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說到武夷山,很多人都會想到那裡美麗的景色,喜歡喝茶的人更是會想到那裡盛產的大紅袍,但武夷山除了有美麗的景色和盛產大紅袍之外,在那裡,還有一個困擾人們千年的未解之謎,那就是武夷山懸棺葬之謎。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人死後入土為安,但在武夷山九曲溪峭壁上,懸空堆積了無數具棺材,實在讓人無法理解,難道這是當地的習俗嗎?把棺材懸空放在峭壁上又有什麼涵義和好處呢?後來根據專家推斷,這些懸在峭壁上的棺材已有了上百年的歷史,有的甚至已經上千年的歷史了,更讓人費解的是,在幾百年前,人類還不具備有大型裝吊設備,這些棺材究竟是怎麼放上去的?

關於武夷山懸棺葬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主要是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都謎一樣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棺材,高高地懸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在武夷山九曲溪兩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懸棺遺蹟十餘處,如下圖所示:

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據考古專家介紹,武夷山九曲溪兩岸峭壁上的這些懸棺,成棺年代大致在距今3200-3700年之間,相當於商代期間;參考成棺年代遲於武夷山的江西圓形棺在距今2800-2500年之間,相當於春秋至戰國期間,總體推定武夷山懸棺處在我國曆史上的商周時期。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這些懸棺與平常人們見到的棺材不同,這些懸棺是用一塊整木鑿成,內部刳空,外形很像東南沿海常見的烏蓬小船,在烏蓬的頂部正中,有一條7釐米寬的平脊,靠最後隔板的地方分別鑿有長10釐米、寬5釐米的長方形孔。

從製作技術上看,船棺採用了刨、鑿、砍、削、鋸等多種工具和多種工序。棺中隨葬物除有粗、細篾席以及麻織品外,最引人注目的有兩種物品,即棺內往往有鱉殼龜甲或者木製龜形板,還有伴放黑、棕卵石現象。

據考證,在巖洞裡放置船棺,是當時居住在武夷山的居民——古越部族的特殊葬俗,史書上稱為“巖棺葬制” 或“船棺葬制”。據《漢書》記載,古越部族是生活在水上的,船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把生前依賴的船隻當作死後的居所,是十分自然的事,船棺的使用,再加上高崖之下長流不息的河水,使得死者生前的一切生活內容和場景能繼續與死者緊緊相隨,讓死者依然擁有生前的種種生活和便利。給死者以船棺葬禮,似乎也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

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

在武夷山發現的懸棺,所有放置位置,上至峰頂,下距崖谷,都有數十米 到一二百米,而且到處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無路可通。那麼究竟在數千年以前,古人是用什 麼方法將船棺放上去的呢?對此,眾說紛紜,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

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後人據此猜測,“雲是仙人葬骨”之處,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機洞、換骨巖之類的美稱,《稽神記》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產物,而傳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尤屬匪夷所思。不過這些說法既然得以流傳,至少說明古人多認為若非神仙出手,僅靠常人是難以實施凌空懸案這種奇特的葬法的。

武夷山懸棺葬之謎:棺材是怎麼放上去的,有什麼涵義和好處

除了這種傳說之外,還有人分別做出了不同的猜想:

有人根據棺木棺蓋首尾兩端鑿有穿繩用的方孔推測,可能是從巖頂將棺木懸吊垂下,再將棺樞移入洞穴的;也有人推測是在懸崖峭壁上架板鋪道,然後通過棧道把船棺送進巖洞。如今在武夷山群峰大大小小的巖洞石縫中,還可以發現斷木殘板,它很可能是古棧道的遺蹟。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

有人也提出了地質變遷說。說九曲溪在古代的水位比現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來高高在上的棺木,當時距離可能離水面很近,古人可以用船把棺木運到洞口,就可以放進去了。但地質學專家說,在2600多年的範圍之內,地理落差那麼大,不太有可能。武夷山地區並沒有發生過大的地質變遷。因此,地質變遷造成懸棺現象的說法無法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