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应用:从设计驱动到 AI 驱动

消费级应用:从设计驱动到 AI 驱动

消费级应用:从设计驱动到 AI 驱动

a16z 合伙人 Connie Chan 近日发表文章,从海外版抖音 TikTok 入手分析了从中国开始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推广,在她看来,人工智能并非为产品赋能,它本身就是一款产品。

TikTok 在 2018 年上半年 App Store 下载量超过 1 亿次,成为半年度下载量最大的应用,在 10 月份,TikTok 在美国安装量大于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 和 YouTube。抖音在海外推广如此迅速的原因,在 Connie Chan 分析来看,和产品中融入的人工智能有很大关系。

比如 TikTok 的人工智能算法不是机械地要求用户给「赞」、「踩」来判断是否感兴趣,而是参考用户是能看完整段视频还是看了几眼就往下滑,TikTok 也不像 Netflix 和 YouTube 会有一个「为你推荐」的列表,它的算法不需要用户「主动」提供反馈,也不要求用户明确表达意图,而是试图去理解用户的心思。这不仅贴心,还加大了用户发现新奇短视频的可能性。同时,因为 TikTok 上的短视频控制在 15 秒内,因此对娱乐性要求很高,用户观看的内容又大多基于推荐算法,所以整个平台的氛围都把握在平台手里,也正是因为它的人工智能算法主导了产品本身,因此这个应用于其说基于用户创造内容(UGC),不如说是基于人工智能。

Connie Chan 举的第二个例子是社交应用 Soul,一款智能社交 app,通过回答预设问题,匿名 blog 结合人工智能来帮助用户寻找新朋友和灵魂伴侣。用户一开始需要回答六个问题和基于六个问题延伸的五十个可选问题作为 AI 匹配算法的基准线,然后人工智能来配对生成匿名的一对一聊天,在短暂聊天后双方可选是否取消匿名。截止至 2018 年 5 月,Soul 有超过 350 万个活跃用户。

消费级应用:从设计驱动到 AI 驱动

另一个案例则是 LingoChamp,一个月付 99 元的 AI 英语辅导应用,用户先选择学习英语的目的,测试水平后开始课程,用户的老师就是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据库,它的老师是英语不同熟练程度的中国人,超过 13 亿分钟的会话和 175 亿句语音,用户任何的错误都会通过数据库来智能分析后给出改进建议。截止至 2018 年第三季度,LingoChamp 有 9700 万用户,其中 87 万付费用户,净收入 2630 万美元。

消费级应用:从设计驱动到 AI 驱动

人工智能不止是这些产品的护城河,更是一个可复制成本趋于零的好生意。用一句俗话来说,基于人工智能且做的好的应用,对竞品而言,像是在降唯打击。因为它足够经济、足够有效、能覆盖到足够多的人。

智能语音助理或许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人工智能融入消费级应用,并开拓出适合它的市场,已经是近在咫尺可以做到的了。内容消费领域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成功,在线教育领域 LingoChamp 的领先,社交领域 Soul 的尝鲜,都是在以一种「隐形」的方式,让人工智能落地。消费者只在意使用的目的和预期,具体如何实现他们并不关心。人工智能训练出的产品或许会让用户上瘾,让用户陷入算法的操纵之中,但也可以将人力成本拉低,减少更多的沟通成本,让更多用户享受到科技的红利。

过去,应用强调如何用交互设计留住用户,让用户耗时耗钱在应用上,而交互设计中的「技巧」已经被曝光,甚至到了用户会有意识防止自己「被套路」的程度,尽管目前算法也面临着用户的「觉醒」,但未来的应用,或许正如李开复所言,「是时候让算法落地为可持续发展的业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