽為“詩中有畫”,他善於將無形的語言傳遞給讀者為有形的畫面。

這首《山中》便宛如一幅白描之作,小溪從白色的石頭縫隙流出,天已涼紅葉已稀稀落落。山間的小路原本沒有下雨,但山中飄浮的霧氣,把人的衣服都打溼了。20個字的詩,短小精煉,似神來之筆,又似妙手偶得,盡顯詩人精湛的功力。

●綜上,王勃與王維的《山中》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若僅選一首為最佳,都會有遺憾,不如平分秋色吧。


詩詞與文學


王勃《山中》

長江悲己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拆詩抓重點:悲滯、念歸、況晚、葉飛。

集中全部精力,去體會長長的江水,在那如歲月遷變的奔流中,有那麼一瞬間,突然凝滯住了;

放散在方圓萬里空間中的,我意識的觸角,在這一剎那,全部收回,這時我驚見眼前的世界:

現在是高風狂做的傍晚時分,

而我竟然能感受到周圍一座座山頭上,那片片飛舞的黃葉。

所以,王勃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神棍,寫得詩狗屁不通,堅持唯物主義的我們,應該狠狠的批判他。

而古代的詩人,尤其經過魏晉玄學和南北朝佛學洗禮之後的初唐人,他們的詩幾乎都在描繪境界,玩的很爛了。好像那個時代的人,寫不出這種詩,都不好意思見人。

我們如果感興趣,可以多品讀詩詞,多去田園山水中去感受這種意境,它沒什麼用,只有個無用之用:就是讓我們思路更開闊、觸感更敏銳、心境更自然。

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如果初唐王勃大開大合,寫得直截了當,那麼盛唐王維的詩就含蓄多了。

含蓄意味著的是精微,當然也可能被前人寫盡了,所以明朝以後,人寫詩詞只是自娛自樂玩玩的。

蜿蜒曲折的清清溪流,被突兀的白石擋了一下;

依稀可見的幾片紅葉,點綴在蔥蘢的山川中;

走在本來沒有下過雨的山間小徑上;

山中美景那份空靈的翠綠,竟然把我的衣服都沾溼了。

如果我不放棄唯物主義思想,可能會盡量用天氣冷一點,樹葉結露了,王維不懂科學,等等合理化因素去彌補這首詩裡的不足。

只有我們暫時放棄唯物主義思想,認真去讀詩,甚至相信王維所寫就是他當時的體會,不斷品味,把存疑放在那些物景的微妙處:

溪流、小石;

玉川、稀葉;

無雨路、溼衣空。

這些元素中不斷去體悟,在我們的生活中,怎樣也能如詩佛一樣,從細微處品出禪味,點綴我們略顯蒼白的人生。


n是名n


同為《山中》,王勃是悲秋,王維是樂秋。

記得劉禹錫有兩句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我喜愛樂秋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