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洪
這個我們不說遠的,就說近現代發生在抗日戰爭的那些戰爭。曾幾何時在1931年的那天,日本悍然的發動對中國的進攻,隨之華夏兒女們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日史。在這裡14年裡,我們的將士們憑藉著遠遠落後於日軍的武器裝備,硬是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最終將日寇趕出了中國。而在這過程中,幾乎每場戰役都可以說是必敗的戰役,但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的加入到戰場中,他們明知道自己活下的機會微乎其微,可是他們從未害怕過,相反他們向勇者一般衝向日寇,
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住了日軍對於中國的一次又一次的掠奪,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向全世界的昭示“中國雖弱,但絕對不會讓人隨意宰割”。
淞滬會戰
此戰不管在誰的眼裡,中國軍隊都是會輸的,日軍在此戰中幾乎投入了日本所有的精銳部隊,更是擁有30餘艘戰艦和390架戰鬥機,最重要的是日軍的戰艦可不像中國的那些戰艦,基本上都是老調牙的巡邏艦、魚雷艦,而是極其先進的航空母艦和火力強大的戰列艦。其實國民政府會打這場會戰,其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此有利於長期抗戰”,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其實還沒打之前就已經知道此戰必敗,可是他們還是決定要打,不打則國必滅,打則國尚存希望。
就是這樣中國先後有60餘萬的將士們奔赴上海的最前線,他們明知道此去九死一生,可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的衝在敵人的最前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能退,自己退則國必亡,但若自己不退,則國家尚存。所以他們拼了,在他們的心裡自己的命輕於鴻毛,國家的存亡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最終中國軍隊失敗了,上海被佔領,我軍傷亡也高達30萬人,但是國民政府的戰略目標達到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被打破,中國自此進入長期抗日階段。
滕縣保衛戰
此戰是為了阻擊日軍第10聯隊南下支援臺兒莊會戰的日軍而發起的一個防禦戰,同時也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最為悲壯的戰役。參加此次會戰的將士們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擊退敵人,而只是將他們抵擋在臺兒莊的外圍,而是必須是死守,可以說這些抵禦日軍的將士多半是會犧牲的。最終川軍王銘章將軍和數千名將士接下了這個任務,此時的他們早已知道自己會死,但是他們並沒有退卻,在出發之前他們都給自己的家人寫好了遺書,就這樣他們走向了戰場。
在滕縣川軍以數千的兵力和極其落後的裝備,硬生生抵擋住了日軍第10聯隊近4000餘人三天的猛攻,並且還伴隨著飛機、火炮炮等地毯式的轟炸。可是付出的代價卻是自王銘章將軍以下全軍覆沒,無一人撤退,無一人投降,全部壯烈殉國。曾經我無數次看到這裡的時候,我都在問自己是什麼讓他們這麼不怕死,是什麼讓他們這麼無懼的走向死亡。
其實他們並非不是不怕死,人怎麼可能不怕死呢?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已經超過了自己,為了國家的存亡,他們已經不再畏懼死亡了。禹王山阻擊戰
禹王山是第二階段臺兒莊戰役阻擊日軍的主陣地,對於中日兩軍都有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可以說中國軍隊那支軍隊守禹王山就意味著他們的命運就是九死一生,因為他們將面臨數千乃至數萬想奪取臺兒莊的那些日軍們。
不過此時的將士們還是沒有害怕,滇軍60軍在接下這個任務之後,併火速趕往了禹王山陣地開始阻擊日軍,而這一打就是27天。在這27天裡,在日軍強大的火力面前,滇軍60軍沒有一個人害怕,日軍出動坦克,滇軍將士就將炸彈綁在自己的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炸掉日軍坦克;日軍衝入陣地,滇軍就與敵肉搏,有太多太多的滇軍就用這樣的方式,與日軍同歸於盡。就這樣滇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以犧牲2萬餘名將士的生命下,最終將日本的兩個甲等師團及偽軍共五萬餘人牢牢的盯在禹王山下,自始至終敵人都未能踏進禹王山陣地半步。
而這樣明知必敗,明知必死,但是將士們卻義無反顧的衝上戰場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有著很多很對,他們都願意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去保護著這個國家。他們都熱愛著這片生養著自己的土地,他們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這位“母親”,被日軍任意羞辱和踐踏,所以他們願意豁出了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自己的祖國。
澳古說歷史
一
一是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5日,常德正式被日本軍隊包圍。城中是號稱虎賁軍的餘程萬師進行最後的防守,戰爭從一開始就打的非常慘烈。
戰前雙方投入的軍隊對比大致如下:國民黨投入20萬人,日本人投入10萬人。按正確的軍事對比,國民黨軍只在五倍於日軍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對日軍作戰的優勢,才有可能取勝。放在這場戰爭中僅僅是2:1,然而在這時,中國的抗戰已接近最危險的時候,只能寸土必爭,以血肉之軀和日軍決死到底。
餘程萬把軍隊退入城內,分成小隊與攻城日軍進行拉劇戰。日軍見到進展不順,就向城中投放燃燒彈,企圖逼國軍退出,然後再給予打擊。哪裡料到餘程萬已抱定戰死之決心,並沒有出城。
戰至11月26日,日軍見戰事不利,就調集重炮,把常德城轟成了一片廢墟。
11月28日,英勇的57師官兵損傷殆盡,餘程萬城中的各類軍人,包括警察也編入軍中,準備最後的決戰。
12月1日,陣地只有寬不及三百公尺。餘程萬致電孫邊仲:"彈盡人亡,城已破,友軍觀望不前。刻大街小巷混戰成一團。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死守中央銀行。職餘程萬謹叩。"
戰至12月3日,在小股部隊掩護下,餘程萬領200人突圍,最終僅13人活著出來。
二
二是衡陽會戰。
豫湘桂大會戰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關鍵一戰,其中第二階段的衡陽會戰最為慘烈。其時國軍投入36萬人左右,而日軍則投入26萬人左右。
944年6月23日拂曉,日軍第68、116師團撲向衡陽,國軍防守衡陽的是國民黨軍第十軍中將軍長方先覺。
衡陽外圍陣地在堅守4天后,全軍陣亡,無一生還,連伙伕在內,無一人逃跑、投降。
7月11日起,日軍見勸降無望,調集重兵層層圍困衡陽守軍。
戰到20日,衡陽正式成為一座孤城。
按照國民黨中央的指示,方先覺只需堅守10-15天。但衡陽城被團團保圍,沒有機會突圍,前來支援的國民黨軍也被阻擊,難以靠近。
在戰鬥中,喪心病狂的日本人使用了化學武器,芥子氣與路易氏氣混和物。
戰鬥到8月8日,城中傷員已達8000多人。有人建議方先覺集合13000人撤退,但方先覺說:"我們突圍出去了,剩下這 8000傷兵怎麼辦,你們忍心丟下他們讓日本鬼子屠殺,死,我們死在一塊,要自殺,我先動手"。
到了最後的關頭,為了所有中國軍人的性命,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和日軍進行談判,當晚日軍表示這支中國軍隊是英雄之師,同意他們投降後,退到城外。
到此,堅持了47天的衡陽會戰結束。
新知傳習閣
必須首推李亨將軍啊,最後一支打著大明旗號的軍隊。
康熙三年的春天,滿清鐵騎跨至江南,即將完成大清統治最後的一塊版圖。圖海領軍從湖廣,李國英領軍從四川,東西兩面將茅麓山圍得水洩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後一支軍隊——李亨部隊。
這個時候的李亨其實對他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這根本就是一場沒有任何勝算的仗,看山下連綿不絕的清軍正在安營紮寨,將茅麓山圍了個水洩不通。
沒有援軍,因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後的軍隊;沒有補給,因為清軍十萬大軍給圍了;沒有勝算,只有絕望,這個時候就算投降,不打這場仗,同樣不會受到人們的詬病。
因為這不是打仗,這是在送死
看看前面的那些投降的人,晉王何等英豪蓋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嶺的苦,最終依然投降了;王光興為反清轉戰千里,何等氣魄,最後不也投降了嗎
自己還要打麼?打!
“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李亨在糧草消耗完畢的時候,開始發起突圍戰爭,三次組織進攻,但是都被打回來了。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
“來亨部凡三萬餘人,來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執者百五十人而已。餘眾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終。來亨敗沒,中原無寸土一民為明者。”王夫之《永曆實錄》最後,三萬餘人全部打光,但是也不投降,殺掉自己妻子然後自縊而亡。
我一直在想,茅麓山的沖天大火中,李將軍究竟守護的是什麼?大明?衣冠?忠義?尊嚴?都是,似乎又都不是,如果非要概括的話,那是民族靈魂的光輝。
笑嘗歷史百態
淞滬會戰,絕對最慘烈,而且明知必敗!但是戰略意義重大,屬於明知必敗卻勇往無前者!為什麼推薦淞滬,因為他太不容易了,全國軍閥本來各自為政,卻因為愛國,將自己部隊義無反顧的送到淞滬這片戰場,只為日本說那句,三個月滅亡中國!老蔣最先將自己最嫡系的部隊,是最精英的德系部隊調往前線,他知道這一去便回不來了(不說蔣介石其他的事,單說比此戰),不知受老蔣感召還是其他軍閥也感悟了,全部上前線,用血肉來戰,以數十萬勇士生命為代價,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具體自己網上搜,我這裡說一點,當時國軍和各路軍閥,並不是一次集結的,是基本是一批一批過去的,這很致命。還是那句話,歷史很多這樣的戰役,但是像淞滬會戰這樣,能將全國不同派別派系的,各自為政,平時為一點利益勾心鬥角的人,為了一件事,可以不要命,可以用傾注所有力量,不計損失的來做,就為打破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能拋下利益集合在一起,告訴日本我們中國還有人,還有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人!
無聊來問答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講一個鮮為人知的戰役吧,這場戰役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此去必死無疑,也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最後為國捐軀,戰死沙場。他的死得很悲壯,並且因為被壞人背後捅刀,更增加了他的悲劇色彩。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西晉浪子周處。下面,我們就來講講他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被逼上絕路,為國捐軀的吧!
【周處的顯赫身世】
周處(236—297年),字子隱,東吳時代義興陽羨人,他的父親周魴,曾當過吳國的鄱陽太守。周處的父親是一方長官,按說周處表現應該不會太差。可惜,周處的母親死得早,父親公事繁忙,一來二去,周處就成了野孩子。小周處天生勇猛,還沒到20歲,力氣就趕上幾個成年人了。他喜歡呼朋喚友騎上馬去打獵,縱情恣肆,所到之處都會鬧得雞犬不寧。鄉親們知道他的門子硬,誰也不敢惹他,只好天天唉聲嘆氣,愁容滿面,比遭到了兵災搶劫還痛苦。
小周處人品不壞,骨子裡很正直和善良,他發現自己所到之處,老百姓都關門閉戶,就像躲強盜一樣,看見這種情形,他就很莫名其妙,想不明白為什麼。有一天,周處騎馬來問一個鄉親,那名鄉親看見周處來了,嚇得馬上就想關門,結果被周處給攔住了,問道:“現在太平盛世,你們怎麼老是哭喪著臉,跟死了人似得啊?”老鄉沒辦法,只好據實稟告:“別提了,三害未除,何樂之有啊?”
周處就問:“你們說的是哪三害啊?”鄉親答道:“南山白額猛虎,長橋下的蛟龍,還有小夥子你也算一個。”周處一聽,呵呵一笑:“如果說這也算三害,那交給我吧,我一併除掉他們。”
【周處除三害】
在武松和李逵出現800年前,就出現了一位名留史冊的打虎英雄,至於小周處是如何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蛟龍的,史書上寫得很簡單,“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博蛟,蛟或沉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
周處殺死老虎後,就如水捉蛟,拼命搏擊了三天三夜,三天過後,周處還沒出水,老鄉們認為三害已除,便高興地互相慶賀,拉鞭放炮。周處水淋淋地從河中爬上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沒想到一進鎮裡,便聽見鞭炮聲不絕於耳,就悄悄地問附近的一個人有啥好事,為何拉鞭放炮?那個人眉飛色舞:“三害已死,當然要大力慶賀啊!”
周處這才明白老鄉們已經恨他到了這種地步。便找到當時的大文豪陸機,仰天長嘆:“歲月蹉跎,恨不能時光迴轉,想改過自新,可惜已經晚了。”陸機說道:“不晚,古人貴朝聞夕改,你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只要你立志自新,何愁不功名彰顯於世啊!”周處就拜陸機為師,有了好老師,天資聰穎的小周處,當然是令人刮目相看。學成之後,就被吳王任命為東觀左丞,後來高升為無難都督。
【周處反駁王渾】
西晉將東吳滅掉之後,周處從吳人變成了晉人。當時,討伐東吳的大將有王戎的老爹王渾,王渾立下奇功,當然尾巴根就要翹幾下,就在吳主的建業宮大擺宴席,觥籌交錯,酒過三巡,王渾就問在座的亡國之臣:“諸君在亡國之後,感到沒感到淒涼啊?”周處當時也在座,馬上針鋒相對:“漢末分崩,三國鼎立,曹魏滅亡在前,吳國滅亡在後,亡國的痛苦,何止一個人啊!”一番話噎得王渾面紅耳赤,因為王渾在晉武帝稱帝之前,也是曹魏的大臣。
【周處是治國之能臣】
周處後被朝廷封為新平太守,主要的工作就是撫合戎狄,在他的努力下,叛亂的羌族慕名歸順,人人稱讚周處治郡有方。由於治理地方的業績突出,周處又被朝廷轉封為廣漢太守,那個地方過去的官員辦事拖拉,訴訟堆積,有的案子竟然壓了30多年都不給決斷。周處一去,立刻雷厲風行,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將陳年老案全部清理乾淨。
周處繼續高升,朝廷先封了他一個楚內史,還沒等他起身上任,朝廷的另一個命令又到了:封周處為散騎常侍。楚內史和散騎常侍比起來那可差遠了,楚內史,只能在一個封國裡面折騰,而散騎常侍那是靠近權力核心的位置,天天和皇帝打照面,是升官發財的有力跳板,很多人紅著眼睛都想爭奪那個位子呢。
結果周處說了一句話,就讓人看出他的人品如何了:“古人辭大不辭小。”直接去了楚地,就職楚內史之職。在那裡,周處依然勤奮有加,教化民眾,埋葬無主屍骸,遠近聞名。最終,周處進入了西晉王朝的權力核心,當上了御史中丞,開始了得罪權貴的生涯。
【周處得罪權貴】
(司馬肜,晉宣帝司馬懿第八子)
有一次,梁王司馬肜犯了事,周處二話沒說就將他逮了起來,按照法律把他給法辦了。司馬肜氣憤交加,就恨死周處了。
公元296年,羌族齊萬年起兵造反,朝廷就要派一員敢死的大將去進行征討,那些被周處收拾過的大臣紛紛上疏,言辭懇切,憂國憂民,要求周處帶兵出征:“周處,那是吳國的名將之子啊,忠烈果毅,一定能夠擔當此大任!”朝廷就封周處為建武將軍,同時,派遣梁王司馬肜為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還有大將盧播、解系、夏侯駿一同前往。很顯然,這是明擺著讓周處去送死,因為跟隨他的都是他的敵人!
同情周處的人還是有的,伏波將軍孫秀就對周處說:“你有老母在家,可以作為不出兵的藉口。”周處慨然答道:“忠孝不能兩全,我既然辭卻老母,委身朝廷,老母怎麼還能得到我這個兒子呢?我知道此去必死,但是必死也要前行!”
朝廷做這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當然讓齊萬年很高興,他一聽說陪同周處出兵的還有兩個王族貴戚,就哈哈大笑:“周府君在新平當太守的時候,我就知道他的為人,是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如果只有他一個人來,我肯定抵擋不住,現在他受制於人,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必敗無疑。”
【周處力竭戰死】
(齊萬年)
西晉討伐大軍開拔到了梁山,那裡是齊萬年駐兵的地方,當時有七萬士兵在那裡等候。西晉的大軍還沒有準備停當,梁王司馬肜就命令周處立刻派兵5000人進行攻擊。周處說道:“軍無後繼,必致覆敗,雖亡在身,為國取恥!”
司馬肜根本不理睬周處的建議,繼續命令他帶兵衝鋒,同時派遣振威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分攻齊萬年的部隊。大戰即將開始,周處手下的士兵卻連飯都還沒來得及吃,而梁王司馬肜就跟催命鬼似得,進攻的命令一道接一道。周處看到這種情形,知道自己此戰必死無疑,慨然賦詩一首,來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周處作詩完畢之後就拍馬出戰,從早晨戰鬥到下午,斬首一萬多敵兵,最後弦絕失盡,而盧播和解系卻見死不救,左右都勸他趕緊撤兵,不要喪命在此。
周處按劍昂然說道:“這是我效節授命之日,決不能退。古代的大將受命出征之時,都是鑿開凶門而出,就是做好了有進無退的準備。我一旦撤退,士兵士氣必定不振。況且我作為大臣,以死殉國,不亦可乎!”說完拍馬力戰,最終死在了亂軍之中,時年61歲。
作家王麟
在歷史上,江橋抗戰應該是一個必敗的戰役,但馬占山將軍卻義無反顧的率領部隊參戰。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了九一八事變,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日軍長驅直入向東北三省進攻。
1931年10月,遼寧、吉林兩省相繼被日軍佔領,東北三省僅有黑龍江沒被日軍佔領。
日軍又繼續向黑龍江進軍,要想佔領齊齊哈爾,必須經過洮昂鐵路上的嫩江鐵橋,江橋抗戰就這樣爆發了。
馬占山決定派遣3個旅的兵力佈防於嫩江北岸,扼守嫩江橋。
1931年10月,叛軍張海鵬部向江橋進犯,在守軍的反擊下傷亡慘重,一齊潰退,在江橋以南地區與守軍對峙。
馬占山將軍從齊齊哈爾開赴江橋前線。
1931年11月4日,江橋抗戰還是打響了。
日軍滿鐵守備隊向江橋發起了猛攻,被抗日將士擊退了。
11月6日,日本關東軍第2師團向江橋發起了進攻。馬占山親赴前線指揮,日軍以優勢炮火和飛機、坦克掩護,形成拉鋸。
被馬占山將軍部擊斃在昂昂溪岸邊的日軍。
但因敵強我弱,江橋抗戰還是失敗了
1931年11月19日,日軍佔領了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
江橋抗戰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次戰役是中國軍隊有組織、有領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第一槍,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Minecraft軍長解說
這類明知必敗卻血戰到底的壯烈時刻,中國曆代戰爭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詳的忠勇英雄來,這次要說的,卻是一場至今知名度極低的血戰:明清松錦大戰尾聲階段,一場鮮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衛戰。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上的戰略要地,可當時松山錦州全數淪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條孤舟,陷入清軍的兇猛攻勢裡。駐守塔山的明軍將領終翰邦將軍得知錦州投降後,悲憤向塔山軍民表決心:“吾士卒死傷殆盡,而糧食且匱,吾等知朝亡矣。吾義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卻換得全城軍民淚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們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軍拼到底!
然而,此戰過後,清朝相關的史料,卻有意抹去了這一戰的過程。血戰到底的終翰邦將軍,非但沒有被載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裡才可查到。但是清軍中那些親歷此戰的朝鮮官員們,卻真實記載下了這一幕。甚至在之後的清代三個世紀時間裡,許多來華出使的朝鮮官員,也動用一切辦法,詳細查訪這場浴血阻擊戰的點點滴滴。並詳細整理成詩歌文字。塔山戰役的將士們,這些在清代幾乎被遺忘的漢子,卻是鄰國朝鮮,從此傳唱數百年的中華英雄。
還是用朝鮮史料《塔山堡歌》序言裡的一句話,來表達對他們戰鬥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嬰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殺身鏖敵,功謀之壯如塔山者乎?
參考資料:《清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塔山堡歌》
我們愛歷史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此人率17個騎兵進攻十萬清軍,就義前不忘臣子本分,留下七字遺書》: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最後一次環視了烽火連天的大明都城,愧對先祖的崇禎帝深感亡國之恨,自縊於煤山。至此大明王朝宣告了結束,李自成進入北京城,開始了對大明殘餘勢力進行清除,卻不想這引發了吳三桂等一批明朝將領的投降,導致滿清入關,僅僅控制不到一個月的北京城被滿清拿下,隨後滿清皇帝便宣佈遷都北京,這就意味著滿清不是為了光復大明而來。
滿清遷都北京後,南方的南明政權立刻聲討滿清,並且下令要進行北伐。農民起義軍更是在滿清的打擊下投靠了南明政權,這一刻大明百姓才感到了空前的危機,彷彿當年明太祖的基業又要被胡虜給奪回去,不少愛國將領都開始抵抗滿清。
但是戰局卻是令人失望的,滿清的八旗子弟在入關後幾乎是所向披靡,一直把南明政權壓縮到在福建地區。而這時湧現出來了一位富有骨氣的將領,這便是帶領17個騎兵、2000平民軍隊向十萬清軍進攻的黃道周。
黃道周是一位學者,還是有名的書法家、儒學大師。在當時清軍打到福建時,由於鄭芝龍自保,不派出一兵一卒。黃道周深感身為大明人,豈可坐視胡虜禍害中原。於是黃道周自己募兵,但是卻只募集到17匹馬,兩千多愛國的平民,這些人雖然都是平民,但是都願意為大明而戰死,黃道周將這些分發好兵器便準備出戰了,這批人馬連統一的衣服都沒有。
黃道周這一次出擊註定是有去無回的,其妻子送別時說道:“道周死得其所,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就這樣黃道周帶著這支軍隊出仙霞關,而對手則是精銳的八旗鐵騎。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鬥,清軍念其勇氣,下令不可傷害黃道周,將其俘虜後送到了當時的北京,並希望黃道周可以投降,但是黃道周只求為大明殉國,軟硬不吃。不得已當時多爾袞便下令處死黃道周。
就義那天黃道周非常從容,走到東華門刑場上時,黃道周向南方再拜,也就是就義前還不忘其臣子本分,連劊子手也不忍下手。黃道周還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要了一把椅子坐著就義。黃道周死後,在其衣物中赫然有一封血書,只有短短七個字“大明孤臣黃道周”!
小司馬遷論史
必然是十餘萬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的崖山海戰。
1273年呂文煥在守衛襄陽六年後力竭降元。從此南宋的防禦勢態徹底被破壞。三年後元軍逼近南宋首都臨安(現在的杭州),不想抵抗的大臣們控制了當時年僅五歲的小皇帝趙㬎,開城投降歸順元軍。另有一批不願意投降的大臣們則護衛著七歲的益王趙昰、四歲的廣王趙昺趁亂逃出臨安。
逃出臨安的一行人在金華遇到領兵來援助的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大臣們擁立七歲的益王趙昰為新皇帝,封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文天祥為少保,繼續抵抗元軍誓不投降。
張世傑部於金華和追擊的元軍統帥伯顏交戰,兵敗後退往福州。在福州集結兵力在戰,兵敗後退往泉州,在泉州在戰在敗,乘船退往廣東。撤退的途中趙昰病死,大臣們擁立廣王趙昺為帝。
一群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的進士,戰場上根本無法和蒙古鐵騎抗衡,雖然他們一敗在敗,但還是不斷的收攏組織忠於宋室軍民進行抵抗。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俘拒絕投降,監獄中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被押赴北京殺害。張世傑和陸秀夫帶著小皇帝趙昺退向大宋的最後一塊領土崖山。
崖山背靠大海,趙昺退到這裡後很快被追擊的元軍三面團團包圍。這時離他們逃出臨安已經過了三年,三年時間一路從浙江節節抵抗退到崖山,這裡是他們最後一塊陸地,他們已經無路可退了。
張世傑拒絕了元軍的招降,元軍發動猛攻。宋軍抵擋不住,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撤退到海上,這時的大宋管轄的領土,已經沒有一寸陸地,只剩上千船隻的甲板,船隻上沒有補給不能遠航,他們依然沒有投降,坐在船上靜靜的等著,等著大宋王朝末日的到來。
宋軍船隻上沒有多少淡水,在海上吃乾糧過了十餘日,渴飲海水造成士兵嘔洩不止。發現宋軍精疲力盡,元軍進行最後一次招降,被拒絕後發起攻擊。見大勢已去的陸秀夫揹著七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自殺。要投降的人早就投降了,跟隨退到崖山的都是大宋死忠,皇帝投海後隨行忠於宋室的十多萬軍民也相繼投海自殺,崖山之戰結束,大宋王朝從此滅亡。
雷老師說歷史
根據題主的題目,參戰部隊要具備兩個條件:明知必敗和本可以保全但選擇了義無反顧參戰……歷史上符合條件的戰役不少,我首推戚家軍血戰渾河。
1619年二到三月間,明朝軍隊與後金軍隊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交戰,經過五天五夜的激戰,明軍約5萬人被殲滅,此戰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就在大戰落下帷幕時,明軍援軍川浙軍團才趕到了戰場,一切為時已晚。這支援軍中的浙兵帶隊指揮官是戚金,就是大名鼎鼎的抗倭戚家軍。
救援化為了泡影,面前的後金軍隊剛剛取得大勝,士氣高漲,而且兵力有近十萬。川浙軍不足萬人,本可以全身而退,然而將領們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時,戚光、周敦吉等將領激憤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何為?堅決請戰……軍事會議上最終卻做出了主動進攻的部署。
這支不足萬人的隊伍,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川軍周敦吉、秦民屏率領3000餘人從渾河浮橋過河,在河北岸紮營迎敵,渾河南岸,戚金按照戚繼光和俞大猷兩位前輩軍事家留下的軍事操典,指揮士兵迅速擺開明軍著名的車陣,一場血戰即將打響……
此時,瀋陽城下的後金軍吃驚的看到一隊武器裝束奇特的明軍步兵向他們迎面衝鋒,努爾哈赤並沒有輕敵,立刻派出了兇悍的正白旗部迎戰,由於在以往與明軍的野戰中都是一邊倒的屠殺,正白旗軍並沒有將這一隊明軍放在眼裡,但兩軍一接觸,後金的騎兵就被白杆川兵的長槍戳的人仰馬翻,並且一旦落馬,川兵便拔出腰刀亂砍,很快正白旗就敗下陣來,努爾哈赤立刻又派出了他親自掌握的正黃旗,但很快又遭到了正白旗同樣的敗績,兩輪攻擊竟使後金軍傷亡了兩千多人。努爾哈赤一籌莫展時,漢奸李永芳稟報說他已經用重金收買了幾名被俘的瀋陽城明軍的炮手,從瀋陽城頭髮炮完全可以覆蓋整個白桿兵的陣地,正當白桿兵列隊準備迎戰八旗兵的新一輪進攻時,瀋陽城上的炮彈落在了他們的隊伍裡,後金軍隊一擁而上,終於沖垮了這隻勇猛的川兵,川兵將領周敦吉、秦民屏戰死,只有少數人過了浮橋回到了浙兵的渾河南岸大營。
渾河南岸,浙兵車陣已經構築完成,車陣是戚繼光、俞大猷在北方防禦蒙古韃靼時期,摸索出的一套用步兵尤其是火器步兵對付騎兵的行之有效的戰法,戰車在行軍時可以裝載糧草、兵械、軍火,駐紮時可圍起做營寨,防禦時車圍成環形防禦陣地,將火炮架在車上,同時士兵以車為掩體,釋放火銃火炮,在與蒙古和日本作戰時,車陣都發揮過重大作用。此時,明軍擺開車陣,沉著應戰。
後金軍渡過渾河,從四面圍了上來。並很快先以四旗的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騎兵衝擊到300步時,明軍浙兵的大口徑佛郎機火炮首先開火,一個排炮齊射轟亂了後金軍的進攻隊形,衝擊到200步,車陣內弓弩齊發,後金軍仗著騎兵的衝擊力和自身的兇悍,繼續衝擊到100步內,同時開始在馬上彎弓射箭,但這100步內正是明軍輕火器的火力範圍,明軍的火銃、火箭、小口徑虎蹲炮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火器齊射,後金兵紛紛落馬,而且後金兵發現以往總結出來的明軍火器“臨敵不過三發”,三發子彈之後軍陣就被衝破的經驗在這支明軍身上不靈了,車陣後邊三列明軍士兵有節奏的此起彼伏,使他們的射擊總不間斷,這正是戚家軍訓練有素的火銃三疊陣,但還是有兇猛的後金軍騎兵,突破火力網衝擊到了車陣前,此時明軍中馬上衝出手持戚家軍特種兵器--鐵狼筅的士兵將其刺倒,兩輪進攻之後,後金兵墜馬傷亡者達三千多人,努爾哈赤立刻變陣,將攻城用的防禦火器箭矢的武器-楯車推了出來,東北地區寬厚堅硬的松木板做成的楯車,能阻擋明軍的輕火器射擊,後金兵改騎兵為步兵貓著腰跟在楯車後面,進到200步內,明軍車陣突然閃開一角,用拉車的挽馬組成的騎兵隊衝了出來,又將後金的步兵一頓砍殺。
努爾哈赤惱羞成怒,下了死命令讓八旗輪番飽和攻擊,後金軍隊的這種死攻在棄屍累累之後,收到了效果,明軍彈盡矢絕,車陣終於被打破。後金軍突入車陣之後,浙兵立刻以哨為單位組成鴛鴦陣,與敵展開慘烈的肉搏,每個隊形中狼筅手、藤牌手、刀手相互掩護配合與敵鏖戰,特別是浙兵使用由兇猛的日本刀改進而來的戚家刀,揮舞之處後金兵無不血肉橫飛,但終因寡不敵眾和連續兩天的急行軍以及激烈戰鬥造成體力不支,浙兵不斷的倒下,陳策斬殺了十幾個敵人後,也倒在了血泊裡。此時總兵童仲揆想趁亂撤離戰場,戚金一把拉住他的馬說:“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童仲揆立刻和戚金一起又翻身殺入戰場,戰至傍晚,僅存的幾十名浙兵戰士將戚金、童仲揆圍在當中,他們的鴛鴦陣式依然不亂。讓我們想一下戚家軍這悲壯的最後一幕吧,殘陽即將落下,最後的餘暉將天地與渾河映成一片血色。後金兵四面圍定,但善於近戰的他們已經失去了與這僅存的明軍做最後肉搏的勇氣,萬箭齊發… …戚金等全部壯烈殉國。
至此,抗倭名將戚繼光一手建立的戚家軍,在他逝後三十年全軍覆沒,渾河之戰成為戚家軍最後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